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中西交融:全书包含169幅精美手绘外销画,中西结合的画风,色彩缤纷。满足视

觉享受的同时,更能全方位感受17—18世纪冲击西方世界的狂热的“中国潮”。

  1. 追根溯源:多方调查比较,还原7种中国古代真实工艺流程。挖掘文化内涵的同时,

读懂身边寻常事物中积淀千年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见微知著,在一片茶,一方布间,体会劳动者的匠心独运。

  1. 引经据典:典籍、诗词、故事……侯印国老师在通俗趣味的讲解中谈古论今,即使

文字短小 精悍,也有旁征博引、精彩丰富。碎片阅读不疲劳,娱乐中也能各方知识“吃到饱”。

  1. 精致装帧:双封设计,典雅隽永,古韵悠长;裸脊线状,可180°平摊,观赏更尽

兴。


【内容简介】

《好手艺:中国古人传统工艺彩绘图志》一书集合了多部清朝时期中国广州一带画师所绘的外销画册,结合大量传世文献,真实的收录、介绍了农耕、造纸、制茶及贸易、纺织、制漆、瓷器制造及贸易、玻璃制作等与生活息息相关,且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手工艺详细制作流程。本书通过文字与图画,重新收集、编辑、再创造,留存下这些流散海外的珍贵古代生产工艺资料。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与匠人精神。本书也从侧面,探寻了这股奔涌的“中国潮”,在文化生活与哲学思想方面,是如何影响席卷西方世界的。


【作者简介】

侯印国

甘肃定西人,文化学者,高校教师,主要从事文献学和文化传播学的教学和研究。出版有《风月同天:古代文化变迁中的细节》《清代私家书目研究》等文献学、文化传播学专著,另有整理和主编古籍整理著作《东京梦华录》、教材《国学通识》等,曾获美国百人会英才奖、中国古文献学奖一等奖、中国目录学会优秀论文奖、南京大学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在《扬子晚报》等媒体开设有学术随笔专栏《侯教授的文化简史》。入选南京市优秀文化人才。


【目录】

目录

耕 农耕二十三图 001

纸 造纸二十七图 051

茶 制茶及贸易三十图 091

布 纺织十二图 135

漆 制漆十五图 163

瓷 瓷器制造及贸易五十图 203

玻璃 玻璃制作十二图 271


【前言】

遭遇古代“国潮”

1700 年 1 月 7 日,奥尔良公爵在巴黎凡尔赛宫策划了一场名为“中国之王”的盛大迎新舞会,路易十四坐着一乘中国的大轿出场。这是 17—18 世纪欧洲“中国热”(Chinoiserie)的一个缩影。中国文化进入西方并在 17—18 世纪的欧洲形成“中国热”,既非中国有意的“文化输出”,也非欧洲自觉的“文化引进”,而是在国际交流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图景。这种热潮包括西方学术界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关注,也包括欧洲贵族阶层对“中国风”的热捧。

中国的思想文化成为当时西方学者的理论来源,尽管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思想”往往来自传教士的书信文字和旅行者的游记,充满着想象色彩。16 世纪以后,尝试将天主教教义和儒家思想结合,通过“中国化”的方式进行传教的传教士和不认同这一做法的其他传教士发生了旷日持久的“中国礼仪之争”,他们的“笔战”中大量对中国文化的描述,影响波及欧洲思想学术界。而自从《马可·波罗游记》14 世纪在欧洲流传以来,不少关于中国的图书在欧洲出现,例如西班牙传教士门多萨(JuanGonzález de Mendoza)1585 年根据前辈使华报告、文件、信札、著述等整理而成的《中华大帝国史》、葡萄牙人费尔南·门德斯·平托(Fernão Mendes Pinto)1580 年完稿、1616 年出版的《远游记》(同时出版的还有葡萄牙 旅行家的来华游记,整理为《葡萄牙人在华见闻录——16 世纪手稿》)、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1615 年根据利玛窦(Matteo Ricci)日记等资料整理出版的《利玛窦中

国札记》、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Martino Martini)1654年出版的《鞑靼战纪》和 1655 年出版的《中国新图志》等等,这些书中或多或少都有关于中国传统工艺的记载。这些记载都是文字,而更为直观生动的图像,代表性的则有根据法国耶稣会传教士蒋友仁(P.Michael Benoist)在中国的记录编制而成的图册《中华造纸艺术画谱》(本书收入了这一图谱)。

欧洲商人也是“中国风”流行欧洲的重要推动力,他们将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漆器、家具、壁纸和其他各种中国制品运到欧洲,引发了收藏“中国风情”物品的风潮,其中尤以法国为盛。流行于路易十五时期的“洛可可”风格洋溢着中国元素,对欧洲艺术影响深刻。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人对中国人、中国社会、中国传统工艺的了解需求日渐旺盛,催生出了大量以此为主题的外销画。外销画兴盛于 18—19 世纪,由广州十三行画师根据来华的西方商人和中国行商的定制要求进行绘制,形式包括纸本水粉画、线描画、通草水彩画、布本油画、象牙画、玻璃画等,题材类型极其广泛,堪称是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全景图”,其中展示手工业制作和市井生活的作品数量多。其中关于中国风俗的部分,在《过日子:中国古人日常生活彩绘图志》一书中有集中的呈现,本书主要收集和介绍生产工艺相关的图像。

不少西方人对中国传统生产工艺有着浓厚兴趣,外销画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例如曾担任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驻广州大班,兼任荷兰使团副团长的范罢览(van Braam),1795 年曾专门订购关于中国生产工艺的画册,包括水稻生产、棉花种植加工、桑蚕养殖、瓷器制造、陶器制造、茶叶制造、玻璃制造、印刷技术等等,这一年他离华回国时,携带的外销画作多达一千八百余幅。不少西

方画家也深受外销画的影响,例如 19 世纪英国画家托马斯·丹尼斯和威廉·丹尼斯叔侄就曾根据中国外销画中的茶叶生产制作流程图创作中国农业种植题材的绘画。这些外销画往往以图册的方式呈现,会详细记录一种工艺的全过程,对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生产工艺无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些作品大都收藏于国外博物馆、图书馆和私人藏家手中,以瓷器烧造及贸易主题的外销画为例,瑞典隆德大学藏有一套五十幅、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有一套十六幅、瑞士利奥 - 多丽丝·荷佐芙收藏中心藏有一套十幅、美国皮博迪·艾塞克斯博物馆藏有一套十三幅,对于大部分国内读者来说,这些资料都比较陌生。本书精心选择了关于耕田、采煤、玻璃、瓷器、棉花、漆器、采茶等传统工艺相关外销画图谱,结合传世文献进行解读,力求能够在更深广的背景中理解古人的生产工艺。限于才力,难免疏漏众多,期待读者批评指正。在撰写过程中,得到南京大学法语系吴天楚老师,常州市金坛区政协副主席、区民盟主委朱亚群老师,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朱棒老师等师友的帮助。同时受到了南京市栖霞区重点文艺创作项目和南京市百名优秀文化人才项目的资助,特此致谢。

侯印国于浙江大学

2022 年 1 月 5 日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