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两位上将为本书题字题签。 ★ 忠实记录抗战大历史的每一处细节。★ 将参战部队的番号和指挥官的姓名全部给出,每一张战斗的作战地图全部都绘制出来。


【内容简介】

★抗战亲历者书写的历史。
★本书中,每一次的战斗都分为四个部分:交战背景、双方的作战计划和部署、交战过程、战斗结果和战斗简析。
★让读者知道战斗的背景、交战的地形、双方的实力对比以及战斗结果为什么会是那样?了解抗日战争的艰苦、牺牲和作战的过程与历史的真实。


【作者简介】

郭汝瑰(1907—1997),毕业于黄埔五期,后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回国后进入陆军大学进修。抗战时期,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代理第15集团军第18军第14师第42旅旅长,随后被陈诚提升为第54军参谋长,第20集团军参谋长,第73军暂编第5师师长,后参加了薛岳指挥的第三次长沙会战。
建国后,历任川南行署委员兼交通厅厅长、南京军事学院教员、全国政协委员、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等职,晚年享受副兵团司令级待遇。主编中国军事史和抗战正面战场史,以严谨著称。
中央军委在为郭汝瑰同志举行的追悼会上,对他作了很高的评价,赞颂他的一生是“惊险曲折、丰富深刻的一生”,称郭汝瑰同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黄玉章 1928年6月生,江苏如东人,1945年8月入伍,解放军军事学院基本系毕业,中将军衔。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军事思想学会会长。

田昭林 著名军事史专家、中国军事博物馆特约研究员。他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跟随刘伯承元帅来南京组建南京军事学院起,即潜心研究军事史,曾主编或主撰《中国军事史》、《中国兵器发展史》、《中国战争史地图集》、《历代战争年表》、《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等国家重点出版的军事历史著作,担任《中国战典》、《中国筑城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兵器》卷的顾问、审修和定稿。


【目录】

绪论
写作动机0003
一、 还历史以真实面目0003
二、 记取历史的教训0010
第二节中国抗日战争的地位与作用0017
一、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0018
二、 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因素0019
三、 粉碎了日本法西斯的北进计划0023
四、 推迟了日本法西斯的南进行动0025
第三节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相互关系0030
一、 两个战场的形成0031
二、 统一战略下两个战场的合理分工0034
三、 两个战场的互相配合0036
四、 两个战场的地位与作用0038
第四节正面战场作战概述0044
章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节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0055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扩张0055
二、 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跻入侵华列强行列0065
第二节“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侵占东北的军事准备0080
一、 东北概况及日本在东北的侵略活动0080
二、 日本侵占东北的军事准备0083
第三节“九一八”事变和东北沦陷0088
一、 事变前中日双方的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0088
二、 事变爆发和辽宁、吉林的沦陷0094
三、 江桥抗战和黑龙江省的失陷0098
四、 锦州作战及其失陷0103
五、 哈尔滨保卫战0106
六、 国民政府依赖国联制止日本侵略的希望破灭0110
第四节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斗争0114
一、 辽宁义勇军的抗日斗争0114
二、 吉林义勇军的抗日斗争0119
三、 黑龙江义勇军的抗日斗争0124
四、 东北义勇军抗日斗争简析0131
第五节“一·二八”淞沪抗战0135
一、 日军侵沪的战略企图及中日双方在淞沪地区的兵力部署0135
二、 闸北巷战0139
三、 吴淞要塞及其附近的战斗0140
四、 庙行、江湾战斗0143
五、 浏河战斗0149
六、 《上海停战协定》的签订0152
七、 淞沪抗战简析0155
第六节长城抗战0161
一、 战前一般形势0161
二、 榆关、热河失守0163
三、 长城各关口的作战0167
四、 冀东沦陷和《塘沽协定》的签订0179
五、 长城抗战失败的原因0183
第七节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抗日战斗0189
一、 抗日同盟军的成立0189
二、 抗日同盟军的抗日行动0193
三、 抗日同盟军的解体和抗日讨贼军的组建及失败0195
四、 抗日同盟军失败的原因0197
第八节绥远抗战0199
一、 日本侵绥的战备企图和中日双方在绥远地区的兵力部署0199
二、 绥远作战经过0202
三、 绥远抗战的巨大影响和军事上的经验0207
第九节西安事变和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0210
一、 西安事变和团结御侮局面的形成0210
二、 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0213
第二章“七七”事变和平津作战
节“七七”事变前的一般形势0241
一、 国际形势和日本的侵略企图0241
二、 日本和中国的国力、军力概况0247
第二节“七七”卢沟桥事变0256
一、 “七七”事变前夕平津地区的态势0256
二、 日军挑衅和卢沟桥战斗0258
三、 中日两国初的态度和停战谈判0261
第三节日本派兵华北中国部署抗战0266
一、 日本派兵华北的决策和战争准备0266
二、 中国的抗战准备与部署0272
三、 全中国人民团结抗日0278
第四节日军发动总攻及平、津沦陷0281
一、 双方的作战准备及作战指导0281
二、 北平、天津战斗0286
三、 平津作战简析0290
第五节中日两国确立战时体制0293
一、 平、津沦陷后的形势0293
二、 日本政府放弃“不扩大”方针0295
三、 中国大本营的设立和战略方针的确定0296
四、 国共两党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与红军改编0299
第三章华 北 作 战
节华北地区军事形势0309
一、 日军的战略企图及进攻华北的作战计划0309
二、 中国军队防守华北的作战部署0312
第二节平绥路东段作战0317
一、 南口地区争夺战0317
二、 天镇、阳高战斗与大同失陷0324
三、 作战简析0327
第三节平汉、津浦路北段作战0332
一、 中日两军在河北省北部地区的作战计划0332
二、 涿县、保定地区作战0336
三、 津浦路北段作战0340
第四节晋北作战与平型关作战0347
一、 察南、雁北撤退0347
二、 广灵、灵丘间的战斗0348
三、 第二战区的决战计划0350
四、 平型关大捷0351
五、 东跑池、鹞子涧战斗0357
六、 日军突入繁峙内长城防线弃守0358
七、 平型关作战简析0361
第五节太原会战0363
一、 会战前的一般形势0364
二、 忻口作战0368
三、 正太路沿线作战0384
四、 太原陷落0402
第六节绥远、冀南作战与济南、青岛失陷0420
一、 日军进攻绥远及归绥、包头失陷0420
二、 冀南地区作战0421
三、 日军进攻山东及济南、青岛失陷0423
四、 作战简析0428
第四章华 东 战 局
节淞沪会战0433
一、 平津失守后的华东形势0433
二、 会战经过0446
三、 会战简析0499
第二节南京保卫战0521
一、 日本大本营的成立及进攻南京的决策0522
二、 中国政府对南京地区的抗战准备及作战指导0524
三、 会战经过0528
四、 南京保卫战简析0543
五、 国际形势与陶德曼调停0549
第三节徐州会战0561
一、 南京失守后的形势0562
二、 国民政府组织全面抗战0563
三、 日军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的措施0566
四、 会战前第五战区的作战方案0568
五、 序战阶段津浦路南北段的战斗0573
六、 会战前期——台儿庄作战0580
七、 会战后期——徐州突围0604
八、 航空作战概况0628
九、 徐州会战简析0630
第五章武汉会战及广州失陷
节武汉会战前中日双方的部署0649
一、 日军的战略企图及秘密和谈0649
二、 国民政府的战略方针及保卫武汉的作战准备0654
三、 日军进攻武汉的作战指导及兵力0660
四、 中国保卫武汉的作战计划及兵力0662
第二节会战经过0668
一、 序战中的主要战斗0670
二、 防守前方要地的主要战斗0682
三、 武汉外围主要阵地的作战0693
四、 赣北地区的主要作战0712
五、 大别山北麓的作战0722
六、 中国军队自动放弃武汉0732
七、 会战简析0738
第三节日军突袭大亚湾与广州陷落0753
一、 日军进攻广州的部署0753
二、 中国军队仓促防守0755
三、 作战经过0756
四、 广州失守的原因0760
第六章相持阶段前期的作战
节武汉失守后的形势0763
一、 国际形势的发展0764
二、 日本侵华政略、战略的转变0766
三、 国民政府调整抗战方针0770
四、 国共关系的新发展及对抗战的影响0774
第二节南昌会战0777
一、 会战前的一般形势0777
二、 会战经过0780
三、 会战简析0787
第三节海南岛及汕头作战0793
一、 海南岛作战0793
二、 汕头作战0795
第四节随、枣会战0796
一、 会战前双方态势0796
二、 日军的战役企图和兵力部署0797
三、 第五战区的作战方针和兵力部署0799
四、 会战经过0801
五、 会战简析0804
第五节次长沙会战0809
一、 会战前双方态势0809
二、 日军的战役企图和部署0811
三、 第九战区的作战方针和兵力部署0812
四、 会战经过0813
五、 会战简析0818
第六节桂南会战0823
一、 日军的战役企图、作战指导和部署0823
二、 第四战区的防御部署0825
三、 会战经过0826
四、 会战简析0834
第七节1939年冬季攻势0839
一、 军委会的战略企图、方针和部署0839
二、 作战经过0841
三、 作战简析0844
第八节枣、宜会战0846
一、 日军的战役企图、作战指导和部署0846
二、 中国军队的战役企图、作战方针和部署0848
三、 会战经过0849
四、 会战简析0856
第九节上高会战0862
一、 双方的战役企图及兵力部署0862
二、 会战经过0863
三、 会战简析0866
第十节中条山会战0869
一、 双方的战役企图及兵力部署0869
二、 会战经过0873
三、 会战简析0877
第十一节第二次长沙会战0881
一、 日军的战役企图及兵力部署0881
二、 第九战区的战役企图及兵力部署0884
三、 会战经过0885
四、 会战简析0895
第十二节日军对中国沿海的封锁作战和对内地的航空作战0902
一、 对沿海的封锁作战0902
二、 对内地的航空作战0905
三、 简析0908
第七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抗战
