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呈现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论述美育对人的塑造与培养,对民族与国家的助推;阐释什么是美育,如何践行美育;以美育人,美育人生;美在文人风骨,育于一撇一捺;一代教育大师的美育理念;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践行美育;60张中外典藏插画。

内容系统丰富,观点科学严谨

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美育理念,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展开论述,同时介绍西方关于美育美学的理念,强调兼容并包。他建议采用科学的方法推行美育,尤其要从艺术层面着手,并指出美育之于人、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60幅中外典藏插画

对应内文提到的艺术与美学话题,配以中外典藏插画,起到为文章做注释,构建画面感的功能,亦使读者更直观、深刻地理解文字内容,多角度感受美育。

中国美育研究之先行者

作者作为一代教育大家且学贯中西,通过自己的学识与教育经历,得出美育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结论,指出美育对健康人格的培养塑造起着关键作用,提出推进美育的方法与需要注意的问题,开中国美育研究之先河。

提倡美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国家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本书的内容正好契合这一举措,书中作者关于推进美育的方法与建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美育人生》讲述了蔡元培先生关于美育的理念,展示了在生活中如何践行美育、实现美育积极作用的理解和建议。蔡元培结合当时的国情和世情,对美育做了论述。运用自己学贯中西的学识,从多个方面展开,论述美育对个人、社会、国家的重要意义。同时,他也通过自己的经历,给出了践行美育、推广美育的方法和建议。书稿中关于美育的内容在当下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们的生活给与了美的启示与帮助。


【作者简介】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清光绪年间进士。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曾任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28年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1933年“国立中央博物院”成立后任届理事长,1937年移居香港,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目录】

上编

002 世界观与人生观

009 价值论

024 真善美

029 养成优美高尚思想

——在上海城东女学演说词

042 在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演说词

046 何谓文化

054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在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等校欢迎会的演说词

062 美术与科学的关系

067 在爱丁堡中国学生会及学术研究会欢迎会演说词

072 在春晖中学演说词

080 学校是为研究学术而设

——在西湖国立艺术院开学式演说词

084 民族学上之进化观

091 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

94 美育实施的方法

106 美育

115 二十五年来中国之美育

137 美育与人生

140 孔子之精神生活

下编

144 美学讲稿

155 美学的趋向

183 美学的对象

192 美学的研究法

201 美学的进化

208 康德美学述

218 《美学原理》序

220 美术的起原

247 美术的进化

253 美术批评的相对性

257 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第二次始业式演说词

260 与《时代画报》记者谈话

265 中国之书画

299 大同乐会《乐器图说》序

301 《中国新文学大系》总序


【免费在线读】

世界观与人生观

世界无涯涘也,而吾人乃于其中占有数尺之地位;世界无终始也,而吾人乃于其中占有数十年之寿命;世界之迁流,如是其繁变也,而吾人乃于其中占有少许之历史。以吾人之一生较之世界,其大小久暂之相去,既不可以数量计;而吾人一生,又决不能有几微遁出于世界以外。则吾人非先有一世界观,决无所容喙于人生观。

虽然,吾人既为世界之一分子,决不能超出世界以外,而考察一客观之世界,则所谓完全之世界观,何自而得之乎?曰:凡分子必具有全体之本性;而既为分子,则因其所值之时地而发生种种特性;排去各分子之特性,而得一通性,则即全体之本性矣。吾人为世界一分子,凡吾人意识所能接触者,无一非世界之分子。研究吾人之意识,而求其后之原素,为物质及形式。物质及形式,犹相对待也。超物质形式之畛域而自在者,唯有意志。于是吾人得以意志为世界各分子之通性,而即以是为世界之本性。

本体世界之意志,无所谓鹄的也。何则?一有鹄的,则悬之有其所,达之有其时,而不得不循因果律以为达之之方法,是仍落于形式之中,含有各分子之特性,而不足以为本体。故说者以本体世界为黑暗之意志,或谓之盲瞽之意志,皆所以形容其异于现象世界各各之意志也。现象世界各各之意志,则以回向本体为后之大鹄的。其间接以达于此大鹄的者,又有无量数之小鹄的。各以其间接于后大鹄的之远近,为其大小之差。

后之大鹄的何在?曰:合世界之各分子,息息相关,无复有彼此之差别,达于现象世界与本体世界相交之一点是也。自宗教家言之,吾人固未尝不可于一瞬间,超轶现象世界种种差别之关系,而完全成立为本体世界之大我。然吾人于此时期,既尚有语言文字之交通,则已受范于渐法之中,而不以顿法,于是不得不有所谓种种间接之作用,缀辑此等间接作用,使厘然有系统可寻者,进化史也。

统大地之进化史而观之,无机物之各质点,自自然引力外,殆无特别相互之关系。进而为有机之植物,则能以质点集合之机关,共同操作,以行其延年传种之作用。进而为动物,则又于同种类间为亲子朋友之关系,而其分职通功之例,视植物为繁。及进而为人类,则由家庭而宗族、而社会、而国家、而国际。其互相关系之形式,既日趋于博大,而成绩所留,随举一端,皆有自阂而通、自别而同之趋势。例如昔之工艺,自造之而自用之耳。今则一人之所享受,不知经若干人之手而后成。一人之所操作,不知供若干人之利用。昔之知识,取材于乡土志耳。今则自然界之记录,无远弗届。远之星体之运行,小之原子之变化,皆为科学所管领。由考古学、人类学之互证,而知开明人之祖先,与未开化人无异。由进化学之研究,而知人类之祖先与动物无异。是以语言、风俗、宗教、美术之属,无不合大地之人类以相比较。而动物心理、动物言语之属,亦渐为学者所注意。昔之同情,及近者而止耳。是以同一人类,或状貌稍异,即痛痒不复相关,而甚至于相食。其次则死之,奴之。今则四海兄弟之观念,为人类所公认。而肉食之戒,虐待动物之禁,以渐流布。所谓仁民而爱物者,已成为常识焉。夫已往之世界,经其各分子之经营而进步者,其成绩固已如此。过此以往,不亦可比例而知之欤。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