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一套书阅尽三位文学大家艺术精华!

丰子恺、梁实秋、周作人三位文学大家珠联璧合,尽显平凡生活滋味。品味大师们笔下至纯、至真、至美的人生哲学,有情、有心、有趣的生活滋味,学会艺术地生活!

★ 季羡林、林清玄、林语堂、朱光潜、朱自清、巴金、俞平伯等诸多大师一致推崇的生活态度!

他们是官方盖章的“生活家”,描绘日常烟火,猫儿流年,他们或以文字或以漫画,勾勒人生喜乐,生活百味,他们的作品,在时光流逝之后,还能如此贴近当下人的生活语境,并给他们带去生活的温情和智慧。

★ 一套可读、可藏、可赠的文学精品!

收录丰子恺全彩漫画、齐白石诗意国画、周作人书法等珍贵手迹,附赠精美书签及明信片,品读、馈赠、收藏皆宜!

★ 慢下来,静下来,细细咀嚼生活的味道!

没有人能拥有完全顺遂的一生,我们缺少的是坦然接纳这万般滋味的强大内心。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让浮躁的心静下来,用心感受日常的一箪食、一瓢饮、一豆羹,安享生活的万般滋味……


【内容简介】

《丰子恺万般滋味,都是生活》

愿你永葆童真,并乐此不疲,去生活

一个人,在面对变化莫测的世界时,怀揣的不是无处可逃的感慨,而是“不如喜悦、不如清心、不如释然”的心态,以一颗童心过生活,这样的人,必定是懂得生活真正滋味的人,也是内心极其强大的人。

全面收录《渐》《大账簿》《梦痕》《给孩子们》等40篇丰子恺经典散文作品,精选40余幅全彩漫画,完美还原丰子恺漫画清新、自然的本色。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让浮躁的心静下来,用心感受日常的一箪食、一瓢饮、一豆羹,安享生活的万般滋味……

《梁实秋雅舍小品》

他说,雨有雨的趣,晴有晴的妙。小鸟跳跃啄食,猫狗饱食酣睡,哪一样不令人看了觉得快乐?内心清澈明朗的人,才能无往而不乐吧。

本书包含《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谈吃》《雅舍忆旧》四大篇章,收录《雅舍》《送行》《忆老舍》《忆沈从文》《北平的冬天》等诸多名篇散文。描绘日常烟火,细腻人情,喝茶散步,读书旅行,无不透着闲淡之中的那份安宁与从容。

当你在失意沮丧时,翻看本书,它会带给你温暖和力量,让你会心一笑。

当你在人生顺境时,翻看本书,它会让你见素抱朴,永葆初心。

《周作人春水煎茶:听雨看花》

写字,搜书,说梦,喝酒,赏月,看花……

在路旁小小池沼负手闲行,对萤火出神,为小孩子哭闹感到生命悦乐与纠纷。用平静的心,感受一切大千世界的动静,从为平常眼睛所疏忽处看出动静的美,用略见矜持的情感去接近这一切——这是周作人的生活艺术。

精选《喝茶》《乌篷船》《故乡的野菜》《北平的春天》等60余篇周作人经典散文名篇,一本书阅尽周作人散文“冲淡平和”的艺术风格,在周作人的笔下领会世情的人格。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作者简介】

丰子恺

散文家、漫画家。早年就读于浙江省立师范学校,师从弘一法师学习音乐、绘画,从夏丏尊学习国文。朱自清、郁达夫、巴金、叶圣陶、林清玄,对其文章和漫画赞誉有加。他的散文风格恬淡率真、意味隽永,富有童真天然之趣。他的漫画或幽默风趣,或恬静淡雅,往往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诗意意境,深受人们的喜爱。著有《子恺漫画》《护生画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率真集》等。

梁实秋

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杭县。华语散文一代宗师,翻译家、学者、文学批评家。他学贯中西,著作无数,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作品,其散文或描摹柴米油盐,或漫谈人生悲喜,于典雅诙谐的文字中透出无尽的悠然与智慧。

周作人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翻译家。浙江绍兴人。青年时代留学日本,与兄树人(鲁迅)一起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五四时期任北京大学等校教授,并从事写作。他的散文风格“冲淡朴讷,从容平和”。在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方面,尤其钟情古希腊文学和日本文学,贡献巨大。著有自编集《艺术与生活》《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等三十多种。


【媒体评论】

名家评丰子恺:

从丰子恺那里,我学会了朴素。

——林清玄

他的画里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它有时使你置身市尘,有时使你啼笑皆非,肃然起敬。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

——朱光潜

你的文和画就像一首首小诗,我们就像吃橄榄似的,老咂着那滋味儿。

——朱自清

我的脑子里有一个“丰先生”的形象:一个与人无争、无所不爱、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

——巴金

名家评梁实秋:

今人的散文,我喜欢梁实秋的,读起来真是非常舒服,他追求的也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

——周国平


机智闪烁,谐趣迭生,时或滑稽突梯,却能适可而止,不堕俗趣。

——余光中


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像一朵花。

——冰心

名家评周作人:

周作人是对我的文学生涯有影响的人之一,其文“意境冲淡而念意深远”。

——金庸

周作人先生的读书笔记不可及,有其淹博的学识,就没有他那通达的见地,而胸中通达的,又缺少学识;两者难得如周先生那样兼全的。

——朱自清

周作人的散文闲逸清顺,是散文应有的正宗,白话文应有的语调。

——林语堂

在现代中国作家中,周先生而外,很难找到第二个人能够做得清淡的小品文字。……让我们同周先生坐在一块儿,一口一口地啜着清茗,看看院子里花条蛤蟆戏水,听他谈故乡的野菜,北京的吃食,二十年前的江南水师学堂和清波门外的杨三姑一类的故事,却是一大解脱。

——朱光潜


【目录】

《丰子恺万般滋味,都是生活》

人生之味——不宠无惊过一生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

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如此,安好。

003 ...... 白鹅

010 ...... 阿咪

015 ...... 儿女

021 ...... 我的母亲

026 ...... 回忆李叔同先生

035 ...... 访梅兰芳

042 ......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

047 ...... 给我的孩子们

052 ...... 送阿宝出黄金时代

第二章

时间之味——我见青山多妩媚

一粒沙里看出世界,

一朵野花里见天国,

在你掌中盛住无限,一时间里便是永结。

059 ...... 渐

064 ...... 春

069 ...... 秋

074 ...... 清晨

081 ...... 生机

086 ...... 晨梦

090 ...... 大账簿

第三章

孤独之味——幸有我来山未孤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

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097 ...... 山中避雨

101 ...... 湖畔夜饮

107 ...... 初冬浴日漫感

111 ...... 随感十三则

120 ...... 家

127 ...... 陋巷

133 ...... 闲居

第四章

艺术之味——此身已近桃花源

人因为有这样的一双眼睛,所以人的一切生活,

实用之外又必讲求趣味。

一切东西,好用之外又求其好看。

139 ...... 学画回忆

147 ...... 竹影

152 ...... 自然

158 ...... 绘画之用

162 ...... 学会艺术的生活

166 ...... 从梅花说到艺术

174 ...... 新艺术

179 ...... 美与同情

第五章

生活之味——人间有味是清欢

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

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

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

187 ...... 忆儿时

195 ...... 梦痕

201 ...... 作父亲

206 ...... 塘栖

210 ...... 山水间的生活

215 ...... 胡桃云片

220 ...... 吃酒

226 ...... 吃瓜子

234 ...... 华瞻的日记

《梁实秋雅舍小品》

辑 雅舍品人

雅舍 / 002 男人 / 006 女人 / 009 孩子 / 013

客 / 017 中年 / 020 老年 / 024 乞丐 / 027

医生 / 031 代沟 / 035 诗人 / 040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 044 胡适先生二三事 / 047