节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和中国战区的建立0911
一、 日本的南进政策0911
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英对中国抗战的态度0914
三、 日本南进作战的准备0916
四、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0918
五、 中国战区的建立0921
第二节第三次长沙会战0925
一、 会战前一般情况0925
二、 中日双方的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0927
三、 会战经过0930
四、 会战简析0942
第三节中国远征军入缅援英作战0947
一、 战前一般形势0947
二、 中英联军的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0951
三、 日军的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0953
四、 作战经过0954
五、 作战简析0970
第四节浙赣会战0975
一、 战前一般情况0975
二、 日军的战略企图、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0977
三、 第三战区的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0979
四、 会战经过0982
五、 会战简析1008
第五节监利、华容地区作战及鄂西会战1014
一、 监利、华容地区作战1014
二、 鄂西会战1021
第六节常德会战1037
一、 战前一般情况1037
二、 日军的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1038
三、 军委会、第六战区的防御作战计划及兵力部署1041
四、 会战经过1043
五、 会战简析1057
第八章走向后的胜利
节1943年国际国内形势1065
一、 轴心国瓦解同盟国转入战略反攻1065
二、 中国的抗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1066
三、 日本转变侵华战略1068
第二节缅北、滇西反攻作战1072
一、 反攻缅甸战略决策的形成1072
二、 中国驻印军、远征军的组建及整训1077
三、 驻缅日军的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1080
四、 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作战1082
五、 中国远征军反攻滇西作战1102
六、 反攻作战简析1115
第三节豫、湘、桂会战1121
一、 日军发动豫、湘、桂会战的战略企图及兵力部署1121
二、 豫中会战1123
三、 长、衡会战1136
四、 桂、柳会战1153
五、 豫、湘、桂会战简析1167
第四节击退日军的后两次进攻1179
一、 老河口地区作战(豫西、鄂北会战)1181
二、 芷江地区作战1188
第五节局部反攻收复广西1199
一、 中国战区的反攻计划1199
二、 日军实施战略收缩1203
三、 收复广西1205
第六节日本投降1209
后论1215
后记1253绪论
节写作动机0003
一、 还历史以真实面目0003
二、 记取历史的教训0010
第二节中国抗日战争的地位与作用0017
一、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0018
二、 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因素0019
三、 粉碎了日本法西斯的北进计划0023
四、 推迟了日本法西斯的南进行动0025
第三节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相互关系0030
一、 两个战场的形成0031
二、 统一战略下两个战场的合理分工0034
三、 两个战场的互相配合0036
四、 两个战场的地位与作用0038
第四节正面战场作战概述0044
章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节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0055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扩张0055
二、 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跻入侵华列强行列0065
第二节“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侵占东北的军事准备0080
一、 东北概况及日本在东北的侵略活动0080
二、 日本侵占东北的军事准备0083
第三节“九一八”事变和东北沦陷0088
一、 事变前中日双方的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0088
二、 事变爆发和辽宁、吉林的沦陷0094
三、 江桥抗战和黑龙江省的失陷0098
四、 锦州作战及其失陷0103
五、 哈尔滨保卫战0106
六、 国民政府依赖国联制止日本侵略的希望破灭0110
第四节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斗争0114
一、 辽宁义勇军的抗日斗争0114
二、 吉林义勇军的抗日斗争0119
三、 黑龙江义勇军的抗日斗争0124
四、 东北义勇军抗日斗争简析0131
第五节“一·二八”淞沪抗战0135
一、 日军侵沪的战略企图及中日双方在淞沪地区的兵力部署0135
二、 闸北巷战0139
三、 吴淞要塞及其附近的战斗0140
四、 庙行、江湾战斗0143
五、 浏河战斗0149
六、 《上海停战协定》的签订0152
七、 淞沪抗战简析0155
第六节长城抗战0161
一、 战前一般形势0161
二、 榆关、热河失守0163
三、 长城各关口的作战0167
四、 冀东沦陷和《塘沽协定》的签订0179
五、 长城抗战失败的原因0183
第七节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抗日战斗0189
一、 抗日同盟军的成立0189
二、 抗日同盟军的抗日行动0193
三、 抗日同盟军的解体和抗日讨贼军的组建及失败0195
四、 抗日同盟军失败的原因0197
第八节绥远抗战0199
一、 日本侵绥的战备企图和中日双方在绥远地区的兵力部署0199
二、 绥远作战经过0202
三、 绥远抗战的巨大影响和军事上的经验0207
第九节西安事变和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0210
一、 西安事变和团结御侮局面的形成0210
二、 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0213
第二章“七七”事变和平津作战
节“七七”事变前的一般形势0241
一、 国际形势和日本的侵略企图0241
二、 日本和中国的国力、军力概况0247
第二节“七七”卢沟桥事变0256
一、 “七七”事变前夕平津地区的态势0256
二、 日军挑衅和卢沟桥战斗0258
三、 中日两国初的态度和停战谈判0261
第三节日本派兵华北中国部署抗战0266
一、 日本派兵华北的决策和战争准备0266
二、 中国的抗战准备与部署0272
三、 全中国人民团结抗日0278
第四节日军发动总攻及平、津沦陷0281
一、 双方的作战准备及作战指导0281
二、 北平、天津战斗0286
三、 平津作战简析0290
第五节中日两国确立战时体制0293
一、 平、津沦陷后的形势0293
二、 日本政府放弃“不扩大”方针0295
三、 中国大本营的设立和战略方针的确定0296
四、 国共两党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与红军改编0299
第三章华 北 作 战
节华北地区军事形势0309
一、 日军的战略企图及进攻华北的作战计划0309
二、 中国军队防守华北的作战部署0312
第二节平绥路东段作战0317
一、 南口地区争夺战0317
二、 天镇、阳高战斗与大同失陷0324
三、 作战简析0327
第三节平汉、津浦路北段作战0332
一、 中日两军在河北省北部地区的作战计划0332
二、 涿县、保定地区作战0336
三、 津浦路北段作战0340
第四节晋北作战与平型关作战0347
一、 察南、雁北撤退0347
二、 广灵、灵丘间的战斗0348
三、 第二战区的决战计划0350
四、 平型关大捷0351
五、 东跑池、鹞子涧战斗0357
六、 日军突入繁峙内长城防线弃守0358
七、 平型关作战简析0361
第五节太原会战0363
一、 会战前的一般形势0364
二、 忻口作战0368
三、 正太路沿线作战0384
四、 太原陷落0402
第六节绥远、冀南作战与济南、青岛失陷0420
一、 日军进攻绥远及归绥、包头失陷0420
二、 冀南地区作战0421
三、 日军进攻山东及济南、青岛失陷0423
四、 作战简析0428
第四章华 东 战 局
节淞沪会战0433
一、 平津失守后的华东形势0433
二、 会战经过0446
三、 会战简析0499
第二节南京保卫战0521
一、 日本大本营的成立及进攻南京的决策0522
二、 中国政府对南京地区的抗战准备及作战指导0524
三、 会战经过0528
四、 南京保卫战简析0543
五、 国际形势与陶德曼调停0549
第三节徐州会战0561
一、 南京失守后的形势0562
二、 国民政府组织全面抗战0563
三、 日军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的措施0566
四、 会战前第五战区的作战方案0568
五、 序战阶段津浦路南北段的战斗0573
六、 会战前期——台儿庄作战0580
七、 会战后期——徐州突围0604
八、 航空作战概况0628
九、 徐州会战简析0630
第五章武汉会战及广州失陷
节武汉会战前中日双方的部署0649
一、 日军的战略企图及秘密和谈0649
二、 国民政府的战略方针及保卫武汉的作战准备0654
三、 日军进攻武汉的作战指导及兵力0660
四、 中国保卫武汉的作战计划及兵力0662
第二节会战经过0668
一、 序战中的主要战斗0670
二、 防守前方要地的主要战斗0682
三、 武汉外围主要阵地的作战0693
四、 赣北地区的主要作战0712
五、 大别山北麓的作战0722
六、 中国军队自动放弃武汉0732
七、 会战简析0738
第三节日军突袭大亚湾与广州陷落0753
一、 日军进攻广州的部署0753
二、 中国军队仓促防守0755
三、 作战经过0756
四、 广州失守的原因0760
第六章相持阶段前期的作战
节武汉失守后的形势0763
一、 国际形势的发展0764
二、 日本侵华政略、战略的转变0766
三、 国民政府调整抗战方针0770
四、 国共关系的新发展及对抗战的影响0774
第二节南昌会战0777
一、 会战前的一般形势0777
二、 会战经过0780
三、 会战简析0787
第三节海南岛及汕头作战0793
一、 海南岛作战0793
二、 汕头作战0795
第四节随、枣会战0796
一、 会战前双方态势0796
二、 日军的战役企图和兵力部署0797
三、 第五战区的作战方针和兵力部署0799
四、 会战经过0801
五、 会战简析0804
第五节次长沙会战0809
一、 会战前双方态势0809
二、 日军的战役企图和部署0811
三、 第九战区的作战方针和兵力部署0812
四、 会战经过0813
五、 会战简析0818
第六节桂南会战0823
一、 日军的战役企图、作战指导和部署0823
二、 第四战区的防御部署0825
三、 会战经过0826
四、 会战简析0834
第七节1939年冬季攻势0839
一、 军委会的战略企图、方针和部署0839
二、 作战经过0841
三、 作战简析0844
第八节枣、宜会战0846
一、 日军的战役企图、作战指导和部署0846
二、 中国军队的战役企图、作战方针和部署0848
三、 会战经过0849
四、 会战简析0856
第九节上高会战0862
