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特装工艺:16开圆脊精装,封面由美萝系列艺术纸与双色棉布艺拼接,外加烫金工艺处理,书口三面四色,喷绘海棠蛱蝶图等,回眸宋朝,和着悠扬词调展开徐徐画卷!
内文用纸:70g胶版纸,含彩插图片

宋代是词文学的高峰,与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的双璧。本书收录两宋、辽、金三百余位词人的经典词作一千余篇。邀请唐圭璋、俞平伯、吴小如、程千帆、叶嘉莹等词学名家撰写鉴赏文字。并插配了当代国画家如刘旦宅、饶宗颐、戴敦邦、吴山明、贺友直、乔木、马振声、韩硕、施大畏、车鹏飞等专门为宋词名篇创作的48幅彩色词意图。


【作者简介】

作者集合了中国现当代两百多位古典文学界著名的专家学者,包括唐圭璋、俞平伯、吴小如、程千帆、叶嘉莹等词学名家。


【目录】

【目录】:

王禹偁点绛唇(雨恨云愁)3

寇準踏莎行(春色将阑)5

江南春(波渺渺)7

钱惟演玉楼春(城上风光莺语乱)9

陈尧佐踏莎行(二社良辰)12

潘阆酒泉子(长忆西湖)15

(长忆西山)17

(长忆观潮)18

?林逋长相思(吴山青)21

?点绛唇(金谷年年)22

?杨亿少年游(江南节物)25

?陈亚生查子(相思意已深)27

?夏竦鹧鸪天(镇日无心扫黛眉)29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31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34

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37

剔银灯(昨夜因看蜀志)40

?柳永甘草子(秋暮)43

?昼夜乐(洞房记得初相遇)44

曲玉管(陇首云飞)46

?雨霖铃(寒蝉凄切)48

?迷仙引(才过笄年)52

?归朝欢(别岸扁舟三两只)55

婆罗门令(昨宵里恁和衣睡)57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59

卜算子慢(江枫渐老)62

?浪淘沙慢(梦觉)64

?破阵乐(露花倒影)66

?二郎神(炎光谢)70

?锦堂春(坠髻慵梳)73

?定风波(自春来)77

?诉衷情近(雨晴气爽)80

?集贤宾(小楼深巷狂游遍)82

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85

(参差烟树霸陵桥)89

驻马听(凤枕鸾帷)91

?戚氏(晚秋天)94

?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96

?望海潮(东南形胜)99

?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103

?满江红(暮雨初收)106

?引驾行(红尘紫陌)108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110

竹马子(登孤垒荒凉)113?

?迷神引(一叶扁舟轻帆卷)115

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118

?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121

安公子(远岸收残雨)123?

?倾杯(鹜落霜洲)124

?鹤冲天(黄金榜上)126

?张先醉垂鞭(双蝶绣罗裙)129

?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131

谢池春慢(缭墙重院)134

?惜双双(城上层楼天边路)136

江南柳(隋堤远)138

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140

相思令(■满溪)142?

?更漏子(锦筵红)144?

?蝶恋花(移得绿杨栽后院)147

诉衷情(花前月下暂相逢)148

减字木兰花(垂螺近额)150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152

千秋岁(数声■■)156?

?渔家傲(巴子城头青草暮)158

木兰花(龙头舴艋吴儿竞)160

剪牡丹(野绿连空)162

?画堂春(外湖莲子长参差)166

浣溪沙(楼倚春江百尺高)168

?琼花(汀■白)170

?青门引(乍暖还轻冷)172

满江红(飘尽寒梅)174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176

(小阁重帘有燕过)178

?(一向年光有限身)180

?(玉碗冰寒滴露华)182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184

清平乐(金风细细)186

(红笺小字)189

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190

喜迁莺(花不尽)192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194

?少年游(重阳过后)195

?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197

?(池塘水绿风微暖)199

?(玉楼朱阁横金锁)201

?诉衷情(青梅煮酒斗时新)203

(东风杨柳欲青青)205

?(芙蓉金菊斗馨香)207

?踏莎行(细草愁烟)209

?(祖席离歌)212

?(碧海无波)214

?(小径红稀)216

?山亭柳(家住西秦)218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223

?玉楼春(绿杨芳草长亭路)224?

