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图解中国传统服饰

轻妙绝伦的素纱襌衣能否代表中国古代丝织技术的*高成就?时下流行的齐胸襦裙是否真的是唐代美眉们的身上衣?看上去厚实保暖的明代服装真的是因“小冰川”而生?《延禧攻略》和《如懿传》里的服饰哪里不符合历史?《琅琊榜》里梅长苏的死因真相究竟为何?以上的这些,是传统的式微,还是知识的匮乏,本书将为您一一解答。无论您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代服装,还是近现代服装;无论是妆容饰品,还是衣料工艺;哪怕您只想了解影视剧中的古装,这本书都能满足您的需求。读不下严肃得仿佛板着脸的服饰史学术论文?又怕“戏说”真真假假容易误导?来看这本书吧,这里既有严谨的知识,又有幽默的语言,一定不会让您失望而归!

食尚五千年

中华美食源远流长,但到底怎么个远、怎么个长呢?本书便是讲中国几十种经典食材、食物和烹饪之法的源与流。今天的食物何以成为今天的模样?以前又是什么样子?中间衍生过怎样奇葩的吃法?食物之间经历了哪些史诗般的竞争、兴衰和进化?历史上的气候与环境变迁,对中国传统的饮食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人类驯化食材、创制和传承食物,食物也在塑造着文明。当我们吃饭时,眼前或丰或简的食物背后,有无法想象的社会、经济因素参与其中,每一步合作、每一个环节、每一次餐桌上的呈现,都代表了历代先辈经验的结晶。古往今来,食物的故事几乎构成了整部人类历史。因此,回溯食物的源流,就是回溯我们来时的路。而这样做的目的,一如郭沫若先生所言:“认清楚过往的来程,也正好决定我们未来的去向。”

藏在木头里的智慧

藏在木头里的智慧 中国传统建筑笔记(超越时空的建筑对话,发掘木头里藏着的中华文明):

你一定见过不少中国古建筑,但你能看懂这些建筑里的门道吗?传统建筑的屋顶为什么是倾斜的?传统建筑里的梁柱又起着怎样的作用?为什么和我们建筑相似的日本建筑往“横向发展”,而中国建筑则“纵向发展”?传统建筑除了供人居住这个作用,在视听设计上又有着怎样的“小心机”?我们能从传统建筑中学到什么,又怎样把这些技术应用到现代的建筑设计中?本书解释了以上所有这些疑问,将带您一起和古人来一场超越时空的建筑对话,用探索的眼睛发现藏在木头里的中华智慧。

本书没有落于介绍具体建筑的窠臼,而是从大处着眼,从传统建筑的建造逻辑入手,巧妙地分析了古人为什么这样建造的原因,并详细解释了建筑随技术发展而出现的变化,让读者在理解了传统建筑内部构造的同时,深深叹服于中国古人的智慧。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希望大众在关注中国传统建筑时,不仅是因为“传统”,更因为其中所蕴含的那些能够超越时代的建造的智慧与设计的质量。


【内容简介】

图解中国传统服饰

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传统服饰也在此行列,特别是随着汉服及古装剧的热度越来越高,人们对于传统服饰的好奇与探求的欲望也在增加。然而不少影视剧为了美观,加入了很多现代元素,也就是说,直观表现在我们眼前的“古装”实际已经不是真正的古装了。真实的古装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本书将向读者讲解有关传统服饰的知识。作者通过古代服饰、近现代服饰、妆容饰品、衣料工艺、影视剧中的古装等五个部分,用幽默的语言、细致的论证和丰富的图片,结合众多古代绘画、壁画及雕塑等,讲述中国服饰的点点滴滴,为读者展现中国服饰的美。

食尚五千年

本书用历史故事串联起中国的代表性食物、食材,以及烹饪技术的源流、演变和历史影响。全书共十四章,分别为:稻花香里说万年(水稻驯化、稻作发展简史和中国米饭文化)、面条的征途(面条的出现、演变和分化以及吃面的典故等)、烧烤恩仇录(历朝历代烧烤的普及情况及各时期经典烧烤菜式)、从刺客到长江三鲜(历史上中国人餐桌上主要鱼类的嬗变以及不同时期的烹鱼之法)、猪羊争霸(中原畜牧业发展、历朝历代对肉类的不同偏好,以及猪肉、羊肉“地位”的反复争夺等)、唐宋用餐指南(介绍上古用餐家具和在今天看起来略显“奇葩”的用餐礼仪等)、千古风流炒菜(唐宋能源危机、铁锅普及和宋代炒菜崛起)、奸相的享受(两宋厨娘,以及蔡京所嗜食物鲊)、麻辣明清(前辣椒时代中国人常使用的辛辣食材,以及辣椒的引入和传播)、千里来龙《随园食单》(《随园食单》里的一些菜谱)、糕点之脉(传统糕点的前世今生)、甜味王朝(古人的糖果、甜品、冰淇淋等)。

