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体验不为人知的中日友好的记录,再现1930年代北京的学术交流。


【内容简介】

日本著名汉学家目加田诚的《北平日记》2012年发现于目加田家捐献给大野城市府的“目加田诚文库”中,记载了1933—1935年作者留学北平的生活,如去北京大学等高 校听课,与胡适、周作人、朱自清、钱稻孙、杨树达、俞平伯等中国一流的学者、文人进行交流等。作为一个异国人,对当时北京民风民俗也有生动详细的记载,再现了1930年代 的北平各种世俗光景。对于日记出现的人物、事件、图书等,现九州大学中国文学部部静永健教授及其团队一一作了详细的注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日记所记的相关背景与内 容。


【作者简介】

目加田诚(1904—1994),生于日本山口县岩国市,九州大学中国文学科的初代教授,日本九州地区汉学研究执牛耳者。荣休后又称为早稻田大学大学院中国文学科的创始 人、日本学士院会员。专攻中国文学,尤其在《诗经》《楚辞》及唐诗等的注释与研究方面,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如《新释诗经》《诗经•楚辞》《杜甫》《世说新语上中下》《洛 神之赋》《风雅集——中国文学的研究和杂感》《随想 经秋向》等。


【目录】

序言001

凡例001

(1933年10月14日~11月19日)00

第二卷

(1933年11月20日~12月20日)0第三卷

(1933年12月21日~1934年1月31日)0第四卷

(1934年2月1日~3月31日)第五卷

(1934年4月1日~6月19日)第六卷

(1934年6月20日~9月30日)第七卷

(1934年10月1日~12月25日)第八卷

(1934年12月26日~1935年3月4日)


【前言】

序言////目加田诚北平日记二目加田博士的主要著作

目加田诚博士,1904年出生于日本山口县岩国市,1929年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之后,先后担任了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助手、京都第三高等学校(旧制)教授,1933年,被任命为九州帝国大学法文学部(现文学部之前身)中国文学讲座初代专任教员。于此之后,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后,博士一直是日本中国学研究的领头羊,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九州大学及九州地区。1967年3月,博士从九州大学荣休之后,又单身一人到东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继续担任教授,成为了早稻田大学中国文学科及大学院讲座的开创者。1974年,博士从早稻田大学再次荣休之后,回到家人居住的福冈大野城市,继续孜孜不倦地投入学术耕耘,于1985年11月被选任为日本学士院会员。1988年,如前所述,博士参与了制定新年号的工作。1994年4月30日驾鹤仙去。

以上大致为目加田诚博士一生之略历,以下再分三期来介绍一下博士的主要学术成果。(1) 初期之学术著作

目加田博士一生中为重要的学术研究,也就是至今仍为学界所推崇的,当数其对中国文学之源流《诗经》的系列研究。此领域之初的学术著作,可以上溯到战前选入日本评论社“东洋思想丛书”的《诗经》(1943年)。尔后,博士又相继于京都丁子屋书店出版了《诗经:译注篇》(1949年,未完),1954年于岩波书店出版了《新释诗经》(岩波新书青版)。岩波新书版的这部《诗经》,至今还可在各地的旧书店中找到。另外,集博士七十岁前代表作之大成的《目加田诚著作集》(全八卷,龙溪书舍,1981~1986年,以下简称其为“龙溪著作集”)卷即为《诗经研究》(1985年),此书是在前述未完之丁子屋版“总说”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的。之后从八卷本龙溪著作集精选出来重编为讲谈社学术文库的三册文库本亦保留了《诗经》(1991年)。不过此文库本是博士在战时日本评论社版之基础上重编而成的——除了将旧假名改为新假名之外,还进行了大范围的修订。