?张昪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226

?石延年燕归梁(芳草年年惹恨幽)229

?李冠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231

?六州歌头(秦亡草昧)233

?宋祁木兰花(东城渐觉风光好)237

?蝶恋花(绣幕茫茫罗帐卷)239

锦缠道(燕子呢喃)242

?梅尧臣苏幕遮(露堤平)244

?叶清臣贺圣朝(满斟绿醑留君住)247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249

(画船载酒西湖好)251

(群芳过后西湖好)252

(天容水色西湖好)255

(残霞夕照西湖好)256

(平生为爱西湖好)258

(十年前是尊前客)260

朝中措(平山阑槛倚晴空)262

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265

踏莎行(候馆梅残)266

?望江南(江南蝶)269

?生查子(去年元夜时)271

?(含羞整翠鬟)272

?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275

渔家傲(花底忽闻敲两桨)278

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280

(洛阳正值芳菲节)283

(西湖南北烟波阔)285

(别后不知君远近)287

南歌子(凤髻金泥带)288

?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290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292

?(五岭麦秋残)294

?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296

(湖上朱桥响画轮)298

渔家傲(近日门前溪水涨)300

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301

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304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305

王琪望江南(江南月)308

?解昉永遇乐(风暖莺娇)310

?韩琦点绛唇(病起恹恹)313

?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315

菩萨蛮(游丝欲堕还重上)318

卜算子(尊前一曲歌)320

李师中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322

蔡挺喜迁莺(霜天秋晓)324

司马光阮郎归(渔舟容易入春山)327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329

?韩缜凤箫吟(锁离愁)331

?阮逸女花心动(仙苑春浓)333

?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336

?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338

渔家傲(灯火已收正月半)340

(平岸小桥千嶂抱)343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345

?千秋岁引(别馆寒砧)347

?章楶水龙吟(燕忙莺懒芳残)350

?王安国清平乐(留春不住)353?

?减字木兰花(画桥流水)355

?孙洙菩萨蛮(楼头尚有三通鼓)357

晏几道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359

?(梦后楼台高锁)361

?蝶恋花(初撚霜纨生怅望)364

(醉别西楼醒不记)366

(梦入江南烟水路)368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鍾)370

(一醉醒来春又残)372

(守得莲开结伴游)374

(斗鸭池南夜不归)375

(醉拍春衫惜旧香)377

(小令尊前见玉箫)380

(十里楼台倚翠微)382?

???查子(金鞭美少年)384

?(长恨涉江遥)385

?南乡子(新月又如眉)387

清平乐(留人不住)389

??木兰花(秋千院落重帘暮)390

?(小莲未解论心素)392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394

玉楼春(东风又作无情计)396

阮郎归(旧香残粉似当初)398

(天边金掌露成霜)400

归田乐(试把花期数)403

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405

(日日双眉斗画长)407

(唱得红梅字字香)409

六么令(绿阴春尽)411

更漏子(柳丝长)413

河满子(绿绮琴中心事)415

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417

少年游(离多是)418

虞美人(曲阑干外天如水)420

采桑子(西楼月下当时见)422

留春令(画屏天畔)423

?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425

长相思(长相思)427

?王观卜算子(水是眼波横)428

清平乐(黄金殿里)430

庆清朝慢(调雨为酥)432

木兰花令(铜驼陌上新正后)436

张舜民卖花声(木叶下君山)438

魏夫人好事近(雨后晓寒轻)442

菩萨蛮(溪山掩映斜阳里)443

点绛唇(波上清风)446

卷珠帘(记得来时春未暮)448

王诜忆故人(烛影摇红)450

?蝶恋花(小雨初晴回晚照)453

?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457满庭芳(归去来兮)460

(蜗角虚名)463

(三十三年)466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468

(明月几时有)472

(昵昵儿女语)475

满江红(江汉西来)478

归朝欢(我梦扁舟浮震泽)481

念奴娇(大江东去)484

沁园春(孤馆灯青)487

?一丛花(今年春浅腊侵年)490

木兰花令(霜余已失长淮阔)493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495

?(玉骨那愁瘴雾)498

?(照野弥弥浅浪)500

?(三过平山堂下)503

?临江仙(忘却成都来十载)506

(一别都门三改火)509

(夜饮东坡醒复醉)512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515

少年游(去年相送)517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519

(好睡慵开莫厌迟)522

(常羡人间琢玉郎)525

南乡子(晚景落琼杯)527

(寒雀满疏篱)529

(霜降水痕收)532

(回首乱山横)535

(怅望送春杯)537

南歌子(山与歌眉敛)540

(雨暗初疑夜)542

鹊桥仙(缑山仙子)544

望江南(春未老)547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549

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551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553

洞仙歌(江南腊尽)557

(冰肌玉骨)559

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562

?阮郎归(绿槐高柳咽新蝉)566

?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568

(翠蛾羞黛怯人看)571

(凤凰山下雨初晴)573

(老夫聊发少年狂)576

(天涯流落思无穷)578

(十年生死两茫茫)581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584

(簌簌无风花自堕)587

(灯火钱塘三五夜)589

采桑子(多情多感仍多病)592

永遇乐(长忆别时)595

?(明月如霜)597

?行香子(清夜无尘)600

?(携手江村)603

?(一叶舟轻)606

?菩萨蛮(柳庭风静人眠昼)608

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610

(波声拍枕长淮晓)612

河满子(见说岷峨凄怆)614

?更漏子(水涵空)619

?醉落魄(苍颜华发)621

?(轻云微月)623

?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624

?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627

减字木兰花(维熊佳梦)629

?(双龙对起)630

?(春牛春杖)632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636

(万顷风涛不记苏)638

(菊暗荷枯一夜霜)640

(照日深红暖见鱼)642

(旋抹红妆看使君)642

(麻叶层层■叶光)642

(簌簌衣巾落枣花)646

(软草平莎过雨新)647

(道字娇讹语未成)649

(风压轻云贴水飞)651

(细雨斜风作晓寒)652

(门外东风雪洒裾)655

点绛唇(红杏飘香)657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659

(蝶懒莺慵春过半)661

醉翁操(琅然)663

?沁园春(情若连环)666

?李之仪谢池春(残寒销尽)669?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671

?忆秦娥(清溪咽)673

...