藏在木头里的智慧

藏在木头里的智慧 中国传统建筑笔记(超越时空的建筑对话,发掘木头里藏着的中华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建筑作为衣食住行中的一个支柱,自是其中重要一环。不过对于想要了解传统建筑的大众读者来说,要么被建筑典籍的古体字及拗口的建筑构件名称所吓退,要么被散文化的优美文字弄得云里雾里。似乎存在一个缺口,即以建筑设计为视角来审视古建筑,从而对当下的建筑设计及生活有所启发。本书试图以建筑设计为视角,回归到人的生活与建造活动。一旦回归到基本的生活及建造,许多曾经习以为常却不知所以然的东西,以及需要耗费心神来记忆的那些知识点,一下子便有趣生动起来。于是,个中的生活智慧、建造智慧便不再是冷冻的过期食品,而是应季的生鲜,对当下的建筑设计更有营养。在此意义上,本书为填补“缺口”贡献了一方木料。

本书讲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体系、制造技巧和风格沿变等内容,分别从传统建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破译密码、视听设计、新生可能和设计启示等角度入手,具体讲解了传统建筑的构造处理、空间设计的层次感以及听觉设计等,回顾并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特别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变化,解构现当代建筑与传统建筑在风格、技术等方面的关联,分析了中国现当代建筑对古建筑的传承与发展,并展望了传统建筑的技艺在未来应用的前景。


【作者简介】

图解中国传统服饰

春梅狐狸,传统服饰科普作者,曾为《中华手工》《中华遗产》等杂志及果壳网、凤凰网等多家网站撰稿,公众号“传统服饰”主编。多年来致力于向读者科普中国传统服饰相关知识,解析影视剧中相关服饰的正误,拥有大量粉丝。

食尚五千年

尤阳,笔名虫离先生,知乎饮食文化、神话志怪领域答主。著有作品《舌尖上的古代中国》。

藏在木头里的智慧

朴世禺,建筑师,文物建筑保护工作者。毕业于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大木建筑中的结构与空间设计,研究对象范围偏重于宋辽金元建筑。毕业后于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工作,从事故宫建筑的勘察测绘、保护设计以及相关展览工作,主要研究兴趣仍为传统大木建筑的空间与结构设计,研究对象现主要集中于明清官式建筑。在《中国艺术》《北京青年周刊》《装饰》等杂志、报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及文章,并在知乎等网络平台上常年进行建筑知识科普。


【媒体评论】

中华衣冠,传承千年,虽然古今服饰变化堪称巨大,但中国人服饰的美丽从未褪去。

打开传统服饰的大门,仿佛进入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一件件衣物饰品琳琅满目,散发着东方服饰独特的魅力。

作为一本科普力作,本书将为您详解中国传统服饰,为您尽现华服之美。

——夏眠(读者)


【目录】

图解中国传统服饰

【中国古代服装】

聊聊那些与服饰相关的文物 6

那些傻傻分不清楚的古装名称 14

原来你是这样的左衽 18

裤子的诞生:服饰史上的伟大发明 22

秦陵兵马俑的心愿:要一张彩色照片 26

灯俑身上被误解的曲裾 30

轻绝妙绝素纱襌衣 34

画像里的秘密:用服饰史知识判断年代 40

“齐胸襦裙”几分是真?几分是假? 48

唐代女子是怎样一步步变胖的 50

神的视野:敦煌壁画 54

古人听了会发笑:天热穿唐朝服装,天冷穿明朝服装? 60

穿越到1488年:我们路过了大明的江南风烟 68

观察力的检验标准:马面裙 74

服饰史上一个误会:披风是斗篷 78

衣领:脖颈间的风流 82

别拿低俗当噱头:古代的内衣 88

嫁衣可不都是“凤冠霞帔” 94

氅衣衬衣:清宫娘娘们的“爆款服装” 98

清末的人们,穿着什么样的衣服迎来民国? 104

【中国近现代服装】

民国时期三份服制条例背后的风起云涌 108

时代与服装潮流 112

旗袍一出,便胜却人间无数 116

最具群众基础的近代服饰不是旗袍是马褂 126

民国女学生的“标配”:袄裙 130

民国男装和“民国范儿” 134

“大侠魂”:要短装不要长袍大褂 140

【妆容饰品器物篇】

束发与披发,不全是古装剧的错 144

帽子与簪花的趣闻 150

旗头:原来这么多年清宫剧都错了 164

古人脖子上的另类热闹:项饰趣闻 168

花扣:绽放在旗袍之上的传统符号 176

“鹦鹉兄弟”的网红妆:这个腮红有点萌 180

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这么热,快给朕拿把扇子 184

【衣料工艺篇】

解读诗词里的丝绸 188

绫罗绸缎的故事 192

一个字的鸿沟:“宋锦”不是“宋式锦” 200

纵横的故事:古代各类织物的结构 202

丝绸向西,妆花向东——从经锦到纬锦 206

解开经锦织造之谜 210

锁绣:古老而不苍老的刺绣工艺 214

清代审美的一股清流:三蓝绣 216

【影视剧里的古装】

《秦时明月》:高渐离终于“击筑”了 218

《凤囚凰》:造型怪相背后的文物真相 222

《思美人》:审美不统一的纹样 226

《琅琊榜》:江左梅郎怕是冻死的 228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里的明代首饰 232

