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万物大历史》用10个转折点、20个提问,清晰串连宇宙、生命、人类文明的整个历史
如果6500万年前,陨石没有掉落在地球,那么地球上的生命体现在会进化成了什么样子?
如果大爆炸以其他的方式进行,那么宇宙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宇宙究竟从何而来?
我们又为什么而活?

这套《万物大历史》就是在探讨这样的重大问题时诞生的,以在137亿年的时间线上展开的10个转折点、20个提问为基础,整合了宇宙、生命、人类文明历史。这次的“人类篇”从“农耕怎样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国家和城市发展的原动力是什么”、“帝国是怎么产生并消失的”,讲到“世界是怎样被连接在一起的”,后续还将有完结篇的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2.这套书运用大历史思维,让庞杂的全科知识变得一目了然
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只有通过打破学科壁垒的思考方式才能成功,这也是这套大历史的研究方法和意义——教给孩子们建立起“过去是所有事件发生的原动力”的大历史思维,和跨学科知识体系,对存在于宇宙、自然和文明中我们进行定位,并找到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生活的答案。

3.知识硬核但好看好玩,弥补课堂空白,锻炼青少年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青少年在课堂之外为了满足好奇心,常会翻阅成人书籍,但对许多问题依旧渴望得到体系化的答案。这套《万物大历史》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是一部走出学术,面向普通人群的好看、好玩的教养读物。本系列精选适合青少年的内容,弥补了课堂教育中的缺憾,是将“大历史”学派理念应用到青少年教育上的丛书。

对于在21世纪全球化时代接受教育的青少年来说,大历史是非常需要掌握的思维方式,因为在历史的大转折点上,可以洞察到宇宙物质的开放性、生命的多样性、相互关联性,也就是锻炼将从宇宙开始到现代社会的巨大历史串成一条线的洞察力,以及对于宇宙、生命、文明和自身的洞察力。在给予青少年阅读快乐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分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告诉他们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有怎样的意义。

4.为青少年提供对自己、对世界的新认识,有助于价值观的建立
大历史系列所向往的教育目标在于“态度的变化”,因为通过学习大历史,我们想要回答人人关心的“我们怎样生活得更好”的实际问题。

理解大历史的核心就是打破学科间的界限,也就是拥有开放性思想。这套书的目的也是给我们展示在宏观的构架中宇宙、地球、人类等不同研究对象所持的普遍性及多样性,及其展现出的相互关联性。所以在学习大历史时,比起知道细微的信息、陈旧观念,重要的是对整体的把握、对全局的思考,并在全新的完整知识体系之上,对自身生活及人类本身拥有新的认知。


【内容简介】

“大历史”概念由美国知名历史学家大卫·克里斯蒂安提出,后经比尔·盖茨大力资助,得以在全球得到传播和发展。因其理论新颖,观点独特,跨学科跨领域,正在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大历史”的概念和视角除了在学术界有价值,更是一个能走出学术扩大到普通人群的非常好的看历史的思维和视角。《万物大历史》系列正是韩国创造的一套面向青少年教养读物,有着非常巨大的市场潜力。这套书在韩国上市以来,不仅市场反响较好,而且获得赞誉无数,被评为学校图书馆期刊推荐图书、晨读推荐图书等。

1万年前,人类开始农耕生活
以农耕为代表的人类文明持续进行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农耕使人类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
农耕意味着家畜化和作物化,也意味着工具与技术的开发
随着农耕开始,剩余产品出现,新阶层诞生,社会膨胀也开始加速……
农耕对人类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这本书将一一为你解答。


【作者简介】

梨花女子大学地球史研究所研究教授,以1918年流感对美国社会的影响力为主题的论文获得梨花女子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她曾与大历史创始人大卫·克里斯蒂安进行合作研究,是在韩国讲授大历史的开拓者,主要以初高中生和其他社会公众为对象进行大历史相关的演讲。译著有《大历史:世界史的新对策》(合译)、《人类的灾难:1918年大流感》、《为什么是欧洲》(合译)等。


【目录】

摆到餐桌上的1万年历史

1. 1万年前的爆炸
农耕的起源和黄金条件
狩猎·采集时代
农耕的起源
农耕时代的开始

富足的狩猎·采集时代


2. 初的驯化
作物化与家畜化
初的作物化
初的家畜化
新技术、陶器和工具

韩国大米生产始于何时?
韩国文化中的鸡


3. 次级产品革命
牛奶和羊毛,家畜的劳动力
乳制品的生产
羊毛和毛织品生产
牛和牛耕
马和战车

韩国的驿站制度


4. 农耕时代的全新复杂性
权力与阶级
剩余产物和私有财产
神职人员、工匠、军人
法学家与官员
城市和国家的发展

巨石阵

5. 产业化之前的农耕
新耕地和种植园
人口增加与耕地扩大
新动力的开发
哥伦布交换
棉花和糖种植园

6. 产业化时代的农耕
资本积累与机械化
经济作物和资本积累
农耕的机械化
现代社会的农耕和环境问题

7. 农耕的未来
科技与环境、人类共存
遗传工学和新食粮
城市农耕
农耕自动化
人类与环境共存
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农耕的开始”