一、 双方的战役企图及兵力部署0862
二、 会战经过0863
三、 会战简析0866
第十节中条山会战0869
一、 双方的战役企图及兵力部署0869
二、 会战经过0873
三、 会战简析0877
第十一节第二次长沙会战0881
一、 日军的战役企图及兵力部署0881
二、 第九战区的战役企图及兵力部署0884
三、 会战经过0885
四、 会战简析0895
第十二节日军对中国沿海的封锁作战和对内地的航空作战0902
一、 对沿海的封锁作战0902
二、 对内地的航空作战0905
三、 简析0908
第七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抗战
节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和中国战区的建立0911
一、 日本的南进政策0911
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英对中国抗战的态度0914
三、 日本南进作战的准备0916
四、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0918
五、 中国战区的建立0921
第二节第三次长沙会战0925
一、 会战前一般情况0925
二、 中日双方的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0927
三、 会战经过0930
四、 会战简析0942
第三节中国远征军入缅援英作战0947
一、 战前一般形势0947
二、 中英联军的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0951
三、 日军的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0953
四、 作战经过0954
五、 作战简析0970
第四节浙赣会战0975
一、 战前一般情况0975
二、 日军的战略企图、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0977
三、 第三战区的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0979
四、 会战经过0982
五、 会战简析1008
第五节监利、华容地区作战及鄂西会战1014
一、 监利、华容地区作战1014
二、 鄂西会战1021
第六节常德会战1037
一、 战前一般情况1037
二、 日军的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1038
三、 军委会、第六战区的防御作战计划及兵力部署1041
四、 会战经过1043
五、 会战简析1057
第八章走向后的胜利
节1943年国际国内形势1065
一、 轴心国瓦解同盟国转入战略反攻1065
二、 中国的抗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1066
三、 日本转变侵华战略1068
第二节缅北、滇西反攻作战1072
一、 反攻缅甸战略决策的形成1072
二、 中国驻印军、远征军的组建及整训1077
三、 驻缅日军的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1080
四、 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作战1082
五、 中国远征军反攻滇西作战1102
六、 反攻作战简析1115
第三节豫、湘、桂会战1121
一、 日军发动豫、湘、桂会战的战略企图及兵力部署1121
二、 豫中会战1123
三、 长、衡会战1136
四、 桂、柳会战1153
五、 豫、湘、桂会战简析1167
第四节击退日军的后两次进攻1179
一、 老河口地区作战(豫西、鄂北会战)1181
二、 芷江地区作战1188
第五节局部反攻收复广西1199
一、 中国战区的反攻计划1199
二、 日军实施战略收缩1203
三、 收复广西1205
第六节日本投降1209
后论1215
后记1253


【前言】

绪论
写作动机
1937年中国爆发的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1〕中国各族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而展开的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终取得了全面胜利。这场战争的胜利是“我们中华民族四万万五千万人,不分阶级贫富,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党派信仰,一致奋起,义无反顾,与日寇做生死的决斗”〔2〕而获得的,是在“世界人民的支援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配合下”〔3〕获得的。中国所有参加抗战的政党、阶级以及各阶层爱国人士,虽然在不同的战略阶段,在精神和物质的各方面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但战争的胜利和他们作的贡献是不可分割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着两个战场,即由国民党及其政府领导的军队担负作战任务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担负作战任务的敌后战场。这是1927年以来中国政治、军事的延续、发展造成的,也是中、日力量对比和中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是当时具有中国特点和进步意义的特殊现象。
中国长期受封建主义统治,闭关自守,科技落后,武备不修,鸦片战争失败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此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经过105年之久,才摆脱被瓜分的危局。如此严酷的历史教训,我们子孙后代永远不应忘记。为了振兴中国,使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必须研究中国的近代史,尤其是中日战争史,应该“全面地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借以启迪后人,指导将来”。〔4〕
一、 还历史以真实面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相当一段时期内,抗日战争史研究中对敌后战场的叙述较多,对正面战场则较少涉及。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方针,给全面、深入研究抗日战争的历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正面战场的研究也提上工作日程。特别是近几年来,有关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著作大批出版,报刊上也发表了很多见解深刻的文章,使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但是,有些作品基本上是参照台湾出版的抗日战争史籍撰写的。
然而台湾的有关著作,特别是官方著作,绝大多数对抗日战争总体格局的叙述不符史实。如吴相湘的《第二次中日战争史》,全书只提国民党、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的行动及其文件,对共产党的抗战,则除了否定与批判外,不著只字。甚至国民党中坚持抗战的冯玉祥和李宗仁,在书中也被写成“反叛将军”、“阴谋活动家”。有的书更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肆意诬蔑。如何应钦在《为邦百年集》中说:在抗日战争中,“我们中国的内奸叛徒——中共,一直和日本军阀内外勾结,互相利用,狼狈为奸,共同颠覆我们的国家”;〔5〕1987年出版的《抗日战史》仍称抗日人民武装为“匪”,说共产党“从不从事抗日,专门打击国军”,甚至说“原本纯净的沦陷区,由于新四军之进入,遂成多事之秋”,〔6〕等等。对正面战场作战的叙述,则多有掩盖事实、捏造战况的问题。
以淞沪会战为例:中国军队的作战是英勇的,但后造成大溃败的重要原因是未能适时转移部队,延误了撤退的时机。据始终参加该会战的原第36师师长宋希濂说:“在淞沪战场打了近三个月,伤亡过重,部队残缺,每个师所存人数,多的不过三四千人。当时主管作战的军事委员会部(后改称‘军令部’)及前线的高级指挥官,鉴于已被日军攻占了浏河、刘行、江湾、真茹(今真如)等地,后方已无可以抽调的兵力增援,均建议迅速将上海战场的主力部队,有计划地逐步撤到常熟、苏州、嘉兴之线及江阴、无锡、嘉善之线进行整补,实行和日军持久作战的方针。无疑,这一方针是正确的,并已获得蒋介石委员长的批准。十月底,这一方案正在开始实行之际,蒋介石突然于十一月一日晚十时左右,乘专车来到南翔附近的一个小学校里,随来的有白崇禧、顾祝同等人。随即召集师以上将领会议……他说‘九国公约会议,将于十一月三日在比利时首都开会,这次会议,对国家命运关系甚大。我要求你们作更大的努力,在上海战场再支持一个时期,至少十天到两个星期,以便在国际上获得有力的同情和支持。’”〔7〕于是部队转移的计划遂中止执行。正是由于蒋介石的这一错误决定,才导致淞沪战场几十万部队的大溃败。
可是台湾出版的抗日战争史籍中根本不提这一关键性的问题,却大肆宣扬“领袖天纵英明,肆应万当,无不终获胜利”,“凡世人以为万无可胜之理者,领袖无不优为之。”〔8〕宋希濂是1949年末在四川大渡河畔被人民解放军俘虏的国民党将领,曾率部投入淞沪战场,浴血杀敌。台湾国民党当局说:“国军部分将校于戡乱作战期间被俘投匪,在中共威迫利诱下,发表不实之言论文字,歪曲史实或破坏政府威信,或为匪伪鼓吹,言行乖谬,不足采信”,〔9〕并中伤宋希濂“甘为中共统战工具”,“甘为中共鹰犬”。〔10〕姑不论早在1980年即已定居美国的宋希濂是不是“在中共威迫利诱下,发表不实之言论文字”,我们看一看没有被解放军俘虏,逃至台、港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是怎么说的。淞沪会战时任第8集团军总司令和右翼军总司令的张发奎,在其《八一三淞沪战役回忆》中说:“从整个战略上着眼,敌人强渡苏州河后,退却已是无可疑义而不能再迟延的事……当时前敌总指挥陈诚将军来到我的指挥部,他亦同意我的意见。可是,统帅部却仍迟迟未决,等情况已到了危急之际,才于九日下达退却命令……当我接到命令时,部队已陷入极度紊乱状态,各级司令部亦已很难掌握其部队了,因而演成了后一幕可避免而终不能避免的大悲剧。”当时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的顾祝同,在其《墨三九十自述》中说:我军退守苏州河时,“全般态势愈形不利。委员长等于十月二十八日,亲临苏州指示作战机宜”。下文不说蒋介石指示了什么机宜,却说“十一月五日,日军以有力部队,突由金山卫一带登陆,企图抄袭松江、青浦、安亭,堵截断京沪、沪杭两路交通,同时苏州河南岸阵地亦被日军突破,我军以腹背受胁,又缺精锐之生力军可资使用,乃不得不于十一月八日夜开始向嘉兴、苏州一带撤退……部队单位既多,沿途拥塞,加以飞机轰炸扫射,死伤不少,秩序混乱,部队大都失去掌握。”张发奎、顾祝同虽因立场、地位等关系不得不为其尊者讳,但从字里行间还是可以看出某些实情。当时的前敌总指挥陈诚,在抗战刚胜利时的私人回忆中就明确地说明:日军在“杭州湾登陆时,领袖由电话问陈如何处置,陈答以须调整战线后,领袖又命陈再支持三日,结果蒙受不利之溃退。”〔11〕由此可见,蒋介石由于决策错误、贻失战机,而成为中国军队大溃败的主要责任者。这一点事实上是知情国民党将领早就形成的共识。可是台湾当局出版的各种抗日战史,对此均不提及。
绪论
节写作动机