忆老舍 / 054 忆沈从文 / 059

第二辑 雅舍品世

过年 / 064 婚礼 / 067 好书谈 / 071 不亦快哉 / 074

音乐 / 077 信 / 081 洋罪 / 084 衣裳 / 088

下棋 / 092 握手 / 095 / 098 洗澡 / 102

睡 / 105 排队 / 109 吃相 / 113 旅行 / 117 送行 / 121

喝茶 / 125 饮酒 / 129 谈时间 / 133 书房 / 137 书 / 141

第三辑 雅舍谈吃

西施古 / 146 狮子头 / 148 两做鱼 / 150 炝青蛤 / 152

生炒鳝鱼丝 / 156 酱菜 / 159 水晶虾饼 / 161

核桃酪 / 163 铁锅蛋 / 165 酸梅汤与糖葫芦 / 168

煎馄饨 / 171 核桃腰 / 173 芙蓉鸡片 / 175 蟹 / 177

佛跳墙 / 180 栗子 / 183 满汉细点 / 185 槽蒸鸭肝 / 189

莲子 / 191 黄鱼 / 193 八宝饭 / 195 鱼丸 / 197

粥 / 199 饺子 / 202 豆腐 / 204

第四辑 雅舍忆旧

记得当时年纪小 / 208 童年生活 / 216 故都乡情 / 219

北平年景 / 222 放风筝 / 226 树 / 231

北平的冬天 / 234 东安市场 / 238

《周作人春水煎茶:听雨看花》

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

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002 ...... 喝 茶

006 ...... 谈 酒

010 ...... 乌篷船

013 ...... 北平的春天

017 ...... 中秋的月亮

020 ...... 苏州的回忆

026 ...... 鸟 声

029 ...... 结缘豆

035 ...... 水乡怀旧

第二章

万物有灵,草木有心

我觉得大可以不必如此,随便听听都是很有趣味的,不但是这些久成诗料的东西,一切鸣声其实都可以听。

040 ...... 金 鱼

045 ...... 两株树

051 ...... 苋菜梗

055 ...... 爱 竹

057 ...... 水里的东西

062 ...... 小孩的花草

064 ...... 园里的植物

067 ...... 秋虫的鸣声

069 ...... 冬天的麻雀

071 ...... 苍 蝇

075 ...... 关于蝙蝠

083 ...... 猫打架

第三章

半日静坐,半日读书

我只希望,祈祷,我的心境不要再粗糙下去,荒芜下去,这就是我的愿望。

088 ...... 山中杂信

103 ...... 济南道中

113 ...... 苦 雨

117 ...... 立春以前

123 ...... 风的话

128 ...... 雨的感想

133 ...... 入厕读书

138 ...... 读书的经验

第四章

没有更上的寂寞

好是闲静地招呼那熹微的晨光,不必忙乱地奔向前去,也不要对于落日忘记感谢那曾为晨光之垂死的光明。

144 ...... 初 恋

147 ...... 娱 园

152 ...... 故乡的回顾

157 ...... 西山小品

164 ...... 镜花缘

168 ...... 不倒翁

171 ...... 沉 默

174 ...... 死之默想

178 ...... 自己的园地

第五章

微妙且美地生活

生活不是很容易的事。动物那样的,自然地简易地生活,是其一法;把生活当作一种艺术,微妙地美地生活,又是一法。生活之艺术,其方法只在于微妙地混合取与舍二者而已。

182 ...... 故乡的野菜 

185 ...... 北京的茶食

188 ...... 南北的点心

195 ...... 吃 菜

200 ...... 糯米食

202 ...... 菱 角

205 ...... 卖 糖

209 ...... 谈油炸鬼

214 ...... 羊肝饼

216 ...... 东昌坊故事


【前言】

代 序

生活之艺术

契诃夫(Tshekhob)书简集中有一节道(那时他在瑗珲附近旅行):“我请一个中国人到酒店里喝烧酒,他在未饮之前举杯向着我和酒店主人及伙计们,说道:‘请。’这是中国的礼节。他并不像我们那样的一饮而尽,却是一口一口的啜,每啜一口,吃一点东西;随后给我几个中国铜钱,表示感谢之意。这是一种怪有礼的民族……”

一口一口的啜,这的确是中国仅存的饮酒的艺术:干杯者不能知酒味,泥醉者不能知微醺之味。中国人对于饮食还知道一点享用之术,但是一般的生活之艺术却早已失传了。中国生活的方式现在只是两个,非禁欲即是纵欲,非连酒字都不准说即是浸身在酒槽里,二者互相反动,各益增长,而其结果则是同样的污糟。动物的生活本有自然的调节,中国在千年以前文化发达,一时颇有臻于灵肉一致之象,后来为禁欲思想所战胜,变成现在这样的生活,无自由,无节制,一切在礼教的面具底下实行迫压与放恣,实在所谓礼者早已消灭无存了。

