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世界的《荷马史诗》,大生物圈的《战争与和平》
从蚂蚁群体到人类社会再到整个生物圈,一个故事讲透大自然的统一法则
这是存在于同一时空的三个平行世界的故事,它们一同崛起、交相兴替,荣辱与共、生死相依。
Di一个世界属于蚂蚁,它们在泥土里建立文明,在我们野餐的地方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史诗。
Di二个是人类社会,如果说蚁丘就像一个微缩的人类社会,那么人类社会也相当于一座宏伟的蚁丘。
第三个世界是生物圈,它是所有生命的总和,是充满无限知识与奥秘的生境,是万千物种的共同家园。
********
在《蚁丘》中,威尔逊讲述了一个美国男孩拉夫·科迪的成长故事。小科迪为躲避父母之间的矛盾,常常逃往家附近的诺科比湖区,在那里观察和研究各种动物和植物,逐渐成长为一名小小的博物学家。大学毕业时,科迪以蚁丘为研究对象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
在得知诺科比湖区有可能被房地产开发企业破坏时,科迪选择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深造,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运用法律武器成功保卫了湖区的生态环境。
整个小说可以分为三条主线,分别是蚁丘、人类社会与整个生态系统。威尔逊对蚁群兴衰与部落战争的描绘堪比《荷马史诗》,而他用分析蚁丘的方式对人类家族及社会的刻画,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铺就了一条绝丨无仅有、近似奇观的独特路径。
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Wilson,1929—2021)
社会生物学之父,自然科学巨擘,世界知名的蚂蚁研究专家,骨灰级的科学巨人,被誉为“当
代达尔文”。《时代周刊》评选他为“对当代美国影响的25个美国人”之一。
一生屡获殊荣,包括克拉福德奖、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和两次普利策奖;创作了《论人性》《蚂
蚁》《社会性征服地球》等多部著作,《蚁丘》是他于晚年创作的一部小说。
26岁获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后任教于哈佛大学,40岁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他引发了20世纪生物学的数次革命,创立了社会生物学这一全新学科,是zui早提出“生物多样性”
概念的人之一,其环保理念影响全球。
这是一个全新的达尔文,他的名字叫爱德华·威尔逊。
——汤姆·沃尔夫,美国著名记者兼作家
在威尔逊这里,蚂蚁世界不仅得到了“达尔文式”视角的剖析,还获得了荷马史诗般的绘写。《蚁丘》讲述的故事中的故事称得上一项惊人的文学成就。除了威尔逊,没人可以做成这件事。而读过这本书的人,一定会在某个时刻记得在森林漫步时轻抬脚步。威尔逊对蚂蚁生活方式的重现,将帮助我们提高生态意识,而这是建设再多的游乐园都无法达成的。
——《经济学人》
《蚁丘》中有史诗般的冒险故事,有关于人类生活的哲学,有对20世纪中叶亚拉巴马州的细致呈现,有对蚂蚁生活的生动记录,还有对地球奇迹的抒情赞歌。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加拿大作家、《使女的故事》作者
威尔逊借助小说这种题材,从表现力、心理描写和精神世界描绘了伟大的生命之网,包括人类在内,还有那些无可辩驳的生态法则。他透过小说这种多棱镜,重新阐释了大自然的统一法则:生死相依,荣辱与共。
——《芝加哥论坛报》
步道口蚂蚁群落和溪边蚂蚁群落之间的野蛮冲突就像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史诗一样充满了戏剧性,威尔逊在他的小说中将蚂蚁们描绘成了密耳弥多涅人和重装步兵。
——哈维·福利登伯格
威尔逊写作了一部具有惊人维度的、敏锐的、鼓舞人心的处女作小说,这部智慧的作品通过描写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互动表达了一种能让我们产生广泛共鸣的地球伦理。
——《书单》
美国南方诸州突然之间有了一个新的传奇英雄,那就是拉夫·科迪。和阿甘一样,看上去拉夫似乎也是一个无辜的亚拉巴马男孩,但你千万不要被迷惑了,威尔逊笔下的拉夫的故事将会鼓舞我们所有人。
——温斯顿·格鲁姆,《阿甘正传》作者
《蚁丘》讲述的故事充满了大自然的魔力:一个男孩决心拯救蚂蚁王国,以及他家乡的古老沼泽和森林。我非常喜欢威尔逊用他敏锐的博物学家的眼光来审视美国南方家庭生活和当地的生态系统。我看到大自然如何塑造一个孩子的性格,与他成为朋友并保护他,直到他长大成人,能够回报自然的恩情。
——黛安娜·阿克曼,《动物园长的夫人》作者
这是一本世界上伟大的博物学家谱写的人生凯旋史诗,是另一个版本的《战争与和平》,在蚂蚁、土地开发商、环保主义者和传教士之间展开。爱德华·威尔逊奇妙而迷人的创作能力仿佛一个奇迹。
——杰弗里·萨克斯,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主任
序 言 三个平行世界的故事
