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全景展示现代欧洲的演变过程,叙述了从1789年到2012年间的欧洲历史,从启蒙运动到法国大革命,从拿破仑称帝到十月革命,从德意志崛起到第三帝国灭亡,从“一战”爆发到欧盟诞生,书中既有高度的总结,将纷繁的历史事件进行系统整合,又有细节的呈现,引用生动的史料加以说明,让现代欧洲200年的风云史跃然纸上。

本书聚焦现代欧洲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等诸多方面,以现代欧洲的变革为主线,探究变革背后的原因,拨开历史的迷雾,将现代欧洲兴衰起伏的发展过程,清晰地呈现给读者。现代欧洲对世界的影响非常深远,看懂了现代欧洲的变革,便理解了世界未来的发展趋势。

梅森教授是研究欧洲史方面的专家,《现代欧洲200年》再版4次,是为数不多由一名作者独立撰写的著作,另外还著有6本关于欧洲政治和历史的书,主要教授现代欧洲的课程,以及国际和俄罗斯政治课程。本书中,梅森教授针对初次接触现代欧洲史的读者,以独到的观点、简明的语言、多维的视角,全面阐述了现代欧洲200年的变革过程,要读懂现代欧洲的历史,仅这一本书足够。


【内容简介】

本书突出展示了现代欧洲的重大事件、重要思想和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梳理了现代欧洲从启蒙运动到欧盟建立的脉络,以政治、经济、军事、科学等角度探讨了现代欧洲对世界的重要影响,对从君主专制时代与君权神授向欧盟的演变做了详细介绍,突出强调了当代欧洲历史中的大事件,并对其发展与变化作了画龙点睛般的评述。


【作者简介】

大卫•S.梅森(DavidS.Mason)是印第安纳波利斯巴特勒大学政治学名誉教授。他拥有康奈尔大学政治和俄语学士学位,约翰•霍普金斯高级国际研究学院国际关系硕士学位,印第安纳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和俄罗斯及东欧研究证书。梅森教授著有6本关于欧洲政治和历史的书,近的一本书是《美国世纪的终结》。除了国际、欧洲和俄罗斯政治课程外,他还教授和协调巴特勒全球研究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其中包括一个现代欧洲的课程。


【目录】

附文

序言与致谢

引言:变革中的欧洲

欧洲历史大事年表

第yi章 旧制度与启蒙运动

第二章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

第三章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诞生

第四章 1848年革命

第五章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

第六章 达尔文主义与社会达尔文主义

第七章 意大利与德国的统一

第八章 帝国主义时代与对非洲的瓜分浪潮

第九章 次世界大战

第十章 俄国革命与共产主义

第十一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大屠杀

第十二章欧洲分裂、冷战与非殖民化

第十三章欧洲联盟——欧洲的统一与自由

结语:21世纪的欧洲

术语释义

注释

补充阅读推荐

作者介绍

让人欲说还休的200年——《现代欧洲200年》出版后记


【前言】

本书版的叙述时间线始于1789年,终于1989年,时间跨度正好是200年。第三版中,尽管上述两个年份仍是本书的关键时间点,但该版在此基础上将叙述时间轴延伸了25年。然而与历史上所有的日期与时间段不同,1789年与1989年欧洲历史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使这两年成为欧洲大陆历重要的年份。件是法国大革命(FrenchRevolution),该历史性事件推翻了法国的君主制(即使只是暂时推翻),建立了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中所倡导的政治体制,并激发了整个欧洲的民族主义、革命与民主情绪。第二件大事是1989年的欧洲巨变,使“二战”结束后在国际关系(以及在东西方人民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美苏冷战也随之结束,欧洲东西部的分裂以及其他分化也随之终止,欧洲人民开始寻求统一与一体化。因此,直至2013年,欧盟成员国由15个拓展成28个。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一直企图以武力达成的目标(依据“自由、平等与友爱”的革命原则实现欧洲统一),于随后的两个世纪内,通过大规模和平示威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方式得以实现。

诚然,1789年至1989年,欧洲也经历着诸多变革,其中一些变革比1789年法国大革命更具颠覆性。另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发生在1917年的俄国,将一支推崇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政党推上了政治舞台,50年间,诸多国家政府纷纷采用该意识形态,这些国家的人口占到了整个地球的一半。20世纪,在欧洲大陆上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使得数千万欧洲人民丧生,其中包括战士和普通老百姓。

