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一部别具一格的李商隐诗传。
★还原李商隐的生活经历及其精神追求,拆解李商隐诗歌密码。
★本书是当代诗人对古典诗人的解析,细节丰富,理解独特。
★李让眉的文字富于觉察力,语言充满诗意,解读平易晓畅、引人入胜。
★作者对李商隐的还原,除去历史语境和艺术维度的考量,更有对一种可能的当代性的追索,从而揭示了诗歌将自身向未知开放的根本属性。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唐代诗人李商隐生平、作品的解读,还原李商隐的生活经历及其精神追求。作者从李商隐所处的时代讲起,每日一讲,共十五讲,描绘了其出身、身边人物群像、感情与婚姻,进而分析其诗作的美学内涵以及宗教对其创作的影响等。
李商隐的诗常被人说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而作者的解读平易晓畅、引人入胜。作者以诗意的语言、丰富的细节、独特的理解,描绘出一个有别于以往认知的鲜活的李商隐。


【作者简介】

李让眉,青年诗人,生于北京。所作诗词作品散见于《诗词界》《诗潮》《诗刊》《安徽吟坛》等刊物,《诗词年选》《当代海内外诗词选》等书籍,《近百年女性词史研究》等当代学术论文。出版有历史散文集《所思不远:清代诗词家生平品述》。


【媒体评论】

名家之诗传世,会经过历史的多维度审视,历史也借名家诗作淘洗历史和现实中的人物。让眉写李商隐之所以让人期待,开卷而不忍合上,是因为她的文字值得我们如此信任。在本书中,我们不仅看见了一个当代诗人对古典诗人的导读、复现或招魂,而且见证到让眉本人的视野和体贴。读本书既为李商隐欣慰,也为作者赞叹!这样双重的收获在当下阅读中是少见的。
——著名学者、诗人、思想家 余世存

艺文为世所重,亦为世所轻。李让眉走着一条逆行时风之路:榨水分、拂浮屑,九蒸九晒。她笔下的古代诗人们眉目要清晰、行止须有据,一个个细节一笔笔描出来,让读者们“在场”,从而产生与古人促膝对坐般的真切感受。
——著名雕塑家、画家、美术理论家,诗人 陈立人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李让眉之解玉谿生,文献上虽亦旁搜远绍,博采诸说,然从未以力强析。在能解的地方,她将七宝楼台试拆作满堂珠玉,在不能解的地方,她将不可言说仍存为不可言说。作者以晶莹剔透的一颗今心,柔软地、懂得地、如羽般覆盖了百代之上那颗蕴藉缠绵的古心。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 刘晓艺

李让眉富于觉察力的文字,将李商隐从1200年前拉回到我们身边。她对李商隐的还原,除去历史语境和艺术维度的考量,更有对一种可能的当代性的追索,从而揭示了诗歌将自身向未知开放的根本属性。
——诗人、译者、初岸文学总编辑 雷格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曾是我年轻时喜欢的一联诗,然一百个读者,也未必能读出一个略清晰的李商隐。让眉君自谦说这是一本入门读物,可十五帧画面犹如背影板、朋友圈、感情线、修仙图,恰可为我想象补足玉谿生谜样的面目。
——著名武侠作家 杨虚白


【目录】

目 录

听李让眉讲那过去的事情(代序)

日 为什么是李商隐? 留得枯荷听雨声
第二日 李商隐的时代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第三日 李商隐身边人物群像 高楼风雨感斯文
第四日 李商隐的诗学偶像 天河夜转漂回星
第五日 李商隐的感情 偷桃窃药事难兼
第六日 李商隐的婚姻 帘外辛夷定已开
第七日 《燕台》之分析 风光冉冉东西陌
第八日 李商隐《无题》之猜测 相见时难别亦难
第九日 《无题》:介于真实与想象之间 凤尾香罗薄几重
第十日 李商隐《无题》中的中国式审美 来是空言去绝踪
第十一日 有题目的无题:《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
第十二日 李商隐的咏史诗《马嵬》(二首)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
第十三日 宗教基因和诗的演变 萼绿华来无定所
第十四日 宗教的后身与李商隐的变化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第十五日 看世界,用李商隐的滤镜 梦为远别啼难唤

后 记


【免费在线读】

一切的话不说透,含糊其辞,看似在摇摆,其实不过都是出于珍惜。

所谓“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如果说南和北的隔绝在无奈之下还能保留一点期盼,那么东和西给人带来的感觉就完全是绝望和无能为力了。