I 湖畔的初次探险 003
II 未来的博物学家 017
III 去探索吧,年轻人 127
IV 蚁丘编年史 159
V 现实世界的运行法则 231
VI 保卫家园之战 291
致 谢 359
附 录 动植物译名对照表 361
序言
三个平行世界的故事
本书要讲的是三个平行世界的故事,只不过这三个世界实际上存在于同一时空。它们一同崛起,然后纷纷衰落,之后又东山再起,只是各自起落的周期有着天壤之别,所以每一个世界都对另外两个浑然不觉。
其中小的一个世界属于蚂蚁,它们在泥土里建起自己的文明,在我们野餐的地方创作出波澜壮阔的史诗。蚂蚁种群跟人类社会差不多,总是处于无休止的冲突之中。对多数蚂蚁种群来说,一种与生俱来的紧迫感驱使它们打上一仗。蚂蚁种群不断扩张,奋力生存,有时会击败邻居,占领对方的地盘。但终它们都会死去,古往今来皆是如此。
第二个世界是人类社会。当然,人与蚂蚁的世界存在巨大差别。但从根本上看,两个世界的周期非常相似。这种相似性带有某种遗传学性质。因此蚂蚁社会可以用来类比人类社会,反之亦然。在诗人荷马笔下,人类和蚂蚁也许是一样的——“宙斯赋予我们历经残酷战争的命运,从青壮到老年,直至死亡,谁也逃脱不了。”
第三个世界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看都要比前两个大成千上万倍,这就是生物圈,所有生命的总和,它像一层细胞膜一样包裹在整个地球的表面。生物圈的周期漫长而宏伟。人类作为构成这个生物圈的无数物种之一,有足够的能力扰乱生物圈,却不可能一走了之或直接毁灭它:无论离开还是毁灭,都将同时导致人类自己的灭亡。人类可以摧毁其他物种的生命,可以破坏生物圈。但毫不例外,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早晚要为自己的每一个鲁莽行为付出无谓的代价。
未来的博物学家
拉夫堪称诺科比野地的一名公民,我在一个夏日跟他的父母如此说道,如果人类有任何一名成员可以担得起这一名号的话,那就是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对这里的了解变得如此深入,渐渐超过他对自家周边差不多 10 000 米半径范围内的了解,也超过他对自己学校教室和操场的了解。他爱这片土地,把它视为自己的地盘。也许他没有经常想起,但喜欢沉思的他一定早就想到,万一日后在正常人生的哪个环节遭受挫折,他总可以回到这里,从他作为“诺科比野地终身会员”的身份中找到安慰。
拉夫就这样一天天长大,一点一点蜕变成一名博物学者型探索者,同时也是一名科学家。他开始知道野生映山红什么时候开花,菊黄花粉蝶、银纹红袖蝶和其他一些蝴蝶分别喜欢哪些花,以及哪些蝾螈会出现在春季才会形成的季节性池塘里。就连藏身于陆龟隐秘沙质巢穴里的奇怪生物,他也知道它们都有哪些习性。他知道吃青蛙的猪鼻蛇的秘密,它们看上去像极了致命的蝮蛇,但其实就跟一段朽木一般对人基本无害。他发现红尾石龙子以及其他蜥蜴也是无害的。不过你也没什么机会碰到它们,因为它们一见到你就会迅速逃向一堆枯枝里的隐蔽住所。在长叶松高大的树冠上,红顶啄木鸟正在享用主要由住在那儿的成千上万只蚂蚁组成的大餐。聚居在湖的浅水区的各种小鱼共享“米诺鱼”这个名字,也共享食物链上的一个位置,比那 5 只正在岸边巡视的短吻鳄低两个级别。
蚁丘编年史
的确,步道口蚁群的蚁后去世了。
在事情发生的初几天里,从蚁后外表看不到任何表明她漫长的一生已告终结的迹象。没有发烧,没有痉挛,没有告别。她就继续待在尊贵的“王室寓所地板”上,直到某一时刻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并且,跟她活着的时候一模一样,她的身体依旧俯卧,一动不动,腿和触角全都处于放松状态。因而单凭她没动静这一点并不能提醒她的女儿们,一场灾难已经落在她们头上。实际上,她继续睡在那里,好像什么都没发生。她变成了自己的一尊完美雕像。
这一“骗局”是由昆虫尸体的腐烂方式造成的。人类以及其他脊椎动物的骨骼全都长在体内,被软组织包围,这些软组织在生物体死后很快就会腐烂,但昆虫不一样,它们的骨骼长在外面,可以
说它们的软组织是被骨骼包裹在里面的。等到昆虫死后,它们的软组织就会渐渐枯萎,直到向内收缩成干瘪的线节和团块,但长在外面的骨骼还在,好比骑士的盔甲,在骑士死去很长一段时间之后依
然保存完好。
因此,工蚁们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母亲已经去世。她的平静无言跟往常并没有什么两样,而且,她在世时的气味继续从她身上散发出来,传递着同一个信息:“我依然与你们同在。”
“闻”起来她依然活着。
这一“骗局”在蚂蚁的世界里可能更加容易达成,因为蚁后即使在活着的时候也从来不会下达命令,或带领自己的子民进行任何形式的活动,哪怕蚁后的大脑经过充分训练,如果她想要那么做的
话,确实有能力执行所有这些任务。
从根本上说,她就是一只长了翅膀的膜翅目昆虫,生活在一个既没有生育能力也没有翅膀的社会性昆虫种群中。她这辈子总共只发挥过那么一次主动性,就是在刚刚步入成年期没多久便决定离家
出走,离开自己出生的蚁群,将自己的母亲和姐妹统统抛在身后,那时在她面前还有大约 20 年的漫长“蚁生”有待展开。接下来就是交配,而且是一次搞定,以后再也不会发生,由此她便建立起属
于自己的一个全新蚁群。在一场非常短暂、完全独自完成的艰难行动里,她几乎进行了她所在物种雌性成员全部的本能行为。不仅如此,她还要完成在一个发达蚁群里通常由不育的工蚁承担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