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财富》杂志推荐75本书之一《十亿美元分子》的续篇
从初创公司到药企的传奇
商业与科学结合的又一著作
见证医学、资本和社会的大冲撞
讲述企业保持创新创业激情、保持基业长青的奥妙所在


【内容简介】

1989年,为了将基于结构设计新药物分子的理念付诸实践,迈入不惑之年的乔舒亚·博格在前途无限之时离开美国药企巨头默沙东,成立了福泰制药。经过呕心沥血的实验、锱铢必较的谈判,福泰在三年内成功上市,《十亿美元分子——追寻完美药物》中记录了这段惊心动魄的创业故事。
然而,上市仅是开始,福泰需要面临真正的挑战,经历制药界的成人礼——独立上市一款革命性新药。在开发治愈人类疾病的良方的同时,福泰也在求索避免企业堕入僵化和保守的解药,以永葆创新创业的激情、挑战陈规的勇气和开拓制药新世界的魄力。
福泰如何从为他人作嫁衣的初创公司,成长为集研发-商业于一体的成熟药企?一群朝气蓬勃、意志坚定的人能否改变一个被华尔街主导、由利益驱动的行业?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实验室、董事会、FDA总部和华尔街,通过福泰制药一波三折的成长历程,领略药物研发的艰难曲折和不确定性、商业竞争的云谲波诡和反复无常,见证医学、资本和社会的大冲撞!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巴里·沃思(Barry Werth),美国知名记者以及6本纪实文学的作者。他的部作品《十亿美元分子》是里程碑式的作品,记录了福泰制药早期的艰辛创业。他曾为《纽约客》(The New Yorker)、《纽约时报杂志》(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GQ》(GQ)、《户外》(Outside)等多种报纸、杂志撰文。他也在史密斯学院、曼荷莲学院以及波士顿大学教授新闻学与纪实文学写作。

译者简介:
钱鹏展,毕业于北京大学药学院,曾在美国学习化学专业,先后从事药物研发、药物行业分析工作。现在英国攻读博士学位,从事经济学研究。发表论文多篇,曾为高阅读量的公众号撰文。译有《十亿美元分子》一书。


【媒体评论】

“你只有拼尽全力奔跑,才能保证留在原地。”红桃皇后对爱丽丝讲的这句话,无疑概括了福泰制药的30年历史。在本书前作《十亿美元分子》中,我们已经见识到了制药业竞争之残酷,而本书的药物主角替拉瑞韦,被誉为“有史以来上市快的药物”,在上市后的第二年即 2012年销售额就超过 10亿美元,成为一个重磅炸弹级药物。然而,它却在 2014年 10月黯然退市。但福泰今日依然是成功的,2021财年年报披露其营业收入为 75.74亿美元。其管线已经转向了遗传病治疗,主要收入来自治疗囊性纤维化的产品,并正在积极布局基因治疗领域。本书正是从一个个细节剥茧抽丝,给我们讲述了福泰保持其基业长青的奥妙。
——尹烨,华大集团CEO

《十亿美元分子》为我们讲述了生物医药创新的原动力和福泰公司诞生的精彩故事,《解药》则充分展示了福泰在成长过程中不断修正航向、克服艰难困苦并取得商业成功的跌宕起伏。《十亿美元分子》与《解药》共同构成了一个对“创新是什么”的完美诠释:产生创意,经过有效的实践过程,创造价值。
——邵黎明,复旦大学药学院教授,上海市药物研发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在本书中,福泰制药用创业梦想网罗英才,凭借创新激情,与世界上强大的制药公司在艾滋病、丙肝和囊性纤维化等难治愈疾病上展开新药研发竞争。二十余年常走到山穷又坐看云起。福泰的成长故事,有新药研发的柳暗花明,有资本市场的跌宕起伏,更有商业营销的波诡云谲,值得研究生、科研从业人员和创业者仔细一读。
——周剑,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分子治疗与新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如果说福泰制药在《十亿美元分子》中的故事是峰回路转、跌宕起伏,那么《解药》里它则是杀出重围、在竞争极其激烈的制药界占得一席之地。在创业的过程中,成功与失败这两种可能性始终伴随左右,甚至交织在一起。机会转瞬即逝,决定生死攸关,而信息又永远是不完全的,只有在事后方能厘清头绪。正因为如此,重温福泰制药的创业史就变得非常有意思了。
———梁贵柏,资深制药人,专栏作家,《新药的故事》作者

