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作为老师,你是否常常陷入这样的困扰?

……

阅读本书,你将了解“全人教育”的必要性,认清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和心理诉求,学会点燃沉闷课堂、为学生创造学习优体验的“三浪教学法”,掌握觉察并调整师生双方状态的策略,收获将社会化学习和小组讨论融入教学活动设计的工具。本书的提供的方法策略灵活多变,能轻松地迁移到每一个课堂上。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扎实、全面的“打造活力课堂”的指南。

颠覆了传统的知识推送式教学,帮助老师摆脱“知识搬运工”的角色。系统地探讨了师生状态、课堂互动、建设课堂生态,引出“打造活力课堂”“让学习真正在课堂上发生”的实用策略。

作者重新定义了学生、老师、课堂和课程: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建构者,让老师从知识传递转化为予人赋能,让课堂从知识灌输变成对话引导,让课程从内容堆砌变成师生双方能互动脚本。作者结合多年来刻意运用前瞻的教育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的原理,在教学实战中发展出“三浪教学法”,可以快速运用在每一个课堂,具有“简单、有效、可复制”三重特性。


【作者简介】

田俊国

著名教学设计专家,领导力专家。易明教育创始人,曾任用友集团副总裁、用友大学校长。在企业大学建设、高端领导力、行动学习、课程开发、讲师培养等五大领域均有卓越建树,其课程以“简单、有效、可复制”著称。推崇以学生为中心、输入与转化并重的建构主义教学,力促学生习性、心智、心性和谐一致地深度改变。著有《讲法:从说教到赋能》《上上接战略 下接绩效》等畅销书。


【媒体评论】

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生有效正向改变。师生的状态、教学过程以及场域建设都要服务于教学的核心目标。让学习发生、促学生正向改变是检验所有教学措施有效性的不二标准。我认为田老师抓住了教学的关键,同时又敢于在国际前沿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出自成体系又很接地气的策略和主张。我相信本书的内容值得所有教师借鉴,也相信各位教师读者能够轻松运用书中的方法和策略让课堂充满活力,从而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姜恩来


