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技术元素不仅是当代中国文化建构的主体力量,也是视觉文化演化的宏观背景。本书从视觉技术形态演化的角度,探寻了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生态的演变和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两个角度阐释了视觉技术和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建构之间的关系:一是,从“视觉技术形态”的演化路径入手,探讨印刷术、摄影、电影、电视、计算机、互联网等视觉媒介的技术力量在形塑当代中国文化生态中的作用;二是,从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脉络入手,探索视觉技术在当代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同的发展阶段影响和形塑文化生态的理念、方法和路径。此外,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古典文化、民间文化等重要文化形态的演化进行了针对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中国的电视时代、网络时代、数字时代的精神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

祁林,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兼任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研究员、教 育 部创新创业教指委委员、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研究兴趣集中在文化创意、流行艺术与设计批评等领域。著有《电视文化的观念》《网络传播论纲》等著作,译有美国文化研究领军人物劳伦斯·格罗斯伯格(Lawrence Crossberg)的代表作《媒介建构》(Media Making),在《文艺研究》《传播与社会学刊》《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文化研究》《艺术百家》等境内外杂志发表论文多篇。近年来主持和参与了教育 部重大研究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等多项研究课题。


【目录】

引言

节 肉眼观看的视觉文化

第二节 技术介入观看

第三节 视觉文化体制

节 主导文化、精英文化的话语力量和视觉呈现

第二节 市场话语与大众文化

第三节 民间话语与市民文化

第四节 技术民主化和视觉文化多元化发展

第三章 视觉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嬗变

节 移动观看传统的技术演进

第二节 电视与民俗重构

第三节 文本转换与文化翻译中的技术力量

第四章 视觉装置范式与日常生活审美化

节 装置、视觉装置与可供性

第二节 视觉装置与观看模式

第三节 视像机器

第五章 数字界面的视觉生产

节 视像自主生产的传播机制

第二节 自拍话语与自我身份认同流变

第三节 自主视频创作的文化逻辑和介入美学

参考文献

后记


【免费在线读】

技术、艺术与主体

按照雷蒙·威廉斯的考证,技术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即希腊文的tekhne,它意指一种个人技艺。这个含义一直延续到17世纪,在那个时候,技术——technology的基本含义就是“对于技艺(Art)做系统研究的描述,或者描述某一特殊的技艺”。这也是技术的原初含义,即人类自身掌握的一种做事的技巧和能力。换言之,“技术”类似于“手工艺”(craft)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进而延伸出“灵巧”(craftiness)、匠人(craftsman)等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是人类在面临困难,或者说面临一个需要处理的问题时所衍生出来的一种解决办法。虽然人类(包括少数诸如大猩猩这样的动物)为什么会拥有技术,以及什么时候开始拥有技术,这其中的具体细节已然不可考,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技术是人类面临某个问题或者挑战后,通过某种方式解决这个问题或者克服这项挑战的结果”。如果说,阿基米德发明的杠杆技术是为了解决人类自己气力不足而衍生出来的技术,那么古罗马人发明的共和制也是技术,这是一种解决社会有效统治的技术。于是,技术逐渐发展出自己微观与宏观两层含义: 微观层面的技术即“technique”,是指具体的技艺、技巧。微观意义上的技术是和人的双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体现在画家运笔的手法、裁缝做衣服的手艺、厨师烹制食物的能力等方面。而宏观层面的技术则为“technology”,它是指作为体系的技术和方法。我们通常所谓的工业技术、交通技术、军事技术等等,其技术概念的使用就是在这一层面上。

在考察技术含义的演化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提及的另外一个重要概念是“艺术”。因为,今天我们司空见惯的“艺术”概念其原初含义正是“技艺”,这和“技术”的概念相互通约,甚至是完全一样的。毋宁说,人们对技术和艺术这两个概念在原初时候的使用是不加区分的。

艺术早的含义是技能——“skill”,这就是微观层面的技术含义。而且到了17世纪的时候,“艺术”概念的外延已然非常宽泛,数学、医学乃至钓鱼等领域,都能用到这个词语。但是,与“技术”不同的是,在艺术概念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多地赋予它精神性和超越性的内涵,即“艺”是那些普遍意义上的能够解决大问题的技能。典型的就是,中世纪的西方大学中衍生出“文科七艺”——意指文法、逻辑、几何、修辞、音乐、算数和天文等七种学问。这七种学问首先意味着七种技能,但是这些技能又不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小技能,而是让一个人能够通晓宇宙、社会奥秘后获得更多自由的技能。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它大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是与外界沟通,进而能够说服别人、表达自己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人就可以变成领袖和统治者。这些能力包括: 文法——中世纪的文法主要是指拉丁文的语法和使用规则。拉丁文在古代欧洲是各国通用的上层语言,而英语、德语都只能算是方言。掌握拉丁文,人们才能参与国际交流。逻辑——一个人掌握了逻辑,不仅能够阅读复杂的文本,更可以准确地认知社会和思考问题。修辞——学修辞是为了说服别人,施加自己的影响力。第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所谓的“解决问题”不是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麻烦,而是掌握普遍意义上解决所有问题的法则。它们包括: 算术——不仅能帮助人们管理财产,而且还能用于建筑、军事等领域中。几何——不仅涉及严密的推理,而且在建筑、工程等方面尤为重要。音乐——被视为与世间的法则有关,旋律的规则和人情、人心的规则是一致的。天文学——中世纪的天文学中包括了占星术等迷信的成分。如果说音乐是人世间的法则,那么天文则是自然界和宇宙的法则。一个人如果掌握这些技能之后,不仅能够解决大量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同时也可以管理社会和他人,成为社会的领袖。如此,这种高等级的“技术”也就变成了“艺术”。

