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沟通的父母!】

当你的话语中夹带着无形的“命令”“强迫”“责备”时,孩子的本能反应就是逆反!而家庭吵架、数落老公、过于自我、不注重形象、乱开玩笑……这些行为更是让孩子有样学样!传统教养方式忽视孩子的情感体验,你的孩子自然不愿意沟通。掌握非暴力沟通法,再逆反的孩子也能乖乖听话!

【“双减”时代,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

“双减”时代,“人格满分”远比“成绩满分”重要。“专制”的家庭教育或许能培养出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却会让孩子形成蜷缩的生存姿态。非暴力沟通法帮你轻松搞定从幼儿期到青春期的典型教养问题,为孩子奠定人格基础,从此无惧风浪!

【70 教养案例,生动再现亲子日常】

书中展示了大量亲子日常互动案例,列举了不同情景下适用的沟通话术,易学易用。每位家长都能从中受益,从此告别“鸡飞狗跳”的家庭氛围!


【内容简介】

为什么我的孩子不听话?因为家长“说的”和孩子“听到的”可能并不一样。为什么孩子对我的说教总表现出厌烦、逆反?因为父母只注重陈述事实,而忽视了孩子的情感体验。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决定了孩子的人际交往方式。父母会沟通,孩子才能有教养!

父母怎样说才能让孩子听取“良言”呢?这本书教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孩子对话,从语言的伤害、平等对话、寻找话题、控制情绪、有效沟通等多个角度入手,总结亲子沟通要领,列举不同场景中的沟通话术,让孩子不再排斥“说教”,让亲子沟通更加顺畅。


【作者简介】

康英杰,教育学学士,资深教师,多年从事青少年教育工作,凭借独特的教育视角,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套专业的教育理念。曾多次到幼儿园、小学进行相关的教育讲座,主要对儿童早期感知能力的培养、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叛逆期儿童的正面教育等问题进行研究。


【目录】

第yi章

为什么父母的话会伤害到孩子

你那么爱孩子,他感受到的却是“自私”“强迫”/ 003

语言给孩子的伤害,常是暗伤 / 009

为什么家长不能跟孩子好好说话 / 015

把“我这都是为你好”变成“你觉得这样好不好?”/ 021

孩子不是天生就和父母没话可说的 / 027

第二章

平等对话:蹲下来,目光平视着和孩子沟通

耐心倾听,让孩子感受到他被你尊重 / 035

教养孩子,严格好还是宽松好 / 041

孩子发脾气,你应该感到高兴才对 / 047

让孩子把心里的委屈说出来 / 053

平等沟通的技巧是假装自己是孩子 / 059

第三章

寻找话题:孩子都有表达欲,关键是让他愿意和你说

你知道孩子们都在聊什么吗 / 067

与孩子尬聊是因为你没有找好切入点 / 072

你比孩子懂得多,怎么可能找不到孩子愿意聊的 / 078

让孩子知道,跟爸妈聊天也很有趣 / 083

和孩子没有不可以聊的话题 / 088

第四章

有效对话 1:那些建设性的对话怎样展开 你知道什么是建设性对话吗 / 095

父母怎样问问题,孩子才愿意回答 / 101

成为一个鼓舞孩子的高手 / 107

好的夸奖语言有三个作用 / 113

让孩子体会到你理解他的感受 / 118

第五章

有效对话 2:怎样通过沟通话术让孩子“听话”

从情绪入手,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 127

建议:想办法让你的诉求和孩子的痛点碰在一起 / 132

说服:找到一个切入点,让孩子自己说服自己 / 138

批评:从孩子抵触到获得正反馈 / 145

道歉:向孩子承认错误并不会动摇你的权威 / 151

拒绝:把“不”说成“是”的技巧 / 157

第六章

控制好自己,做不吼不叫的父母

别把你的焦虑带到与孩子的对话当中 / 165

焦虑、烦躁的你怎样做才会不失控 / 170

面对焦虑的孩子,其实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 175

第七章

这些你没有意识到的情况,可能也在伤害孩子

家庭吵架,孩子会觉得一切都是他的错 / 183

数落老公,孩子会觉得“爸爸好无能”/ 190

过于自我,孩子会觉得“我是多余的那一个”/ 196

你不注重形象,孩子会抬不起头来 / 203

请记住,父母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 / 210


【前言】

序 言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也许我们从未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 但不幸的是,我们其实一直生活在一种隐形的暴力之中;更不幸的是,我 们还经常把这种暴力施加给自己的孩子却还不自知。