【免费在线读】

在前面的章节,我们逐一考察了从 1 万年前至今以各种方式进行的农耕。农耕的终目标是生产充足的、更多的食物。这一目标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一致的。工业化之后,人口急剧增加,现今全世界人口已高达72 亿。养活 100 亿人口需要生产多少粮食呢?现在全世界的农作物产量约为 24.8 亿吨。因此,如果人口继续增加, 粮食产量也要随之增加。为了获得更多的产品,我们使用化肥和农药等,但这让我们面临生态及环境被破坏的全球性问题。
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一起探讨,在未来数十年或 100 年之内,用什么方式可以提高粮食产量,以及因此带来的复杂性和变化是什么。

基因工程和新食物
能够养活激增人口的方法之一是改良农作物和家畜的品种。为了获得更多产品而改变遗传基因的学科被称为基因工程。改变生命体的遗传基因开始于约 1 万年前种植作物和饲养动物,从这一点来看,也可以认为农耕的历史实际上是改变遗传基因的历史。20 世纪以后,基因工程迅猛发展。前文所述的转基因生物也是解决食物问题的基因工程的技术成果。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推测,到 2050 年,要养活全世界人口,需要比现在多两倍以上的粮食。对此,科学家们认为,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等,在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的情况下,想要增加产量,就需要发展基因工程, 改良出可食用的新品种。也就是说,通过基因工程,我们可以获得更丰富的食物。
他们认为,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和品种改良可以作为未来食物之一的是昆虫。其实,人类早已将昆虫作为食物。在法国,人们销售蝗虫和蚂蚁罐头。在英国和美国,人们食用加入蜜蜂的布丁。在韩国,蝗虫、蚕蛹、含有蚕粉的白甜酱、甲虫的幼虫——黄粉虫均已获得食用许可。
在未来社会,昆虫作为新食物受到关注的原因是其丰富的营养成分。因其 60% 以上由蛋白质构成,比肉类含有更多不饱和脂肪酸,所以对人体无害。而且,饲养昆虫不需要太大的空间,所以土地使用率很高。昆虫一次性产出的卵很多,换代也非常快,因此可以大量生产。另外,它们排放的温室气体仅为家畜排放量的十分之一左右,绿色环保。
从约 1 万年前开始农耕至今,未被人类视为食物的昆虫在未来社会将成为新食物。因为需要确认昆虫食用的可能性,所以相关基因工程和科学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为了获得更多的能量和营养成分,现在基因工程学家应该已开始进行多种形态的品种改良。在不久的将来,当前只应用于作物和家畜的基因工程技术发展也会出现于昆虫物种领域。


城市农耕
如果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昆虫成为新食物,农耕的方式也必然会发生变化。根据过去 1 万年间农耕出现的技术发展与变化,可以设想未来社会的农耕方式。已有多位专家预测农耕的未来,并提出了具体的模式。如今在现代社会,存在能够克服我们所面对的农耕的问题和难点,并成为替代方案的农耕方式,即城市农耕。
过去从事农耕的人居住在农村,不从事农耕的人居住在城市。在农村生活的人通过农耕积累剩余产品,以此养活在城市生活的人。农村和城市存在明确的界限,即从事农耕的人与不从事农耕的人,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存在显著区别。但是工业化之后,交通发达,农村和城市随之相连,两者的连接速度也逐渐加快。
考虑到这些事实,在城市中可以实现未来农耕也并非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我们已经在城市近郊运营小型周末农场,可以看到打理菜园的人们。为了获得更高的产量,不使用化肥,种植对人类和自然环境无害的有机农作物,以此维持和保护生态的农业如今已在现实生活中得以部分实施。 所谓城市农耕是指利用城市的各种空间生产食物的方式,如在城市的空地或建筑物的屋顶,种植我们需要的各种农作物。到现在为止,我们为了生产更多的粮食,在广阔的土地上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同时也使用各种化肥和农药。不过,现在所说的城市农耕与过去的农耕不同, 它通过自然环保的耕作方法种植农作物,并进行销售。因此,为了获得更多的农作物,不必再随意使用对人类和环境有致命影响的化肥和农药。通过城市农耕,可以实现可持续农耕。
城市农耕的另一种形式是垂直农场。垂直农场是在城市高层建筑物的一定空间内,通过人为调节光照、温度、湿度等,获得农产品的新型农耕方式。垂直农场的优势是在城市内也可以自给自足,在像沙漠那样无法进行耕作的地区也可以实现农耕。在需要养活100 亿人口的社会, 垂直农场作为能够有效解决食物问题的方法被屡屡提及。不仅如此,它还可以节约运输成本,因而也可以减少食物生产和消费的成本。