郑文妻忆秦娥(花深深)3054

无名氏九张机(一张机)3055

鱼游春水(秦楼东风里)3061

?阮郎归(春风吹雨绕残枝)3064

浣溪沙(剪碎香罗泪痕)3066

雨中花(我有五重深深愿)3068

眉峰碧(蹙破眉峰碧)3070

??青玉案(钉鞋踏破祥符路)3073?????水调歌头(平生太湖上)3075

?眼儿媚(萧萧江上荻花秋)3078

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3080

踏莎行(■酒情怀)3082

???一剪梅(漠漠春阴酒半酣)3084

采桑子(年年才到花时候)3086

浣溪沙(水涨鱼天拍柳桥)3088

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3090

?金明池(琼苑金池)3092

???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3095

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3097

满江红(斗帐高眠)3099

???千秋岁令(想风流态)3101

??长相思(去年秋)3103

御街行(霜风渐紧寒侵被)3105

檐前铁(悄无人)3107

吴城小龙女清平乐令(帘卷曲阑独倚)3109

萧观音回心院(扫深殿)3111

吴激人月圆(南朝千古伤心事)3115

春从天上来(海角飘零)3118

?蔡松年念奴娇(离骚痛饮)3120

???相见欢(云闲晚溜琅琅)3123

?鹧鸪天(秀樾横塘十里香)3124

完颜亮鹊桥仙(停杯不举)3126

???蔡珪江城子(鹊声迎客到庭除)3129

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3131

赵可雨中花慢(云朔南陲)3133

??浣溪沙(抬转炉熏自换香)3136

王寂采桑子(十年尘土湖州梦)3138

邓千江望海潮(云雷天堑)3140刘迎乌夜啼(离恨远萦杨柳)3143

?党怀英青玉案(红莎绿蒻春风饼)3146

鹧鸪天(云步凌波小凤钩)3148

月上海棠(傲霜枝袅团珠蕾)3150

王庭筠谒金门(双喜鹊)3153

凤栖梧(衰柳疏疏苔满地)3155

完颜■朝中措(襄阳古道灞陵桥)3157

春草碧(几番风雨西城陌)3159

王磵浣溪沙(林樾人家急暮砧)3162

赵秉文水调歌头(四明有狂客)3164

?青杏儿(风雨替花愁)3166

??大江东去(秋光一片)3168

??许古行香子(秋入鸣皋)3171

???完颜璟蝶恋花(几股湘江龙骨瘦)3173

辛愿临江仙(谁识虎头峰下客)3176

王渥水龙吟(短衣匹马清秋)3179

?张中孚蓦山溪(山河百二)3181

???李俊民感皇恩(忍泪出门来)3184

??元好问水调歌头(滩声荡高壁)3186

?(黄河九天上)3189

?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3192

(问莲根有丝多少)3195

水龙吟(素丸何处飞来)3199

?沁园春(再见新正)3201

???青玉案(落红吹满沙头路)3204

临江仙(今古北邙山下路)3206

(荷叶荷花何处好)3208

小重山(酒冷灯青夜不眠)3210

鹧鸪天(候馆灯昏雨送凉)3212

(只近浮名不近情)3214

(颜色如花画不成)3217

人月圆(玄都观里桃千树)3219

清平乐(江山残照)3221

???(离肠宛转)3223

点绛唇(沙际春归)3225

摸鱼儿(问楼桑故居无处)3226

玉楼春(惊沙猎猎风成阵)3230

木兰花慢(拥岧岧双阙)3232

段克己满江红(雨后荒园)3235

段成己江城子(阶前流水玉鸣渠)3239

附录宋词书目3243

词学名词解释3305

词牌简介3340

名句索引3362

篇目笔画索引3422


【前言】

序言(一)钟振振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宋词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精华,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直到今天,她那些闪烁着爱国主义、人文主义光辉而又达到很高艺术境界的作品,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词起源于隋,原是当时兴起的、以汉族民间音乐为基础、糅合少数民族及外来音乐而形成的新声“燕乐”(“燕”同“宴”,此乐因常在宴会上演出,故名)的歌词。由于所配合的音乐比此前的“雅乐”与“清乐”更优美动听,文学结构也比其他诗歌体式更繁复精巧,故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音乐家和诗人参与创作。经过隋唐五代近四百年间众多民间作者和文人作者的共同努力,她从初发源时仅可滥觞的一泓清浅,演为略具波澜、力能浮舟的溶溶流川。到了宋代,因着创作队伍的不断壮大,创作视野的不断开阔,创作技巧的不断新变,其发展形势更有如江出三峡,一泻千里,吞天坼地,溅玉喷珠,挟五湖百渎之水赴海朝宗。今存唐五代词仅八十家,不足二千首;而宋词却多达一千四百三十余家,近二万一千首(含残篇断句)。尽管唐五代词因时代较早,散佚的比例更大一些,不好据此断言其词人、词作一定只有两宋的十八分之一和十分之一;但两宋词坛的繁荣程度大大超过唐五代,却是毋庸置疑的。单从这个数量的对比上,我们也可约略窥见词在入宋后的鼎盛气象。