生活不是很容易的事。动物那样的,自然地简易地生活,是其一法;把生活当作一种艺术,微妙地美地生活,又是一法。二者之外别无道路,有之则是禽兽之下的乱调的生活了。生活之艺术只在禁欲与纵欲的调和。蔼理斯对于这个问题很有精到的意见,他排斥宗教的禁欲主义,但以为禁欲亦是人性的一面,欢乐与节制二者并存,且不相反而实相成。人有禁欲的倾向,即所以防欢乐的过量,并即以增欢乐的程度。他在《圣芳济与其他》一篇论文中曾说道:“有人以此二者(即禁欲与耽溺)之一为其生活之目的者,其人将在尚未生活之前早已死了。有人先将其一(耽溺)推至,再转而之他,其人才真能了解人生是什么,日后将被纪念为模范的高僧。但是始终尊重这二重理想者,那才是知生活法的明智的大师……一切生活是一个建设与破坏,一个取进与付出,一个永远的构成作用与分解作用的循环。要正当地生活,我们须得模仿大自然的豪华与严肃。”他又说过,“生活之艺术,其方法只在于微妙地混合取与舍二者而已”,更是简明的说出这个意思来了。

生活之艺术这个名词,用中国固有的字来说便是所谓礼。斯谛耳博士在《仪礼》序上说:“礼节并不单是一套仪式,空虚无用,如后世所沿袭者。这是用以养成自制与整饬的动作之习惯,唯有能领解万物感受一切之心的人才有这样安详的容止。”从前听说辜鸿铭先生批评英文《礼记》译名的不妥当,以为“礼”不是rite而是art,当时觉得有点乖僻,其实却是对的,不过这是指本来的礼,后来的礼仪、礼教都是堕落了的东西,不足当这个称呼了。中国的礼早已丧失,只有如上文所说,还略存于茶酒之间而已。去年有西人反对上海禁娼,以为妓院是中国文化所在的地方,这句话的确难免有点荒谬,但仔细想来也不无若干理由。我们不必拉扯唐代的官妓,希腊的“女友”(hetaira)的韵事来作辩护,只想起某外人的警句,“中国挟妓如西洋的求婚,中国娶妻如西洋的宿娼”,或者不能不感到《爱之术》(Ars Amatoria)真是只存在草野之间了。我们并不同某西人那样要保存妓院,只觉得在有些怪论里边,也常有真实存在罢了。

中国现在所切要的是一种新的自由与新的节制,去建造中国的新文明,也就是复兴千年前的旧文明,也就是与西方文化的基础之希腊文明相合一了。这些话或者说的太大、太高了,但据我想舍此中国别无得救之道,宋以来的道学家的禁欲主义总是无用的了,因为这只足以助成纵欲而不能收调节之功。其实这生活的艺术在有礼节、重中庸的中国本来不是什么新奇的事物,如《中庸》的起头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照我的解说即是很明白的这种主张。不过后代的人都只拿去讲章旨节旨,没有人实行罢了。我不是说半部《中庸》可以济世,但以表示中国可以了解这个思想。日本虽然也很受到宋学的影响,生活上却可以说是承受平安朝的系统,还有许多唐代的流风余韵,因此了解生活之艺术也更是容易。在许多风俗上日本的确保存这艺术的色彩,为我们中国人所不及,但由道学家看来,或者这正是他们的缺点也未可知罢。

十三年十一月


【免费在线读】

忆儿时

我回忆儿时,有三件不能忘却的事。

件是养蚕。那是我五六岁时,我祖母在世的事。我祖母是一个豪爽而善于享乐的人。良辰佳节不肯轻轻放过,养蚕,也每年大规模地举行。其实,我长大后才晓得,祖母的养蚕并非专为图利,叶贵的年头常要蚀本,然而她喜欢这暮春的点缀,故每年大规模地举行。我所喜欢的,初是蚕落地铺。那时我们的三开间的厅上、地上统是蚕,架着经纬的跳板,以便通行及饲叶。蒋五伯挑了担到地里去采叶,我与诸姐跟了去,去吃桑葚。蚕落地铺的时候,桑椹已很紫而甜了,比杨梅好吃得多。我们吃饱之后,又用一张大叶做一只碗,采了一碗桑葚,跟了蒋五伯回来。蒋五伯饲蚕,我就以走跳板为戏乐,常常失足翻落地铺里,压死许多蚕宝宝,祖母忙喊蒋五伯抱我起来,不许我再走。然而这满屋的跳板,像棋盘街一样,又很低,走起来一点也不怕,真是有趣。这真是一年一度的难得的乐事!所以虽然祖母禁止,我总是每天要去走。

