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世界知名的海洋历史研究机构——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重磅出品!
    依循世界航海历史的脉络,详细梳理海洋文明与古今航海技术的发展历程。

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与格林尼治天文台一同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同时还位列“十大伦敦必去博物馆”榜单。这座博物馆拥有世界上蔚为大观的海事历史档案,包括150多万件藏品。国家海事博物馆致力于海洋保护、教育推广和前沿研究,是世界知名海洋历史研究机构。

  1. 200幅精彩而丰富的航海插图,构成了一部生动而直观的“海图版”世界史。
    每一幅海图都承载着丰富的地理、社会及历史信息,每一种图形都代表着文明与技术的飞跃,每一个小标题都包含了准确的信息点。

从文字的出现到20世纪,本书呈现的近两百幅海图将整个航海历史浓缩其中。本书用心编汇了宝贵海事档案资料中的精品图集,网罗珍贵的古海图、海洋历史插画、地理信息图、海底地形图、大洋水深图,丰富的视觉博物素材与详实的信息编撰紧密交织,是快速提升航海知识认知的不二之选。

  1. 融合非凡航海史与前沿海洋学,涵盖征服蔚蓝与海洋探索的方方面面。
    继古开今,技术跃升与文化交流填补着雄心壮志的蓝图,本书更悉数了除航海图绘制以外的每一次重要技术发展。

本书内容涵盖了杰出的东西方海洋探索成就,悉数了那些伟大的海洋探索历程和重要技术发展:从经度的准确计算到海图绘制技术的进步,从指南针的发明到航海安全的提升,从郑和下西洋、大航海中的新航路开辟与东西方贸易到如今的海上科考与深海探测——人类的每一次远航都仰赖科技的进步!

  1. 展望海洋保护、“蓝色经济”和海床测绘的未来图景,彰显永无止境的海洋科学探索大议题。

科学时代来临,海底钻探揭示大量信息;水下生物研究启发对地球生命的重新思考;海洋学家开拓新视野,从太空收集海洋数据,科学家在海底钻探、在波涛下探索、从太空中观察海洋……他们的研究为生命起源提供了一种新的观点,并提高了人类对海洋保护的认知。


【内容简介】

辽阔的海域占据了地表70.8%的面积,然而人们对海域和居于其下世界的了解甚至不及月球多。早在几个世纪以前,人们就开始绘制航海地图、建立海上贸易航线、探索新的海域并发现新的大陆。近年来,这种探索正向深海挺进,直入神秘的海底。屡获殊荣的英国作家卡罗琳·弗赖伊对以上主题一探究竟,她在本书中详细描绘了几个世纪以来中西方对海洋的探索历程,从詹姆斯·库克船长在太平洋远航的发现,到詹姆斯·卡梅隆的电影《深渊》,人类在航海探险中的迷人发现促进了世界航海制图的发展。

本书由世界知名的海洋历史研究机构——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出品,馆中拥有丰富的海事历史档案,包括150多万件藏品。全书精心编汇馆藏档案中的精品图集,网罗珍贵的古海图、海洋历史插画、地理信息图、海底地形图、大洋水深图……每一幅地图,都承载着丰富的地理、社会及历史信息。本书中包括的百余幅海图详尽记录了从文字出现直至20世纪,人类海洋探索活动的历史进程。这些记录历史、甚至创造了历史的古代经典海图,构成了一部生动而直观的“海图版”世界史。


【作者简介】

卡罗琳·弗赖伊 Carolyn Fry

备受赞誉的自由科学与环境作者,现居英国伦敦。她曾担任过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刊《地理》(Geographical)的编辑,参与了多部获奖作品的撰写工作,并著有10多本有关自然和气候变化主题的书。此外,她还在BBC纪录片《邱园探宗:改变世界的花园》(The Garden that Changed the World)、《时间与历史》(BBC History, and The Times)以及《野性》(BBC Wildlife)担任过主持人。


【目录】

引言

早期航海:造船、远洋探险、海上贸易以及掠夺

第二章

乘帆远洋:中国与欧洲航海技术的突飞猛进

第三章

航技精进:航海技术与海图技术的突破

第四章

科考探索:海上科学家

第五章

海洋学崛起:新技术发展奠定科学基础

第六章

学海无涯:永无止境的海洋科学探索

致谢

图片版权


【前言】

【引言】

人类是如何发现、记录并了解约占地球总面积71%的海洋的?要想解释这个故事可不是件易事,更别说只有这短短192页的篇幅。因为人类探索海洋的历史至少有65000年之久,包括早期人类乘坐原始船只漂洋过海到达澳大利亚,1960年人类首次潜入世界点—马里亚纳海沟的深处,到现在人类为了解气候变化对全球的影响而做出的努力等。因此,本书讲述的是海洋地图绘制的整个历史,而非某一特定时期的历史。