1937年中国爆发的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1〕中国各族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而展开的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终取得了全面胜利。这场战争的胜利是“我们中华民族四万万五千万人,不分阶级贫富,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党派信仰,一致奋起,义无反顾,与日寇做生死的决斗”〔2〕而获得的,是在“世界人民的支援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配合下”〔3〕获得的。中国所有参加抗战的政党、阶级以及各阶层爱国人士,虽然在不同的战略阶段,在精神和物质的各方面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但战争的胜利和他们作的贡献是不可分割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着两个战场,即由国民党及其政府领导的军队担负作战任务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担负作战任务的敌后战场。这是1927年以来中国政治、军事的延续、发展造成的,也是中、日力量对比和中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是当时具有中国特点和进步意义的特殊现象。
中国长期受封建主义统治,闭关自守,科技落后,武备不修,鸦片战争失败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此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经过105年之久,才摆脱被瓜分的危局。如此严酷的历史教训,我们子孙后代永远不应忘记。为了振兴中国,使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必须研究中国的近代史,尤其是中日战争史,应该“全面地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借以启迪后人,指导将来”。〔4〕
一、 还历史以真实面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相当一段时期内,抗日战争史研究中对敌后战场的叙述较多,对正面战场则较少涉及。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方针,给全面、深入研究抗日战争的历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正面战场的研究也提上工作日程。特别是近几年来,有关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著作大批出版,报刊上也发表了很多见解深刻的文章,使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但是,有些作品基本上是参照台湾出版的抗日战争史籍撰写的。
然而台湾的有关著作,特别是官方著作,绝大多数对抗日战争总体格局的叙述不符史实。如吴相湘的《第二次中日战争史》,全书只提国民党、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的行动及其文件,对共产党的抗战,则除了否定与批判外,不著只字。甚至国民党中坚持抗战的冯玉祥和李宗仁,在书中也被写成“反叛将军”、“阴谋活动家”。有的书更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肆意诬蔑。如何应钦在《为邦百年集》中说:在抗日战争中,“我们中国的内奸叛徒——中共,一直和日本军阀内外勾结,互相利用,狼狈为奸,共同颠覆我们的国家”;〔5〕1987年出版的《抗日战史》仍称抗日人民武装为“匪”,说共产党“从不从事抗日,专门打击国军”,甚至说“原本纯净的沦陷区,由于新四军之进入,遂成多事之秋”,〔6〕等等。对正面战场作战的叙述,则多有掩盖事实、捏造战况的问题。
以淞沪会战为例:中国军队的作战是英勇的,但后造成大溃败的重要原因是未能适时转移部队,延误了撤退的时机。据始终参加该会战的原第36师师长宋希濂说:“在淞沪战场打了近三个月,伤亡过重,部队残缺,每个师所存人数,多的不过三四千人。当时主管作战的军事委员会部(后改称‘军令部’)及前线的高级指挥官,鉴于已被日军攻占了浏河、刘行、江湾、真茹(今真如)等地,后方已无可以抽调的兵力增援,均建议迅速将上海战场的主力部队,有计划地逐步撤到常熟、苏州、嘉兴之线及江阴、无锡、嘉善之线进行整补,实行和日军持久作战的方针。无疑,这一方针是正确的,并已获得蒋介石委员长的批准。十月底,这一方案正在开始实行之际,蒋介石突然于十一月一日晚十时左右,乘专车来到南翔附近的一个小学校里,随来的有白崇禧、顾祝同等人。随即召集师以上将领会议……他说‘九国公约会议,将于十一月三日在比利时首都开会,这次会议,对国家命运关系甚大。我要求你们作更大的努力,在上海战场再支持一个时期,至少十天到两个星期,以便在国际上获得有力的同情和支持。’”〔7〕于是部队转移的计划遂中止执行。正是由于蒋介石的这一错误决定,才导致淞沪战场几十万部队的大溃败。
可是台湾出版的抗日战争史籍中根本不提这一关键性的问题,却大肆宣扬“领袖天纵英明,肆应万当,无不终获胜利”,“凡世人以为万无可胜之理者,领袖无不优为之。”〔8〕宋希濂是1949年末在四川大渡河畔被人民解放军俘虏的国民党将领,曾率部投入淞沪战场,浴血杀敌。台湾国民党当局说:“国军部分将校于戡乱作战期间被俘投匪,在中共威迫利诱下,发表不实之言论文字,歪曲史实或破坏政府威信,或为匪伪鼓吹,言行乖谬,不足采信”,〔9〕并中伤宋希濂“甘为中共统战工具”,“甘为中共鹰犬”。〔10〕姑不论早在1980年即已定居美国的宋希濂是不是“在中共威迫利诱下,发表不实之言论文字”,我们看一看没有被解放军俘虏,逃至台、港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是怎么说的。淞沪会战时任第8集团军总司令和右翼军总司令的张发奎,在其《八一三淞沪战役回忆》中说:“从整个战略上着眼,敌人强渡苏州河后,退却已是无可疑义而不能再迟延的事……当时前敌总指挥陈诚将军来到我的指挥部,他亦同意我的意见。可是,统帅部却仍迟迟未决,等情况已到了危急之际,才于九日下达退却命令……当我接到命令时,部队已陷入极度紊乱状态,各级司令部亦已很难掌握其部队了,因而演成了后一幕可避免而终不能避免的大悲剧。”当时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的顾祝同,在其《墨三九十自述》中说:我军退守苏州河时,“全般态势愈形不利。委员长等于十月二十八日,亲临苏州指示作战机宜”。下文不说蒋介石指示了什么机宜,却说“十一月五日,日军以有力部队,突由金山卫一带登陆,企图抄袭松江、青浦、安亭,堵截断京沪、沪杭两路交通,同时苏州河南岸阵地亦被日军突破,我军以腹背受胁,又缺精锐之生力军可资使用,乃不得不于十一月八日夜开始向嘉兴、苏州一带撤退……部队单位既多,沿途拥塞,加以飞机轰炸扫射,死伤不少,秩序混乱,部队大都失去掌握。”张发奎、顾祝同虽因立场、地位等关系不得不为其尊者讳,但从字里行间还是可以看出某些实情。当时的前敌总指挥陈诚,在抗战刚胜利时的私人回忆中就明确地说明:日军在“杭州湾登陆时,领袖由电话问陈如何处置,陈答以须调整战线后,领袖又命陈再支持三日,结果蒙受不利之溃退。”〔11〕由此可见,蒋介石由于决策错误、贻失战机,而成为中国军队大溃败的主要责任者。这一点事实上是知情国民党将领早就形成的共识。可是台湾当局出版的各种抗日战史,对此均不提及。


【免费在线读】

“九一八”事变和东北沦陷
一、 事变前中日双方的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
日本为了实现其侵略中国的既定方针,参谋本部于1930年11月就已开始拟制侵占中国东北的纲领性文件——《昭和六年(1931年)度形势判断》。主要内容是准备分三个阶段占领东北:阶段在东北建立一个新的亲日政权以代替张学良;第二阶段使这一政权从中国分裂出来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第三阶段武力占领,使之成为日本的领土。1931年4月正式形成文件。〔1〕 但在侵占东北的步骤上,日本关东军与参谋本部有不同的看法。早在1930年9月,关东军参谋部在石原莞尔主持下就已制订了《关于满蒙占领地区统治之研究》,主张在一两年内就占领东北。〔2〕 为此,从1931年1月中旬起,每逢星期六,关东军参谋部都要召开一次有全体参谋参加、满铁调查课和东亚经济调查局有关人员也应邀参加的“占领地统治研究会”,共同策划侵占东北的阴谋活动。〔3〕 当年春天,关东军还对沈阳城进行了现地侦察,因见城墙既坚又厚,认为如果中国军队固守城垣,则难以攻取。于是对城墙的损坏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勘察,选择突破口,并据此制定了攻城计划。“九一八”事变当夜,日军就是根据这个计划由城西南角墙坏处首先登城的。
1931年4月,日军第2师团从仙台调到东北辽阳换防。该师团成员多为日本北方人,适于在中国东北寒冷地区作战。〔4〕 5月间召开了联队长、大队长参加的动员会,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就所谓“满蒙”问题作了讲话。他说:“满蒙问题的后解决,必须予以军事占领。因此,要有突然攻占东北的准备。”〔5〕
关东军不满意分三个阶段占领东北的计划,坚持发动战争后立即占领东北、使之成为日本领土的意见,遂派奉天特务机关的花谷正等人回日本游说。日本参谋本部为了统一认识、协调行动,派建川美次主持召集参谋本部及陆军省的永田铁山、冈村宁次等5个课长制订了一个折中的实施方案——《解决满洲问题方策大纲》,规定“约以一年为期”,对东北实施武力占领。〔6〕 7月间,陆军省密召关东军参谋长三宅光治至东京,将该《大纲》作为指令下达给关东军。
事实上关东军连一年之期亦不愿等待,此时已经基本上做好了侵占东北的准备。为了分散张学良的注意力和牵制东北军主力于关内,使其无暇顾及东北,〔7〕一方面挑唆石友三发动反对张学良的军事叛乱和鼓动蒙古独立,以配合日军对沈阳的进攻,〔8〕一方面加紧制订作战计划。1931年4至6月间,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制订出一系列具体的阴谋活动和作战计划。当时分工:由奉天特务机关的花谷正制造发动战争的借口、制订爆炸柳条湖铁路的行动计划;由高级参谋石原莞尔制订进攻北大营和攻占沈阳、长春、吉林的作战计划;由吉林特务机关长大迫通贞制订在吉林、哈尔滨制造暴乱行动的计划。整个侵略计划的特点是行动迅速,要求在一夜之间造成占领沈阳、长春的既成事实,以防止外国的干涉。4月26日拟好了攻占沈阳的作战计划,31日研究了发动侵略借口的“谋略”。至6月19日,全部计划均已完成。主要内容为:发动侵略的当晚,独立守备第2大队的第3中队以演习为名,从石虎台驻地南进,一部至柳条湖铁路边,主力至北大营外围展开。一俟柳条湖铁路炸毁,第3中队即向北大营进攻。在沈阳城内的板垣征四郎则以关东军司令官的名义,按照石原莞尔拟定的计划,命独立守备第2大队进攻北大营,步兵第29联队进攻沈阳城。石原的计划还规定以辽宁的第2师团主力和公主岭的独立守备队一部支援沈阳作战;在长春的第3旅团和骑兵第2联队对宽城子、南岭的中国军队作好战斗准备;驻营口、本溪、安东铁路沿线的守备队向就近的中国军队进攻;占领沈阳后,第2师团利用在吉林制造的暴动,以护侨为名进占吉林,同时向朝鲜军请求派出陆军和航空兵越过鸭绿江进行支援。计划还规定:如苏联出兵干涉,关东军以一部兵力占领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主力位于吉林北舒兰一带及白城子至索伦地区。〔9〕
这一计划制定后,石原、板垣与参谋本部、陆军省、朝鲜军以及关东军内有关人员秘密地进行了联系,以便届时统一行动。为了进攻沈阳,关东军还通过陆军省军事课长永田铁山批准从东京调出2门24厘米的重型榴弹炮,于7月间调至东北。为保守秘密,将炮身藏于大木柜中,从神户用客船装运;在大连上岸时,参加搬运的驻旅顺重炮大队的士兵都穿中国便服。运至沈阳后,安装于独立守备第2大队营房内,预定“一门攻北大营,一门攻奉天飞机场”,由重炮兵大队长松本正文对各射击目标进行了实地测量和标定,并由驻海城的野炮兵第2联队长河村圭三进行了校正。“这些重型火炮,在以后进攻北大营的战斗中发挥了难以估量的威力”。〔10〕