拥有过,但还是失去了,失去后反复琢磨体味,才越来越觉得失去是注定的,自己本来就没有能力去长久拥有——这种不再抱有期待的伤感,是停滞的时间里,这场心事的第二个渡口。

他多解的手法本就是一种开放的态度,仿佛太湖石,所谓漏透瘦皱,都是在邀请光影的进入,邀请人为它命名。

因为贫瘠的童年记忆,李商隐的性格敏感而脆弱,他爱惜羽毛,不愿意把脆弱情绪堂而皇之地展示出来,却又不甘心闭口不言。这种情况下,他只能操纵语言,在诗作中制造一个封闭的自我空间挡一挡外人的视线,然后妥善地安放自己的痛苦——他的诗风也就是在这种心态下彻底成型的。

他们握住了他们看到的光,这些光亮层累在人间的土壤里,终形成了今天。

后 记

这本小书整理自一套讲稿。我口才本不佳,应下了这样的开口差事,只是因为无法拒绝“李商隐”这个名字。我曾研究过不少诗人,有时为他们的诗,也有时只为诗后的人,至今尚未停手。在尚看不清边际的前路,我早有终将遭遇李商隐的自觉——虽然本以为这照面会来得更晚些,晚到我自认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但真正且说且录走下来我才发现,准备本就不必完全,也没有完全。

一场偶遇,总会比审视、调查或窥探要来得愉快。

于是计划中的讲稿终在这样的愉快里变成了漫谈:说是我硬拉你说个山跑场马也好,说是不设听众的空中语也不妨,它不见得全面,但好在能尽兴。十五天,从局促紧绷到快然投契,更到随心率性而无不可言,你当能看到这样的变化——我也不曾试图在终的修订中抹平它。

这是时间的力量,而时间,本也是诗的一部分。

不同于一些横空出世而浑难理喻的天才,李商隐是个能生长也会呼吸的诗人,他的诗歌遂可看作时间的垒和。虽则他看似并不屈从于线形的时轴,而更偏好将之打散再行重构,甚至隔开不同的流速,任两股时流一快一慢,交错并行——但究竟他是时间的解人,也清楚地知道并能娴熟地运用它的分量。

敬畏与依赖成其人相,而拨弄与量校则脱乎神相。这十五章漫谈,正是在这样的人神交界之间,各自找到了位置。

我们不妨将这本小书比作为空中神影绘制的一张画像:日以接受史打底稿;第二日便以身世刷轮廓线;第三、四日以周遭人物设衬色;第五六日则以感情丰盈其肌理、点染其眼波;第七至十二日解诗,细绘衣纹披帛、宝珠法器;第十三、四日说宗教,则可造云雾、起背光了——当然,画中之神再出尘,这张小影终还是要挂回到人间的粉墙上,以此,我们方能走到第十五日的回归、对视与冀望。

书依讲稿改成,因此语言上保留了口语习惯,而并未将语言调度的野心加诸其上。这虽与我预想的样子不同,但真正面对这套成稿时,我倒更感受到了这样平易表达的合宜。

面对这样的个体,任何曲转和变化都是对读者的进一步干扰——不论滤镜是否有自己的美学意义。平实化的讲述并不出于呈授的态度,而只近乎介质的自觉:李商隐自身已太擅掩映了,他的遭际与哀欢多在事典的颠倒虚化中模棱恍恍,渐至失真——甚至对某些读者而言,这失真几能致幻。要破除幻觉,见到李商隐本身,阵中人当已不能再多承受一层幻术。

前路多艰,我虽不乐翻译,行来也究须将绊子拆拆。然每人皆有自己顺手的路数,愿你只看着我且谈且着手便好,万莫带累了自己的习惯:我们要见的,本不会是同一个李商隐,而我手头的纽襻,也不一定就系在你的包袱上。

限于篇幅,这本书中选的诗不多,我谈得也任性,但诗本便不必是知识点的载体。它存活于察觉、碰触,甚至可能存活于消逝之隙。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说得愈放诞率意,抛给灵机的着力点反而多些——那么诗的闪现、栖生或者也便容易。

嗯。翻这本小书时,我希望你就是抱着这样轻松的兴味和我坐在一起的。

我们且一同听任诗和李商隐来是不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