同时,欧洲在这两个世纪中也发生了诸多积极的变化,并迸发了创意的火花。机械纺车、蒸汽发动机、组装流水线的发明推动了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从农村到城市为整个欧洲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亚当•斯密(AdamSmith)所提倡的自由企业制度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然而,过度自由的资本主义也存在诸多弊端与失控的情况,因此,卡尔•马克思(KarlMarx)在《共产党宣言》(TheCommunistManifesto)中提出了一套政治及经济生活的组织方式。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Darwin)质疑人类创造的传统宗教理念,提出了进化论,彻底颠覆了生物与科学领域。与此同时,在这一动乱时期中,欧洲诞生了一批人类历杰出的作家、音乐家、艺术家,在此,将他们一一列举显得不切实际也不严谨,但我想列出一些众所周知(以及我本人很喜欢)的名人,他们分别是:托尔斯泰(Tolstoy)、狄更斯(Dickens)、歌德(Goethe)以及福楼拜(Flaubert)、贝多芬(Beethoven)、莫扎特(Mozart)、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以及甲壳虫乐队(theBeatles)、雷诺阿(Renoir)、梵高(VanGogh)、马蒂斯(Matisse)以及毕加索(Picasso)。

这些艺术家(诸如文艺复兴运动以及革命的哲学家)深刻地影响了如今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文化。在某些方面,欧洲文化通过不同的方式(比如移民)对世界其他地方产生了一种良性影响。

1840年至1940年,6000多万人口从欧洲移民至世界其他地区,绝大多数人都移民至美国,他们带去了他们本国的价值观、文化以及习俗。同时,随着欧洲帝国主义于19世纪后期到达,欧洲影响的传播方式很少情况下是友好的,相反,大部分情况下都以武力为主。18世纪与19世纪,英国、西班牙、法国、德国、荷兰、葡萄牙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相继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

1870年至1912年,这一进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推进,其中伴随着各国列强对殖民地的争夺,随后也被称为列强对非洲的瓜分狂潮(ScrambleforAfrica)。当时,几乎整个非洲大陆都被纳入了欧洲列强的殖民地范围。直到1912年,只有利比里亚与埃塞俄比亚为非洲大陆上仅存的两个独立国家。

直到20世纪60年代,这些殖民地才重新获得独立。这段殖民时期也让欧洲文化扎根于这些殖民区域,比如语言(例如,法语如今还是非洲大陆上20个国家的官方语言)。亚洲、非洲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民族独立运动中,往往伴随着对欧洲价值观的反对,甚至殖民地居民对掠夺他们的欧洲人也有着强烈的敌意。即便如此,一些取得民族独立的国家通常会借鉴欧洲的政治经济模式。当时这些地区盛行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自由民主与社会主义)均源自欧洲。

假如让一位没有该历史背景的观察者审视如今的欧洲以及1789年的欧洲,他也许会认为这两大意识形态一直都处于稳定发展中,且认为这两大意识形态中融合了法国的革命思想与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潮。例如,欧盟新宪法草案参考了欧盟对于“启蒙运动思潮”的辩论。的确,欧洲大陆从一群以专制君主制、社会等级森严、封建农业为主,且经常伴随地方局部战乱的国家组群转变为一个由28个成员国组成的欧洲联盟雏形,这方面的进步是令人惊叹的。这些成员国都致力于民主、人权、福利资本主义、商品与人员自由流动以及和平交流。

然而,向启蒙运动思潮推进的进程中,欧洲大陆各国的步伐各不一样,也并非一帆风顺。自由与平等、自由与秩序、个人需求与社区需求乃至终变革与守旧一直以来都具有冲突性。尽管法国大革命颠覆了旧秩序以及旧体制,随之而来的混沌、动乱与暴力也让许多人,尤其是欧洲君主与贵族惴惴不安。后来的历史使法国的君主制得以复辟,欧洲各国的君主也建立了神圣同盟(HolyAlliance),以维护君主制、教会与他们所享受的神圣权力。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TheRussianRevolutionof1917)彻底颠覆了俄国社会,提出了物质富足、社会公平、平等以及工人团结的马克思主义承诺,该承诺在俄国乃至全世界广泛流传。共产主义的胜利令资本主义世界感到胆战心惊,也使得欧洲开始分裂,温斯顿•丘吉(WinstonChurchill)称之为“铁幕”(“ironcurtain”),在往后长达数代人的时间内,这场分裂阻碍了欧洲的发展与区域一体化进程。20世纪20年代,经济动荡与萧条让德国与意大利人民十分恐惧,因此,他们愿意接受具有领导者魅力却擅于蛊惑人心的希特勒(Hitler)与墨索里尼(Mussolini)。这两位领导人向民众承诺恢复秩序,重建繁荣。但在该过程中,引发了世界大战,仅在欧洲就致使约5000万人丧生。