【目录】

前言

部分 活力课堂的师生状态

第1章 老师的价值理念决定教学的效果

老师的注意力结构

老师的五个境界

区分老师境界的关键要素

课堂是老师好的学习平台

课堂弹性反思

第2章 老师的状态是课堂动力的源泉

老师的状态远比知识技能更重要

老师的状态位:慈、雄、对、觉

状态觉察与回归

反思课堂上的状态觉察情况

第3章 立体施教才能促使全人学习

要把学生当作全人

学生的全人立体系统

帮学生多系统立体学习

学生课堂收获的五大来源

全人教育的反思

第4章 学生的思维有活力,课堂才有活力

为什么学生的创造力不足

有效学习的四个环节

让学生全过程处在创造性脑力劳动的状态下

课堂活力反思

第5章 学生状态好,学习才有效

学生的注意力结构

学生的状态位:开、激、悟、道

学生的四大心理诉求

反思教学中学生的状态和课堂氛围

第二部分 活力课堂的教学过程

第6章 吸引学生全程高能参与的心理动力设计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五大心理诉求

符合学生心理诉求的教学框架

学生学习的心理诉求设计

心理动力设计反思

第7章 为学而教,在引导中转移知识的所有权

聚焦问题:知识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激活旧知:旧知是消化新知的酶

论证新知:知识所有权悄然转移

教学实践反思

第8章 为用而教,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成能力

应用新知:形成从知到行的闭环

融会贯通:深度思考,野蛮关联

教学反思与策略优化

第9章 如何把传统教学改造为五星教学

践行五星教学的契机

把传统教学改造成五星教学的方法

传统教学转化成五星教学的难点与对策

教学反思与策略探讨

第10章 穷神知化地超越五星教学

五星教学融会贯通的标志

把握五星教学的思想精髓

五星教学的发展:三浪教学法

应用和发展是的感恩

三浪教学法的应用与反思

第11章 三浪教学的变式应用

案例分析式三浪教学

经验萃取式三浪教学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发展理论

改造课程的反思

第三部分 活力课堂的场域建设

第12章 营造高质量的课堂场域

学习的社会属性

好氛围比好内容还重要

如何营造课堂场域

场域营造的教学反思

第13章 课堂上的结构化研讨

小组研讨需要结构化

“3153”结构化研讨工具详解

“3153”实操注意事项

反思课堂研讨的效果

第14章 根据教学内容组织社会化学习

社会化学习的两个维度

四种社会化学习类型

以读书为例的四种社会化学习

社会化学习的教学反思

第15章 引爆集体心流的课堂大讨论

相互启发的集体心流

组织课堂大讨论的要点

教学中的集体大讨论实践反思

第16章 总结 :课堂活力指数的检视清单

关于学生:全人深度参与到课堂中

关于课堂:高度激活且充分交换

关于课程:内容和教学策略在实践中迭代

关于老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修行

双流双环与双向赋能

后记

参考文献


【前言】

推荐序

受内容的吸引,我一口气读完田俊国老师寄来的《让学习真正在课堂上发生》的书稿,放下书稿,感触良多。

所谓三尺讲台系国运。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石,每个高等学历背后都有上万堂课,每堂课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正如陈宝生部长曾经说过:“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课堂一端连接着学生,一端连接着民族的未来,教育改革只有进入到课堂层面,才真正进入了深水区,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教育不变,学生就不变,课堂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

如何上好一堂课对每位老师而言都是值得用心琢磨、持续提高的必修课。本书一开始就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依据课堂上的师生状态和关系把老师分为五个层级,进而引出打造活力课堂的系列策略和主张。充满活力的课堂可以理解为师生在一次既定时空范围内互动,让学习在参与者的脑海里发生,即获得某种内在精神结构的改变。田老师正是通过参与者、时间、空间三个维度来展开论述的,这也构成了全书的三个部分。

首先,从参与者维度来看,既包括老师,也包括学生。课堂上老师须处在发自内心想教学生学会的状态,要以学生为中心,把促成学生的有效正向改变作为核心目标,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学生也必须时刻处在真正想学的状态,这样学习才能发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大脑时刻处于创造性脑力劳动状态,积极思考,才会有所收获。老师要把学生当作全人,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滋养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规律,根据学生收获来源的五个渠道(学来的、悟来的、换来的、用来的、创来的),以终为始地设计教学活动,时刻省察自己的状态,调整学生的状态。

其次,从时间维度看,教学须在有序的过程中进行,本书第二部分就讨论了打造活力课堂的教学过程。田老师在这部分先讲了吸引学生全程参与的心理动力机制,继而详细阐述了他推崇的五星教学法是如何做到把“为学而教”和“为用而教”有机结合的。难能可贵的是,田老师在把握了五星教学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大胆创新发展出更具实操价值的三浪教学法。看得出,发展出多种变式的三浪教学法恰是田老师自己在实践中对五星教学融会贯通的成果,我尤其欣赏他对“用理论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发展理论”的践行。

后,从空间维度看,教学要在师生共同打造的社交场景中进行,书中的第三部分重点讨论了非常重要却被大多数老师所忽视的课堂场域建设。田老师旗帜鲜明地提出有时候好氛围比好内容还重要,详细讨论了课堂小组讨论的组织方式及其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设计互动的策略,以及引爆集体心流的课堂大讨论。显然,这些方法和策略都是在实践中发展出来的,既让人耳目一新,又简单实用。

古人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生有效正向改变。师生的状态、教学过程以及场域建设都要服务于教学的核心目标。让学习发生、促学生正向改变是检验所有教学措施有效性的不二标准。我认为田老师抓住了教学的关键,同时又敢于在国际前沿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出自成体系又很接地气的策略和主张。我相信本书的内容值得所有教师借鉴,也相信各位教师读者能够轻松运用书中的方法和策略让课堂充满活力,从而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

姜恩来

前言

2008年,作为培训爱好者的我被组织任命为用友大学创始人、校长,就这样我一脚踏入教育培训领域。很快我就对教育教学的专业理论着迷,一边感叹学习理论的深邃,一边悲叹教学现状的鄙陋。我发现,无论是社会培训,还是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看都令人担忧。越在教育领域深耕,我就越笃信要把自己的余生奉献给教育事业,这是值得的。自那时起,我就立志要为中国教育的改变贡献一份力量。我也深知,比情怀更重要的是专业实力,唯有实力才能让情怀落地。为此,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扎扎实实地读了上千本书,讲过上千天课,写过百多万字,主持开发过上百门课程。

2017年我从用友离职创业,就是要把自己架到火上烤,直面实际难题。在大众的印象中,课堂就应该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就应该正襟危坐。学生在课下生龙活虎,一上课就把自己搞成“木头人”,似乎面无表情地正襟危坐才是学生本该有的样子。