北宋的统治者有惩于晚唐五代藩镇割据、兵连祸结、禁军怙乱、擅主废立的历史教训,早在建国之初,就怂恿和诱导高级将领交出兵权,“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宋史·石守信传》载宋太祖语)。后来,又扩大科举取士及任官的名额,设置一系列叠床架屋的行政机构,实行“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宋史·职官志》)的繁琐官制,建设起一支庞大的、以文职为主的官僚队伍,作为保障其高度中央集权的基干力量。为了换取这一阶层的忠勤服务,封建君主也必须给他们以优厚的生活待遇。因而,当时达官贵人蓄养家妓的风气,士大夫阶层文酒雅集的风气,十分盛行。此外,大一统政权的巩固,又给饱经晚唐五代干戈俶扰之苦的人民提供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使得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将社会生产力恢复并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随着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日趋兴旺,都市经济的日渐繁荣,市民阶层的人数急遽膨胀着,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社会力量。他们口腹之余,自然也要娱乐,于是便有那民间乐工、歌妓“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风尚所趋,凌轹往世。上流社会与中下层社会对于声歌的共同需求,构成了推动宋词发展的合力。而由于这两种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艺术旨趣,与之相适应的词的创作面貌也就大相径庭。这在北宋前期表现得尤为典型。
官僚士大夫们得利较早,因而宋初词坛是他们的一统天下。但官僚士大夫词艺术高峰的出现,还在第四代君主仁宗统治时期,代表作家是晏殊、欧阳修。他们都官至宰辅,词作侧重反映士大夫阶级闲适自得的生活和流连光景、感伤时序的情怀;所用词调仍以唐五代文人驾轻就熟的小令为主;辞笔清丽,气度闲雅,言情缠绵而不儇薄,达意明白而不发露,词风近似南唐冯延巳。艺术造诣不可谓不高,但因袭成分较重,尚未摆脱南唐词的影响。晏殊的幼子晏几道也擅长小令,与晏殊并称“二晏”。他是由贵公子降为寒士的,经历了较多的人世沧桑,故其词高华之中,深寓悲凉。论时代他已入北宋后期,论流派则仍是晏、欧的变调嗣响。
市民阶层的势力不可能因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和财产的再分配而立刻壮大,它需要经历一个社会生产水平提高、社会劳动总量积累的过程。因而市民词起步较晚,今存宋初词中尚不见她的倩影。但她发展的势头很猛,也在仁宗时期达到了高潮。其代表作家是柳永。柳永一生漂泊,沉沦下僚,较能接近民众;所作多描绘都市风光,传写坊曲欢爱,抒发羁旅情怀,内容比晏、欧词丰富,语言也俚俗家常,颇合市民阶层的口味。他精通音律,长期混迹秦楼楚馆,与民间乐工、歌妓合作创制了许多新腔,大都是更宜于表现繁复多变的都市生活的慢曲长调。慢词在民间早已有之,但自唐以迄宋初的文人较为矜持,宁愿择用句度类似五七言近体诗(那本是他们的拿手戏)的短调,而不甚措意于所谓哇声淫奏的慢曲子。柳永是扭转此风的人。词的篇幅拉长,容量加大了,表现手段自然也要出新。于是,柳永将六朝、隋唐小赋的技法引进词的领域。他那层层铺叙、处处渲染、淋漓酣畅、备足无余的作风,确与崇尚含蓄、讲究韵味、抒情小诗般的传统文人词大异其趣。由于柳词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较新鲜的时代风貌,故而风靡四方,赢得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引西夏归朝官语)的盛誉。
北宋前期,主要是仁宗时期,词坛上就呈现着这样一种官僚士大夫词与市民词、雅词与俗词、令词与慢词双峰对峙、二水分流的局面。当然,晏、欧未始没有俗词、慢词的创作尝试,柳永也并非不作雅词、令词,以上不过是各就其主导倾向而言。同期还有一位以善用“影”字而闻名的词人张先,官没有晏、欧做得大,但也不像柳永那样仕途偃蹇。他的词“适得其中,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大抵出入于两派之间。
...
以上,我们就宋词的发展经过、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家,作了一番粗略的勾画。不当之处,敬祈指正。宋词这块芬芳绚丽的园圃令人目迷,令人心醉,每一个徜徉其间的游客都会有自己的种种感受,或与他人所共,或为个人所独。我们热切地期待读者以自己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来认识她、欣赏她。如果本书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帮助,那我们将感到十分欣慰。

