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写作于20世纪30年代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当时西方正遭遇经济大危机,资本主义各国都出现了商品市场紧缩和大批工人失业的情况。反观当时的苏联,却在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上大步前进,各方面的建设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者试图在理论立场上,通过财富、收入、失业及资源分拨等方面比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优劣。而关于不同制度下民间财富的分配、资源的分拨,对于渴望藏富于民的中国读者也有所启示。


【内容简介】

20世纪30年代,西方世界爆发了未有过的大范围经济危机,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市场低迷。而与此同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却进行得如火如荼,各种经济指标蒸蒸日上。这种巨大的反差促使很多学者思考这样的问题:这两种制度究竟有哪些实质性差异?究竟孰优孰劣?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比较/经济学名著译丛》正是庇古对这一问题所给出的解答。
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比较/经济学名著译丛》中,他从财富及收入的分配、生产资源的配置、失业等多个角度对这两种制度进行了详细的对比。


【作者简介】

阿瑟·塞西尔·庇古,英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曾长期担任剑桥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庇古的作品涵盖了经济学的众多领域,特别是在福利经济学方面着力深,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目录】

序言
章 定义与说明
第二章 人民中间财富和收入的分配
第三章 生产资源的配置
第四章 失业问题
第五章 利润与技术效率
第六章 刺激问题
第七章 社会主义集中计划下生产资源的配置问题
第八章 有关利率的一些问题
第九章 结论


【前言】

庇古(1877-1959)是英国现代著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生前担任剑桥大学教授多年,并曾任英国通货与外汇委员会委员、皇家所得税委员会委员、通货和英格兰银行纸币发行委员会委员及国际经济学会名誉会长等职。他写过大量的经济学著作,其中主要的有《福利经济学》(1920年)、《失业论》(1933年)及本书(1937年)。
  1929-1939年世界经济危机以后,英国工业生产有过一些增长,但到作者写作本书的那一年,又爆发了新的经济危机。许多企业经常开工不足,商品市场大为缩小,大批工人长期失业,工人生活水平日益下降。这种情况同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形成鲜明的对照,英国有不少劳动者从事实的对比中看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比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优越。这当然使庇古十分不安。他的这本书,就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争取人心”,特地用比较通俗的文字写出来的。
  从这本书的题目也可以看出,它的主题是要比较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优劣”。为了便于迷惑劳动人民,他装扮出一副“公正”的学者面孔,说这两种制度各有利弊,不能简单地下结论,但是全书总的精神则在于:竭力歪曲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积极鼓吹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和经营管理方法,并在财政金融方面提出一些改良主义的方案来为资本主义补苴罅漏。
  本书一开头,庇古就力图抹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根本区别,把它们说成是可以并行不悖的东西。他承认社会主义制度排斥赚取利润,同时又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着“利润动机”。他承认赚取利润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特点,同时又歪曲利润这一概念,把它解释为“中间人为了谋取收益而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报酬”,认为它“可以通过把各种工业组织成独立的消费合作社、市政企业和公共机构”加以取消。他肯定生产手段的集体或公共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之一,但是“集体”、“公共”这些词汇在他的词典里包含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的合作社之类的货色,因而他断言生产手段的集体或公共所有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也“同样是可行的”。按照上述说法,他做出了这样的断语:“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可能,而且必须存在若干社会化的工业,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可能存在若干资本主义工业。”这里,庇古在调和那本来不可调和的东西上确实费尽了心机。但是,他对于利润、集体等的解释越是想超然于阶级之上,他的资产阶级真面目就越是跃然纸上。