与此同时,7月1日日本参议官会议决定将驻中国东北的日军由轮换制改为常驻制,并密令第2师团以联队为单位集中驻屯,独立守备队各大队、中队亦相对集中兵力,以便随时投入战斗。驻朝鲜的日军第19、第20师团亦作出了向中朝边境集结的计划,准备从图们江和鸭绿江两个方面越境以支援关东军,并派出先遣部队进行架桥和测量等战备行动。
日本为了制造侵占东北的借口,利用“万宝山事件”〔11〕和“中村震太郎间谍事件”〔12〕,把所谓的“满蒙危急”的鼓噪推至,用以煽动日本人狂热的反华情绪。前关东军司令官白川义则和菱刈隆在军事参议官会议上提出:“应利用中村事件这个机会使用武力,一举解决各项悬案。”〔13〕
此时,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军事部署已经完成。8月1日,任命曾担任过张作霖军事顾问和驻华武官、熟悉东北军内情的本庄繁为关东军司令官,任命曾主持制订《解决满洲问题方策大纲》的建川美次为参谋本部的作战部长,任命“中国通”土肥原贤二为沈阳特务机关长。陆相南次郎在8月3日、4日召开了有军司令官及师团长参加的军事会议。参谋总长金谷范三在3日会上特别要求关东军、朝鲜军、台湾军的三名司令官本庄繁、林铣十郎和真琦甚三郎认真细读“强调从根本上解决满蒙问题”的《昭和六年度形势判断》文件。〔14〕南次郎在4日会上指示:“满蒙在国防、政治、经济上对日本的生存发展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如事态恶化时,凡属军职人员,应准备“随时尽军人之天职”。〔15〕
在这次会议后的秘密会议上,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向参谋次长二宫治重、陆军省次官杉山元汇报了关东军准备在东北采取军事行动的方案,并按其原定的计划向朝鲜司令官提出请朝鲜军协助的请求。林铣十郎当即明确应允。〔16〕本庄繁于会后还分别拜会了陆军与海军大臣及次官,参谋总长及副总长,军令部长及次长,还有外务大臣、政务次官等军政要人,对“满蒙”问题交换了意见。〔17〕8月20日,本庄繁抵旅顺就职,他审查了石原莞尔制定的作战计划。9月3日,他对关东军高级军官训示:“今后可能发生更多不幸事件”,“这样后解决的时机就更接近了”,“线部队要经常注意情况的变化,要有当事件突发时决不失败的决心和准备”,“特别是独立执行任务的小部队……要断然遂行自己的任务”。〔18〕9月7日,本庄繁开始视察南满铁路沿线的日军,检查战备情况,进行战前动员,并按石原所定计划,组织实施“出动演习”。13日,本庄繁在长春对部队训示说:“对反抗我军者”要“采取断然处置手段”。〔19〕由上述事实可以看出,关东军已进入临战状态,侵占东北的战争即将爆发。
此时,日军在东北的正规军已达1.5万余人(第2师团为缩编部队,每步兵联队缺1个步兵大队,每大队缺1个步兵中队,全师团约1.04万人;6个独立守备大队,每大队4个步兵中队,每中队160人,共约4000余人;还有旅顺要塞部队和重炮兵大队等),另外有在乡军人和警察等辅助部队约1万余人。总兵力约2.7万人。日军以沈阳为中心,部署于南满铁路沿线,以便于机动兵力。其具体兵力部署为:〔20〕第2师团司令部,师团长多门二郎中将,驻辽阳;
步兵第3旅团,旅团长长谷部照少将,驻长春;
步兵第4联队,驻长春;
步兵第29联队,驻沈阳;
步兵第15旅团,旅团长天野六郎少将,驻辽阳;
步兵第16联队,驻辽阳;
步兵第30联队,驻旅顺;
骑兵第2联队,驻公主岭;
野炮兵第2联队,驻海城;
工兵第2中队,驻铁岭;
独立守备队,司令官森连中将,驻公主岭;
独立守备第1大队,驻公主岭;
独立守备第2大队,驻沈阳;
独立守备第3大队,驻大石桥;
独立守备第4大队,驻连山关;
独立守备第5大队,驻铁岭;
独立守备第6大队,驻鞍山;
重炮兵大队,驻旅顺;
关东军宪兵队,驻旅顺;
旅顺要塞司令部,驻旅顺;
特务警察队,驻大连;
在乡军人总部,驻沈阳。蒋介石和张学良对日本的侵略野心和战争准备是了解的。早在1931年7月初,蒋介石就和张学良交换过是否“与日本开战”的意见。〔21〕这表明,在7月初,蒋和张就认为东北形势已严重到中日两国就要“开战”的程度了。但是,8月16日蒋介石却电告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22〕张当即转令东北军负责长官遵照。9月6日张学良又电告臧式毅代主席和荣臻参谋长:“查现在日方外交渐趋吃紧,应付一切,亟宜力求稳慎,对日人无论其如何寻事,我方务须万分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即希迅速密令各属,切实注意为要。”〔23〕9月12日,蒋介石与张学良密会于石家庄,在专车上蒋介石对张学良说:“近获得可靠情报,日军在东北马上要动手,我们的力量不足,不能打。我考虑到只有提请国际联盟主持正义,和平解决。我这次和你会面,主要的是要你严令东北军,凡遇到日军进攻,一律不准抵抗。”〔24〕同一天,张接到外交部密电:据中国驻日本公使电告,近日日本政府决定了对“满蒙的后方针”,已密令驻南满铁路沿线的日军“相机为紧急有效的处置”。〔25〕东北边防军代理长官张作相在锦州也得知中日问题已到严重关头,遂派部下李济川去北平见张学良。张重复中国驻日公使的话,并一再嘱咐张作相“赶快回沈阳主持政务”,并说:“倘遇日军进攻,中国军警不得抗拒,须将军械子弹存于库房”。〔26〕以上足以证明蒋、张在事变前已经知道日军可能马上就要以武力侵犯东北,只不过他们幻想以屈辱妥协的不抵抗主义来乞求事件不扩大,以便局部地解决。这不仅大大助长了日军的侵略气焰,而且使东北军在思想上首先放下了武器。
东北易帜后,东北军编成步兵25个旅、骑兵6个旅、炮兵10个团。1930年9月,张学良支援蒋介石参加中原大战,以其9个精锐旅共10万人编成两军,由于学忠、王树常统领入关。中原大战结束后,入关的9个旅及配属(骑兵3个旅及炮兵、工兵等)分驻在平津一带。1931年7月,为讨伐石友三的反蒋反张战争,又将东北的步兵3个旅、炮兵2个团共8万人调进关内。再加上驻山海关的何柱国旅,这时东北军步兵精锐和大部炮兵分布在平津及河北、察哈尔一带。留驻东北的步兵12个旅、骑兵3个旅和省防旅,装备都较关内部队差。由于东北军政当局历来是反共反苏的,特别是1929年中东铁路事件后,在兵力部署上主要是用来对付苏联。“九一八”事变前夕,在东北的正规军16.5万人、非正规军4万人,总计约20万人。具体驻地是:
辽宁驻军:独立第7旅王以哲部,驻沈阳;
独立第12旅张廷枢部,驻锦县;
独立第20旅常经武部,驻郑家屯;
骑兵第3旅张树森部,驻通辽;
省防一旅于芷山部,驻山城镇;
省防二旅张海鹏部,驻洮南;
公安总队(由原第20师改编)黄显声部,驻沈阳;
辎重教导队牛元峰部,驻沟帮子;
东北空军、海军及宪兵司令部,均驻沈阳;吉林驻军:独立第21旅赵芷香(后张治邦接任)部,驻宁安;
独立第22旅苏德臣部,驻双城;
独立第23旅李桂林部,驻长春;
独立第24旅李杜部,驻依兰;
独立第25旅张作舟部,驻吉林;
独立第26旅邢占清部,驻哈尔滨;
独立第28旅丁超部,驻哈尔滨;
骑兵第4旅常尧臣部,驻农安;
省防第1旅孙鹤喜部,驻方正;
省防第2旅王绍南部,驻蛟河;
炮兵第10团穆纯昌部,驻长春;
边防军公署卫队团冯占海部,驻吉林;
哈尔滨特区公安大队王之佑部,驻吉林;
山林警备队赵维祥部,驻延寿;黑龙江驻军:省防步兵第1旅张殿九部,驻扎兰屯;
省防步兵第2旅苏炳文部,驻海拉尔;
省防骑兵第1旅王南屏部,驻绥化;
省防骑兵第2旅吴松林部,驻克山、拜泉;
独立骑兵第2旅程志远部,驻满洲里;
独立炮兵第9团朴炳珊部,驻泰安镇;
边防军公署卫队团徐宝珍部 ,驻齐齐哈尔;
兴安屯垦军苑崇谷部,驻索伦;
保安大队窦联芳部,驻齐齐哈尔。东北驻军和日军力量上对比,东北军装备上虽不如日军,但数量上占优势。如果没有不抵抗的命令,如果部署得当,日军的侵略行动是不能轻易得逞的。
二、 事变爆发和辽宁、吉林的沦陷
1931年9月18日晚,关东军独立守备队第2大队第3中队队副河本末守中尉带领7名士兵到北大营西南800米的柳条湖,将42包黄色炸药设置在南满铁路的轨道上。10时20分,轰隆一声巨响,炸坏一米半长的一段钢轨和两根枕木,然后诬称是中国东北军所为。早已埋伏在北大营外围的日军向东北独立第7旅驻地北大营发起进攻。于是“九一八”事变完全按照关东军的预定计划爆发了。
板垣征四郎在沈阳以关东军司令官先遣参谋的名义代行发布“扫荡北大营之敌,进攻沈阳城”的命令。日军设在第2大队营房内炮兵阵地即开始向北大营及东塔机场射击,日军独立守备第2大队向北大营进攻,第29联队向沈阳城进攻。当时第7旅旅长王以哲及所属2个团长均不在军中,该旅参谋长赵镇藩一面指挥部队抵抗,一面用电话向东北边防军参谋长荣臻报告,但接到的命令说:“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27〕然而第7旅的广大官兵是爱国的,他们不知道国民政府已经给他们的长官下达了可耻的不抵抗的命令,他们自发地奋起抵抗。日军“虑营内设伏,为激烈之反抗,故前线步兵不敢十分挺进,只以极猛烈之炮火相恫吓”。〔28〕到19日凌晨2点多,铁岭、鞍山的日本守备队相继来到,敌人兵力增加,猛烈进攻。中国官兵到下半夜3点多钟撤退到东山咀子集结待命。5时30分,北大营被日本占领。东北军参谋长荣臻见事态严重,以急电向张学良告急。张向蒋介石请示。曾多次指示对日本寻衅不予抵抗的蒋介石这时却复电张学良“相应处理”。张学良虽已觉察到日军有侵犯东北的可能,但他判断错误,未料到日本会侵吞整个东北三省;同时还认为这可能是日关东军的挑衅,是局部行动,判断“日本政府会控制关东军”,“不想扩大事态”,〔29〕因而遵照蒋介石9月12日在石家庄“只有提请国际联盟主持正义和平解决”和“一律不抵抗”的指示,复电荣臻:“以尊重国联和平宗旨,避免冲突”。〔30〕而就在蒋介石和张学良指示中国军队不抵抗、幻想妥协求和之时,在旅顺的本庄繁于19日1时20分向关东军下达了侵占东北的战斗命令。其主要内容为:“(一) 第2师团立即率师团主力向奉天集中,攻击该地中国军队。(二) 步兵第3旅团长指挥步兵第4联队、骑兵第2联队警备长春,并作好攻击该地区附近中国军队的准备。(三) 独立守备队司令官率守备第1、第5大队向奉天前进。(四) 守备第3大队攻占营口。(五) 守备第4大队攻占凤凰城与安东。(六) 守备第6大队派出两个中队至奉天,归第2师团长指挥。”与此同时,还致电朝鲜军司令官,通报沈阳战况,并请求派兵支援。〔31〕尔后即率关东军机关和驻旅顺的步兵第30联队及重炮兵大队等,于19日中午到达沈阳。4时45分,日本第2师团长多门二郎率兵赶到沈阳,马上占领了兵工厂、飞机场和东大营。拂晓,日军第29联队由西南角城墙豁口进城,一面用机枪扫射,一面抢先占领无线电台、各银行及各重要机关,于19日晨6时半完全占领沈阳。
沈阳沦陷后,大批财产和军用物资全部被日军掠去。仅以沈阳兵工厂为例,日军掠去各类步枪近万枝、各类机枪2500余挺、各类炮近600余门,还有数不清的子弹、炮弹等。东北空军的新旧飞机260多架已全为日军掠获。〔32〕其他如工厂、驻军、长官分署等单位的武器也大都落入日军之手。至于物资、财产方面的损失,更是无法统计。这些都是由于实行“不抵抗”政策,才白白拱手交给敌人的。
关东军在占领沈阳的同一天,又按事先制定的作战计划,向长春以南的铁路沿线的重要城镇进行突然袭击,侵占了安东、凤城、本溪、辽阳、海城、营口、抚顺、铁岭、四平、公主岭以及其他重要城市。
长春是吉林北部的咽喉,同时也是南满铁路的终点。因此,日本侵略军要占领吉林必先占领长春,要侵占黑龙江也必须先占领长春,作为进攻的后方基地。“九一八”事变之前,驻在长春的日本军队有第4联队的2个大队、独立守备队第1大队的1个中队,总兵力仅约1000名。中国东北军在长春的部队有驻在南岭的穆纯昌炮兵团和任玉山步兵第50团,约7000人,火炮36门;在长春北宽城子驻有步兵第163团1个营,约650名边防军;长春城内驻有省防军700余人。中日双方兵力、兵器对比,中国军队占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南岭的炮兵团有36门野炮,如果同时开火,则长春附近地区的日军将受很大损失。因此,日军在事变前制定作战计划,即已决定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一举攻占长春,并在事变前进行过多次实兵演习。可是由于东北军政当局麻木不仁,9月18日事变的当天晚上,长春的驻军毫无戒备,都安然进入梦乡。