二〇〇三年五月〔〕〖〗序言(二)序言(二)〖〗〔〕序言(二)周汝昌近年来,中国出版界出现的诸般特色之一,是很多诗词鉴赏一类书籍相继印行。这是一个新兴的可喜的现象。它并非只是一种“风气”。由于历史的原因,向来极少这类著作问世,几乎形成了一个文化方面的空白;而读者却非常需要这些个人撰写的或集众家合编的赏析讲解的书物,来解决他们在欣赏唐宋名篇时所遇到的困难,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本辞典的编纂,正是这一历史要求背景下的一部具有规模的鸿编巨制。
唐诗宋词,并列对举,各极其美,各臻其盛,是中外闻名的;而喜爱词的人,似乎比喜欢诗的人更为多夥,这包括写作和诵读来说,都是如此。原因何在,必非无故。广义的“诗”(今习称“诗歌”者是),包括了词;词之于诗,以体裁言,实为后起,并且被视为诗之旁支别流,因而有“诗馀”的别号。从这一角度来说,欣赏词的要点,应该在诗之鉴赏专著中早就有所总结和抉示了,因为二者有其共同质性。但词作为唐末宋初时代新兴的正式文学新体制,又有它自己的很多很大的特点特色。如今若要谈说如何欣赏词的纲要与关键时,我想理应针对上述的后一方面多加注意讨论才是,换言之,对如何欣赏诗(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的事情,应当估计作为已有的基础知识(例如比兴、言志、以意逆志、诗无达诂……),而不必在此过多地重复赘说。
基于这一认识,我拟乘此撰序之便,将个人的一些愚见,贡献于本辞典的读者。
我想叙及的,约有以下几点:
,永远不要忘记,我国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汉字文学的高级形式,它们的一切特点特色,都必须溯源于汉语文的极大的特点特色。忘记了这一要点,诗词的很多的艺术欣赏问题都将无法理解,也无从谈起。
汉语文有很多特点,首先就是它具有四声(姑不论及如再加深求,汉字语音还有更细的分声法,如四声又各有阴阳清浊之分)。四声(平、上、去、入)归纳成为平声(阴平、阳平)和仄声(上、去、入)两大声类,而这就是构成诗文学的基本的音调声律的重要因子。
汉语本身从来具有的这一“内在特质”四声平仄,经过了长期的文学大师们的运用实践,加上了六朝时代佛经翻译工作的盛行,由梵文的声韵之学的启示,使得汉文的声韵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于是诗人们开始自觉地、有意识地将诗的格律安排,逐步达到了一个高度的进展阶段——格律诗(五七言绝句、律句)的真正臻于完美,是齐梁以至隋唐之间的事情。这完全是一种学术和艺术的历史发展的结果,极为重要,把它看成了是人为的“形式主义”,是一种反科学的错觉。
至唐末期,诗的音律美的发展既达到点,再要发展,若仍在五、七言句法以内去寻索新境地,已不可能,于是借助于音乐曲调艺术的繁荣,便生发开扩而产生出词这一新的诗文学体裁。我们历史上的无数语言音律艺术大师们,从此得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于中可以驰骋他们的才华智慧。这就可以理解,词乃是汉语文诗文学发展的形式。(元曲与宋词,其实都是“曲子词”,不过宋以“词”为名,元以“曲”为名,本质原是一个;所不同者,元曲发展了衬字法,将原来宋词调中个别的平仄韵合押法普遍化,采用了联套法和代言体,因而趋向“散文化”,铺叙成分加重,将宋之雅词体变为俗曲体,俗语俚谚,大量运用;谐笑调谑,亦所包容;是其特色。但从汉语诗文学格律美的发展上讲,元曲并没有超越宋词的高度精度,或者说,曲对词并未有像词对诗那样的格律发展。)
明了了上述脉络,就会懂得要讲词的欣赏,首先要从格律美的角度去领略赏会。离开这一点而侈谈词的艺术,很容易流为肤辞泛语。
众多词调的格律,千变万化,一字不能随意增减,不能错用四声平仄,因为它是歌唱文学,按谱制词,所以叫做“填词”。填好了立付乐手歌喉,寻声按拍。假使一字错填,音律有乖,那么立见“荒腔倒字”,——倒字就是唱出来那字音听来是另外的字了。比如“春红”唱出来却像是“蠢”,“兰音”唱出来却成了“滥饮”……这个问题今天唱京戏、鼓书、弹词……也仍然是一个重要问题。名艺人有学识的,就不让自己发生这种错误,因为那是闹笑话呢。
即此可见,格律的规定十分严格,词人作家就要精于审音辨字。这就决定了他每一句每一字的遣词选字的运筹,正是在这种精严的规定下见出了他的驾驭语文音律的真实工夫。
正因此故,“青山”“碧峰”“翠峦”“黛岫”这些变换的词语才被词人们创组和选用。不懂这一道理,见了“落日”“夕曛”“晚照”“斜阳”“余晖”,也会觉得奇怪,以为这不过是墨客骚人的“习气”,天生好“玩弄”文字。王国维曾批评词人喜用“代字”,对周美成写元宵节景,不直说月照房宇,却说“桂华流瓦”,颇有不取之辞,大约就是忘记了词人铸词选字之际,要考虑许多艺术要求,而所谓“代字”原本是由字音、乐律的精微配合关系所产生的汉字文学艺术中的一大特色。
