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双色印刷,排版精美
2.扫一扫,发现更多音视频课程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论述许慎的生平事迹及其《说文解字》一书的内容概要。书中特别注重许慎的仕宦经历与经学思想的考证,汉代的六书之说,以及《说文解字》一书的叙文、部首的诠释与分析。此外,本书还讲述了六书次第、若干部首的取舍,条理分明、解说详尽,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许慎其人,以及了解六书之说,明白造字之法


【作者简介】

吴宏一,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曾任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人文基金高级访问学者。著有《清代诗学初探》《清代词学四论》《清代文学批评论集》《诗经与楚辞》《白话诗经》《先秦文学导读》《温庭筠菩萨蛮词研究》《论语新绎》《老子新绎》《六祖坛经新绎》《作文课十五讲》等著作三十多种,学术论文近百篇。除研究中国文学及古代文献外,吴宏一教授也从事新文艺创作,出版过《回首》《微波集》等诗文集。


【目录】

章 许慎的时代背景 / 1
节 许慎及其《说文解字》 / 2
第二节 汉代经学的今古文之争 / 4
第二章 许慎生平与著作考述 / 9
节 许慎的家世里籍生卒年 / 10
第二节 许慎的仕宦经历 / 23
第三节 许慎的著作及其流传 / 52
第三章 《说文解字·叙》析论 / 63
节 《说文解字·叙》原文 / 64
第二节 叙文题解及白话译注 / 80
第三节 内容分析及段落大意 / 99
第四章 《说文解字》的部首 / 121
节 部首的意义与价值 / 123
第二节 对后世字书的影响 / 126
第三节 在文字学上的地位 / 130
第五章 《说文解字》的编撰体例及诠释方法 / 141
节 编排原则 / 142
第二节 著述体例 / 156
第三节 诠释方式 / 159
第四节 引证条例 / 173
第五节 常用术语 / 181
第六章 六书说 / 191
节 六书的名目与次第 / 192
第二节 三家旧说的检讨 / 202
第三节 分论之一:象形与指事 / 213
第四节 分论之二:会意与形声 / 240
第五节 分论之三:转注与假借 / 270
第六节 余论:三书说 / 308
参考书目举要 / 315