其实,作为学者的博士之眼光并非只聚焦在古典文学的研究上。博士对于1912年近代中国建国之后的文学动向也极为关心,博士曾为共立社“汉文学讲座”丛书撰写第五卷《现代文艺》(1933年)。在此书中,博士从胡适的文学革命开始谈起,对鲁迅、其弟周作人以及郑振铎的文学研究会和由郭沫若等人发起的创造社的活动都进行了介绍。此外,虽然不是专著,博士还为早稻田大学吉江乔松教授(法国文学)主编的《世界文艺大辞典》(中央公论社,1935~1937年)之编写提供了帮助。此时博士还只是一个三十岁出头的年轻学者,却独自一人承担了后一卷各国文学史之概说中国部分第四章“清”(原书第205~213页)的全部撰写工作。

这一时期,博士还出版了其本学术论文集《风雅集——中国文学的研究与杂感》。此书由十三篇论文组成,是在战争结束不久的1947年由一家名为惇信堂的出版社所发行的。这本书,也就是前述讲谈社学术文库三册本之《中国之文艺思想》(1991年)的原型。不过,平成时期出版的讲谈社学术文库本,只保留了惇信堂版中的五篇论文,重新选入了此后新撰写的论文五篇,亦可视为一本由十篇论文组成的新论文集。(2) 壮年时期之译著·学术专著

1955年以后,目加田博士一方面将研究的对象逐步拓展到屈原与杜甫等人,另一方面由于彼时文化界对博士的《诗经》译注予以很高的评价,应出版社之要求(亦即时代潮流之需要),博士又编写了不少中国古典书籍的日语译注书。

以战国时代屈原为开山之祖的《楚辞》,是《诗经》之后代表中国古典文学之源流的又一部古典名著。1960年,博士为平凡社的“中国古典文学全集”撰写了卷之《诗经·楚辞》。此书完成了之前丁子屋版没有完成的《诗经》全译工作,且进一步增补了据传为屈原所作的《楚辞》诸篇(不包含据传为弟子宋玉等所作的《九辩》以后作品)。这本译注,可谓是博士反复推敲的结晶。然而遗憾的是,此书在1969年平凡社收入“中国古典文学大系”再版时,根据编辑部的统一方针删除了古典原文,注释也压缩到仅限于补白之程度。对于此书的再版,博士曾表示“非常不满意”(参见后述自传)。

1971年,社会思想社“现代教养文库”出版了博士的《中国诗选Ⅰ: 周诗~汉诗》。此书除包括了博士从《诗经》《楚辞》精选出来的名篇之外,还收录了博士对汉代古诗及乐府诗名作的部分译注。之后,平凡社也推出了“中国的名诗”丛书,其卷之《歌之肇始:诗经》、第二卷之《沧浪之歌:屈原》,均为博士的精心之作,只是这两本书也不是全译本,均是较为简洁的选注本。直到1983年,龙溪著作集推出了第二卷《定本诗经译注(上)》和第三卷《定本诗经译注(下)·楚辞》,博士长年研究《诗经》《楚辞》之集大成才终于以完整之面貌问世。

再来介绍一下博士有关《楚辞》之作者屈原的相关研究成果。在这一研究领域,首先可以举出岩波新书(青版)《屈原》(1967年)。此外,还有博士参与编纂的日本读卖新闻出版社刊行的影印本《楚辞集注》。值得一提的是,这本《楚辞集注》是读卖新闻出版社为了纪念前一年之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9月29日)而隆重推出的。其底本为中国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五十年代中期所出南宋刊本之影印本,读卖新闻出版社照原书予以覆刻,并将其装订为一本配有书帙的线装豪华本。覆刻所用之底本,乃是《中日共同声明》正式公布之前两天晚上日本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问书斋时所接受的赠品。此书附录了一本名为《楚辞集注解说》的小册子,篇为田中总理所作序言,第二篇为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吉川幸次郎博士的《关于赠送给田中总理的〈楚辞集注〉》,第三篇即是博士的《楚辞解说》。再多说一句,或是冥冥之中有奇缘促成此事,两位博士竟然都出生于1904年,算是同庚好友(目加田博士出生于2月,吉川博士出生于3月)。