技术(包括技艺、技能)概念向艺术概念和内涵演化,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关窍,即“好的技术是可以创造新的事物”的,而“创造”也是技术的一个重要功能。换言之,当“技术”“技能”就被赋予了“创造性的”(creative)的含义后,技术往(我们今天所约定俗成的)艺术就迈出了重要一步。“创造”(create)这个概念也是从拉丁文中演化出来的,它原本是指天神创造的原初的世界,包括各种物质形态的创造物(creation)以及具有生命的动植物(creature),它重要的特质是“无中生有”。如前所述,人们发明各种技术原本是要解决生活中的麻烦,但是这种解决往往需要通过发明新技术来完成,而新技术又会造就新的创造物。“无中生有”是需要想象力的,如此,技术和艺术又和想象(imagine)联系在一起。基于技术本身的分化——人类发明了工程技术和语言技术,前者直接作用于人类改造客观的、物理的世界,而后者则建构了一个丰富而恢宏的符号世界,人的想象力就此也发生了分野。一种想象力是工程性的,另一种想象力是符号的和审美的。这二者分别形塑了两种不同的“技艺工作者”。前者造就了手工艺者(artisan),后者则形塑了艺术家(artist)。前者的工作是为了日常生活中诸多的实用目的,而后者则是为了彰显和探究另一个层次更高的理念世界。

人类历史上,一些伟大人物的身上兼具上述两种想象力,即他们既是伟大的技术发明者和操作者,同时又是伟大的艺术家,比如列奥纳多·达·芬奇。一方面,达·芬奇精于解剖技术,并找到了准确的方法分析和探究了人体肌肉、关节和骨骼的形态和结构。另一方面,他又把这种基于生理科学的研究用于他的绘画中。关于这一点,我们今天能在《安吉里之战》(后人临摹的作品)等画作中清晰地体会到。

Artisan(手工艺者)和artist(艺术家)从内涵到职业上的分野在西方社会18世纪末基本得到了认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二者之间的内涵分野日渐明确。简言之,一个人究竟是手工艺者还是艺术家,是要看他身上的相应的技艺或技能的使用价值究竟是交换价值还是审美价值。如果是交换价值,那么说明这种技艺的施展是为了经济利益,拥有这种技艺的人显然不能进入艺术家的行列,他只是一个手工艺者。艺术家施展才华,做出一个作品的目的是无功利的,是为了实现所谓的审美价值。

进一步说,审美(aesthetic)这个概念在18世纪开始得到确立,这也有效促进了技术和艺术概念在内涵上的分野。换言之,现代性关于主体性的张扬有利于确定“艺术”自己的独立身份。如果说,artist(艺术家)和artisan(手工艺者)概念的区分是通过从创作者和产品的角度出发区分两种不一样的实践状态实现的,那么审美这一概念则主要从主体感性的角度出发,完成对艺术品的定位。用康德的话来说,审美判断力是沟通本体世界与主体感性世界的桥梁。因此,艺术品一方面拥有动人的此时此地的感动主体的力量,另一方面又蕴含着超验世界的规则和奥秘。威廉斯就此认为: “Aesthetic意指艺术(art)、视觉映像与美的范畴,而从词汇演变的历史来看,这个词强调人的主观的(subjective)知觉是艺术和美的基石,却又同时吊诡地把人的主观知觉排除于艺术与美之外。”经过这样一种演化,艺术和艺术家的形象都高大起来,进而与技术和技艺拉开距离。艺术被认为品位高雅、思想深刻且蕴含着终极真理,而技术则更多地往工具、手段等含义上倾斜。产品可能也会具备审美效应,甚至这种效应是其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存在的终极目的则是“实用”。这体现在从18世纪开始,艺术的范畴日渐明确,逐渐聚焦在绘画、音乐、雕塑等方面,这已经很接近我们今天关于艺术的界定了。同时,技术则更多地被聚焦在技能、技巧、能力等方面。尤其是从19世纪开始,现代科学的含义逐渐明确,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事业身份,“科学家”(scientist)的形象日渐明晰,他们逐渐成为现代技术存在的背景。此时,技术更多地与“手工艺人”分离开来,而以机器、机械、装备、零件等物态形式表现出来。技术和艺术之间的界限日渐明确,实现了真正的分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