我惊讶地发现,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人类对大脑工作机理的探索有惊人的突破,遗憾的是这些探索成果却几乎很少运用在改造自然人的学习上,反而更多地应用在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上。尽管脑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教育却似乎还是停留在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这岂不是留给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一个突破的机会?如何把心理学、脑科学研究的成 果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用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丰富理论,对我来讲是极有意义且令人振奋的事情。机会往往隐藏在一些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中,穷途末路的时候就是重新定义的时候。面对当前的教育现状,应该做的事情就是重新定义——重新定义学生、重新定义老师、重新定义课堂、重新定义课程。

重新定义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

传统教学把学生的脑袋假设成一个装载知识的仓库,老师是知识的搬运工,负责把知识装进学生的脑袋里。教育学就成了研究如何高效“装箱”的学问。在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进步都不是因为有了新的发现,而是用新的角度审视了原来的事情。教学更应该研究的是要如何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主观建构。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状态。在课堂上,老师要与学生对话,促进学生大脑充分激活并积极参与讨论与练习,这样才能让学习真的在课堂上发生。

重新定义老师:从知识传递到育人赋能

老师应该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把知识和旧知经验进行有效整合,而不是仅仅充当知识的传递者……还有比教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在课堂上滋养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人格。学生从来都是带着整个身心来到课堂的,而多数老师却把教学简化成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教育家马扎诺认为每个人都有认知系统、元认知系统(学习系统)和自我系统,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也应该是多维度的、立体的。育人绝不只是德育老师的事情,而应该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要把育人工作渗透到每一堂课里,教育工作者要时刻不忘育人的使命。

重新定义课堂:从知识灌输到对话引导

课堂的意义在于互动。我认为“无对话,不学习”。真正的课堂应该是信息和情感的流动,营造一个好的对话氛围远比讲知识重要。课堂应该有一个确保师生有序对话的框架。五星教学正是我本人十分推崇的理想的教学对话框架,它是M. 戴维·梅里尔(M. David Memill)教授在归纳了11种教学法后发展出来的。五星教学把教学分成五步:聚焦问题、激活旧知、论证新知、应用新知和融会贯通,用机制保证了教学在对话中进行。五星教学这套行之有效的框架能够把传统的知识推送式教学,变成师生共同直面问题的探究式教学,能确保教学在对话中进行,恰到好处地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提高学生参与和体验的比重,提升学习的吸收转化率,而吸收转化才是教学应该追求的目标。在五星教学的基础上,我发展出一种独有的教学方法,叫三浪教学。三浪教学法的本质是确保课堂处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对话状态,是更适合我国国情、更接地气的课堂教学。

重新定义课程:从内容堆砌到互动脚本

多数老师在备课时会把主要精力花在内容上,琢磨要如何导入、展开、论述和收结。而我的主张则是课程是师生互动的脚本,备课主要不是备内容,而是备问题,如何用问题牵引师生互动。课程更应该是一个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研讨脚本。在研讨过程中,老师要转移知识的所有权,让学生感觉到知识并不是老师硬塞的,而是自己与同学、老师一起探究来的。

我的课堂有四种模式:“我说你点评”“你说我点评”“你问我答”“我问你答”。但是这四种模式的应用,则需要老师真正理解教学的真谛。老师要恰到好处地走出舒适区跟学生一起学习,“老师是站着的学生,学生是坐着的老师”。只有老师把自己置于学习状态,才能够生生不息。


【免费在线读】

营造课堂场域,老师要做的第三个工作是控场。前文说过,在授课中老师要始终掌握课堂上全体学生注意力的“控股权”,时刻要保证70%学生的70%的注意力在课堂上。如果两个70%中的任何一个条件不满足,老师就应该出手干预了。老师对学生注意力的干预动作,就是控场。

课堂的场域应该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太安静了学生的思维不能被有效激活,学生们正襟危坐,一动不动,甚至还有一点紧张防御。学生的大脑状态首先就不是一个有利于建立神经元关联的状态,不利于学习的发生。太活跃了也不行,活跃到亢奋的程度也不能保证理性思考。

例如老师讲课,下面有30位学生在听,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个信息源,老师用语言抓住所有同学的注意力比较困难,而部分学生也难免因刺激不够丰富或针对性不强而转移注意力。如果把30名学生两两配对进行一对一互动,这时候每个同学都有专属的刺激源和反馈源。一对一谈话的时候,人的注意力很难转移。我以为,刺激和反馈是促成学生内在神经元关联稀缺的资源,学习的本质就是通过外在的刺激和反馈激活内在的联想和推理。外在的刺激只是手段,是条件;内在的反应才是有效学习,是结果。