此外,这一时期博士还出版了两本有关六朝时代古典作品的译注。一本是文艺理论书《文心雕龙》全译注,此书先是作为平凡社“中国古典文学大系”中的一册被收入《文学艺术论集》(1974年),尔后几经修改为龙溪著作集之第五卷《文心雕龙》(1986年)。另一本则是六朝前期贵族文人轶事集成之《世说新语》译注,此书乃为明治书院“新释汉文大系”所撰,分上、中、下三册(1975~1978年),但后来没有被选入龙溪著作集。

下面让我们来谈谈博士有关唐代诗文的系列译注成果。首先,1964年,同样作为明治书院“新释汉文大系”中的一册,博士出版了多达八百余页的《唐诗选》,可谓是此丛书中分量厚重的一本。此书前附有一篇详细的《唐诗概说》(原书第8~158页)。后来博士便是在这篇概说的基础上,对晚唐部分作了较大的修订与补充,将其整理为龙溪著作集之第六卷《唐代诗史》(1981年)。另外,作为唐诗的入门书(选集),日本一直对明代编成的《唐诗选》情有独钟,然现代中国则一般流行的是清代编的《唐诗三百首》,基于此,博士又在平凡社“东洋文库”丛书中相继出版了《唐诗三百首 1·2·3》(1973~1975年)。

再来谈谈博士的杜甫研究。首先,博士于1965年出版了《杜甫》,此书为集英社出版“汉诗大系”中的一册。不久之后,博士又应集英社之邀,在此译注基础上精选出部分诗歌重编为“中国诗人选”新书版中的一册(1966年)。这两本书当时极受欢迎,此后又不断地被编入别的丛书系列予以再版。不过,如要推博士的杜甫赏析集大成之作,还要数1969年由社会思想社“现代教养文库”出版的《杜甫物语——诗及生涯》。该书之作品选录及排列虽基本沿袭了之前的集英社版(部分作品做了重新编选),然于鉴赏部分却做了极为详细的增补,可谓进一步披沥直陈了博士对杜甫诗的深刻理解。

对于博士的杜诗解读,读者或不免有些微词——文学研究既然已被归类为近代科学的主要范畴之一,就必须强调研究的实证性及客观性。杜甫乃是一位生活于八世纪的唐代诗人,在阐释作品时岂能加入与作品无关的近代读者的个人感想?然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文学之本质究竟为何?文学作品本来就是基于个人生活及体验所产生出来的一种创作。如再延伸下去,考虑到作品鉴赏应该如何去引起读者的共鸣,就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博士在面对杜甫诗时所写下的个人感受,是有其道理的。换句话说,其实这才是博士毕生所追求的古典文学研究及译注之真谛,我们甚至还可以将此精神追溯到之前的《诗经》翻译——博士将《诗经》从经学桎梏中解脱出来,用一种栩栩如生的现代语言为我们重现了古人朴素歌谣的原生形态。此后,博士在这部《杜甫物语》的基础上,增补入了集英社版“语注”部分,将其编成了龙溪著作集第七卷之《杜甫的诗与生涯》(1984年)。

在早期出版的本论文集《风雅集》之后,这一时期博士又出版了第二本论文集《洛神之赋——中国文学论文与随笔》,收录了《风雅集》之后撰写的十篇论文及十四篇学术随笔。这段时期博士的笔耕,除了学术论文和随笔之外,还断断续续地在报纸上发表了一些篇幅为千数字至数千字的随笔(随想)。这些论文后来被汇总为龙溪著作集第四卷之《中国文学论考》(1985年),而随笔(随想)类文章则被汇总到了龙溪著作集后一本之第八卷《中国文学随想集》(1986年)。另外,三年之后,博士又在讲谈社学术文库重新出版了一本名为《洛神之赋》(1989年)的论文集,此书虽然与之前的武藏野书院版书名相同,但删去了武藏野书院版所收的全部随笔,只保留了《洛神之赋》以下的五篇学术论文,重新补入了后来撰写的四篇论文及随笔,以及一篇以《代解说》为题的博士自传(主要是根据龙溪著作集第四卷《写在论文集之后》一文修改而成)。