然后,还要懂得,由音定字,变化组联,又生无穷奇致妙趣。“青霄”“碧落”,意味不同;“征雁”“飞鸿”,神情自异。“落英”缤纷,并非等同于“断红”狼藉;“霜娥”幽独,绝不相似乎“桂魄”高寒。如此类推,专编可勒。汉字的涵义渊繁,联想丰富,使得我们的诗词极其变化多姿之能事。我们要讲欣赏,应该细心玩味其间的极为精微的分合同异。“含英咀华”与“咬文嚼字”,虽然造语雅俗有分,却是道着了赏会汉字文学的为关键的精神命脉。
第二,要讲诗词欣赏,并且已然懂得了汉字文学的声律的关系之重要了,还须深明它的“组联法则”的很多独特之点。辛稼轩的词有一句说是:“用之可以尊中国”。末三字怎么讲?相当多的人一定会认为,就是“尊敬中国”嘛,这又何待设问。他们不知道稼轩词人是说:像某某的这样的大材,你让他得到了真正的任用,他能使中国的国威大为提高,使别国对她信增尊重!曹雪芹写警幻仙子时,说是她“深惭西子,实愧王嫱”。那么这是说这位仙姑生得远远不及西施、昭君美丽了?正相反,他说得是警幻之美,使得西施、昭君都要自惭弗及!苏东坡的诗说:“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是否那“江柳”竟然“动摇”了一座村庄?范石湖的诗说:“药炉汤鼎煮孤灯。”难道是把灯放在药锅里煎煮?秦少游的词说:“碧水惊秋,黄云凝暮。”怎么是“惊秋”?是“惊动”了秋天?是“震惊”于秋季?都不是的。这样的把“惊”字与“秋”字紧接的“组联法”,你用一般“语法”(特别是从西方语文的语法概念移植来的办法)来解释这种汉字的“诗的语言”,一定会大为吃惊,大感困惑。然而这对诗词欣赏,却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我们的诗家词客,讲究“炼字”。字怎么能炼?又如何去炼?炼的结果是什么?这些问题似乎是艺术范畴;殊不知不从汉语文的特点去理解体会,也就无从说个清白,甚至还会误当作是文人之“故习”,笔墨之“游戏”的小道而加以轻蔑,“批判”之辞也会随之而来了,——如此,欣赏云云,也岂不全成了空话和妄言了?因此,务宜认真玩索其中的很多的语文艺术的高深的道理。
至于现代语法上讲的词性分类法,诸如名词动词等等,名目甚多,而我们旧日诗家只讲“实字”“虚字”之一大分别而已。这听起来自然很不科学,没有精密度。但也要思索,其故安在?为什么又认为连虚实也是可以转化的?比如,石湖诗云:“目青浮珠珮,声尘籁玉箫。”浮是动词,一目了然,但籁应是“名词”吧?何以又与“浮”对?可知它在此实为动词性质。汉字运用的奇妙之趣,表现在诗词文学上,更是登峰造极,因而自然也是留心欣赏者的必应措意之一端。其实这无须多举奇句警字,只消拿李后主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来作例即可看得甚清:譬如若问“东”是什么词性词类?答案恐怕是状词或形容词等等。然而你看“水长东”的东,正如“吾欲东”“吾道东”,到底该是什么词?深明汉字妙处,读欧阳词——“飞絮濛濛,垂柳栏干尽日风”之句,方不致为“词性分析”所诒,以为“风”自然是名词。假使如此,便是“将活龙打作死蛇弄”了。又如语法家主张必须有个动词,方能成一句话。但是温飞卿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名句,那动词又在何处?它成不成“句”?如果你细玩这十个字的“组联法”,于诗词之道,思过半矣。
第三,要讲欣赏,须看诗词人的“说话”的艺术。唐人诗句:“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不说皇帝之贬谪正人是该批评的,却说“圣”“恩”超过了汉文帝,没有像他贬谪贾谊,远斥于长沙卑湿之地。你看这是何等的“会讲话”的艺术本领!如果你认为,这是涉及政治的议论性的诗了,于抒情关系嫌远了,那么,李义山的《锦瑟》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他不说如今追忆,惘然之情,令人不可为怀;却说何待追忆,即在当时已是惘然不胜了。如此,不但惘然之情加一倍托出,而且宛转低回,余味无尽。晏小山作《鹧鸪天》,写道:
醉拍青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此词写怀人念远,离恨无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而归信无凭,空对来书,流泪循诵——此本相思之极致也,而词人偏曰:来书纸上诉说相思,何能为据?莫如丢开,勿效抱柱之痴,枉费伤心之泪。话似豁达,实则加几倍写相思之挚,相忆之苦;其字字皆从千回百转后得来,方能令人回肠荡气,长吟击节!这就是“说话的艺术”。如果一味直言白讲,“我如何如何相思呀!”岂但不能感人,抑且根本不成艺术了。