当日军在沈阳发动进攻时,驻长春的日军立即奉命动员。为增加日军的力量,所有的日本警察、在乡军人、青年联盟成员和“满铁”的大雄蜂会成员也都发枪待命。为集中兵力攻下长春,驻公主岭的日骑兵第2联队急行军开到长春,配合第4联队行动,对东北军的驻区采取全面围攻的态势。
日军进入的目标,首先指向对其威胁的驻南岭炮兵团。19日5时,日军第4联队第2大队的2个中队接近一营驻地。此时东北军刚刚起床,当发现日军袭击时,便利用窗口进行抗击,但由于无准备、无组织,一时出现混乱。日军冲进后首先将该营12门火炮破坏。该营战至6时40分,突破围墙撤退。尔后日军便集结兵力,分左右两翼从北面进攻炮兵第2营、第3营。由于守军依托营防工事坚决抵抗,日军进攻受挫,被迫停攻待援。
上午10时,从公主岭赶来增援的日军独立守备第1大队与第2大队会合后,在炮兵轰击掩护下,分左右两翼向步兵第50团及炮兵第2营、第3营进攻。守军利用营房的窗户、通气孔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枪眼猛烈还击,使日军颇有伤亡。战至下午1时,日军守备第1大队长小河原浦治中佐受重伤,其第3中队长桥本茂大尉及机枪小队长芦田芳雄少尉被击毙。东北军乘机发起反攻。日军将所有预备队投入战斗,连通信班也“展开突击”。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东北军伤亡既重,又无后援,15时,不得不退出南岭营房。日军以死43人(内军官2人)、伤55人(内军官3人)的代价占领了南岭。
日军第4联队主力向驻宽城子的独立第23旅的1个营进攻。本拟突袭,因该营已有准备,改为强攻。激战至上午8时30分,日军从北、东两个方向迂回进攻。营长傅冠军重伤后牺牲,士兵伤亡亦众。在日军炮火不断轰击下,守军被迫于11时许放弃营房撤退。
长春城内驻有省防军700余人。独立第23旅旅长兼吉长镇守使李桂林闻风逃走,驻军被日军缴械。日军于19日占领长春,其第2师团司令部遂移至长春。20日,海城的日军野炮第2联队的1个大队及旅顺日军步兵第30联队均集中于长春。驻朝鲜日军也正企图越境进入东北,准备向吉林及黑龙江发动进攻。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军方首脑于9月19日7时召开会议,一致赞同关东军的行动,即由陆军大臣和参谋总长分别致电关东军,电文说:“9月18日夜以后,关东军司令官之决心和处置深合时宜,深信此乃提高帝国军队威信之举……”〔33〕20日上午,参谋总长、陆军大臣、教育总监开会,会上军部希望一并解决满蒙问题,海军也积极支持关东军。本庄繁遂于21日晨决定进攻吉林。吉林省主席兼东北边防军副司令长官张作相因乃父殁回锦州治丧,一切军务由参谋长、省府委员熙洽代理。熙洽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侵占长春的日军第2师团师团长多门二郎和熙洽是师生关系,熙洽与日关东军暗中早有联系,他于9月20日派人持函到长春见多门,表示甘心卖国投降。
吉林市驻有东北军第25旅张作舟部2个团,副司令长官公署卫队团团长冯占海所辖步兵3个营、骑兵1个营、炮兵1个营,以及迫击炮、重机枪、通信等各1个连。熙洽借口遵守蒋介石不抵抗的指示,在省政府召开军政紧急会议,不顾冯占海等人的强烈反对,命令驻省城吉林市的各部队及吉长铁路警备队分别撤出吉林市,集中在团山、龙潭一带,市内仅留少数部队与警察。
9月21日在熙洽迎接下,多门二郎率领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即占领了吉林。当晚,驻朝鲜日军混成第39旅团到达沈阳,接替了防务,第15旅团向长春集中。驻平壤的飞行第6联队的2个中队此时亦已到达沈阳东塔机场。9月23日又侵占了蛟河和敦化。在此之前,吉林东部的延吉、珲春、汪清、和龙等县已被日军占领。24日,日军又向辽宁和吉林西北进犯,先占通辽,继而又占新民,25日进占洮南。这样,在不到1周的时间内,日本侵略军就占领了辽宁、吉林两省的30座城市,并不同程度地控制了北宁、沈海、四洮、吉长、吉敦、吉海等铁路线,完成了其军事进攻的阶段。
三、 江桥抗战和黑龙江省的失陷
1931年9月19日,国民政府得知沈阳等地已为日军侵占,当日致电在日内瓦的中国代表施肇基:“现已完全证实,我方毫无挑衅举动,日军公然向我攻击……中国政府请求国际联合会立即并有效地依照盟约条款,取适当之措置,使日军退出占领区域,保持东亚和平,中国政府决定服从国际联合会关于此事所为之任何决定。”〔34〕9月22日,蒋介石在国民党南京市党部党员会议上讲话,说:“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35〕与此同时,张学良在北平邀请胡适、李石曾等社会名流及东北高级将领磋商东北问题,“也均以依靠国联、听命中央为是”,〔36〕并于9月26日命令东北军将士:“一,此次之所以命令不抵抗主义,是因将此次事变诉诸国际公审,以外交求得后胜利。二,尚未到与日军抗争之时机,因此各军将士对日人依然平常那样对待,不得侵害。”〔37〕蒋介石、张学良“依靠国联”、对日“逆来顺受”的态度,不仅更助长了日军的侵略气焰,而且促使了一些人的叛变投敌。除前述熙洽迎接日军进占吉林外,洮辽镇守使兼吉林省防第2旅旅长张海鹏在日军向吉林西北进犯时投降日军;9月27日,暗中策划哈尔滨“独立”的张景惠宣布自任东三省特别区(哈尔滨)“治安维持会”会长;10月15日,东边道镇守使兼辽宁省防第1旅旅长于芷山发表宣言,叛变投敌。日军在这些叛国分子协助下准备进一步扩大其侵占区域。日军攻占沈阳、长春等地后,许多仍滞留于吉、辽两省的东北军部队不满并违抗蒋介石、张学良的不抵抗命令,向占领铁路沿线地区的日军不断发动反击。如9月24日,约有1个营的兵力袭击了日军混成第39旅团第78联队守备的沈阳兵工厂;28日,在长春附近的部队,于夜间攻入南岭日军第2师团兵营,烧毁营房10余栋;10月11日,袭击了营口的日军守备队;16日,约2个营的兵力攻击昌图县城;23日晚,在沈阳以西的李官堡附近袭击日军守备队等。总之,从日军侵占沈阳开始,东北军民自发的游击战就展开了。
日军侵占辽、吉两省后,即积极图谋取得黑龙江省。但因黑省远处日军在东北的势力范围之外,且与苏联接壤,日军出兵侵占尚有顾忌,因而玩弄以华治华的策略,利用张海鹏伪军为前驱攻占黑龙江省。为此,给以大量械弹。
黑龙江省军政当局自辽、吉两省陷落后颇为惊慌,并因省主席万福麟远在北平,群龙无首,如何应变,莫衷一是。日寇睹此情形,更加制造攻黑的空气,意在恫吓,增加纷扰。万福麟在北平曾电令“黑省军事暂由警务处处长窦联芳负责照料,参谋长谢珂副之”,〔38〕但窦接电后不关心、也不负责抗战的事,军事上一切由参谋长谢珂处理。
谢珂奉张学良命令,对进犯的张海鹏伪军进行抵抗。当即开始布置军事,准备抗敌,电令海拉尔、满洲里、黑河和东荒地各地的驻军积极准备补充,听候调遣。为保卫省城齐齐哈尔,将独立骑兵第2旅的1个团部署于泰来,对洮南方向警戒;派工兵1个连驻守嫩江铁桥,并在北岸构筑了防御工事;10月初又将省防骑兵第2旅控制于龙江县附近待命。
嫩江南岸的江桥是洮(南)昂(昂昂溪)铁路跨越嫩江的必经之路,系南北交通要冲,日军如侵犯省城,首先必须攻占江桥。10月13日,张海鹏在日军授意下开始向齐齐哈尔进犯,于是引起了江桥抗战。
江桥抗战自10月13日至11月20日,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阶段自10月13日至19日,重创张海鹏叛军。
张海鹏派徐景隆率3个团从白城子出发向江桥进犯,15日到泰来,日军飞机飞抵龙江上空助威。16日拂晓,叛军进抵江桥南端,与守军发生激烈战斗,其3个团在守军的反击下伤亡惨重,一齐溃退,在江桥以南地区与守军对峙。守军遂将江桥破坏3孔,阻止日军再犯。
第二阶段自10月19日起到11月6日止,击败日军第2师团。
10月16日,马占山接到张学良任命其代理黑龙江省主席、军事总指挥的电令后,立即从黑河昼夜兼程前往省城,于19日经哈尔滨到达齐齐哈尔,20日上午就任黑龙江省代主席,并宣布成立黑龙江军临时总指挥部,以便统一指挥。马占山任总指挥,以副司令公署参谋长谢珂任副指挥。
马占山在听取谢珂等将领关于江桥作战情况的报告后,立即调整了部署:委朴炳珊为省城警备司令,以加强省城防卫;任王南屏为黑河警备司令,接替马占山的遗缺;将东北屯垦军3个步兵团、1个骑兵团、1个炮兵营编为步兵第1旅,开驻大兴以南布防。其中骑兵到富拉尔基以西对景星方向警戒。
关东军在张海鹏叛军失败之后即准备直接出兵,认为中国军队破坏嫩江桥是好的借口,遂以洮昂路的修建有日本投资为理由,决定以第2师团第16联队的步、炮各1个大队和1个工兵中队组成嫩江支队,在独立飞行第8中队协助下,以武力掩护修桥,来挑起事端,发动进攻。但当时日本陆军省和参谋本部对苏联尚有所顾忌,因而不同意关东军进攻。金谷范三曾电令关东军:“为修江桥,可以出动。但如向远离嫩江的北满出兵,无论有何项理由,非经我批准,都不许出兵。”〔39〕但当从日本驻苏联大使广田弘毅口中得知苏联副外长加拉罕已于10月29日向日本声明苏联对交战双方都不提供任何支持、采取“严格的不干涉政策”〔40〕时,日本陆军省等的态度才有所改变,转而采取支持关东军的态度。11月2日,本庄繁令齐齐哈尔日本特务机关长林义秀向马占山发出后通牒:马占山军在11月3日正午前必须自嫩江铁桥后撤至10公里以外地区,在日军修桥完竣之前不得进入该地区;如不接受上述要求,则日军将使用武力。〔41〕马占山决定对日军修桥不予干涉,但如进攻中国军队,则采取自卫措施。
4日上午,日嫩江支队的先遣中队在飞机掩护下从江桥车站北进,通过嫩江桥后向大兴车站以南的中国军队阵地进攻。马占山卫队团徐宝珍部奋起迎击,将其击退。下午,日军集中兵力,在飞机和炮兵的支援下连续进攻,均被守军击退。日军伤亡甚众,低飞投弹的飞行员大针新一郎中尉亦被击伤。
5日上午,日军集中全力再次发动进攻。战斗极为激烈。马占山军除先后增加省防步兵第2旅的2个步兵团以加强正面阵地的防御力量外,又派出省防骑兵第1、第2旅(各2个团)分别从左、右两翼迂回至日军侧后将其包围。日军被迫由进攻转为就地防御,其后方勤务分队大部被迂回的骑兵所歼灭。
当日夜,日军第29联队的1个大队前来增援,到达后立即发动进攻,但很快亦被马占山军所包围。本庄繁再急调第16联队的1个步兵大队和3个炮兵中队来援。
6日晨,日军增援部队到达,为解救被围日军,在飞机轮番扫射、轰炸支援下立即发动猛攻。当日,马占山亲自到阵地督战。双方伤亡均众。日军在马占山军的顽强抗击下,攻击受挫,进展困难。本庄繁当即又令第2师团多门二郎率在沈阳地区的第29联队、骑兵第2联队、野炮兵第2联队、临时野战重炮兵大队、工兵中队和混成第39旅团的1个大队急开江桥附近增援。由于江桥战斗情况发生变化,马占山军在重创进攻的日军后,于当日中午开始主动向三间房一带转移,以骑兵第1旅与步兵第1旅重新组织防御,因而本庄繁于下午3时又下令多门二郎停止前进,返回原驻地。
在马占山直接指挥下,守军第二阶段的战斗非常英勇顽强,抗击了日军三天两夜的空中和地面的进攻。据日方记载,此役日军死伤197人[42](一说死167人,伤600余人)。马占山军伤亡约500人。第三阶段自11月7日起,到19日守军撤出江桥地区。
日军进攻失败后并不甘心。8日,本庄繁令林义秀通知黑龙江省政府,要求马占山下野,由省政府将政权“和平授予”张海鹏。马占山置之不理,并于10日通电全国,阐述江桥前期抗战的原委及黑龙江省军民的抗战决心,以揭露日本的野心与阴谋,同时调驻扎兰屯的省防步兵第1旅开往景星地区布防。11日,本庄繁通过林义秀再一次要求马占山下野,要求将马占山部撤出齐齐哈尔,并声称“为保证洮昂铁路的安全”,日军有进驻昂昂溪车站之权,限马占山于12日晚12时前答复。与此同时,日军不断以小部队和飞机、炮兵向马占山军阵地进行袭扰性进攻。马占山再一次拒绝了日方的要求,并指挥部队将进攻的日军击退。
13日,本庄繁决定暂时减少长大铁路沿线及新占领地区的警备兵力,由第2师团长多门二郎集中力量直接指挥击灭马占山军,占领齐齐哈尔,并将作战计划上报陆军省和参谋本部。14日,参谋总长金谷范三复电本庄繁:如果马占山不接受撤往齐齐哈尔以北、向中东铁路以南出动的要求时,“贵军应采取自卫上认为必要的自主行动”。〔43〕15日,本庄繁向马占山发出让其撤至齐齐哈尔以北、并限令16日中午前答复的通牒。此时,嫩江铁桥已经修好,日军第2师团主力(步兵约10个大队,骑兵2个中队,野炮兵6个中队,重炮兵2个中队,工兵1个中队)已经先后运至大兴地区;关东军于11月11日新成立的飞行队的独立第8、第9中队也已进至泰来及大兴两个新修的前进机场。
