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旧宫殿》二十周年纪念版

◎重返历史迷局,破解宫殿悬疑

◎故宫研究院院长郑欣淼作序推荐,收录著名摄影家逄小威精美故宫摄影作品

◎跨文体写作的尝试之作


【内容简介】

不同于《血朝廷》的迷局,祝勇在《旧宫殿》中回溯初的皇权原貌,从紫禁城内的各宫各殿、物件器皿蔓延出过往历史的种种。以皇权斗争为线索,演绎明成祖朱棣在夺权过程中各种隐秘而又惨绝人寰的阴谋手段。透过本书,我们不仅看到深藏于真实历史底下,一种绞尽脑汁的潜规则,也见识一个阴谋中崛起的大明王朝脆弱不堪的内心世界。

《旧宫殿》是一种跨文体写作,横跨了小说、历史研究、散文等多种文体。祝勇试图将各种文体的优势集中起来,以求达到某种意想不到的效果。该书收录著名摄影家逄小威精美故宫摄影作品16幅作为插图。


【作者简介】

祝勇,作家、纪录片导演,艺术学博士,祖籍菏泽,1968年出生于沈阳,现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

主要作品有《故宫的古物之美》《故宫的古画之美》《故宫的书法风流》《在故宫寻找苏东坡》等数十部著作。“祝勇故宫系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任《苏东坡》等十余部大型纪录片总编剧,获金鹰奖、星光奖等多种影视奖项。任国务院新闻办、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天山脚下》总导演,该片入选“新中国七十年纪录片百部典藏作品”。


【媒体评论】

《旧宫殿》是祝勇精心设置的一个历史迷宫,它华丽而苍凉,妩媚而毒辣,庄严而污秽。它诱惑我们走进去,让我们陶醉其中.浑然不觉.而作品中所有通向历史暗角的路径,都尽在作者的掌握之中。作者像一个老谋深算的巫师,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窥视着历史,也占卜着我们的将来。

——作家 莫言

《旧宫殿》是解剖中国古代权力暴力的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它让我们透过金碧辉煌的宫殿,看到帷幕背后的阴谋;透过神圣威严的图腾,看到权力的来路;透过历史光鲜的外表,看到它朽烂不堪的核心。

——作家 刘心武

作者动用了一种近似诡秘的叙事语调,像幽灵一样穿梭在沉沉的历史帷幕深处,在不动声色的叙事中,将一场封建皇权的争斗渲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在那里,我们不仅看到了一种真实的历史潜规则,一种绞尽脑汁的权力潜规则,而且看到了一个在阴谋中崛起的大明王朝脆弱不堪的内心世界。

——评论家 洪治纲


【目录】

推荐序  紫禁城的另类表达 1

自 序  去意徊徨 1

卷  火(上) 1

第二卷  火(下) 27

第三卷  宫殿(上) 43

第四卷  阳具 147

第五卷  宫殿(下) 173

第六卷  血(上) 231

第七卷  血(下) 251

附 录  转型与超越 :叙事的再度探索 267

    注  释 272


【前言】

推荐序 紫禁城的另类表达

郑欣淼

紫禁城(故宫),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中华文明的象征,在文化史上,具有不可比拟的独特性,为世界瞩目,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我国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空间上看,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保存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其规模、其气势,令法国卢浮宫、俄国圣彼得堡的冬宫、英国白金汉宫、日本东京皇宫等世界著名宫殿难以望其项背。从时间上看,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有二十四位皇帝的身影在这里出现过,紫禁城的一砖一瓦,都见证着明清历史的风云变幻。从这个意义上说,紫禁城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容器,贮存着无比丰富的历史信息,探测着历史的深度。

紫禁城的价值,依托于建筑,又不止于建筑。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参与者。它是历史的产物,但它的存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的走向。因而,紫禁城不仅史学价值巨大,文学和艺术的价值同样很大。它不仅为学者们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也为作家和艺术家们提供充沛的创作素材。也就是说,对紫禁城的解读,应该是全方位的、多元的,不同领域的创作者,完全可以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完成对这处史诗性建筑的阐释。

祝勇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着紫禁城,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与故宫以及故宫同仁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祝勇很早就把关注点聚焦到明清历史,特别是紫禁城上面来,他不仅沉潜于史料,而且对紫禁城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这种扎实稳健的风格,对于一个年轻人而言,难能可贵。他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视角,这刚好有利于发挥他的特点,对紫禁城做出与他人不同的阐释,使他的作品成为一种独特的文本。他一直坚持个人化的写作路线,他所描述的紫禁城,得自于他的个人视角,与我们每个人所熟悉的紫禁城(公共视角)既相通,又相异,这使他的文本具有张力和不可重复性。本书是构思新颖、表达独特的作品,对于让更多的读者深入地认识紫禁城和长城,弘扬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2009年5月11日

......