蚕上山之后,全家静默守护,那时不许小孩子们吵了,我暂时感到沉闷。然而过了几天,采茧,做丝,热闹的空气又浓起来了。我们每年照例请牛桥头七娘娘来做丝。蒋五伯每天买枇杷和软糕来给采茧、做丝、烧火的人吃。大家认为现在是辛苦而有希望的时候,应该享受这点心,都不客气地取食。我也无功受禄地天天吃多量的枇杷与软糕,这又是乐事。

七娘娘做丝休息的时候,捧了水烟筒,伸出她左手上的短少半段的小指给我看,对我说:做丝的时候,丝车后面,是万万不可走近去的,她的小指,便是小时候不留心被丝车轴棒轧脱的。她又说:“小囡囡不可走近丝车后面去,只管坐在我身旁,吃枇杷,吃软糕。还有做丝做出来的蚕蛹,叫妈妈用油炒一炒,真好吃哩!”然而我始终不要吃蚕蛹,大概是我爸爸和诸姐都不要吃的缘故。我所乐的,只是那时候家里的非常的空气。日常固定不动的堂窗、长台、八仙椅子,都收拾去,而变成不常见的丝车、匾、缸,又不断地公然地可以吃小食。

丝做好后,蒋五伯口中唱着“要吃枇杷,来年蚕罢”,收拾丝车,恢复一切陈设。我感到一种兴尽的寂寥。然而对于这种变换,倒也觉得新奇而有趣。

现在我回忆这儿时的事,常常使我神往!祖母、蒋五伯、七娘娘和诸姐都像童话里、戏剧里的人物了。且在我看来,他们当时这剧的主人公便是我。何等甜美的回忆!只是这剧的题材,现在我仔细想想觉得不好:养蚕做丝,在生计上原是幸福的,然其本身是数万的生灵的杀虐!《西青散记》里面有两句仙人的诗句:“自织藕丝衫子嫩,可怜辛苦赦春蚕。”安得人间也发明织藕丝的丝车,而尽赦天下的春蚕的性命!

我七岁上祖母死了,我家不复养蚕。不久父亲与诸姐弟相继死亡,家道衰落了,我的幸福的儿时也过去了。因此这回忆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忏悔。

第二件不能忘却的事,是父亲的中秋赏月,而赏月之乐的中心,在于吃蟹。

我的父亲中了举人之后,科举就废,他无事在家,每天吃酒,看书。他不要吃羊、牛、猪肉,而喜欢吃鱼、虾之类。而对于蟹,尤其喜欢。自七八月起直到冬天,父亲平日的晚酌规定吃一只蟹,一碗隔壁豆腐店里买来的开锅热豆腐干。他的晚酌,时间总在黄昏。八仙桌上一盏洋油灯,一把紫砂酒壶,一只盛热豆腐干的碎瓷盖碗,一把水烟筒,一本书,桌子角上一只端坐的老猫,我脑中这印象非常深刻,到现在还可以清楚地浮现出来,我在旁边看,有时他给我一只蟹脚或半块豆腐干。然我喜欢蟹脚。蟹的味道真好,我们五个姊妹兄弟,都喜欢吃,也是为了父亲喜欢吃的缘故。只有母亲与我们相反,喜欢吃肉,而不喜欢又不会吃蟹,吃的时候常常被蟹螯上的刺刺开手指,出血;而且抉剔得很不干净,父亲常常说她是外行。父亲说:吃蟹是风雅的事,吃法也要内行才懂得。先折蟹脚,后开蟹斗……脚上的拳头(即关节)里的肉怎样可以吃干净,脐里的肉怎样可以剔出……脚爪可以当作剔肉的针……蟹螯上的骨头可以拼成一只很好看的蝴蝶……父亲吃蟹真是内行,吃得非常干净。所以陈妈妈说:“老爷吃下来的蟹壳,真是蟹壳。”

蟹的储藏所,就在天井角落里的缸里,经常总养着十来只。到了七夕、七月半、中秋、重阳等节候上,缸里的蟹就满了,那时我们都有得吃,而且每人得吃一大只,或一只半。尤其是中秋一天,兴致更浓。在深黄昏,移桌子到隔壁的白场a上的月光下面去吃。更深人静,明月底下只有我们一家的人,恰好围成一桌,此外只有一个供差使的红英坐在旁边。大家谈笑,看月亮,他们——父亲和诸姐——直到月落时光,我则半途睡去,与父亲和诸姐不分而散。