【书摘与插画】

在前面的章节,我们逐一考察了从 1 万年前至今以各种方式进行的农耕。农耕的终目标是生产充足的、更多的食物。这一目标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一致的。工业化之后,人口急剧增加,现今全世界人口已高达72 亿。养活 100 亿人口需要生产多少粮食呢?现在全世界的农作物产量约为 24.8 亿吨。因此,如果人口继续增加, 粮食产量也要随之增加。为了获得更多的产品,我们使用化肥和农药等,但这让我们面临生态及环境被破坏的全球性问题。
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一起探讨,在未来数十年或 100 年之内,用什么方式可以提高粮食产量,以及因此带来的复杂性和变化是什么。

基因工程和新食物
能够养活激增人口的方法之一是改良农作物和家畜的品种。为了获得更多产品而改变遗传基因的学科被称为基因工程。改变生命体的遗传基因开始于约 1 万年前种植作物和饲养动物,从这一点来看,也可以认为农耕的历史实际上是改变遗传基因的历史。20 世纪以后,基因工程迅猛发展。前文所述的转基因生物也是解决食物问题的基因工程的技术成果。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推测,到 2050 年,要养活全世界人口,需要比现在多两倍以上的粮食。对此,科学家们认为,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等,在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的情况下,想要增加产量,就需要发展基因工程, 改良出可食用的新品种。也就是说,通过基因工程,我们可以获得更丰富的食物。
他们认为,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和品种改良可以作为未来食物之一的是昆虫。其实,人类早已将昆虫作为食物。在法国,人们销售蝗虫和蚂蚁罐头。在英国和美国,人们食用加入蜜蜂的布丁。在韩国,蝗虫、蚕蛹、含有蚕粉的白甜酱、甲虫的幼虫——黄粉虫均已获得食用许可。
在未来社会,昆虫作为新食物受到关注的原因是其丰富的营养成分。因其 60% 以上由蛋白质构成,比肉类含有更多不饱和脂肪酸,所以对人体无害。而且,饲养昆虫不需要太大的空间,所以土地使用率很高。昆虫一次性产出的卵很多,换代也非常快,因此可以大量生产。另外,它们排放的温室气体仅为家畜排放量的十分之一左右,绿色环保。
从约 1 万年前开始农耕至今,未被人类视为食物的昆虫在未来社会将成为新食物。因为需要确认昆虫食用的可能性,所以相关基因工程和科学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为了获得更多的能量和营养成分,现在基因工程学家应该已开始进行多种形态的品种改良。在不久的将来,当前只应用于作物和家畜的基因工程技术发展也会出现于昆虫物种领域。


城市农耕
如果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昆虫成为新食物,农耕的方式也必然会发生变化。根据过去 1 万年间农耕出现的技术发展与变化,可以设想未来社会的农耕方式。已有多位专家预测农耕的未来,并提出了具体的模式。如今在现代社会,存在能够克服我们所面对的农耕的问题和难点,并成为替代方案的农耕方式,即城市农耕。
过去从事农耕的人居住在农村,不从事农耕的人居住在城市。在农村生活的人通过农耕积累剩余产品,以此养活在城市生活的人。农村和城市存在明确的界限,即从事农耕的人与不从事农耕的人,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存在显著区别。但是工业化之后,交通发达,农村和城市随之相连,两者的连接速度也逐渐加快。
考虑到这些事实,在城市中可以实现未来农耕也并非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我们已经在城市近郊运营小型周末农场,可以看到打理菜园的人们。为了获得更高的产量,不使用化肥,种植对人类和自然环境无害的有机农作物,以此维持和保护生态的农业如今已在现实生活中得以部分实施。 所谓城市农耕是指利用城市的各种空间生产食物的方式,如在城市的空地或建筑物的屋顶,种植我们需要的各种农作物。到现在为止,我们为了生产更多的粮食,在广阔的土地上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同时也使用各种化肥和农药。不过,现在所说的城市农耕与过去的农耕不同, 它通过自然环保的耕作方法种植农作物,并进行销售。因此,为了获得更多的农作物,不必再随意使用对人类和环境有致命影响的化肥和农药。通过城市农耕,可以实现可持续农耕。
城市农耕的另一种形式是垂直农场。垂直农场是在城市高层建筑物的一定空间内,通过人为调节光照、温度、湿度等,获得农产品的新型农耕方式。垂直农场的优势是在城市内也可以自给自足,在像沙漠那样无法进行耕作的地区也可以实现农耕。在需要养活100 亿人口的社会, 垂直农场作为能够有效解决食物问题的方法被屡屡提及。不仅如此,它还可以节约运输成本,因而也可以减少食物生产和消费的成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