20世纪末,欧洲已经实现了18世纪哲学家与革命家所设定的诸多目标,但在整个过程中,欧洲走了很多弯路,也遭受了许多苦难与悲痛。本书对从启蒙运动到欧盟建立这一曲折发展道路进行了阐述,也对从君主专制时代与君权神授向欧洲统一解放的民主、进步与人权思想的演变做了详细介绍。在追溯上述发展轨迹中,我们将讨论其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整个欧洲大陆。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欧洲的定义,其本身就是一个地理学家、史学家以及政治领导人们长期争辩的主题,极具争议。由于欧洲是一个面积庞大的半岛,由欧亚大陆一路延伸至大西洋,因此,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边界将欧洲与亚洲隔开。然而,19世纪早期以来,地理学家将位于俄罗斯的乌拉尔山(UralMountain)定义为欧洲的东部边界,该山脉位于莫斯科以东800英里的位置。由于俄罗斯本身也向东延伸数千英里,并跨过了乌拉尔山,这就引发了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即俄罗斯是否属于欧洲。这其中涉及的问题既有政治与文化方面,也有地理方面。正如历史学家诺曼•戴维斯(NormanDavies)所说:“纵观整个欧洲现代史,俄国风气正统、政权专制、经济落后,却又不断拓展其边疆国土面积,这样一个俄国显得与整个欧洲格格不入。”然而,俄国大多数领袖,从农奴制社会的沙皇到如今的当权者,都将俄国视为欧洲的一部分,该国在政治以及文化上,都对欧洲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笔者将俄国也纳入了这本欧洲现代史图书的论述中。

“欧洲”除了是一个纯粹描述性术语外,还是一种视角,甚至是一种乌托邦的代名词。早在18世纪,作家与哲学家就指出欧洲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文化)的共同基础,并预言未来可能会出现一个范围更广的欧洲共同体。然而,直到近一个世纪,这才看似可能。“二战”结束后,被誉为“欧洲之父”以及欧盟(theEU)理念来源者的让•莫内(JeanMonnet)承认道:“欧洲其实并未真正存在……必须有人来真正创建一个欧洲。”然而,冷战爆发,将欧洲分割为东欧与西欧,延缓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在如此一本篇幅有限的图书中,我们无法涵盖欧洲每一个国家的历史。我们将关注重大历史转折点上的一些特定国家。例如,1789年的法国、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1917年的俄国、“二战”期间的德国以及处在历史关键点的波兰。我们首先将关注18世纪的法国,那时正爆发着人类现代史上次伟大革命,由此开启我们的欧洲现代史旅程。


【书摘与插画】

书摘1

何为欧洲

柏林墙的倒塌,欧洲的统一,以及欧盟的扩张,都对欧洲的构成提出了新的问题。它是否仅由地理(如果是,欧洲的地理位置在哪里呢?),还是历史、传统、文化或宗教定义呢?这些问题在关于扩张的辩论中变得具体和高度政治化。例如,土耳其作为一个伊斯兰(尽管是世俗的)国家,只有一部分在欧洲,而且主要国土还是位于小亚细亚,所以土耳其真的能被认为是欧洲的一部分吗?俄罗斯呢?如果波兰、保加利亚和波罗的海共和国可以加入欧盟,俄罗斯也可以吗?事实上,在欧盟28个成员国中,没有一个是伊斯兰国家,只有塞浦路斯和希腊两个是东正教基督徒国家。其余的都是西方基督徒,因此这是新欧洲的统一元素吗?

2014年乌克兰危机的部分原因是乌克兰与俄罗斯在欧洲定位问题上的分歧,这使得这个理论问题变得非常现实、政治和暴力。(该问题将在结语中讨论。)

欧洲身份认同问题成为2003年至2004年欧盟新宪法辩论的一部分。的争议是关于宗教的提法,折射出一种可以追溯到启蒙运动时期的紧张关系。序言提到了欧洲社会的基督教和犹太传统,但法国和比利时等政教明确分离的国家反对这种提法,后来该提法也被排除在外。宪法的起草者还建议提及希腊罗马文明的遗产和启蒙运动。但一些宗教性更强的国家,如爱尔兰、西班牙和波兰,反对这种做法的世俗影响。正如梵蒂冈官方报纸《罗马观察报》在一篇标题文章中宣称的那样:“欧洲要么是基督教,要么不是欧洲。”