现在常有父母感叹,为什么和孩子交流这么难?为什么孩子总是这么 抵触我们?为什么孩子什么都不跟我说?事情的真相,其实就藏在父母和 孩子的相处中,藏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中,藏在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中。

各位父母都应该好好想一想: 你有没有因为孩子年龄小,而对他的想法不屑一顾? 有没有在孩子和你兴奋地说一件事时,你却朝他“泼冷水”? 有没有在孩子出状况、犯错时,你却对他一味地责备? 有没有经常把“为了你好”作为理由,强迫孩子做他不喜欢的事情? 有没有当你和丈夫吵架时,突然冲着孩子撒气? 我想,答案一定是:有! 语言上的忽视、指责、打击、嘲讽、强迫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评价等带给孩子精神和心理上的伤害,很多时候要比肉体上的伤害 更大。

在教育孩子上,很多父母都是“唯动机论”者,认为只要出发点是 好的,无论做出怎样的行为都是在爱孩子,都是为了孩子好。于是,他们 会关心、会呵护、会柔声细语、会谆谆教导,但也会打骂、会羞辱、会大吼大叫、会冷漠相对……却不曾想,这样的方式早就对孩子造成了不可逆 转的伤害,也让他们对父母紧紧关闭了心门。

很多孩子之所以什么都不愿意跟父母说,在父母面前假装坚强、报喜 不报忧,就是因为曾经他们说了,但被否定、被忽视了。这样的经历让他 们不相信父母能够和自己站在统一战线上,去共同对抗那些不好的事物。 当他们感到害怕向父母诉说时,当他们的欢喜被泼了冷水时,当他们 有了委屈寻求安慰时,得到的却是不理解、不认同甚至是责怪。渐渐地, 他们的潜意识就会形成固有认识:这样的事情我一旦告诉父母,必定会有比身体的伤害更加无法名状的伤害出现。 沟通不是一方的独角戏,而是双方的信息流动。父母总以为教育就是单方面的说教和引导,却没有意识到,教育的效果是由孩子的感受决定的。 只有爱孩子,并且让他感受到自己被爱着,他才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探索更大的世界,也才能限度地活出真正的自己,从而获得长久的幸福 和快乐。

专制教育或许可以培养出成功的孩子,使之成为别人眼中的人生赢家, 但却会让孩子形成蜷缩的生存姿态,在潜意识里否定自我独立的价值。为 孩子规划人生,也许会让孩子少走弯路,但却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恨意和 疏离感,无法真正成长,真正获得快乐。

如果你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如果你希望孩子和你亲密有爱,如果你希 望孩子有一个幸福人生,那就请用非暴力的方式和他沟通,表达对他的爱。

父母应当陪着孩子慢慢长大,而不是拽着孩子快快成长。每个孩子都 有自己的成长轨迹,作为父母,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尊重个体差异,然后一 直用爱去浇灌,这样或早或晚,孩子都一定会开出独一无二的花。


【书摘与插画】

书摘1:

让孩子把心里的委屈说出来

偶然间听到一个故事,感触颇深。

我上初中时,同桌是一个类似小混混一样的人,我的父母教给我 的待人准则是不要去招惹别人,不要和乱七八糟的人来往。所以,我 一直都和他保持适当距离。

直到有一天,同桌和别人打了架,身上受了伤,回到家后他妈妈 看到了,问是怎么回事,同桌却说是被我欺负的。

同桌的家里是做生意的,他的爸爸妈妈很少在家里,也极少关心 他,对他的印象仍停留在很久以前的乖孩子形象,所以当同桌这样说 时,他的妈妈毫不怀疑地相信了,并到学校告诉了班主任。