我在书中对“绘图”一词的解释非常宽泛。因为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有关水文学的技术书籍,而且书中探索的人物与事件能在许多方面提高我们对海洋的认知。本书内容涵盖了从人类首次学会在海洋生存、航行,到造船技术的发展,再到海洋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的兴起与发展。

本书基本按照时间顺序行文。章讲述了几件已知发生但缺乏足量证据的事件,比如早期人类穿越海洋抵达澳大利亚、跨越广袤的海洋殖民复活岛以及古埃及人建造的艘帆船。本章快结束时,腓尼基人与希腊人已经能熟练利用航海技术进行海上贸易,维京人也通过航海征服了北美洲的新大陆。

第二章介绍了一些杰出的探险成就,包括中国人远航非洲并展现出财富与雄厚的实力,以及钟爱拓展疆域的欧洲人以控制贸易路线、殖民所到之地为目进行的航海活动。本章也讲述了提高航海安全的方法,其中指南针的发明与海员使用波特兰海图就是两个例子。

第三章以海员因无法计算经度而饱受折磨的故事开篇。这个问题被解决后,詹姆斯·库克船长打破了欧洲人长期认为的欧洲位于地球南部的观点。由于当今世界大陆板块和海洋的位置相对准确,博物学家就可以专心填补沿海区域的研究细节缺口,从而研究海洋的特性。这些科学调查包括查尔斯·达尔文发现了珊瑚礁以及为期3年的挑战者号科考远航,这部分内容将在第四章中向读者呈现。

第五章和第六章讲述了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海洋科学的进步。回声探测技术的发明、潜水技术的发展以及人造卫星成像的出现,为科学家进一步了解海洋、大气与陆地的物理进程奠定了基础。更加重要的是,这些技术有助于揭示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影响,而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对人类绘制海洋地图的悠久历史进行研究后,我发现人类对海洋了解甚少。全世界被详细绘制成海图的海洋面积不足18%,人类对海洋生物的了解也存在巨大缺口。因此,新一代具有奉献精神的航海探险家,你们仍肩负重任,愿你们以自动航海机器人和其他创新技术为武装,尽快填补这些缺口,帮助人类更好的管理海洋,直至千百年之后。


【书摘与插画】

【早的潜水员】

数千年来,人类为了生存、商业和战争而潜水。而采珍珠是一种早期的商业潜水方式。人们在阿拉伯半岛的许多考古遗址处发现了珠母贝和射肋珠母贝等天然珍珠,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其中,古老的天然珍珠于2012年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一处考古遗址被发现,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5500年。在那个时代,人们收集珍珠,用于体现美和礼仪,贝壳则被制成鱼钩。

古代潜水员收集天然海绵用于清洁、沐浴和医药。根据17世纪英国物理学家爱德蒙·哈雷(Edmond Halley)的解释,这些潜水员“习惯在嘴里含一块浸过油的海绵来延长潜水时间”。早的潜水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其研制是为了帮助潜水员克服潜水一次只能呼吸一次的局限。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亚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32年围攻提尔城时就使用了一个这样的潜水钟。

【珍宝舰队展现了中国早期的航海实力】

在西方尚未开始探险和扩张的时候,中国的远洋航行展现了其财富、实力和技术水平。中国人本可以开启一个属于自己的殖民与商业扩张时代,但他们却没有这么做。相反,越来越多人反对这种奢侈的探险活动,于是,后来航行便被暂停了,与之相关的记录也被销毁了。1435年的明朝对外界越来越不关心,中国的海上势力急剧衰退。尽管详细的探险记录已经丢失,但仍有些证据留存下来。例如,郑和与其随从在后一次下西洋时就曾亲自撰文刻碑,立石于江苏刘家港(今天的浏河镇),即《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碑。次年春,船队驻泊长乐,郑和又立《天妃灵应之记》碑。这些碑文概括了郑和下西洋的盛举。

