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一部可信、全面、详实的太极拳史
○60多万字,300多幅鲜见太极大家的历史图档
○知行合一,十年磨一剑,作者以历史学 太极拳文武双修的治学精神写就本书


【内容简介】

太极拳于民国期间从北京名扬全国,继而广播海外,但长久以来,供爱好者学习、研究者研究的严谨的太极拳史专著实属缺乏。本书作者以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爬梳太极拳传承脉络,囊括几乎所有太极拳流派,在时间纵轴与空间横纵上严谨取材,尽可能复原太极拳传序的骨骼与血脉,记录太极拳门人百年起落沉浮。
太极拳练习者,既可以将本书作为寻师访友的线索,又可从书中随处读到太极大家们关于拳艺的字字玄机。对传统武术历史研究者而言,本书又是不可多得的重磅参考。


【作者简介】

季培刚,1982 年生,历史学博士,先后就读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山大学历史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现为高校教师。专著《杨振声年谱》《太极往事:晚清以来太极拳传承系谱》,编著《三爷刘晚苍:刘晚苍武功传习录》,辑校《王茂斋太极功》等,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章 龙虎周旋
——杨禄躔和他的子孙
一、一代宗师:杨禄躔
二、支撑门户:杨家二代杨班侯与杨健侯
三、风气渐开:杨健侯之子杨少侯与杨澄甫
四、广为流传:遍布南北西东的杨家后辈
第二章 绵里藏针
——杨健侯父子的门生
一、杨健侯传授的消防队员
(一)田兆麟:功深技湛的南传先驱
(二)牛春明:波澜不惊入化境
(三)阎岳川:往事未如烟
二、“杨氏首徒”武汇川
三、李雅轩:明哲保身 蜀山大隐
四、清末翰林陈微明与上海致柔拳社
五、杨澄甫的任县籍门人
(一)王其和:学兼两派蛰乡野
(二)崔毅士:是何意匠雄且杰
(三)董英杰:四海五洋成艺名

六、张钦霖:闲云野鹤不耐都市繁华
七、褚桂亭:艺宗多门
八、上海武当太极拳社的因缘
(一)叶大密及其武当太极拳社
(二)郑曼青:永嘉五绝
九、汪永泉:留守北平的杨家门人
第三章 随曲就伸
——杨禄躔弟子与杨氏老拳
一、富周及其后传
二、王兰亭 — 李瑞东一脉
三、夏国勋及其后传
四、刘进宝及其后传
第四章 以柔克刚
—— 全佑和他的门人
一、全佑:独得柔化
二、光大门户的“南吴北王”
(一)王茂斋:遗世独立
(二)吴鑑泉:神静柔化
三、王茂斋的门人
(一)王子英:无形无象
(二)修丕勋:变转虚实
(三)杨禹廷:松柔平和
(四)刘光斗:求柔成刚
(五)张式聚:粘连黏随
(六)郑和春:抱朴守真
(七)刘晚苍:沉粘宏伟
四、吴鑑泉的后传
(一)吴公仪与吴公藻:远播家传至海外

(二)马岳梁与吴英华:广传家学至耄耋
(三)赵寿邨与吴耀宗:吴家亲族两明家
(四)吴图南与徐致一:著书立说树师门
五、绵延不绝的常远亭支脉
第五章 理法融通
——武禹襄和他的后传
一、广府武氏
二、武氏传人李亦畬与李启轩
三、李氏传人郝为真
四、郝氏门徒
(一)家传郝月如
(二)“太极圣手”李香远
(三)郝为真其他主要弟子
第六章 技进乎道
——孙禄堂和他的传人
一、孙禄堂:拳艺集成
二、孙存周:卓尔不群继绝学
三、孙氏其他弟子门生
第七章 刚柔并济
——陈发科与陈家沟太极拳的传承脉络
一、缘起
二、述往:陈发科进京前后的陈家沟
三、北平旧事:弟子门生叙说的陈发科
四、延绵无绝:陈氏太极拳的后传
五、海纳百川:李经梧及其太极拳
六、蔚为壮观:洪均生与“洪式太极拳”

第八章 连环肯綮
——陈清平与赵堡拳技的渊源流变
一、渊源:陈清平的拳技前辈们
二、流变:陈清平的后传弟子们
(一)陈清平后人:家传已成绝响
(二)张应昌一脉:延绵至今
(三)和兆元:“和式太极拳”祖师
(四)李景延:“忽雷架”创始人
(五)任长春:学兼赵堡与陈沟
后 记


