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世界经济体系逐渐形成,并且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中心—外围”架构。西方发达国家始终占据着这个体系的中心位置,地位无可撼动。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国际经济组织以及跨国公司等行为主体相继参与到世纪经济的体系中来,这些新兴市场国家如何才能在原有的“中心—外围”架构中突围,就成为一个非常有必要的研究课题。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世界经济领域的研究工作,深知新兴市场国家的突围之路荆棘丛生。在西方发达国家根本不将“世界经济”列入学科研究的不利条件下,新兴经济体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去探索、挖掘和总结这一体系运转的内在规律、从而找到适合自身资源禀赋与发展特色的崛起之路。作者在世界经济领域多年的研究以及本书的出版正是这种努力的具体体现。


【内容简介】

一个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之路是非常艰辛的。迄今为止,世界经济一直处于“中心—外围”架构之中,发达国家处于全球贸易、金融、投资体系的中心,而新兴市场国家处于外围。在新兴经济体中,中国是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为数不多且较为重要的受益者。但全球化的节奏与重点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中美摩擦加剧、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全球化遭遇严重逆风,在这一重要阶段,读懂世界经济尤为重要。本书选择了 “中心—外围架构”“中等收入陷阱”“系统性金融危机”“跨国公司的监管与治理”“收入分配失衡”与“全球化的逆风与重构” 这六个世界经济领域的重要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经验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为新兴市场国家提供了经济长期发展的中国样本。


【作者简介】

张明,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Asset Managers私募股权基金经理与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领域为国际金融与中国宏观经济。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和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兼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全球经济治理50人论坛成员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媒体评论】

在当今大国博弈日趋激化的时代背景下,涵盖全球经济、政治、历史和人文地理等多个专业领域的世界经济研究显得更加重要。

——李晓(“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吉林大学“匡亚明学者”卓越教授)

如何在和平前提下实现从“中心—外围”体系向分布式权力与治理结构的稳健转变是21世纪全球经济面临的重大问题。

——盛斌(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从这本书能看出世界经济这一学科的独有特色:强调与现实结合,强调政治与经济结合,强调用体系的方法去洞察国民经济。

——何帆(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变量》作者)

世界经济正在发生一些重大变化,如何认识这些变化,其中哪些是核心问题,中国经济的成长对世界经济变化意味着什么,中国经济又是如何成长以及如何应对世界经济变化的?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读者,能从张明及其团队的研究中获得很多的启示。

——姚枝仲(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张明兄的勤奋、敏锐和深刻在同行中素有口碑,既擅长撰写严肃的学术论文,又勤于普及性短文的写作,在针对政府和业界的决策咨询方面,也有非常好的积累和声誉,这部著作是他和团队近一个时期的心血之作。

——罗长远(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会长)

中国经济不能孤立存在,同样世界经济也需要中国。张明这样以我为主,但放下我执的国际经济研究文献,不管对研究者,企业家,还是相关政策部门,都有明目醒脑的作用。

——香帅(金融学者)


【目录】

章大国崛起:离不开中国的全球产业链

第二章赶超:超越“中等收入陷阱”

第三章金融危机:百年启示录

第四章警惕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数字经济时代的东印度公司

第五章断裂:揭开全球收入不平等的真实面纱

第六章经济全球化:周期特征、驱动因素与潜在影响

第七章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增长:解锁增长密码

第八章中国经济的未来:如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第九章中国经济的开放:融入全球化与风险防范的平衡

第十章中国经济的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潜在路径与化解策略


【免费在线读】

在本书上篇,我们选择了六个世界经济领域中的重要问题展开研究,依次是“中心―外围架构”“赶超”“危机”“跨国公司”“收入不平等”“经济全球化”。必须指出的是,本书是从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视角来分析上述问题的。如果能够妥善应对上述问题,新兴市场国家就能找到适合自身资源禀赋与发展特色的崛起之路。

迄今为止,世界经济一直处于“中心—外围”架构之中, 发达国家处于全球贸易、金融、投资体系的中心,而新兴市场国家处于上述体系的外围。新兴市场国家应如何突破“中心― 外围”架构呢?另起炉灶的可能性不大,那么新兴市场国家就应该遵循自身比较优势,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与要素价格的变迁,新兴市场国家再沿着全球产业链向高附加值区域攀升。事实上,中国经济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通过持续发挥比较优势与持续推动产业升级,已经在全球贸易分工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全球“双环流”分工格局下扮演着核心枢纽的角色(见章《大国崛起:离不开中国的全球产业链》)。

......

跨国公司是实现发达国家全球战略的重要工具,也是现有“中心―外围”架构下发达国家从新兴市场国家攫取利益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进行适当合作也是新兴市场国家更快融入全球产业链的理性选择。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全球治理、技术进步和气候变化均产生了显著影响。新兴市场国家一方面应在国内加强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监管,另一方面也应积极参加国际范围内针对跨国公司的合作治理。对于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而言,本国主导的跨国公司的规模与全球影响力与日俱增,如何对本国跨国公司进行治理也是一大挑战(见第四章《警惕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数字经济时代的东印度公司》)。

......

综上所述,一个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之路是非常艰辛的。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必须按照自身比较优势,脚踏实地地找到自己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并逐渐实现在“中心―外围”架构中的爬升,同时要吸收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跌入“中等收入陷阱” 的经验教训,推动劳动生产率与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增长;还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避免系统性风险的累积与爆发。另一方面,必须既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合作,又要努力避免本国经济金融体系被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控制,同时还要努力发展自己的跨国公司。本国需妥善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在全球化逆风时期要继续坚定支持全球化,因为开放多元的环境才对自身的赶超之路更为有利。可以说,中国过去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为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探寻崛起道路提供了难得的模板与范例。

在本书下篇,我们选择了四个维度来研究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的经验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

在第七章《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增长:解锁增长密码》中,我们运用了一个简洁的经济增长分析框架,从劳动力数量、人力资本、实物资本、技术、制度五个维度,分析了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前三十年高速增长的动力源泉、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经济增速显著下行的原因、未来结构性改革的方向以及有望高速增长的行业。

在第八章《中国经济的未来:如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我们分析了中国政府出台“双循环”新发展战略的背景, 剖析了如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格局与如何构建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两个问题。

在第九章《中国经济的开放:融入全球化与风险防范的平衡》中,我们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总体情况,总结了中国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经验,对“十四五”时期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进行了展望,并对潜在风险进行了研判。

在第十章《中国经济的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潜在路径与化解策略》中,我们从企业部门、政府部门与居民部门杠杆率轮动的角度出发,对未来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潜变及其后果进行情景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应对策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