班主任把我喊到办公室,当着同桌妈妈的面问是不是我欺负了同 桌,我很肯定地说我没有,可不知为什么她怎么都不信,后还把我 的爸爸叫了过来。

看到爸爸的那一瞬间,我感觉又看到了希望,我期望爸爸相信我, 相信他的孩子不是那样的人。然而,爸爸看到我的件事情,就是 打了我一巴掌。我委屈极了,但我还是跟爸爸说我没有欺负任何人, 爸爸却怒吼着:“还在嘴硬,那他为什么不污蔑别人就污蔑你?”接 着又打了我一巴掌。

后班主任让爸爸把我带回家,并说如果再有这种情况发生,就把我开除。爸爸在一旁赔着笑,提溜着我走出了门。回到家,爸爸又 拿出皮鞭要抽我,嘴里嚷着知道我们把你送进那所学校有多不容易 吗?妈妈听到声响走出来,听完爸爸的叙述,也说我该打。

我绝望极了,心里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没有人愿意相信我呢?就 连我的父母也宁愿相信外人的话,也不相信自己的孩子。那时候,我 多么希望有一个人能站在我的身后为我主持正义,但可惜,并没有。 从那之后,我开始封闭自己,在学校极少跟同学交流,回到家也 几乎不跟父母说话。因为我觉得没有人会理解我,也没有人愿意关心我,包括我的父母。

听完这个故事,我只觉得满满的心疼,那样一个纯真的孩子却在小小 的年纪里承受了太多的恶意,而这些恶意竟还有一部分来自父母。

有的人说,看情况他的父母也是迫不得已,为了孩子的前途,不能得 罪老师和学校,只能顺水推舟责怪自己的孩子以寻求安稳。

的确,这个孩子的父母是有难言之隐,但这并不是无视孩子情绪、冤 枉孩子的理由,因为他们明明可以选择更好的方式去处理问题。面对孩子 的不承认和班主任的威胁,他们可以明面上客套几句,回到家里再对孩子 表示信任和安慰,并告诉孩子这样做是迫不得已的。或者采取更直接的方 式——向上级领导反映或带孩子转学,毕竟一个有名气的学校和一个开朗 健康的孩子相比,后者要重要得多。但是,他们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打着“为 孩子的前途着想”的旗号,选择了偷懒的一种方式,从而重重地伤害了 自己的孩子。

对比这个小男孩,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笔下的女孩梁新就幸运得多。

在学校里,小新被怀疑偷钱,并且有好几个学生作证,但小新还 是一口咬定自己没有偷。老师几番劝诫未果,就拿出了撒手锏:“你要是不交代,我就通知你家长来。” 让人没想到的是,听了老师的话,小新当着全班人的面不卑不亢地说道:“你们把我爸爸叫来,我正好告诉他你们冤枉我。” 小新话一出口,老师都惊呆了——他还从没见过不怕被叫家长的学生。

类似的情形,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结局。 在孩子的心中,父母是值得信任和依赖的人,只要父母和他们站在一条战线上,即使所有人都和他们站在对立面,他们也会有无限的勇气和 信心,因为他知道无论如何,父母都会站在自己的身后支持和守护自己。

小新的底气,就是来源于父母的信任,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质疑和困难, 她都无条件地相信,父母一定能够帮自己解决问题、伸张正义。

或许有人会感到疑惑,若是父母总给孩子出头,孩子会不会一遇到困 难就退缩转而寻求父母的帮助,这样的话,他将来又怎么能独立生活呢?

事实上,孩子受了委屈找父母,并不一定是要父母帮他们出头,帮他 们解决问题,很多时候他们只是想要在父母这里寻求安慰,确定自己是有 人爱的,是不会被抛弃的。换句话说,父母给予孩子的主要是精神上的支 撑,是一种信念,是爱的力量,这种力量会支撑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再遇 到挫折和困难时,即使无法得到父母的帮助,也能够自己面对和解决。

正如心理学家戴 • 埃尔金德所说,孩子们需要知道的是,他们对父 母很重要,永远都被爱围绕。有了亲近的人的支持和信任,孩子就会有 足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这些能够促使他们内心更加坚定,能够勇敢地直 面所有人的质疑,能够战胜人生路上的种种挑战。如梁新一样,我们有理 由相信,未来她再遇到同样的污蔑和不公时,也依旧会勇敢地站出来,采 取适当的方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相反,若是亲近的人都不相信自己,孩子就会失去后的护盾,再遇到同样的情况时,他既不敢跟父母倾诉,自己也往往因为恐惧而不知所 措。就像开篇故事中的那个男孩,他之所以封闭自己,不再与人交流,就 是因为内心后一点美好都已经被父母的不信任打破,他感受到的更多的 是来自这个世界的恶意。而面对这些恶意,他只会感到无能为力,进而自 怨自艾,而不是站出来,勇敢地去面对,去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