福泰制药和美国囊性纤维化基金会(CFF)合力在 2012 年研发上市了Kalydeco,CFF 作为一家非营利患者组织也因此获得巨额财务回报。没有哪个罕见病药品的研发,能比这个案例更让人兴奋,它不仅是制药公司与患者组织
合作的典范,也是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双赢的完美体现,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更多国家和地区在推动罕见病药物研发上提供了一个学习案例和努力目标。
——黄如方,罕见病患者,蔻德罕见病中心(CORD)创始人,瑞鸥公益基金会联合创始人

本书讲述了将革命性产品带向市场的激动人心的商业活动。
——《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e)

沃思细致地观察了艰难的药物研发,以及挣扎其中的人。《解药》只记录了一家公司一小段时间内的故事,但是任何持续创新的公司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沃思没有就如何管理生物制药公司发表说教,也没有刻意为福泰内外发生
的事情营造矛盾,这些都不需要,因为《解药》生动丰富的细节已经让它是一本记录现代企业成长和科技发展的精彩小说。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沃思讲述了一群怪才如何将福泰制药做大、做强,对制药业感兴趣的读者一定会喜欢这本有深度、有趣味的书。
——《柯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在《十亿美元分子》出版近20年后,沃思重返福泰制药,带着读者们在快节奏的故事中感受制药研究的起起伏伏……当有希望的药物失败时,读者会感同身受;当多年的研究和临床试验终于成功时,读者也会一同兴奋。对制药界研发细节感兴趣的读者此书。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沃思精彩的写作将读者带进了福泰的核心,直面生物制药先驱以及我们所有人共同的困境。
——Fortune.com

本书是分子科学、表现型人格,外加大把的金钱混调而成的烈酒。
——《自然》(Nature)

制药是个高风险、严监管的行业,是交织着科学与政治的商业活动,胆小者
慎入。本书将带我们细品福泰如何扬帆其间。
——《匹兹堡论坛评论报》(Pittsburgh Tribune Review)

沃思巧妙地抓住了制药界的戏剧性时刻……作者以难得的内部视角,观察了制药界如何工作。他描绘了从业人员的精神与情绪,与研发成功及失败相伴的公司日常,以及与其他公司的合作或者并购等活动……清晰而且充实。
——《纽约书评》(New York Journal of Books)

在《解药》一书中,沃思没有回避技术细节,如果你熟悉制药界,这本书有许多内容能让你“会心一笑”。沃思将这些知识作为背景,在这个大舞台上问了一个更大、更哲学的问题:不是如何将一家小公司培养为大药企,而是小公司想成长为什么……或许未来某个时候,某地的某位生物制药 CEO会读到这本书,并备受鼓舞地踏上征程。
——Pharmagellan.com

节奏快,情节曲折,令人手不释卷。
——Chemjobber.com

沃思讲述了一个快节奏的故事,将福泰描写为老旧制药体系(尤其是默沙东)的解药。书中充满了戏剧性的情节,新药审评会尤其精彩。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目录】

中文版序 / Ⅰ
主要人物简介 / Ⅶ
福泰的主要分子与药物 / Ⅸ
临床试验分期概念简介 / Ⅺ
引言 我为什么重返福泰 / 1
部分 饲喂巨兽 / 11
第二部分 挑灯夜战 / 101
第三部分 好戏上场 / 217
后记 / 351
致谢 / 355
文献与资料 / 358
附录1:年表 / 372
附录2:人名译名对照表 / 380
译后记 / 385