后,宪法草案和取代它的《里斯本条约》都没有提及基督教和启蒙运动。2009年实施的《里斯本条约》提到“欧洲的文化、宗教和人道主义遗产”,从中衍生出“人的不可侵犯和不可剥夺的权利、自由、民主、平等和法治的普遍价值观”,尽管并未直接提及启蒙运动,但这种提法和这些原则可以追溯到那个时代,反映了启蒙运动留给欧洲社会的持久遗产。至少在这些原则上,大多数欧洲人都予以赞同。

尽管宗教身份问题终在条约中被回避,但对于统一的欧洲而言,它可能成为更具分裂性的因素之一,因为它在18世纪曾是冲突和分裂的根源。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世俗主义和人权思想对欧洲的主导作用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地方都要强。尽管大多数欧洲国家中的大多数人信仰上帝,但只有五分之一的人说宗教对他或她“非常重要”,只有少数欧洲人口经常参加宗教仪式。法国作为一个以天主教为主但非常世俗的国家,每周只有二十分之一的人参加宗教仪式,而在美国,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参加宗教仪式。10这在欧盟成员国之间以及欧洲和美国之间造成了一些紧张关系。一些新加入欧盟的东欧成员国,特别是波兰和立陶宛等以天主教为主的成员国,对西欧狂热的世俗主义感到不安,这在有关欧盟宪法的辩论中得到了证明。这也阻碍了欧盟28个成员国之间的社会政策协调,在诸如离婚、安乐死和堕胎等宗教敏感问题上尤为如此。欧洲的扩张重新开启了有关这些问题的讨论,这些问题大多在欧洲大陆西部得到解决。

宗教也加剧了欧洲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如上所述,东西方的欧洲人比美国人世俗化程度高,宗教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也比欧洲强得多。从欧洲人的角度来看,美国人更倾向于从善恶或是非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欧洲人认为这是鲁莽和危险的。2001年9月11日恐怖袭击后,当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GeorgeW.Bush)如此频繁地援引道德和宗教来谈论反恐战争时,大多数欧洲公民和领导人都感到不安。2003年,他决定袭击伊拉克,该决定与其说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或伊拉克与恐怖主义有联系的确凿证据,不如说是出于传教士的热情。因此,联合国安理会中的欧洲成员国,尤其是德国和法国,不愿支持这场战争,由此,美国和欧洲之间的关系跌入冰窖,达到一个世纪以来的点。布什的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DonaldRumsfeld)对这些反对意见置之不理,他称为“旧欧洲”,并暗示未来取决于东欧的新民主国家。这种言辞令柏林和巴黎颇为不满。2008年巴拉克•奥巴马(BarackObama)赢得大选,受到全欧洲的欢迎,新政府执政的头几年,美欧关系明显改善。

美国和欧洲之间的紧张关系反映了欧洲国家日益独立和自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欧洲项目的成功。在有关伊拉克战争的争论中,德国和法国是对抗美国的盟友,而非“二战”时期的对手。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盟不仅把德法两国以及欧洲其他许多国家集聚在一个经济交流的网络中,更是将它们团结在一个包括民主、市场经济、社会福利、人权与和平在内等共同价值观的共同体中。

书摘2

1789年:革命爆发

经济危机席卷而来,贵族阶级又不愿通过新的税法,路易十六决定召开三级会议,推动政府改革以及建立新的税收制度。

法国社会的三个阶级分别是牧师、贵族以及第三等级的普通老百姓,上一次三个社会阶层之间的大会还要追溯到1614年。1789年5月,出席三级会议的1200名代表齐聚凡尔赛宫,他们由选民通过选举议会产生,并带来了票选阶段选民所写的陈情书(cahiersdedoleances)或者申诉清单。陈情书要求适度地改革司法、税务以及领主制度,并不具有彻底全面的革命性。尽管如此,酝酿陈情书这一过程,让人民参与了政治决策,并将举国上下的焦点都关注在凡尔赛宫举行的这场三级会议。