【前言】

一、为什么读史书
在正式进入《史记》之前,我们先谈谈为什么要读史书。也许你会觉得这是题外话,其实这是读《史记》之前应该有的一个认识,有此认识之后,你就不会在读《史记》的时候,只把它当作读古代的故事书。为什么呢?
《史记》中确实有很多精彩的故事,但读《史记》不是为了看故事、听故事,而是要借着历史中的古人古事,看到为人处世的道理,给自己的人生找方法、方针和方向。这样,《史记》才能够真正地经世致用。不管是读《史记》,还是读其他历史书籍,都需要对自己的现实人生有某种启迪或借鉴,这才是读史书的真正目的与意义。
谈到实用性,也许有人会说,当你读到史书中某一关键处时,就该问问自己:“如果我是那个古人,处在那样的环境,我会怎么做?”这样的说法也没有错,换言之,也就是在强调实用,古书的实用。我或许会改变一个字,我会说:“我‘该’怎么做?”
“会”和“该”,看起来只是一个字的区别,但是当我在问“我‘会’怎么做”的时候,我可以凭自己的理想、用我的想象,假设性地去想我会怎么怎么样做;可是当我问“我‘该’怎么做”的时候,也许是我已经知道我要怎么做了,我能够真实、真切地去做。或许用那个“要”字会更强烈一点儿:“我‘要’怎么做”,应该是借鉴古人古事,产生自我行为抉择的表现。
二、向古人学什么
因此,我们从所谓读古书要运用到自己的人生里,进一步谈谈读史书的实用性和读史书的目的。一般人所谓的以古鉴今是个笼统的说法,在此,我要更明确地说:读史书是为了学习与反省。学古人的长处,反省自己的短处;学古人的智慧,反省自己的不足。所以,我在读史书时,不会把重点放在批判古人上头。
大家读史书常有一个现象,就是直接简单地评断,断定这个人是好人、坏人、小人、奸雄等;或是这件事做得愚蠢、聪明……诸如此类,用简单的标签一贴论定,这样做其实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凭个人的一种好恶或见解,轻易下结论,未必周延;而这样的结论就算正确,又有何意义?前人已逝,事不可追,仅抒发一己之见而已。
重点应摆在所谓“借古人反省自己”,反省是对自己有用的一个部分。古人做错了,那个错已成为过去,成为历史,我却在古人的错误之中学会纠错,在古人的正确中悟得智慧。这部史书的人与事,对我而言就有了相当的作用,促使我在面对同样情况时,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如此,增长自己的见识,增强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很聪明地借助古人的所作所为,转换成一种客观的经验。应该说,这是读史书的意义。
三、六经皆史与六经之道
在帮助个人成长的实用功能之外,我们还要把眼光再放远些,以保证自己从史书中能有更完整的收获,那就是从中学习古代文化、制度、学术、发明等一切的文明发展历程。因为,这是后代文明的根源,也是每一时代的现实人生的反映。史书所记载的文明发展是一切学问的基础,故古人做学问史书,以见各代制度传承流变的利弊得失。
古人常说“六经皆史”,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此经籍内容是尧、舜、文、武、周公等圣王所奠定的制度、所阐述的意义道理。经孔子整理阐释,并发挥推衍其义而彰显中国学术的大道,后代由此建立六经大义,是中国学术的起源与根本。这六经虽阐述人生大义,但从其产生的根源,以及形式、功能来看,皆是当时的历史,故章学诚特别讲求经学促进文明发展的经世致用之功,不只是空言大道,流于微言大义的兴发,失去人事现象的考究。司马迁说《史记》的成书宗旨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一书说的就是天人相合的道理,古今变化的现象。《史记》不只是人事传记,更重要的是借助人事现象,揭示宇宙人生的大道。因此,古人做学问不能不读“史”,“史”正是借人事寄寓大道理,使学问不致空虚,这是史书整体上的重要性。
文明发展是一个点线面的前后连贯,有所谓的根源,才有所谓的流变,在这古今发展的流变中,看到兴衰消长的现象。兴衰、起伏之间,内含大道,而这也正是我们后人获取智慧的一个来源,所以史书不能不读。
四、读史三部分
总体来说,读史书先要透彻地了解那个时代,那个时代中的那群人,那群人的所作所为。这三个部分——时代、人、事交互错综,让人看尽人间沧桑。借助古人的人生,让我们明白人生的道理。就算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有限,可是我们可以借鉴古人的人生道理,来指引自己的人生方向,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一面镜子,可以得到为人处世的法则。《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曰:“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所谓生活在自己的时代中,汲取古代人事的经验作为镜鉴,作为对照,当然不必然与古代完全相同。
因此,在此情况下,我们读史书,或者具体说到读《史记》,将把重点放在传递史事、分析原委、谈论其中的道理等几个方面。而后,不带有个人的好恶,还原出一个较为客观的历史,从中透视所谓的人生百态。读史书,看上去是向外观察,其实更重要的是向内省思。所以,在以下的讲述中,必然对人事有所分析论述,但不会是高谈阔论地大肆批评,或为了与前人论述不同而搜奇志怪,提出一些奇特意见去论断古人。较多时候是凭借圣贤之言,或史家见解为立论依据。


【免费在线读】

章 许慎的时代背景

节许慎及其《说文解字》
许慎的《说文解字》,古人简称《说文》,是中国语言文字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不朽巨著。他所生活的东汉时代,儒家日渐受到帝王公卿的重视,学者对先秦经典文献的整理和阐释,由于受到古今文字隶变和学术思想不同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大流派。二者壁垒分明,时起争执。许慎是东汉后期古文经学派的重要学者之一。他不但“五经无双”,主张复古,而且也深切体会到古汉字“依类象形”的造字原则,可以用来阐发“六书”的理论系统,于是他以传世经籍和出土文献为依据,汇集秦、汉之间通行的九千多个文字,归类分为五百四十部,释其音义,考其源流,纂成《说文解字》一书,成为后世读书人的经典之一。
依照许慎自己的解释,“文”与“字”的意义不同。“文”是“依类象形”,“字”是“形声相益”,二者配合,才成为书。他的书是为说“文”解“字”而作的,所以称为《说文解字》。
据他自撰的《说文解字·叙》,此书之作,始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才在病中遣派其子许冲进献给汉安帝。前后相去二十一年左右,应该是经过长时间的精心修订的成果。
此书原来正文十四篇,另有叙目,共十五篇。一篇,等于后世所说的一卷。北宋初,徐铉等人校定传本时,因为篇帙浩繁,才参考唐人李阳冰刊定的意见,每卷分上、下,因此全书共分三十卷。在此之前,这类可供初学者用作识字的字书,多以字义为主,采取经传用字,编成叶韵齐整之句,以便记诵;此书则以字形为主,兼采古今文字,分析字形,同时审音辨义,因而不但可以作为童蒙识字的教本,同时也具有类似后世字典性质的实用价值,真正成为一本具有理论体系的划时代巨著。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