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1.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漆永祥教授长期研究乾嘉考据学,是此一领域国内前沿的专家,漆教授已经出版的《乾嘉考据学》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重要参考书目,是乾嘉考据学研究方面权威的专著。
2.可读性强。《乾嘉考据学新论》,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对乾嘉考据学与宋学的关系,考据学家与桐城派之关系,《四库全书》的文献价值,惠栋、戴震、钱大昕等人的学术贡献,江藩《汉学师承记》、赵之谦《汉学师承续记》与方东树《汉学商兑》等书的特点与作用,以及乾嘉考据学家的“事功之学”等,进行了具体而微的分析与研究。全书资料丰富,论据充分,论说得理,逻辑性强,是一部极具分量的学术研究专著。


【内容简介】

本书为乾嘉考据学研究的成果,作者在《乾嘉考据学研究》的基础上,积三十余年之功,再著新论,内容涉及到乾嘉考据学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所讨论的专题,还是资料的搜求,都力图突破前贤,对旧说多有纠补,推陈出新。不仅对乾嘉考据学与宋学的关系,考据学家与桐城派之关系,考据学研究方法,《四库全书》的文献价值,清代藏书印与藏书的关系,还对惠栋、戴震、钱大昕及其学术,江藩《汉学师承记》、赵之谦《汉学师承续记》与方东树《汉学商兑》等,都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新见。尤其是从科举功名、居官实绩与现实关怀等方面,通过对200名考据学家的进行量化分析与研究,指出乾嘉考据学家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对国家与社会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有着值得骄傲的“事功之学”,有着直面人生的态度与积极进取的用世精神。这些见解,均为作者多年研究的心得,对于弄清乾嘉考据学的起源、内容、特点与影响等,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

漆永祥,男,甘肃漳县人。现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学委员会委员。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等。主要从事中国古文献学史、清代考据学、宋诗整理与研究、《燕行录》研究、东亚学术与文化研究,以及中学语文教学与高考等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撰著与古籍整理有《乾嘉考据学研究》《江藩与〈汉学师承记〉研究》《书林清话(外二种)》《清学札记》《〈汉学师承记〉笺释》(上下)《汉学商兑·汉学商兑赘言》《全宋诗》(合作)《大学国文选本》《北大中文系课》《欲觅金针度与人----语文教育与高考论集》等十余种,已发表学术论文、散杂文、诗歌等二百余篇。


【目录】

自 序

壹 乾嘉考据学新论
贰 论中国传统经学研究方法——古书通例归纳法
叁 从科举功名、居官实绩与现实关怀看乾嘉考据学家的事功之学
肆 乾嘉考据学家与桐城派关系考论
伍 从《汉学师承记》看西学对乾嘉考据学的影响
陆 清人藏书印种类例析
柒 从《全宋诗》的编纂看《四库全书》的文献价值
捌 东吴三惠著述考
玖 王欣夫先生《松崖读书记》蠡测
拾  古籍稿本的文本解读:是学术专著?还是资料汇编?
——以清代学者惠栋、戴震著述为例
拾壹 再论戴震学术研究中的几个争议问题
拾贰 钱大昕音韵学述论
——兼谈钱氏对少数民族语言汉译的研究
拾叁 清代起居注官与钱大昕的《讲筵日记》
拾肆 论段、顾之争对乾嘉校勘学的影响
拾伍 论江藩《汉学师承记》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拾陆 从赵之谦《论学丛札》看《汉学师承续记》
拾柒 《汉学师承记》之续纂、注释与翻译
拾捌 方东树《汉学商兑》新论
附录 读书不谨的一次教训——关于拙文《俞樾〈古书疑
义举例〉系袭江藩〈经解入门〉而成》之误