1976年,二玄社策划的“如何思考”丛书之一《中国今昔》,是一本包括了博士在内的八名著名学者的对谈录。博士之外的七名学者依次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山内恭彦(理论物理学)、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栗田直躬(中国哲学)、青山学院大学的三上次男(考古学)、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小野忍(中国现代文学)、原专修大学教授野原四郎(中国近现代史)、一桥大学教授西顺藏(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以及东京大学教授尾藤正英(日本儒学思想史),此书也没有被选入龙溪著作集。

后,还有必要提到博士1979年在时事通信社出版的《唐诗散策》,此书终也未选入龙溪著作集。这本书主要是采用了之前《杜甫物语》作品鉴赏的形式,将选诗范围扩大到整个唐代,可谓是已刊唐诗入门书(《唐诗选》《唐诗三百首》)之外的又一个目加田版的唐诗精选集。(3) 圆熟期的随想以及歌集

1975年以后,博士由于身体不适的原因,特别是患上了较为严重的眼疾,其研究活动逐渐缩小到一些学术随笔的创作之上。这些学术随笔,博士将其命名为“随想”——主要是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抒发一些人生感想。其中多为博士自费出版,正式出版仅有以下三部:1979年龙溪书舍的《随想由秋向冬》,1986年时事通信社的《夕阳无限好》,1992年时事通信社的《春花秋月》。此外,还在时事通信社出版了一本选录了三百六十五首中国古典名诗的《汉诗日历》,此书是博士任教于九州大学及早稻田大学时期召集门生于大野城市家中举办汉诗阅读讨论会的结晶。

博士后一部著作为1993年由福冈石风社出版的《歌集残灯》。此书俨然一篇博士回顾其长达九十年人生的史诗。晚年双目失明的博士虽然经常被迫躺在病榻之上,然其思绪却依旧纵横无碍。这本歌集,可谓淋漓尽致地表述了博士的“诗心文魄”。

后再赘言一句,在前文第(2)节中也提到过,龙溪著作集第四卷《中国文学论考》末收有一篇《写在论文集之后》。另外,还有一篇以此文为基础改写而成的(主要是删去了末一段的谢辞)讲谈社版《洛神之赋》末尾的《代解说》。这两篇文章,都是博士的亲笔自传,是我们了解博士生涯好的手资料。

三北平(旧北京)日记的发现

在阅读博士的随想集时,经常可以看到博士对于战前北京(当时称为北平)大约一年半留学生活的回忆。在北京留学时期,博士经常与小川环树先生(后任京都大学教授)及滨一卫先生(后任九州大学教授)一起出入表演京剧的小戏院,一起去北京大学等大学听课。除此之外,博士还经常与胡适、周作人、朱自清、钱稻孙等在京一流学者、文人进行交流。有关这段时光的片断描写,虽然也常出现在博士的随想之中,然而,具体到博士留学生活之细节及其全貌,却无法从现有的这些文字予以管窥,而且,当今之北京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出现在博士回忆里的北京街景,也已经无法一一对号入座,或许这也是博士没有将其北平时期撰写的日记公之于众的原因之一。

这部详细记录了博士北平留学生涯的日记发现于2012年夏天。当时,大野城市府开始对目加田家所藏的书籍文稿进行整理保存,而我们所在的九州大学教员与大学院生也责无旁贷地参与了这项工作。在整理博士所藏的中国书籍(汉籍)与笔记时,我们发现了八册与其他书籍明显不同的线装册子,这八册笔记被珍藏在一个糕点包装盒里。发现者为时任九州大学中文研究室的主任教授竹村则行先生。接到竹村教授的通知,我们也立即赶去确认,只见这些线装册子的封面均用一种秀逸的小楷毛笔字写上了“北平日记一·二·三……”。后来才知道,这些册子均是博士购自北京的文房四宝店(王府井东安市场内)的杂记簿。在藏书整理告一段落之后,得到大野城市府及博士家人的许可,九州大学师生对日记全文进行了拍照整理,工作主要由当时的大学院生栗山雅央负责。在完成了日记全文的摄影之后,2014年春天,我们安排出时间开始对日记原文进行判读。不过,由于此年3月竹村教授从九州大学荣休,读书会的主办者之重任就落到了时任准教授的我的身上了。