【免费在线读】

一章

《明史》中关于那场大火的记载只有十个字:

“柏惧,无以自明,阖宫焚死。”

第二章

柏亲手烧掉了自己的宫殿。与史书记载不同的是,他将手伸向烛台的时候,丝毫没有发抖。这有些出乎他自己的意料。抖动的是火苗,即使他手握得稳,依旧上下跃动,像不安分的心跳。他无法制止火苗的舞蹈。仿佛它已经预感到自己的节日即将来临,火苗将由衍生为无数,它在数量上正和它所焚烧的事物成反比——火焰数量猛增的结果,就是使蓬勃的万物递减和消弭,并终化为灰烬和尘土。

微小的烛火能够照亮殿内每一个繁琐的细部——它在黑漆八折屏风上映出隐约的光影,微光仿佛来自屏风那款彩楼阁园林图案幽黑的深处;黄花梨木书案上,诗稿散乱;琥珀镇纸下,后一行诗墨迹未干;澄心堂纸光泽细润。他移动着火烛,脚步稍迅疾些,火苗几乎熄灭。殿堂瞬间黑暗下去,仿佛对永久黑暗的一次预演。他在时间中看清了光明和黑暗的边界。他知道火焰无边的光亮终会将他带入无边的黑暗。

他把火烛向那堆诗稿中一掷,地上那些散乱的纸页如同等待已久的花朵,在同一时刻里争先恐后地绽放。他嗅到墨的幽香,是在燃烧中释放出来的一种味道,过去他从未嗅到过的味道,与沉香、龙涎、瑞脑自有不同,让人倍觉寂寞。纸页上的词语纷纷加入火焰的舞蹈,还有曾让自己心动的一切,比如古玉上的雕琢,画稿上的枝叶,锦缎上的花纹。火焰翻覆之间,所有器物都迅速卷曲成枯叶般的灰烬,唯有那方旧端砚,从乌亮紫檀琢成的砚匣内露出半张面孔,无动于衷。

柏回味着自己掷出火烛时的样子。那一刻改变了所有事物的局面,他得意地笑了,只是他俊俏的笑意在火光的反射下显得有些恐怖和狰狞。火烛在空中划过一条绽亮的弧线,落脚处很快变成一片火海。他的动作轻盈敏捷,如同深夜掌灯,或是打开一扇门,让他从黑夜一步跨入白昼。

第四章

在柏的生命被火终止之前,他的大部分生命都与水有关。他身上有一股江湖气。他喜欢在水边读书,似乎要从流逝中寻求永恒。他喜欢山川与字纸间的那种呼应关系。那样,他的目光就能越过现实中那些残缺和扭曲的事物(那些在他看来是无关紧要的)而停留于世界的原始形态上——没有宫阙,没有梁柱、飞檐和彩绘,没有大殿的须弥座台基上矫情的铜鹤,只有真实的白鹤,如仙境中的古典美女,展开裙摆一样宽阔的翅膀,于长河间一闪而过。

柏在荆州建起了景元阁。就在水边。这让漂泊的书卷和才子同时安顿下来,还有他自己。他从遥远的南京城来,山重水复,只有这里,是安顿他行脚的地方。他在荆楚大地游走,常常数日不还。在青山碧水间,他可以任性地读书和舞剑,倦了,就枕石而眠。他把宝剑从剑匣中缓缓抽出,像展开一幅画轴一样小心翼翼。他的面孔顿时明亮起来,宝剑烘托出他超凡脱俗的气质。接着便是一股旋风刮过,在空中展现出许多白亮的旋涡。草木在他身边颤抖,发出隐隐的喧哗。他的剑刃锋利无比,飞扬的枝叶被一一削砍成缤纷散乱的细屑,如花雨飘落。在他的兄弟中,他的剑术首屈一指。剑是复仇的道具,他却只用它来舞蹈,姿态如清俊的仙鹤。史书对他的记载是“喜谈兵,膂力过人,善弓矢刀槊,驰马若飞”。但他并不是一个武士,而是一介书生。他和兄长桢一起征讨古州蛮。战争持续了几个月,利镞穿骨,征马踟蹰,刀锋与刀锋迸溅出火花,河流被鲜血染红。成簇的水草被浓热的血液粘在礁石上,像噩梦一样无法摆脱。但是,柏的缥囊中依旧始终装着书卷。无须面对那些报捷的官牒,在河流的喧响中,他想亲近的,唯有发黄的册页。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