《大唐玄奘》:唐代僧人的真实模样 236

《妖猫传》:满满的盛唐bug 240

唐代影视剧里抹不去的日本影子 244

《大明王朝1566》:高分也救不了的低星服饰 248

《海上牧云记》:身不由己的皇帝,欲罢不能的黄袍 252

《红楼梦》:服饰的困惑 256

《寂寞空庭春欲晚》:被遗忘的发式 260

《如懿传》:领约与金约 262

《延禧攻略》里的云肩: 好东西并不都来自清宫 266

食尚五千年

◎ 上古战争:水稻的力量

◎ 烧烤恩仇录

◎ 千年一面

◎ 糕点的脉络

粔籹、寒具

糗饵、粉糍

枣糕

?

煮糆

?

巧果

见风消

蓼花糖

浇切

松黄饼、松黄糕

芝麻叶

到口酥

◎ 从刺客到诗星之死:吃鱼漫谈

◎ 汉唐大饼

椒盐饼

酥油饼

糖薄脆

牛奶糯米饼

韭菜盒子

◎ 猪羊争霸

◎ 唐宋用餐指南

◎ 炒菜:大破能源危机

◎ 蔡京的享受

猪肉鲊

羊肉鲊

蛏子鲊

茄子鲊

蚂蚁鲊

黄雀鲊

◎ 康乾麻辣帝国

◎ 广陵流韵:盐商与淮扬菜

◎ 千里来龙 《随园食单》

须知单

戒单

海鲜单

燕窝

海蜒

乌鱼蛋

特牲单

蹄髈(肘子)

腰子

里脊

红烧肉

脱沙肉

粉蒸肉

八宝肉

家乡肉

蜜火腿

羽族单

母油船鸭

蒸鸭

梨炒鸡

生炮鸡

假野鸡卷

◎ 名食滥觞

果丹皮

肉松

皮蛋

老婆饼

黄焖鸡

狮子头

藏在木头里的智慧

【古建筑概述:传统建筑的基本概念】

传统建筑的结构体系

传统建筑的构造处理

传统建筑的屋架

传统建筑的安全设计

【水火相生: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

瓦在早期建筑中的作用

技术进步带来的变化

模数与木材断面

防潮避水的不同方式

【方圆几何:传统建筑的破译密码】

几何,基本的建造知识

从何处使用几何

【芥子须弥:传统建筑的视听设计】

建筑的层次感

空间设计的深度

厅堂与殿堂的不同设计

建筑的听觉设计

【面向未来:传统建筑的新生可能】

风格与建筑

建筑的氛围

建筑的技术

【古为今用:传统建筑的设计启示】

框架结构的突破

槽与缝:进深中的结构选择

横与纵:面阔上的视觉表现

抹与借:转角处的意图强化


【书摘与插画】

历史上关于传统建筑的书籍,大致分为两类:一、以宋代《营造法式》、清代《工程做法》为代表的建筑类典籍;二、散见于各种古代文献的描绘与记述。近现代,以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建筑学者开启了以测绘为基础的古建筑考察与研究,并出版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当下关于传统建筑的书籍,大致分为三类:一、关于建筑类典籍的研究;二、继承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的研究方法,并发展出考古及古建筑保护等门类;三、各种散文化的感想类、摄影类书籍。

从书籍及研究文献来看,甚是丰硕。但是,关于传统建筑的初学者(建筑学学生或古建爱好者),要么被建筑典籍的古体字及拗口的建筑构件名称所吓退,要么被所谓学术理论的繁文缛节所死死地缠绕,要么被散文化的优美文字所云里雾里。似乎存在一个缺口,即:以建筑设计为视角来审视古建筑,从而对当下的建筑设计及生活有所启发。青年建筑学者朴世禺的 《木头里的智慧:中国传统建筑笔记》试图以建筑设计为视角,回归到人的生活与建造活动。一旦回归到基本的生活及建造,许多曾经习以为常却不知所以然的东西、以及需要耗费巨大心神而枯燥记忆的那些知识点,一下子便有趣生动起来。于是,个中的生活智慧、建造智慧则不再是冷冻的过期食品,而是应季的生鲜,对当下的建筑设计更有营养。在此意义上,该书为填补“缺口”贡献了一方木料。

——王宝珍 2020.11.08于因园方寸斋

这本书很独特,它没有一个一个古建筑那么来介绍,而是站在一个比较高的点上,从大局着眼,讲中国传统建筑的建造逻辑,讲了为什么会这样建造,正因为有着这样的建造逻辑和建造技术,所以中国古建筑也就顺理成章地拥有了我们现在看到它所具有的独特的外观。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它并不是为了成为那个样子而成为那个样子,而是我们古人的智慧赋予了它们的美丽外观,而在它们的内部,又蕴藏着先贤的智慧。

——扶楠 传统文化作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