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注重传承、联接基层、面向知音;影响生活、促成兴趣、变为实用


【内容简介】

《非遗传承研究》集刊自2016年创办,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冯骥才为集刊名誉主编。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为顾问。主要收录法律法规、理论研究、调查与报告、非遗项目、传承人风采、非遗进校园、非遗在社区、史料与掌故、轶闻口述等与非遗相关的学术论文。目前,已成为上海市乃至全国非遗保护传承理论探索与实践交流的前沿阵地,非遗保护理念在都市传播的重要载体。


【作者简介】

陆建非,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的学术研究方向为现代英语语法、跨文化交际学。出版著作或作为主编的著述、辞书、教材9本,代表作有《跨文化交际随笔》、《新编英语语法词典》、《当代大学英语实用语法》、《当代研究生英语教程》等。参与编写并出版其他辞书和教材等9本。发表论文50余篇,随笔、散文等100余篇。


【媒体评论】

内容充实,装帧精美。


【目录】

卷首语
激活非遗价值,赋能美好生活 ——在 2021 中国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论坛上的发言 戴 珩

法律法规
以人为本 分类保护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解读 高 旭

调查与报告
杭州市推动“非遗 互联网”非遗保护新模式 陈睿睿 涂文军

特稿
地方性知识视角下非遗研学的路径探究 李海萌 赵 军 柯小杰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机制的在地化建构探析 孟令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育的实践 ——以非遗研学为中心的探讨 刘 敏
非遗短视频的创作传播策略研究 ——以李子柒的《东方非遗传承》合辑为例 敬 鑫 赵元媛
传统工艺传承困境与整合对策:基于扎根理论的东阳木雕 院校传承研究 李 敏 张书菲
非遗经纪模式探索 ——以“传 ”平台为例 李媛媛

非遗项目
谈谈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徐继宏
随蘸即书 墨香百年 ——一得阁墨汁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刘芯会

传承人风采
王兆钢,与古琴的缱绻平生 何 菲

非遗进校园
非遗传承与研究生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 夏 靓 龚雅琪
“双新”背景下舞龙运动项目的探索与实践 陆挺英

史料与掌故
上海经典老地方的幽幽梅香 惜 珍
走在娄塘的弹街路上 王天行
恩师为我题匾额 张宗贤

封二
李诗忆和她的剪纸作品

封三
非遗电影纪录片《璀璨薪火》获好评


【前言】

激活非遗价值,赋能美好生活
——在 2021 中国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论坛上的发言
戴 珩
2021 中国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论坛的主题是“非遗经济赋能美好生活”。讨 论这个主题,我们需要回答三个问题。 ,非遗真的能赋能美好生活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非遗和美好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非遗产生和发展 的根本动因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非遗是美好的。非遗项目中,有 美好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有美妙动听的传统音乐,有优美的传统舞蹈、传统戏 剧,有精美、精绝的传统工艺、传统美术,有给人带来健康、快乐、吉祥、幸福 的游艺、民俗。非遗中蕴含着美好的观念、美好的情感、美好的生活方式,能给 人带来精神上的启迪、提升和愉悦。这个世界上,只有美好才能引领美好、启迪 美好、激发美好、赋能美好。非遗的美好,无疑可以赋能美好生活。而这些年, 非遗受到社会的重视和热捧,也证明了非遗能够赋能美好生活。 第二,非遗赋能美好生活,它自身的能量何在? 非遗赋能美好生活,是因为非遗具有重要价值。从日常生活的角度看,非遗和非遗作品可听、可看、 可用、可赏、可吃、可医、可健、可娱。从非遗蕴含的价值的角度看,非遗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 精神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艺术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旅游价值等。从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看,非遗有助于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 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助于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非遗的价值,特别是 它的精神价值和经济价值,使它具有赋能美好生活的无限能量。 第三,如何让非遗更好地赋能美好生活? 让非遗更好地赋能美好生活,需要激活非遗价值,发展非遗经济,满足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 期待和新需要。一是要推动非遗走进寻常百姓家,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享用非遗。举办非遗购物节、非 遗博览会、非遗集市,采用非遗 电商、非遗 直播,都是推广非遗产品的有效手段。二是推动非遗和 旅游融合,让人们在特定情境中获得非遗消费新体验。如,建设非遗景区、非遗小镇、非遗街区、非遗 产业园、非遗主题酒店、非遗主题民宿、非遗主题餐厅、非遗空间、非遗剧场、非遗展示馆等。三是利 用非遗资源和非遗元素创造新产品,让非遗全方位满足人们的新需要。如,编辑出版非遗图书,制作非 遗纪录片、电影、电视、短视频、动漫,推出非遗小剧场演出,推出非遗创意产品等。四是加强非遗品 牌塑造和传播,促进非遗经济可持续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