【前言】

百余年间,太极拳技艺起初只为极少人所传续,如今逐渐衍生出规模庞大的传习者。由于太极拳根深枝繁,初学者往往不知所“宗”,久习者也不见得对自身以外的脉络了然于胸。学无专书,艺无统系。有鉴于此,编辑是书,或可作为读者总览全局的参考。
太极拳作为人类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拳家的过往当如何书写、技术应如何探究,一直是现代学术层面未能合理对待的问题。拳术技击在历史上多为底层社会流动性较大的边缘化人群所习,传统史料少有关于习练者的真实记录。即使略有记载,也大都出于读书人之手。而这些记载中除了偶有拳谱一类经验记录, 很难发现习练者自己的声音。至于人文知识尚不够丰满的武侠演义,多靠读者想象力发挥创造性,没法太当真。清末民初以来, 契合“体育”的风气,拳技以“武术”为名进入现代社会,而太极拳合于老庄之道及宋儒理学,非血气之勇,无伤身之弊,能以柔克刚,有技近乎道之妙,因而一直被社会上层所推崇,由此生成众多文字记录,为大致复原拳家的人生经历、技术经验及传承脉络提供了可能性。
若以现代教育体制和学科划分,一百多年来的武术从源头上即被归类在体育里。尽管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与人文学科注重研究每一历史人物个体的思想活动有别,体育学科的研究对于这些人文层面似不甚重视,所谓“体育人文社会学”,实际更多是社会科学面目而缺乏人文叙事,甚至关于体育史、武术史的研究也多偏向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貌似看不见人的科学实验报告,并且随时以政策为论述理路,以阐发当今启示、价值和意义为归结,而不能把当时人的命运放在当时的时势变迁中复原和考察,如此是否会掉在“科学”的实用主义陷阱里,不敢妄下论断。在这样的学术研究状况下,对于拳家往事的叙述和技术的琢磨,主要还是得依靠各界人士以兴趣为驱动力延续传承和记录。尽管这也正是民间技艺一直以来自发式传承的固有传统,然而对往事的叙述多在不经意间带有较大的模糊性,技术的研究层次也是高下不等,只能靠读者自身的鉴别力去披沙拣金,以发现混杂其中的一点真知灼见。
……


【免费在线读】

本书略述太极拳自晚清以来的传承梗概,初作于十余年前。 无法说清是否真有什么夙缘,而人生似有难以挣脱的轨道,虽左冲右突,却不离大体路向。
我自幼上学接受现代科学教育,课余则常被武侠连环画及影视剧吸引。中学起在蓬莱从刘老师学练其家传太极拳技击之术, 学习余暇常听他娓娓讲述前人往事,如数家珍,一如其待人接物般诚朴本分,与学校知识两相对照,常深感传统将绝。当初大学志愿填报历史,并非对本无所知的属于现代科学范畴的历史学本身有多大兴致,动因实出于对刘老师所述的追寻,以至于此后虽经历史学名师甚多,而终究初心难改。在广州读硕士期间,因之前数年间收集有关资料渐多,又得桑老师、阮老师指点启示,一度打算以民国时期的“国术”为学位论文选题。无奈天资愚钝, 学无根基,截断众流勉强作皮相之论,非所愿为,只能暂时搁置。毕业后返还蓬莱,所学历史学专业撂荒,人生一度步入迷途。无正事可做,遂返旧心,琢磨利用先前积累,将太极拳源流脉络捋顺。彼时之我年方二十六七,学识虽浅,效率却高,春节后着手, 孟夏时节即已完稿,前后四月余,随即联系出版。仓促如此,内文如何,可想而知。未想粗制滥造之作,竟风行一时。所能反映的并非书有多好,而是太极拳实在缺乏一种能够纲举目张、全面讲述其源流脉络的基础读本。未两年,应书商要求再版一次,匆匆略作修正,纰漏讹误仍不可计数。如今回望,若没有那段持续多年脱离现代主流学界的人生经历,也就不可能出现这样一本在学界师友看来有点不务正业甚且可能名节俱毁的粗疏之作。
多年前,出版社即有意重新出版该书,因个人诸事牵掣,无暇顾及,而私心还是希望能够全面修订,以作补救。去年夏季,在章老师的指导下,博士总算毕业。此后得数月空闲,遂将十年前破绽百出的书稿略作增删,实际仍远称不上严谨之作,本未打算今年交稿,孰料春节以来,千年不遇之大疫当前,不觉感叹生命之飘忽,诸事皆宜尽早做成,遂利用开学前居家隔离的时光,勉力修订。书中之所以尽量陈述材料,只因事非亲历,应约束主观而作客观,以免任意编造涂画;之所以巨细不遗,只因拳家生平模糊,资料难得,既然遇上,多述一分是一分; 有时排列史料如流水账簿,不见多少精彩,未免消减读者兴味,而真实的人生不就是这么日复一日平淡过来的吗?尽管如此自我开脱,仍需承认,本书远非成熟之作。
尚望读者以修订内容为准,前书与新版不合处,已可作废了。倘书中所述其人其事另有可靠证据,还请方家随时指示为盼。本书得以呈现,牵涉诸多因缘,难以一一详陈前后所以,在此,谨向所有给予帮助的相识或未曾谋面的师友一并致谢。

季培刚
定稿于庚子初冬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