参考文献
后 记


【前言】

自  序
我本科期间上清史课程时,曾借读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以及梁氏与钱穆的同名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书,算是接触清代学术的开始。也曾匆匆翻阅过清江藩所纂《汉学师承记》,但感觉枯燥晦涩,了无意趣,未读数页,遂还归插架。但万万没想到的是,我后来竟花了十余年时间笺释《汉学师承记》,并以清代考据学为研究方向,真是昏天盲地,造化弄人。瞬息之间,三十多年从指间流逝,青发年少,幻成华颠半老,光阴虚度,马齿徒增,而学殖荒疏,堪堪愧煞矣!
回首国内外近三十余年来的清代学术研究,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从清人著书的整理刊布而言,一方面如《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存目存书》、《清代诗文集汇编》等大型丛书相继刊行;另一方面清人经史四部书籍单行本整理出版,日见增多。相较三十年前读一部清人别集也必须到图书馆寻访并摘抄卡片的窘况而言,至少在资料收集与清人著书检读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从清代学者个体、学术流派、经史专著等的研究上,也相继有诸多的著述问世,呈现出表面看起来还算热闹的局面。
但让人颇为忧虑的是,与清人著述的刊刻与整理相对而言,清代学术尤其是清代考据学的研究,并不那么令人满意。这其中的缘由,一是从纵向关系上说,清代学术上涉先秦,下及历代,研究清代即研究历代,一事之核究,往往兼及古今,否则几难措手足,故智者多避而不为;二是从横向而言,清代学者既博且精,他们通熟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金石、职官、舆地、律历诸学,一字之考证,举一反三,兼及诸学,尤其小学知识的利用是他们手中的利器,而今人治清代学术者,往往不通音训,多皮附之论;三是今日存世之古籍,十之八九是清人著述,没有三至五年的落寞沉寂,勤检苦翻,甚至不能熟知清人书名与作者姓氏。有鉴于此,专门以清代学术为职志的研究者寥寥无几,称之为“僻学”,似乎并不过分。
与此相反的是,清代学术研究的论文甚至专著却并不鲜见,但大多数往往是研究别家学术者在涉及清代时著文发声,犹如过路者站立于他家门首,并不登其堂而入其室,只是好奇地看着颓楼败院,断垣残壁,评品议论,称意指点而去。而这些论著,虽言之凿凿,但多是隔靴搔痒,并未解决多少问题。
这种清代学术研究的浅层性与表象化,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清代学术尤其是考据学,仍然以落后、琐碎、务虚,以及没有哲学思想、盲目复古等评价处置,钻弥故训、实证考据者,落于人后,几不能预流,而研究“义理”、“理论”与“主义”者,蔚然成风,挺立潮头;另一方面清人著述中已经考订解决了的问题,今人撰著中却仍然重犯错误,讹谬满纸,却了然不知。与此同时,今人较清季民国时期学者研究有所突破与取得进展的成果,却又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学者撰文引证,对于清代学术的认识,仍笼罩在梁、钱二氏的两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下,而他们时处战乱年月,救亡图存,所阅所见古籍有限,所论多鼓荡遗民气节,表彰民族大义,对于清代学术的论述与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语有偏狭,论多激切,不皆公允确当之言,而今日仍视为确论定见,广泛引证。因此,清代学术的研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处在“启蒙”时代而已。
也正因为如此,虽然笔者识见浅显,愚拙固陋,但这部论文集也还有椠行的必要性。此册集子取名为《乾嘉考据学新论》,有两个缘由:一是所收论文中有《乾嘉考据学新论》一文,故以篇名代书名;一是所收十八篇文章,发表时间有迟有早,虽多不能算新,但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可能皆未寓目,故仍然算得上个“新”字,所以就勉强凑了这么个书名。所选论文,也涉及乾嘉考据学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所讨论的专题,还是资料的搜求,都力图突破前贤,对旧说多有纠补,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能给读者起到发踪参考的些微作用。
二○一六年四月十六日漆永祥匆书于
北京大学人文苑研究室
二○一九年十二月六日补记于京北乔紫石斋
二○二一年十月再校于京北紫石斋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