《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记录下郑和的远航壮举:“观夫鲸波接天,浩浩无涯,或烟雾之溟濛,或风浪之崔嵬。海洋之状,变态无时,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非仗神功,曷能康济。”1957年5月,在南京明代宝船厂船坞遗址出土了一根超过11米长的巨型舵杆。2003年8月至2004年9月,南京市博物馆对宝船厂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在进行了艰苦的考古发掘工作后,宝船厂出土了近2000件文物。2015年,与郑和下西洋有密切关联且历史更为悠久的另一处重要遗址——明代龙江船厂遗址首度被发现。永乐七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曾停留于斯里兰卡贾夫纳,并留下《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据传在1410年至1411年间,郑和的士兵与当地军队发生冲突并交战时,一艘宝船沉没于斯里兰卡。中国科考调查船曾在斯里兰卡海岸进行过几次搜寻,2017年,《南华早报》报道称调查取得了积极进展。然而直到现在,考古学家仍未能发现一艘完整的宝船。

【孕育了一个帝国的开拓性海洋之旅】

1497年7月,达·伽马率领船舰圣加布里埃尔号(São Gabriel)及另外3艘船从里斯本起航。他们先沿非洲西海岸顺着盛行风往西南方向航行到达佛得角群岛。随后驶入大西洋,如果沿着海岸航行,强风和洋流势必会阻碍前进。在大洋里航行了3个月后,船队向东转向好望角。当可以看到非洲的时候,这些船只距离开普敦北部只有一度(112千米/70英里)的距离。船只从此地开始沿非洲东海岸蜿蜒行进,与来自莫桑比克的穆斯林相遇。

到达肯尼亚后,达·伽马转向东北,穿越印度洋。此次航行过程中,海员使用天文表、星盘和象限仪进行导航,此外还有一名了解季风的领航员随行,1498年5月,他们到达印度西海岸的卡利克特附近,达·伽马成功找到了绕过伊斯兰国家将香料进口到欧洲的方法,他与卡利克特的统治者萨穆蒂里·马纳维克拉曼·拉贾(Samutiri Manavikraman Rajá)进行了贸易谈判。虽然因为文化差异以及首领不满欧洲的礼物的原因,达·伽马一行人未受到热情款待,但他终还是与该地的首领达成了一份书面贸易协议。达·伽马离家两年多后回到葡萄牙,他此次航行了27000千米(约16780英里)。

此次航行的成功让达·伽马收获了头衔和地位。虽然这次航行致使一艘船损毁并造成了93人丧生,但通过此次航行,达·伽马为葡萄牙在香料贸易中获得控制权铺平了道路。此后10年里,葡萄牙人对印度的港口、季风、航海特点和交通要道进行了充分的了解,帮助葡萄牙探险家弗朗西斯科·德·阿尔梅达(Francisco de Almeida)和海军司令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Afonsode Albuquerque)建立了一个典型的海上帝国。葡萄牙在印度洋周围的战略要地建立了防御基地,从此,葡萄牙就成为埃及和中国之间长途贸易线上的关键枢纽。1512年,葡萄牙人到达摩鹿加群岛,也就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丁香与肉豆蔻的发源地。

【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促成海上安全技术提升】

1912年,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首航途中与冰山相撞,沉没海中,立刻成为当时广播报道的重磅新闻。岸上的电报员从救援船卡帕西亚号(ship Carpathia)以及泰坦尼克号的姊妹船奥林匹亚号(ship Olympia)听到救援信息,并将他们听到的信息刊登见报。这艘“不沉之船”和船上超过1500人遇难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据估计船上共有2208名乘客和船员。

对无线电技术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雷金纳德·费森登(Reginald Fessenden)是加拿大的一位发明家,早在泰坦尼克号巨轮沉没的12年前,他就曾利用调幅来提高无限点播的强度,成功在马萨诸塞州布兰特岩处两座相距1.6千米(约1英里)的高塔之间传送了条声音信息。得知泰坦尼克号因没有发现冰山而与其相撞沉没后,费森登就开始思索如何消除海上航行给人们造成的这种恐慌。

沉船事件发生不久后,雷金纳德·费森登开始在美国波士顿的海底信号公司(Submarine Signal Company SSC)担任顾问。该公司生产水下通信设备,这些设备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陆上的铃铛和船上安装的水下麦克风(水听器)向船上的人发送可听见的警告。然而,水听器经常捕捉到背景噪声,警铃的声音也因而被淹没。费森登的任务就是研发一种效果更好的水听器。

然而,费森登认为自己的能力远远不止这些,于是他没有按照要求将重点放在水听器上,而是发明了一种更精密的设备,也就是费森登振荡器(Fessenden oscillator),它能提供更好的声源,可以用莫尔斯电码传输信息,并且能接收周围表面反弹的回声。1913年初,海底信号公司的工程师们成功在波士顿港两艘相距数千米的拖船之间实现了信息传输,证明了该装置具有重要的水下通信价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