第四,要讲词的欣赏,不能不提到“境界”的艺术理论问题。境界一词,虽非王国维氏所创,但专用它来讲究词学的,自以他为代表。他认为,词有境界便佳,否则反是。后来他又以“意境”一词与之互用。其说认为,像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矣;欧公的“绿杨楼外出秋千”,著一“出”字而境界全出矣。这乍看很像“炼字”之说了。细按时,“闹”写春花怒放的艳阳景色的气氛,“出”写秋千高现于绿柳朱楼、粉墙白壁之间,因春风而倍增骀宕的神情意态。究其实际,仍然是我们中华文学艺术美学观念中的那个“传神”的事情,并非别有异义。我们讲诗时,尚者是神韵与高情远韵。神者何?精气不灭者是。韵者何?余味不尽者是。有神,方有容光焕发,故曰“神采”。有韵,方有言外之味,故曰“韵味”。试思,神与绘画密切相关,韵本音乐声律之事。可知无论“写境”(如实写照)“造境”(艺术虚构),都必须先有高度的文化素养造诣,否则安能有神韵之可言?由是而观,不难悟及:只标境界,并非之准则理想,盖境界本身自有高下雅俗美丑之分,怎能说只要一有境界,便成好词呢?龚自珍尝笑不学之俗流也要作诗,开口便说是“柳绿桃红三月天”,以为俗不可耐,可使诗人笑倒!但是,难道能说那七言一句就没有任何境界吗?不能的,它还是自有它的境界。问题何在?就在于没有高情远韵,没有神采飘逸。可知这种道理,还须探本寻源,莫以“境界”为极则,也不要把诗词二者用鸿沟划断。比如东坡于同时代词人柳永,特赏其《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以为“高处不减唐人”。这“高处”何指?不是说他柳耆卿只写出了那个“境界”,而是说那词句极有神韵。境界有时是个“死”的境界,神韵却永远是活的。这个分别是不容忽视的分别。
第五,如上所云,已不难领悟,要讲词的欣赏,须稍稍懂得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学艺术上的事情。如果只会用一些“形象的塑造”、“性格的刻画”、“语言的生动”等语词和概念去讲我们的词曲,良恐不免要弄成取粗遗精的后果。因此,我们文学历史上的一些掌故、佳话、用语、风尚,不能都当作“陈言往事”而一概弃之不顾,要深思其中的道理。杜甫称赞李白,只两句话:“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还有人硬说这是“贬”词(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这实是诗圣老杜拈出的一个标准,析言之,即声清,意新,神俊,气逸。这是从魏晋六朝开始,经无数诗人摸索而得的一项总结性的高度概括的理论表述。如果我们对这些一无所知,又怎能谈到欣赏二字呢?
大者如上述。细者如古人因一字一句之精彩,传为盛事佳话,警动朝野,到处歌吟,这种民族文化传统,不是不值得引以为自豪和珍重的。“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人谓是“微词”,我看这正说明了“脍炙人口”的这一诗词艺术问题。
至于古人讲炼字,讲遣辞,讲过脉,讲摇曳,讲跌宕,……种种手法章法,术语概念,也不能毫无所知而空谈欣赏。那样就是犯了一个错觉:以为千百年来无数艺术大师的创造积累的宝贵经验心得,都比不上我们自己目前的这么一点学识之所能达到的“高”度。
词从唐五代起,历北宋至南宋,由小令到中、长调慢词,其风格手法确有差异。大抵早期多呈大方自然、隽朗高秀一路,而后期趋向精严凝练,绮密深沉。论者只可举示差异,何必强人以爱憎。但既然风格手法不同,欣赏之集中注意点,自应随之而转移,岂宜胶柱而鼓瑟?所应指出的,倒是词至末流,渐乏生气,饾饤堆砌、藻绘涂饰者多,又极易流入尖新纤巧、轻薄侧艳一派,实为恶道。因此清末词家至有标举词要“重、拙、大”的主张(与轻、巧、琐为针对)。这种历史知识,也宜略明,因为它与欣赏的目光不是毫无关系的。
序言不是论文,深细讨论,非所应为;我只能将一些简单易晓、不致多费言说的例子,提出来以供本书读者参考。这是因为一部辞典成于诸家众手,篇中或不能逐一地都涉及到这些欣赏方面的问题,在此稍加申说,或可备综合与补充之用。
本辞典共收两宋、辽、金词1294篇,词人共286家。这诚然是目前所能看到的一部为丰富多彩的赏词巨著。像我们这样一个伟大而又有着特别悠久的文化历史的民族,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学财富的价值绝不能是以一知半解为满足的,我们应当不断地研索,并且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一代,都能对诗词的欣赏有所体会理解,这对于我们的“四化”这一宏伟事业中的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实非浅鲜。本书的问世,必然引起海内外爱词者的高度重视。谨以芜言,贡愚献颂。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呵冻写讫