在代表集结之前,人们便在激烈讨论三级会议上的投票机制。通常,三个社会阶层各派同等数量的代表参加会议,然而投票却是按照等级,而非人头,这就意味着第三等级虽然代表超过95%的法国人口,却只有三票中的一票。然而,在先前的省级地方会议上,第三阶层占到总代表人数的一半,并且投票是按人头。因此,投票机制上还是有调整的必要。阿贝•西尔斯(AbbéSieyès)是当时一位鲜为人知的牧师,著有一本题为《何为第三等级》的书,该书在当时颇具影响力,他在书中就标题做了回答,他说道,“所有的一切都归于第三等级”。他还提出了一套类似的投票机制。西尔斯的书籍不仅论述了投票流程,还暗示了一种更为彻底的变革,他写道:“如果贵族阶层被废除,这对全国并没有什么损失,反而是一件好事。”

6月,三级会议终通过了西尔斯书中所提出的方案,并宣布三级会议变为国民会议(NationalAssembly)。他们第二次集结开会时,发现原来的会议场所被关停,因此,他们便在旁边的一座室内网球场内开会,并提出了著名的网球场宣言(TennisCourtOath):“不论我们在哪里集会,那里就是国家。”他们宣誓,法国不制定新的宪法,他们就绝不罢会。随着集会代表与巴黎市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国王开始出兵进入巴黎市进行镇压。那时,民间流传政府企图解散国民会议的言论,于是巴黎全市范围内组建武装民兵。6月14日,8000名武装民兵冲进皇室监狱——巴士底狱,夺取存放在那里的武器弹药。皇家军队朝武装民兵开火,数百民兵丧生,尽管如此,武装民兵还是占据主导地位,捕获巴士底狱的监狱长,并将其斩首,他的头颅插在长矛上并带到镇上示众。巴士底狱的攻陷,成为法国大革命的重要象征,而这一天被称为巴士底日,如今仍是法国的国庆日,大家都会燃放烟火并举行游行庆祝。

巴士底狱或许是象征意义的地方,然而在革命中,象征是至关重要的。在整个过程中,君主制的弱点暴露无遗,其权威也很快如水汽一般蒸发。巴士底狱被攻陷的消息传到了地方各省,农民们效仿巴黎人民揭竿而起,攻占地主们的酒庄城堡。8月,国民会议重新改名为国民制宪议会(NationalConstituentAssembly),正式废除封建主义(feudalism)的残余势力,并规定农民不再需要缴纳贵族费。

随后,国民制宪议会开始着手制定新政体的基本原则,并于8月26日通过《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其影响力堪比美国的《独立宣言》。同时,法兰西共和国成立,在历史上具有象征意义。宣言明确反映启蒙运动所勾勒的理想国度、启蒙思潮以及卢梭、孟德斯鸠、洛克的观点与倡议。宣言并未提及君主的权威,反而宣告“人生而就是而且始终都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一律平等”,这些权利包括“自由、财产、安全以及反对压迫”。

路易十六拒绝在宣言上签字。此时,大多数议会议员还认为国王的签署对于这份文件正式生效是必要的。巴黎人民则认为国王如果在巴黎,而非凡尔赛宫的话,他将对人民的意愿予以充分的回应,于是,巴黎人民再一次采取行动。6000名对市场面包供应短缺抱怨已久的女性游行15英里,抵达凡尔赛宫,护送国王返回巴黎。

接下来的两年,形势陷入了一片僵局。一方面,制宪议会正紧锣密鼓地制定新宪法,讨论君主的权力,并应对国家不断持续的经济危机;而另一方面,路易十六被视为一位真正的主张立宪的君主。为了应对国家不断加剧的债务负担,制宪议会征收了属于教会的所有财产。议会通过了神职人员民事组织法案(theCivilConstitutionoftheClergy),要求神职人员与教会主教由公民选举产生,并迫使神职人员签署对国家效忠的誓言。终,1791年6月,新宪法问世,依据新宪法,人民选举产生立法议会,国王只有暂时的否决权,也就是说国王只有延缓法律通过的权力,而无法彻底驳回立法提议。

路易十六见局势不对,于是伪装成平民,逃出巴黎,抵达法国的边境,企图联合那些反动势力。这些反动势力中,几乎全都是欧洲各国的君主,他们认为法国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对他们在本国的统治是一个不祥的征兆。俄国女皇凯瑟琳大帝公然宣称:“法国所发生的事件对所有的君王都是一个威胁。”然而,路易十六终被法国人民逮捕,并押回巴黎。新宪法正式生效,人民正式通过选举产生立法议会。普鲁士与奥地利立刻加入对法国的战争。当它们的军队开始进军法国时,法国人民纷纷指控路易十六暗自勾结境外君主,于是,巴黎爆发了新一轮的人民起义。人民纷纷要求举行新的大选,1792年9月,选举产生的国民公会(NationalConvention)废除了当前的宪法以及君主,并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