弱小无助的孩子受了委屈后,出于信任和依赖,本能反应就是找爸妈, 然后通过父母与他人的交涉来解决问题,或者仅仅是想获得被信任被呵护 的感觉,以释放心中的郁闷不快。若父母用冷漠、嘲笑、责备的态度回应 他们,慢慢地他们就会对父母失去信任,再遇到事情也会憋在心里不敢跟 父母说。

在很多讨论亲子问题的网页、论坛中,都会看到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你受了委屈、遇到了麻烦,会跟父母诉说吗?

其中有一个回答是这么说的:小时候说了可能会挨骂,长大了说 又没什么用,成年之后就更不方便了,免得给他们平添烦恼。

短短两行字,却深刻地点出了孩子与父母之间沟通存在的问题,让人 既抓心又觉无奈。孩子受了委屈就找父母,这么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却 因为父母不恰当的回应而变成了这般情形。

如果你开始觉得孩子越来越沉默,从来不主动跟你聊他在外面发生的 事情,那很大可能是因为曾经孩子在跟你交流时,你使用了不恰当的表情、 语气、言辞等,让他觉得你根本不关心他,对他的事情没兴趣。

如果你意识到好像孩子受了委屈、遇到了不好的事情总是默默忍受, 不找你倾诉,那一定是曾经孩子找你诉苦时,你的做法让他觉得“下次这 种事要是让爸妈知道就惨了”。

那些被别人诬陷也得不到父母信任的孩子,那些在外面受了欺负,回到家还要被父母骂“没用”的孩子,那些主动承认错误却被父母一味责骂 的孩子,他们的内心该是怎样的无力和绝望?

而对于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孩子来说,这种绝望甚至能将他们 压垮,如果不能及时找到他人或者合适的途径帮助他们排解,后果将不堪 设想。

曾看到这样一则新闻

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因为打破了别人的玻璃害怕被父母责备,在 留下一封遗书后,选择从高楼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含苞待放的生命。

他在遗书中用稚嫩的字体写道:“我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情,你们 不会原谅我,所以我走了。”

其实,打破玻璃不是多大的事儿,为什么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却这么 不可饶恕呢?的可能,就是他曾经因为一点点小的错误而受到了家 长严厉的惩罚,使得他再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好像天塌了一样。

归根结底,是家长的不理解、不负责导致了这样的悲剧。孩子刚开始 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时,他是没有概念的,只能依据身边人的反应来推测 事情的严重程度。换个角度来说,或许正是父母的激烈反应和不容分说, 导致了孩子对于某些小事反应过度。

大人们似乎不会明白,很多微不足道的小事,对于年幼无知的孩子来 说都是极其重大的。在他们次遇到比较糟糕的状况时,必然会惊慌失 措,会恐惧。如果父母能注意到他们的这种心理,进而给予正确的引导, 让他们知道这些都没什么大不了的,都是可以解决的,并且父母会跟他们 站在一条战线上,帮助和支持他们,这样以后再遇到类似的状况他们就不 会再那样慌乱害怕、小题大做了。

重要的是,让孩子恐惧不安的情绪先释放出来。

看到一个母亲在网上的发问: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了,我一直让她 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别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我这么做,有错吗?

从理性的角度来说,这样做并没有错。因为很多事情的发生,并不是 单方面的原因,让孩子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但是 母亲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换言之,如果其他人在 孩子受了欺负时这样教育是没错的,但是作为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安慰。 父母是孩子的后一道防线,他在学校被人欺负了,如果就连父母也 不去安慰,只顾冷冰冰地教育,他的内心势必会更加无助和害怕,这样导 致的后果不言而喻。所以,孩子心里如果有委屈,就不要管其他,先让他

痛痛快快地说出来才是重要的。 父母要教育孩子,更应该毫无理由地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