16日,马占山再次拒绝了日军的无理要求。当晚,金谷范三下令关东军“向齐齐哈尔以北推进,并以果敢行动将其歼灭”。〔44〕本庄繁当即下令第2师团向三间房一带的马占山军阵地进攻。为加强进攻力量,本庄繁还将驻沈阳的混成第39旅团配属给第2师团,令其立即乘车至大兴集结(由于东屏等地多处铁路被东北军游击部队破坏,该旅团未能按时到达战场参加战斗)。17日上午,日军梯队部队开始进攻。均为守军击退。18日拂晓,日军第2师团各部全部投入战斗。马占山军奋勇抗击,守住了阵地。天明后,日军先以炮兵、飞机对守军阵地连续射击、轰炸,实施火力准备,尔后以轻武器的交叉火力掩护步兵突击。守军阵地被破坏殆尽,部队伤亡极众。至9时左右,日军突破了三间房附近的线阵地,但在三间房以东、以西的守军仍坚守阵地,多次以肉搏击退日军的进攻。激战至中午,马占山为保存力量,下令所属部队逐次撤离线阵地。日军追击至榆树屯、昂昂溪一线,停止前进。
马占山军撤至齐齐哈尔以南地区后,即以小部队实施掩护性阻击。马占山率部队及黑龙江省军政机关于19日4时向海伦、拜泉转移。日军于18日晚开始向齐齐哈尔追击前进,沿途未遭坚强抵抗,于19日下午3时进入齐齐哈尔市。江桥抗战结束。
据日方记载,日军第二师团进攻江桥的参战总人数约5900人,伤亡(含冻伤)达1181人(一说1378人),占其总人数的20%。〔45〕又据日军统计,马占山军参加江桥抗战的总人数约为11 800人,伤亡约1100人。〔46〕
违反蒋介石不抵抗命令的江桥抗战打响了武装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仗,以鲜血和生命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对全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斗争产生了重大的政治影响,有力地推动了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全国各地爱国志士纷纷谴责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谴责国民政府对东北沦亡熟视无睹的行径,要求国民政府“下令全国动员,对日决一死战,以保国家之尊严,民族之人格”。〔47〕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在江桥抗战影响之下掀起高潮,东北人民抗击日军的斗争风起云涌,抗日烽火迅速燃遍了白山黑水间。
四、 锦州作战及其失陷
1931年9月19日沈阳沦陷。9月20日日本侵略者改辽宁省为奉天省,改沈阳市为奉天市,由日人土肥原贤二任市长。辽宁省省长臧式毅等与熙洽、张景惠沆瀣一气,积极从事出卖祖国、组织傀儡政权的活动。
9月23日,张学良发出通电,严正声明:“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行署及辽宁省政府均不能行使职权,兹在锦县暂设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行署及辽宁省政府行署,着以张作相代理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48〕以示东北三省政权依然存在,不承认日本帝国主义炮制的傀儡政权组织。9月27日,辽宁省代主席米春霖从北平赴锦州组织行署。
锦州仅次于沈阳、安东,为辽宁的第三大城市,是东北通往华北的咽喉,北宁、锦朝两路在此交会,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夺取了锦州,就获得了进一步西侵热河、平津的重要战略基地。日军在侵占沈阳、长春、齐齐哈尔后,锦州便成为日军进攻的下一个目标。张学良在此设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行署及辽宁省政府行署,不仅对在东北坚持抗日作战的东北军和广大的民众是巨大的鼓舞,而且对步步进逼的日本侵略者是一个威胁。
日本关东军为了摧毁东北军的指挥机关,早在10月8日即以飞机11架对锦州轰炸,投下25公斤重的炸弹75枚。在此前后还多次派飞机空袭沟帮子、打虎山车站。日军又指使汉奸凌印清、张学成等组织所谓“东北自卫军”,但凌印清、张学成的汉奸武装先后被警备处长黄显声派骑兵公安总队歼灭。日本的阴谋未能得逞。
11月间,日本又派土肥原贤二去天津制造暴乱,再次制造出兵的借口,并乘机劫持了废帝溥仪去东北充当傀儡。26日夜,驻天津的日军致电关东军:“在天津附近,日华两军再次冲突,军决定断然行使自卫权,击退当面之中国军,切望迅速增兵。”〔49〕关东军接电后,立即作出了“军准备立即集结兵力,然后向山海关前进,救援贵军的危急”的决定,[50]遂令混成第4旅团(原属第8师团,11月间由日本调至东北,驻军齐齐哈尔)推进到大凌河一线,第39旅团和第2师团主力到沈阳集结,并派飞机支援地面部队的行动。后因准备不足,遵照日本政府的命令停止进攻,进入辽西的部队撤至新民。
国民政府得知日军向锦州进攻后,经与英、美、法三国商议,于11月25日向国际联合会(以下称“国联”)提出了划锦州为中立区的方案,提出驻锦州的中国军队撤至山海关,日本向该三国和国联保证不占锦州,由国联派官员进驻中立区监督。日本关东军坚决不赞成将锦州划为中立区,竟向陆军省及参谋本部提议:如有必要设中立区的话,应设在山海关至滦河之间。这说明关东军坚决要将中国军队驱逐至关内,要侵占整个东北地区。12月初,张学良曾企图将锦州部队撤入关内,国民政府告诫张学良:“兄拟将锦州驻军自动撤退,请暂从缓。”并告张:如日人进攻,“自当力排困难,期能抵御”。〔51〕
12月中旬,关东军以讨伐辽西匪贼为名要求增派兵力。关东军司令部制订了《进攻锦州的方略》。日本从国内增派了混成第8旅团和1个战车队、1个口径15厘米榴弹炮大队、1个口径10.5厘米加农炮中队,从朝鲜增派了第20师团司令部、混成第38旅团及1个重轰炸机中队到东北参战。
12月18日,关东军司令部根据13日制定的《进攻锦州的方略》,又拟订了《进攻锦州向大凌河畔进军的要点》和《进攻锦州附近敌阵地的内定计划》,决定分两步攻占锦州。步攻占沟帮子,以控制交通线和集结兵力。第2师团由营口、田庄台沿营(口)沟(帮子)铁路,经盘山从东面进攻;混成39旅团由沈阳、新民沿沈(阳)山(海关)铁路,经大虎山从北面进攻;混成第8旅团随混成39旅团前进,担任沟帮子至新民间的警备。第二步攻占锦州。以从朝鲜调来的第20师团司令部和混成第38旅团(预定29、30日到达)及混成第39旅团进攻锦州;第2师团为机动兵团,仍控制于沟帮子,随时准备策应。预定28日开始行动。
在准备期间,第2师团以“剿匪”为名义,令第30联队的步、炮兵各1个大队攻占田庄台,以其为进攻出发地;令野炮兵第2联队及第15旅团派出小部队,对牛庄、三岔河、盘山等地进行战斗侦察。该师团与中国军队、当地民众义勇军不断发生小规模的战斗。
12月28日,日军第2师团在飞行队的配合下,沿营沟路进攻沟帮子,沿途遭到东北军和民众义勇军的抵抗和装甲列车的炮击,于31日进抵沟帮子;混成第39旅团于30日晨由新民、沈阳乘火车出发,沿途仅遭轻微抵抗,于当日到达大虎山,31日到达沟帮子;混成第8旅团亦于30日由沈阳乘汽车西进,31日到达大虎山,沿铁路派出了警备部队。日机在掩护地面部队前进、轰炸沟帮子附近的装甲列车时,被击落1架。
锦州地区的东北军在日军进攻时既得不到支援,又恐被日军从塘沽或秦皇岛登陆切断退路,遂于1931年12月29日开始向关内撤退。1932年1月3日晨全部撤出锦州,至滦县地区集结。当日下午,日军占领锦州。
日军占领锦州后,迅即占领辽西其他地区,直逼长城之下。尔后又重新调整部署,作下一步攻取哈尔滨、侵占东三省特区的准备。
五、 哈尔滨保卫战
哈尔滨为东北门户,是北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既是中苏共管的中东铁路的枢纽,又是华洋杂处的国际市场。该市是东三省特别行政区署所在地(道里为东三省特区所属,道外为吉林省所属)。“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一度想进攻哈尔滨,但日本政府担心苏联的干涉而遭到陆相南次郎的阻止。日军侵占齐齐哈尔后,抵近苏联国境。由于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向日本重申实行不干涉政策,〔52〕因而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
哈尔滨特区行政长官张景惠于9月27日宣布成立“东省特区治安维持会”,自任会长,叛国投敌,并利用日军供给的大批军火,招募伪特区警察部队,扩充武装力量。
同年11月,以诚允为主席的吉林省抗日政府在宾县、以马占山为主席的黑龙江抗日政府在海伦相继设署办公,极大地鼓舞了吉、黑两省人民的抗日斗志。日本关东军为进攻哈尔滨,首先要以武力“讨伐”抗日武装。1932年1月,由降日的原吉林省军编成的伪军,在叛国投敌、被日军任命为“吉林省剿匪司令”的原东北军骑兵第16师师长于琛澄率领下开始“讨伐”吉林省抗日政府。1月16日,于部伪军在榆树被东北军第25旅击溃。27日,伪军在南岗、三棵树地区又遭到李杜、丁超等部的反击,前后伤亡700余人,进攻受挫。于是关东军决定直接出兵。
1932年1月28日晨,本庄繁在得到参谋本部同意派兵“护侨”的复电后,立即命第3旅团长谷部照率第4联队、炮兵大队及坦克2辆,从长春乘火车去哈尔滨“护侨”。当日本海军陆战队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后,国内外视点都集中在上海。日军想利用这个机会侵占哈尔滨,于是参谋本部急令关东军增加兵力攻占哈尔滨。
本庄繁于29日下达作战命令:第2师团向长春集结,尔后以车运至哈尔滨;混成第4旅团一部,从齐齐哈尔以车运至安达、肇东,从哈尔滨北面策应第2师团作战;关东军飞行队第1、 第3、 第8、 第9中队掩护第2师团集结、开进和进攻。
长谷部率第4联队从长春乘火车出发。由于铁路多处被东北军破坏,29日拂晓,其列车到达松花江南岸的老哨沟一带时即受到东北军的攻击。日军立即改为攻击前进,在不断遭到阻击的情况下,于当晚进至三岔河以北的石头城子村。
在吉林抗战的东北军各部为了统一指挥、抗击日军的进犯,于1月31日组成了吉林自卫军。众将领推举李杜为总司令。自卫军的编组如下:〔53〕吉林自卫军总司令李杜
中东路护路军总司令丁超
前敌总指挥王之佑
总参谋长杨耀钧
第22旅旅长赵毅
第25旅旅长马宪章
第26旅旅长宋文俊
第29旅旅长王瑞华
暂编第1旅旅长冯占海
骑兵第1旅旅长宫长海
骑兵第2旅旅长姚殿臣
山林游击队统领宋希曾日军在三岔河遭到重创,并知吉林自卫军成立后,一面修路准备再犯,一面由关东军总司令本庄繁致函自卫军,称“苏俄政府并不反对该军使用中东路运输部队,请丁、李对局势放大眼光,抵抗无益”,〔54〕企图逼丁、李放弃抵抗。
1月30日,向哈尔滨进犯的关东军第3旅团长谷照部于当晚8时进抵双城车站。当时第22旅赵毅部正在此设伏。日军先头部队军车2列到站后,日军下车集结,准备部署对哈尔滨的进攻。设伏部队乘敌架枪吃饭、毫无准备的有利时机,突然从三面发起攻击,以猛烈的火力将敌压迫于站台上下,继而以刺刀、手榴弹与敌展开白刃战。日军措手不及,死伤甚重。〔55〕31日天亮后,第22旅部队方撤离战场。日军被迫停止待援,并修筑了临时前进机场。
双城失守,哈尔滨门户洞开。自卫军将大部兵力配置于哈市城南及东南、西南的顾乡约屯、病院街、旧哈尔滨城、拉拉屯一线。日军第2师团各部于2月3日先后到达苇塘沟河地区。4日下午,日军展开于铁路两侧的顾乡约屯以南、永发屯、杨马架一线,第3旅团在铁路以东,第15旅团在铁路以西。炮火准备后,日军发起攻击。吉林自卫军利用工事和村庄房屋顽强抵抗,炮兵集中火力对进攻的敌军实施歼灭射击,杀伤了大量敌人。日军攻击顿挫,转为就地防守。
2月5日拂晓,自卫军开始反击,首先以炮兵实施火力准备,对铁路以东的日军第3旅团阵地集中射击,尔后步兵开始出击。线日军陷于苦战困境。第2师团长多门二郎急令炮兵对反击的自卫军实施拦阻射击,并将坦克队和预备队投入反击。飞行队的4个中队从双城临时前进机场起飞,轮番轰炸、扫射,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战斗异常激烈,双方伤亡均众。由于自卫军没有空军支援,日军飞机威胁甚大,于5日下午全线撤至哈尔滨以东地区。日军侵占哈尔滨后,沿中东路向东进犯,于3、 4月间相继占领了哈东的海林、宁安、方正等要地。
哈尔滨的沦陷标志着在东北三省的抗日政权和东北军的瓦解,以东北军为主体的抵抗活动趋于消沉,代之而起的是各地义勇军的抗日斗争。图133哈尔滨保卫战要图