【免费在线读】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比较/经济学名著译丛》:
  社会主义鼓吹者在提出他们的建设性建议之前,之所以先要对现行经济制度做一番攻击,还有另外一个目的。我们在上一章中谈到人民中间财富和收入的分配。在本章中,我们要谈一谈各种工业之间生产资源的配置。社会主义者声称,这种配置极其浪费而且没有效率。为了消除这种浪费和没有效率的现象,目前西方国家中支配配置的盲目势力必须打倒,而代之以集中计划的制度。
  在讨论对现行制度的这种攻击时,我们必须说明两点。首先,这种攻击并没有说,在现行制度下,哪些工业部门是经营得十分浪费的,或者在技术上是没有效率的。这个问题我们将在第五章中加以研究。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所谓浪费和没有效率是指在各种不同的工业之间配置生产资源方面的浪费和没有效率。其次,社会主义者说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源配置浪费和没有效率,他们往往是指资源被用来满足富人的享受,而穷人的生活却困苦而言。我在第二章中已经阐明,此之所谓浪费和没有效率并不是收入分配不平等这一弊害以外的又一种弊害,而只是从不同角度所看到的同一种弊害。就这个意义来说,这个问题已经讨论过了。这里不必再加申论。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攻击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假设收入在人民中间的分配业已确定,生产资源在不同用途上(亦即在不同工业之间)的配置并不能与这种分配相“适应”。
  在弄清楚按现有收入分配而言,怎样配置才算是“适应”之前,我们无法判断这一攻击是否正确。“适应”与否,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在本章中,为了便于说明,我将以一个极度简化的标本世界为例。假定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每种生产资源(各种各样的劳动力、资本工具手段、土地)的数量都是固定的,而且都是永久存在的,因此就没有损耗或折旧的问题;而且,要增加其中任何一项的数量也都是实际所办不到的。再假定制造消费品和把消费品(显然,在假定的情况下,在生产的商品只有消费品)送到消费者的手中这两个过程是同时发生的,因此就无所谓周转资本(在产品)和流动资本(放在仓库里的产成品)之分。当然,对这样标本世界的研究是有局限性的,不久就需要做一些补充。
  要是人人的货币收入相等,他们的爱好和需要也完全一样,那么,生产资源怎样配置才算与收入分配相“适应”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且设想有这么一个制度,在这个制度之下,每一种资源配置的结果是,它在任何一种用途中所生产的后一个单位的物质产品,其货币价值与它在任何其他用途中所生产的后一个单位的物质产品相等。用专门术语来说,这就是这样一个制度,在这个制度下,每一种资源的边际纯产品的价值到处相等。如果要实行任何其他方式的配置,那么就可以在改变配置方式后,使得有一些单位资源所生产的产品,人们愿意为之付出的货币收入,大于他们购买实际在生产的产品时所愿意付出的货币收入。人人的爱好和收入既然相同,这就意味着改变后的资源配置,比原来的配置,更受人欢迎,因此所产生的总满足,大概也比原来的配置为大。由此推论,造成边际纯产品的价值到处相等的那种配置方式,就是会产生限度的总满足的配置方式,因此也毫无疑问就是与收入分配相“适应”的配置方式。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收入、爱好、需要都是各不相同的,显然,资源按上述原则配置不会产生限度的满足。因为价值一镑的满足,对于一个穷人或一个敏感的人来说,它所引起的满足并不就等于对一个富人或一个不敏感的人所引起的满足。换句话说,货币的边际效用因人而异,因此,即使随便哪一种边际单位的资源在随便哪一种用途中都能生产出同等价值的产品,仅仅这个事实也并不意味着它就能产生同等程度的满足。的确,可能有人以为,这种配置方式会产生按货币收入实际分配情况所能得到的限度的满足,而只要收入分配情况没有发生变化,资源配置怎么改变都不可能增加总满足的程度。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显然,在一个既有富人又有穷人的社会里,资源由制造香槟酒转而制造面包,一定会增加总满足的程度,虽然这会使制造面包的资源比制造香槟酒的资源所具有的边际产品价值要低。因此,乍看之下似乎是在一个收入相等、不分穷富的社会中能产生限度的满足的那种资源配置方式,同实际社会中的限度的满足没有什么特殊关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