这原是为了父亲嗜蟹,以吃蟹为中心而举行的。故这种夜宴,不仅限于中秋,有蟹的季节里的月夜,无端也要举行数次。不过不是良辰佳节,我们少吃一点,有时两人分吃一只。我们都学父亲,剥得很精细,剥出来的肉不是立刻吃的,都积受在蟹斗里,剥完之后,放一点姜醋,拌一拌,就作为下饭的菜,此外没有别的菜了。因为父亲吃菜是很省的,而且他说蟹是至味,吃蟹时混吃别的菜肴,是乏味的。我们也学他,半蟹斗的蟹肉,过两碗饭还有余,就可得父亲的称赞,又可以白口吃下余多的蟹肉,所以大家都勉力节省。现在回想那时候,半条蟹腿肉要过两大口饭,这滋味真好!自父亲死了以后,我不曾再尝这种好滋味。现在,我已经自己做父亲,况且已经茹素,当然永远不会再尝这滋味了。唉!儿时欢乐,何等使我神往!

然而这一剧的题材,仍是生灵的杀虐!因此这回忆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忏悔。

第三件不能忘却的事,是与隔壁豆腐店里的王囡囡的交游,而这交游的中心,在于钓鱼。

那是我十二三岁时的事,隔壁豆腐店里的王囡囡是当时我的小侣伴中的大阿哥。他是独子,他的母亲、祖母和大伯,都很疼爱他,给他很多的钱和玩具,而且每天放任他在外游玩。他家与我家贴邻而居。我家的人们每天赴市,必须经过他家的豆腐店的门口,两家的人们朝夕相见,互相来往。小孩们也朝夕相见,互相来往。此外他家对于我家似乎还有一种邻人以上的深切的交谊,故他家的人对于我特别要好,他的祖母常常拿自产的豆腐干、豆腐衣等来送给我父亲下酒。同时在小侣伴中,王囡囡也特别和我要好。他的年纪比我大,气力比我好,生活比我丰富,我们一道游玩的时候,他时时引导我,照顾我,犹似长兄对于幼弟。我们有时就在我家的染坊店里的榻上玩耍,有时相偕出游。他的祖母每次看见我俩一同玩耍,必叮嘱囡囡好好看待我,勿要相骂。我听人说,他家似乎曾经患难,而我父亲曾经帮他们忙,所以他家大人们吩咐王囡囡照应我。

我起初不会钓鱼,是王囡囡教我的。他叫他大伯买两副钓竿,一副送我,一副他自己用。他到米桶里去捉许多米虫,浸在盛水的罐头里,领了我到木场桥头去钓鱼。他教给我看,先捉起一个米虫来,把钓钩由虫尾穿进,直穿到头部。然后放下水去。他又说:“浮珠一动,你要立刻拉,那么钩子钩住鱼的颚,鱼就逃不脱。”我照他所教的试验,果然天钓了十几头白条,然而都是他帮我拉钓竿的。

第二天,他手里拿了半罐头扑杀的苍蝇,又来约我去钓鱼。途中他对我说:“不一定是米虫,用苍蝇钓鱼更好。鱼喜欢吃苍蝇!”这一天我们钓了一小桶各种的鱼。回家的时候,他把鱼桶送到我家里,说他不要。我母亲就叫红英去煎一煎,给我下晚饭。

自此以后,我只管欢喜钓鱼。不一定要王囡囡陪去,自己一人也去钓,又学得了掘蚯蚓来钓鱼的方法。而且钓来的鱼,不仅够自己下晚饭,还可送给店里的人吃,或给猫吃。我记得这时候我的热心钓鱼,不仅出于游戏欲,又有几分功利的兴味在内。有三四个夏季,我热心于钓鱼,给母亲省了不少的菜蔬钱。

后来我长大了,赴他乡入学,不复有钓鱼的工夫。但在书中常常读到赞咏钓鱼的文句,例如什么“独钓寒江雪”,什么“渔樵度此身”。才知道钓鱼原来是很风雅的事。后来又晓得有所谓“游钓之地”的美名称,是形容人的故乡的。我大受其煽惑,为之大发牢骚:我想钓鱼确是雅的,我的故乡,确是我的游钓之地,确是可怀的故乡。但是现在想想,不幸而这题材也是生灵的杀虐!

我的黄金时代很短,可怀念的又只有这三件事。不幸而都是杀生取乐,都使我永远忏悔。

一九二七年梅雨时节a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