【前言】

创造重要新药无疑是人类复杂、冒险也不可能的挑战。想想看,口服或者注射外来物质,干预人类的疾病进程,这种想法是多么离经叛道,它无疑是人类认知的一次巨大跃进!而研发新药往往需要成百上千人二三十年的协作,本身就堪称奇迹。
与研发新药相比,将人类送上火星,并建立永久的殖民地,是一件几乎肯定能成的事:仅需要意志、金钱与能工巧匠。只要有这些资源,火星殖民地指日可待。我们已经知道关键步骤的要诀了,没有理由认为这事做不成。类似地,安全可控的核聚变发电技术——长期来看这是可能普及的绿色能源——也必将实现。毕竟太阳上每分每秒都在发生核聚变,只需要弄明白如何在地球上实现它就成了。我相信,30年内,我们就能在这两方面取得进展。
但是,没有理由认为每一种疾病(比如阿尔茨海默病)都必然有“解药”。至少我们还不清楚,阿尔茨海默病的“解药”应该是什么样的。如何在实验室模拟人类需要一生才能发展出的疾病?实验室模型一般是为了在短期得到结果,因此很难模拟那些日积月累的微小变化。在临床上,应该什么时候开始治疗疾病?症状出现时,是不是已经有不可逆转的损伤了?调节人体哪些生化途径才能延缓病程,这样做会不会引起难以预料的不良反应?我们总是(没有证据地)假设一定存在一种解药。但如果需要两种药物才能治疗疾病,且每一种药物单独作用都不够强,我们如何才能发现这种组合?或许有效的“解药”要在症状出现之前很久就开始用于治疗。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怎么知道何时该对何人进行治疗?如何开展耗时数十年的临床试验?这可能无法做到。
直到真的被做到。
药物开发的真正故事鲜为人知,因为这个过程跨越了漫长的时光,涉及了太多人。好莱坞对“秘密配方”诞生传奇的描绘一般是,一位孤独的科学家,在昏暗且与世隔绝的实验室中,灵光一闪,然后发现。你可以说这是马后炮般的简化,或者说是瞎扯淡。真正的故事涉及一群人,或者几群人,他们花费几十年的时间,享受集体创造中理想主义的喜悦,热情拥抱对复杂体系的科学研究。这些有幸参与的科学家成就了他们任何个人都无法独自实现的壮举。从某种意义上,他们不朽了:每一款重要新药都永久性地造福了人类。
有些愤世嫉俗的人会认为研发新药的动机“全是为了钱”,但至少这不是我的感受。对于那些乘机进来捞一笔就跑的人来说,或许的确如此。但对于核心研发团队而言,他们花费20年的时间,死咬一件事,如果只是为了后赚点钱,那么这实在是蠢的致富路线。明明有更轻松便捷的生财之道,比如搞个可供消磨时间的手机软件,或者当网红。参与新药研发不适合那些没定力的人。
新药被“研究”与“开发”之后,还有一个不可或缺、充满创意的环节鲜少被谈及。重要新药不光能提供客观的数据,更应该改变看待疾病的视角、治疗疾病的方法、医务人员的预期,以及重要的——患者的预期。重要新药应该能重新定义疾病,改变疾病对人类的影响,甚至会引发新的社会问题。但药物本身只是药物,无论药效如何,都不能自动做到这些。在新药上市前后,让这些改变得以发生的活动一般被称为“市场营销”,这与大众认知中的“卖药”有很大不同。“销售”一款突破性药物,可以说是一家创新公司承担起将正确的药物送到正确患者手中的重任——没有销售创新的新药创新是不完整的。
基于以上原因,不难理解为何只有极少的新药研发被完整地记录,毕竟寻找新药、开发新药、上市新药的旅途动辄跨越20年,涉及数百人,不能奢望这一切能由一位中立客观的观察者及时记录。但是,巴里·沃思在《解药》及其前篇《十亿美元分子》中做到了。


【免费在线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