【免费在线读】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钱塘观潮,现在在浙江海宁。但在北宋,观潮胜地却在杭州。夏历八月十八日是钱塘江潮汛的高潮期,那时,这一天是“潮神生日”,要举行观潮庆典,仪式非常隆重。每到这一天,官民各色人等,倾城出动,车水马龙,彩旗飞舞,盛极一时。还有数百健儿,披发文身,手举红旗,脚踩浪头,争先鼓勇,跳入江中,迎着潮头前进。潮水将至,远望一条白线,逐渐推进,声如雷鸣,越近高潮,声势越大,白浪滔天,山鸣谷应。水天一色,海阔天空。如沧海横流,一片汪洋。当地居民,就直接称呼钱塘江为“海”;称江堤为海堤。潘阆因言行“狂妄”被斥逐,漂泊江湖,卖药为生,曾流浪到杭州。涨潮的盛况留给他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后来经常梦见涨潮的壮观。这首《酒泉子》小词,就是他回忆观潮盛况之作。他用《酒泉子》这个词牌写过十首词,但以这一首写得好,为后人所传诵。
上片一开始,“长忆观潮”,表明作者对于杭州观潮盛况,永志难忘,经常回想。他首先回忆观潮的人:“满郭人争江上望”。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踮起脚尖,伸长脖子,争看江面潮水上涨。说:“满郭”(即“全城”意),虽是夸张之词,但有现实生活作依据。吴自牧《梦粱录·观潮》载:“临安……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每岁八月内,潮怒胜于常时。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纷。十八日为繁盛。”可见,“倾城而出”是对这种传统的观潮盛况的真实写照。其次,作者回忆潮水汹涌澎湃的来势。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观潮》描写: 潮水来时,“大声如雷霆,……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虽然也写得很形象,却不如潘阆“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这么惊险生动,有声有色。作者见潮水像一道道的银白色长城,排山倒海而来,简直怀疑大海的水,都被倒得一干二净,集中到钱塘江,声音轰隆轰隆,像万面战鼓同时敲打,观潮的人都陶醉在鼓声之中。真是天下壮观,人间奇迹!不能不令人钦佩作者的想象力,既大胆,又确切。经他这么夸张地描绘,纵使从来没有观过潮的人,也觉得心动神摇,意气风发。
词的下片继续回忆。作者想起那些弄潮健儿创造了人定胜天的奇迹与奇观:“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这是从上片末尾的浪漫主义的想象转入对亲眼目睹的弄潮奇观的实写。所谓“弄潮儿”就是敢于在风口浪尖上向潮头挑战,戏弄潮头、藐视潮头的健儿。他们向涛头挺立,出没于起伏动荡的惊涛骇浪中,手举红旗,不被潮水溅湿。这是不可思议的奇迹,也是不可多见的奇观!《武林旧事》曾对“弄潮儿”作过生动的描绘:“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采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他们不仅“手把红旗旗不湿”,还要互相竞赛,比个高低,真是了不起!但是,那些“弄潮儿”,并不是没有危险的,面向翻江倒海的怒潮,一不小心,立即有灭顶之灾。无怪作者说:“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作者当然是见过不少被淹没的健儿,才感到场面惊险,心寒胆战的。
上片回忆观潮,表现宇宙间的壮观;下片回忆弄潮,表现人定胜天的奇迹。作者写“观潮”,人与潮分开写,先写人山人海,后写潮势潮声。写“弄潮”,人与潮结合着写,写弄潮健儿迎向涛头,手举红旗,英姿飒爽,不可一世。如果只写“观潮”,不写“弄潮”,那就停留在自然风光的描写上,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只是消极的旁观者,意义不大;写了“弄潮”,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作品就显示出广度与深度,表现出健儿们敢于和大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的精神面貌。末尾的“梦觉尚心寒”,作者用自己的感受——连做梦也被惊险的弄潮场面吓得胆战心寒,烘托“弄潮儿”的精彩的表演,实际是对“弄潮儿”的热情歌颂。(吴奔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