还有,老师主导的讲授过程时间太久了,学生难免审美疲劳,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而且老师提供的信息量太大,学生的消化吸收能力成为瓶颈。老师讲的再多,受加工能力所限,学生只能记住开头和结尾。所以,老师讲到一定程度就不能再讲下去了,因为越讲边际效应递减的速度越快。这时候就要换一种形式,让学生们互相讨论,一方面改变刺激源和反馈源,解决审美疲劳问题;另一方面让学生们互相交换自己的理解、观点,甚至困惑,即刚才听老师讲授时的脑内反应,用交换“野路子理解”的方式协助彼此消化老师所授内容。老师在讲台上讲到一定程度,感受到学生的总体注意力水平下降的时候,就是要组织小组讨论的时候,让老师和学生交替主导课程,上课就像磨豆腐一样,加一点豆子,磨一磨,磨完了再加点豆子。

老师一旦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了学习小组,就要密切关注小组研讨的有效性。把课堂所有权让渡给学生,但是要保证学生不扯闲篇,不讲跟这个主题无关的内容,一旦扯闲篇就得收回来。所以,小组研讨的时间一般是25分钟左右,正好一个番茄钟时间a。太短展不开,太长容易失焦,学生们自认为讨论完了,就开始扯闲篇。

三浪教学法能够持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为什么我要应用三浪教学法呢?是因为我发现它能够持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人的注意力是很容易转移的,不管老师讲的形式多精彩,不管老师讲的内容多重要,只要到了1个小时左右,学生的生理状态就不足以支撑自己继续专注下去了,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走到精力水平抛物线的下降阶段。倘若再讲下去,讲授效果的边际效应就开始递减,学生就该开小差了。在学生的注意力即将到达拐点且有下行趋势的时候,开始第二浪,不失时机地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们展开研讨,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又被重新唤醒和激活。研讨可以安排20分钟左右,长可以到半小时。要是设置的时间过长,学生们就把该说的话都说完了,难免开始偏离主题,研讨的边际效应又该递减了。适时进行第三浪,师生互动,老师以点评和回答问题的方式讲授一些高阶理论,帮学生升华。

状态对了,刺头也是“课托”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面对问题,展开广泛而积极的讨论。但对多数老师而言,的难点就是如何快速有效地回应学生的提问和挑战。

面对学生的质疑,老师很容易成为自己所授知识的辩护律师。真相是,老师越辩护,学生越逆反。

如何正确看待学生的挑战?我以为学生并非有意为难老师,而是将老师所授知识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关联的时候内在产生了不一致、不和谐的反应,没有人会罔顾自己的知识经验而轻信他人的夸夸其谈。学生提出挑战往往代表一类学生的疑问,所有的疑问本质上都是关联障碍。即使学生课堂上给老师面子不提问,他内在的关联障碍也不会凭空消失。要 感谢所谓的刺头学生,他们勇于提问,是代表一类学生问的。面对学生的问题,如果老师正好有准备,那么学生的挑战恰是老师表现的机会;如果老师没有准备,学生用问题把老师拖出舒适区,这时候问题就像磁铁,有助于把老师脑海中的碎片知识整合成答案,老师就在课堂上学到了。所以,面对学生的挑战,关键的是老师的内心状态。老师处在学习状态,刺头都是“课托”;处在批判态,“课托”也是刺头。

我之所以热衷教育事业,是因为我在每一堂课上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如果老师能够真正践行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让课程在对话中进行,

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让自己走出舒适区,那么,老师每堂课的收获都不会小!教学相长的效果只能在师生对话的课堂上实现,老师是站着的学生,学生是坐着的老师。如果老师把每堂课都看作自己修养进步的机会,而不是要应付学生实际同时也在应付自己的工作,那么,三尺讲台就是伟大的事业。对我来说,创业后的好处是讲课的舞台变得更大了,我可以随心所欲四处上课,而上课就是学习,我用传授的方式学习,用付出的方式收获,保持从容状态,保持学习状态,夫复何求?

在课堂上,我经常感到我的学生是上天派来用各种方式点化我的天使。好的课堂是师生完美合作的结果,那种相互促进的氛围一旦形成,师生双方都会有很大的收获。一堂课上下来,学生当然要有收获,老师也必须有收获,课程还要有升级,课堂应该形成一个学生、老师、课程三者互相促进和提高的良性循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