对日记原文判读的困难之一,首先是博士独特的草书体及简笔字。工作伊始,如何正确地判读这些文字一直困扰着我们。不过,经过数月的工作之后,大家逐渐熟悉了博士的字体,这个困难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解决。较之更为困难的是对于战前北京以及当时在北京的日本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的学术交流等知识的欠缺。对于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我们来说,相关知识的欠缺成为了我们整理、解读博士日记的障碍。幸运的是,当时我的九州大学同僚中里见敬教授正在调查九州大学附属图书馆(旧教养学部之六本松分馆)所藏滨一卫教授寄赠资料的“滨文库”,从中发现了北京留学时期滨教授寄宿于周作人家(西城区八道湾胡同)及与其子周丰一交流的种种有益资料。恰好此时大学院生稻森雅子也开始了对当时九大图书馆通过目加田博士之介绍从北平旧书店所购入书籍的调查。稻森雅子对这些汉籍进行了十分精细的调查。以上这些,都为日记本文之判读工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帮助。

值得感谢的还要数时任北京成立的东方文化事业北平人文科学研究所事务局局长桥川时雄(后任二松学舍大学教授)所编的《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出版为1940年,1982年名著普及会予以复刻再版)。这本书基本上囊括了目加田博士在北京所交流的大学教授及文化名人(其中有些人甚至还附录了照片以及当时的居住地址)的基本信息。如果没有这本书的存在,我们也就无法按图索骥,日记的注释部分极有可能无法达到现有分量之一半。

在日记判读的大环境得到完善之后,我们开始了对日记进行本文的整理录入及注释工作。每周读书会的发表轮流由九大中文的助教、院生、专门研究员轮流担当,一字一字,反复斟酌,逐渐形成了这本《目加田城北平日记》的雏形。另外,在读书会上,还得到了名誉教授竹村先生、从事周作人研究的九州产业大学吴红华教授的种种赐教与指正。

与读书会同时进行的是由大野城市每月举办一回的市民讲座的读书会及每年一次的演讲会。读书会在大野城市役所承续历史事业推进室的舟山良一先生的鼎力协助下,得到了同市古文书讲座成员以及对博士北京留学经历有兴趣的市民诸君之指教,订正了许多我们读书会所编原稿的文字判读错误以及注释上的欠缺。同时,在举办市民读书会及研究会时,博士门下的松崎治之先生(筑紫女学园大学名誉教授)、稻畑耕一郎先生(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高桥繁树先生(摄南大学名誉教授),以及博士的长子目加田懋先生及女儿东谷明子女士也不辞辛劳,莅临会场,传道解惑,为我们披露了很多有关博士的珍闻轶事。

更为幸运的是,此后博士家人又相继发现了不少“应该是北平留学时期的照片”,本书所附图片之大多数就是从中精选出来的。至此,1930年代博士眼中的北平面貌,终于浮现在了我们的眼前。与此同时,《目加田诚北平日记》的正文与注释也渐具规模,日益得到完善。


【免费在线读】

十月十四日

晩上,九点四十五分从东京出发。

十月十五日

到京都。本欲一探古都秋色,无奈秋雨萧条。同临川书店主人武井②一同去拜访了嵯峨的驹井③,在小仓山山麓的书房里交谈了半日。

晩上,到大阪。留宿于末次④。

十月十六日

中午,神户起锚。船为大阪商船的长江丸⑤。武井自京都前来码头送别。即使天气恶劣,船体摇晃得似不处于内海一般,由于出发前连日的疲劳,依然熟睡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