(1932年1月下旬—2月5日)
六、 国民政府依赖国联制止日本侵略的希望破灭
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导致日本能够轻易、迅速地占领中国的东北三省。
蒋介石除了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以外,还认为中国“国防力量薄弱”,企望国联、美国出面制止日本的侵略。
蒋介石曾认为:中国是列强的“公共殖民地”,如果日本“要将中国来做他一个国家所独有的殖民地,就是要同世界各强国来决战”。〔56〕“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一再强调要“镇静忍耐”,要“逆来顺受”,“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要“信赖国联公断处理”等;在东北大片国土被日军侵占的事实面前,却认为国联和英、法必将尽力阻止日本占领东三省,美国在必要时“有运用《九国公约》出面对日本作有力抵制的可能”,〔57〕还企望能在“外交无形之战争”中取胜。国民政府多次向国联控告日本侵略中国东北领土,请国联主持公道。但国联并没有,也不可能制止日本的侵略。
日本侵占中国东三省时,美国国务卿史汀生担心美国失掉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和将引起远东的均势发生变化,曾向总统胡佛提出对日本实行集体经济制裁或施加外交压力,但胡佛反对。胡佛在内阁会议上声称:在中日纠纷问题上,“日本方面有些道理”,为了美国与日本长期友好,应当考虑日本方面的理由。他强调说:“美国不参与经济制裁或军事制裁”,因为那将“导致战争”,坚持“只能诉诸舆论”。国联邀请美国派员列席理事会议。美国驻英大使道咸斯到达巴黎后,不但不出席国联理事会会议,反而私下作袒护日本的游说,〔58〕以致国联理事会讨论对日制裁案持续1月之久,且终未能通过。
当日军占领锦州后,美国国务卿于1月7日发表声明:美国不承认损害美国在华利益、损害中国主权独立与领土,或行政完整、影响门户开放政策,或违反《非战公约》的任何情况。〔59〕但美国仅有语言而无任何有效的行动。即使如此,当他与英、法联系,希望他们也采取同样的不承认主义时,英国和法国都不肯响应。
在中国驻国联代表施肇基一再要求下,国联于1932年1月组成了以英国人李顿为委员长,由美、法、德、意各出1名委员的国联调查团。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侵占了中国的领土,这本来是明明白白的事实,可这个调查团在中国进行了近半年的“调查”,又费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才于9月间写出了一份《国际联合会调查团报告书》。而这个报告书虽然也说了几句有关日方的军事行动不能视为合法自卫办法,和“满洲国”在当地“华人心中不过是日人之工具而已”等模棱两可的“好话”,却又侮称“中国是一个正在演进中的国家”。特别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报告书竟把“承认日本在满洲之利益”和“满洲自治”作为“规定任何圆满解决所应依据的原则”。〔60〕至此,国民政府依赖国联制止日本侵略的希望完全破灭。
其实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自己并没有必胜的把握。日本驻北平的特务机关长松室孝良在给关东军的秘密报告中曾这样说:“须知‘九一八’迄今之帝国对华作战,中国军因依赖国联而行无抵抗主义,故皇军得以顺利胜利……倘彼时中国军民能一致合力抵抗,则帝国之在满势力行将陷于重围。一切原料能否供给帝国,一切市场能否消费日货,所有交通要点、资源工厂能否由帝国保持,偌大地区、偌多人口能否为帝国统治,均无确实之把握;同时反满抗日力量之集结,实行大规模之游击扰乱,则皇军势必苦于应付。”〔61〕应当说松室孝良的看法是符合实际的。


注释:
〔1〕〔日〕小林龙夫、岛田俊彦编《现代史资料(7)·满洲事变》。东京1964年版,第161页。
〔2〕日本国际政治学会:《走向太平洋战争的道路》。东京1963年版,第91页。
〔3〕〔日〕本庄繁:《本庄日记》。转引自姜念东等《伪满洲国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2页。
〔4〕同〔3〕,第53页。
〔5〕见《板垣征四郎秘录》等。转引自王辅《日军侵华战争》,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一)第67页。
〔6〕同〔1〕,第164页。
〔7〕1930年爆发了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的中原大战。9月间张学良率东北军主力入关进行武装“调停”,以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的名义坐镇北平。东北军入关后部队布防于平、津、冀等要地。
〔8〕同〔2〕,第385—386页。
〔9〕见《石原莞尔日记》。转引自马越山《九·一八事变实录》,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页—86页;《日军侵华战争》,(一)第71—72页。
〔10〕〔日〕岛田俊彦:《关东军》,东京1969年版,第94—107页。
〔11〕1931年4月间,朝鲜移民180余人未经长春县政府许可,擅自在万宝山伊通河上筑坝截流、挖掘水渠以开拓水田。挖渠侵占当地农民耕地,截流后将淹没附近良田。5月31日,县政府派人劝止。朝鲜移民已听从劝告停工,但日本驻长春领事馆于6月3日派日警赶来,怂恿朝鲜移民重新施工。7月2日,当地中国农民企图平渠毁坝,与日警发生冲突。经中国警察极力劝解弹压,停止冲突。双方人员在冲突中均未受伤。7月3日,日本派宪兵20人、警察60人,携带机枪及步兵炮等至万宝山现场,禁止中国人在5里内通行。朝鲜移民在日本武装护卫下于7月11日完工通水。日本借此事蓄意制造事端,在其控制的各报纸上捏造说朝鲜有许多人被杀害、东北当局下令驱逐朝鲜侨民等,从而引起朝鲜排华暴乱,华侨被杀500余人(一说119人),伤2000余人(一说395人)。
〔12〕日本参谋本部军官中村震太郎奉命以农业技师的假身份在东北从事搜集军事情报的间谍工作,1931年6月26日在洮南军事禁区内被中国军队抓获。因证据确凿,被中国屯垦第3团团长关玉衡所部处决。
〔13〕同〔2〕,第420页。
〔14〕见《本庄日记》。转引自罗焕章等《中国抗战军事史》,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第20页。
〔15〕〔16〕同〔1〕,第149页。
〔17〕同〔14〕。
〔18〕同〔14〕,第21页。
〔19〕陈觉:《九·一八后国难痛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6页。
〔20〕日本参谋本部编《满洲事变作战经过概要》。中华书局1982年中译本,第1—2页。
〔21〕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台北综合月刊社1973年版,第83页。
〔22〕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和日本》。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八卷第236页。
〔23〕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社会科学院编《九一八事变》。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67页。
〔24〕何柱国:《九·一八沈阳事变前后》。载《文史资料选辑》第76期,第66页。
〔25〕洪钫:《九一八事变当时的张学良》。载《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第23页。
〔26〕见《张副司令表示态度》(1931年9月20日)。载《国闻周报》第8卷第38期。
〔27〕赵镇藩:《日军进攻北大营亲历记》第5页。载《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
〔28〕《关东军全史》第103页。
〔29〕日本广播协会采访张学良组成员舀井胜美编《张学良的昭和史后证言》,东京1991年版,第125页。
〔30〕《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台北1981年版,(一)第262页。
〔31〕《满洲事变作战经过概要》,第17页。
〔32〕据陈觉著《九·一八后国难痛史》(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所列损失表统计。日本方面记载所获飞机为110架。
〔33〕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日本朝云新闻社1969年版,第113—114页。
〔34〕李云汉编《九一八事变史料》。台北1977年版,第453—454页。
〔35〕1931年9月23日《申报》第8版。
〔36〕同〔25〕,第24页。
〔37〕日本关东军参谋本部1931年9月28日《关特报》(中国第32号)。见远东军事法庭检察官资料缩微胶卷。
〔38〕谢珂:《江桥抗战和马占山降日经过》。载《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第28—29页。
〔39〕〔日〕片仓衷:《满洲事变机密政略日志》。载《现代史资料(7)·满洲事变》第268页。
〔40〕〔日〕舀井胜美:《满洲事变》。东京1978年版,第113页。
〔41〕〔日〕小林龙夫、岛田俊彦、稻叶正夫编《现代史资料(11)·续满洲事变》。东京1965年版,第368页。
〔42〕日本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满洲事变史》。东京1967年版,(一)第40页。
〔43〕同〔39〕,第298页。
〔44〕同〔39〕,第299页。
〔45〕同〔42〕,第192页。
〔46〕同〔42〕。
〔47〕北京法学院教职员会1931年11月21日致国民政府电。转引自陈觉著《九·一八后国难痛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16页。
〔48〕辽宁省档案馆藏《热河省政府档案》第9984号。
〔49〕〔50〕同〔41〕,第422页。
〔51〕顾维钧1931年12月5日致张学良电稿。原件藏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载《民国档案》1995年第1期。
〔52〕〔苏〕维戈兹基等:《外交史》。三联书店1979年中译本,第3卷第552页。
〔53〕〔54〕见《长城抗日战纪》附录《义勇军战绩》。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
〔55〕赵毅:《双城阻击战和哈尔滨的沦陷》。载《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第69—70页。
〔56〕张其昀主编《蒋总统集》。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册第793页。
〔57〕《国民党中央特种外交委员会向中央政治会议的报告》(1931年11月)。载《从巴黎和会到国联》。转引自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日本侵华七十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35页。
〔58〕《胡佛回忆录·内阁与总统任内》,引同〔55〕。
〔59〕〔美〕史汀生:《远东的危机》,纽约1936年版,第96页。
〔60〕见《国际联合会调查团报告书》。引同〔47〕,第1723页。
〔61〕见国民政府行政院档案。原件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