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回到但丁生活的时代,剖析《神曲》创作始末
但丁何以成为但丁?他为何创作《神曲》?为什么贝雅特丽齐成了他的“女神”?身边的人对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怎样的经历激发他创作出《神曲》?伊恩·汤姆森的细致剖析,深入探索但丁生活的时代背景、文化影响、历史事件,为但丁其人及其传世巨作带来新的解读。
★由古及今,细数《神曲》对现今世界文化的影响
因有了《神曲》,后人的文化生活在想象上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与丰富。电影、戏剧、文学、游戏……如今,但丁当年的天马行空已成为我们日常文化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经典元素。本书放眼各领域,阐释了但丁的生命在他死后的延续。
★获奖传记作家力作,重现但丁坎坷的人生
本书作者伊恩·汤姆森是国际知名获奖传记作家、文学评论家,本书中他发挥优势,以细腻、生动的笔触重现了这位伟大诗人跌宕却不凡的一生,引导我们对但丁及其思想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收录近百张全彩插图,艺术上的视觉享受
中世纪版画、壁画、肖像画、影视剧照、人物肖像照……超感纸四色印刷,带领读者清晰、直观地进入但丁生活、想象中的世界。


【内容简介】

这是但丁人生的传记,也是《神曲》的导读。从但丁的家庭到他的生活、挚友、一生挚爱贝雅特丽齐,再到他受何种影响走上诗人之路,又为何创作出传世巨作《神曲》,本书细致生动地重现了诗人坎坷的一生。书中也分析了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探寻了《神曲》全诗三部分的深层含义,引导我们通过中世纪的文学作品,窥见文艺复兴精神和人文主义的曙光。
《神曲》的影响力绵延数个世纪,直至今日,这部文学巨著留下的点点星光仍照亮着我们的文化生活。伊恩·汤姆森还在本书中广泛考察了《神曲》的现实内涵,及其对后世作家、诗人、艺术家、电影导演与文化作品产生的深刻影响。


【作者简介】

伊恩·汤姆森(Ian Thomson)
获奖传记作家,记者,译者,文学评论家,他是英国皇家文学学会的会员,也是东安格利亚大学创意非虚构写作课程的高级讲师。此外,伊恩·汤姆森的作品还常见于《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观察家报》《旁观者》《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伦敦书评》及其他媒体。


【媒体评论】

“知识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始于怀疑,终于信任,或者完全相反。哪种结果,我们都要感谢知识,也感谢真正贮藏知识的书籍,比如这套「里程碑文库」。”——知名编剧、策划人@鹦鹉

“中国近代史充分证明了放眼看世界的重要性。这套「里程碑文库」就是一扇扇心灵的窗户,当下我们需要打开的就是心灵的窗户。”——独立学者@萧三匝

“这是一部不落俗套的文明史,没有程式化的编年纪事,只将人类闪光的瞬间记录在册。”——作家、翻译家@黄昱宁


【目录】

前言 前往地狱而复回的神圣之旅
1 贵尔弗与吉伯林的党争
2 但丁称她为贝雅特丽齐
3 “新生由此开始”
4 政治失意
5 流放
6 的地狱(路西法,让开)
7 净化
8 在光明的领域
9 翻译《神曲》
10 电影中的但丁
11 但丁的生命在死后的延续
参考文献
致谢
图片来源
译名对照表


【前言】

前 言
前往地狱而复回的神圣之旅
每个人都应当阅读《神曲》。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在意大利,每个小学生都清楚,《神曲》开篇的故事发生在一座超自然的黑暗森林里,时间正好是1300 年耶稣受难日的日出前夕。但丁·阿利吉耶里作为自己诗中的一名角色,正当中年,迷失了正路,孤身一人,身处黑暗,心惊胆战。在一位唤作贝雅特丽齐的女子请求之下,罗马诗人维吉尔的鬼魂将要给但丁展示地狱的全貌:
在人生的中途,
我发现我已经迷失了正路,
走进了一座幽暗的森林。
但丁从14 世纪初开始创作《神曲》。很多人认为,《神曲》是西方文学中伟大的作品,其中包含了多种文体,令人叹为观止:抒情诗体、讽刺体、圣经体,以及无情的痛骂。诗人大胆地将对崇高与卑贱事物的描绘融合在一起,在某种意义上,这使他的诗显得相当现代。《神曲》的很大一部分由意大利方言写就,但丁认为这种方言是意大利人民真实的表达方式,是在从人们丰富的叙事传统中吸取养分。但丁曾说他的“生命”都归功于这门方言,这是他双亲的母语。甚至当《神曲》利用做作的拉丁语语法抒发感情,书写华丽辞章之时,它的语言仍然贴近日常的使用方式。在其未能完成的著作《论俗语》(De vulgari eloquentia,写作时间约在1302年到1305年之间)中,但丁极力倡导亚平宁半岛统一官方语言,而当时该地被超过30种方言“割据”。在但丁的年代,他并不算一名“意大利人”,因为意大利直到1861 年才被统一,成为一个民族国家。也只有到那时,但丁才能成为意大利至高无上的诗人。
《神曲》中描绘的景象富于戏剧化的明暗对比,既有蒸腾的烟雾也有冰封的浅滩,令人心生敬畏。《神曲》分为三部分,每部分长度大致相同,分别为:《地狱篇》《炼狱篇》《天国篇》。每一篇由三十三章押韵的诗行组成,《地狱篇》开头加了一章,总起全诗,因此全诗总共一百章。根据中世纪亚里士多德主义的传统,《神曲》被称为喜剧,因为全诗由描写悲苦始,以描写幸福终。但丁获得拯救的过程以喜悦告终,因此是“喜剧性”的。
在《神曲》中,但丁首先向下潜入九层同心圆状的地狱,随后攀上炼狱山巅,后在天国一睹神颜。这种从绝望到希望,再获得救赎的主题符合天主教传统。根据中世纪天主教神学,炼狱相当于一个中转站,在那里,不完美的灵魂在升上天国前会被烈焰净化。但丁从超自然的幽暗森林出发,途经炼狱,终到达天国的旅程只持续了短短一周,但与此相关的诗歌他却花了20多年才写就。旅人但丁先是穿越怪异而悲惨的土地,里面满是有罪的死者,随后他被引导,重新进入一个充满光明的世界。从始至终,但丁创作《神曲》都是为了“对邪恶的世界有所裨益”。
今日的我们离那个神学盛行的中世纪世界已相当遥远,要理解诗人去往来世的三段旅程有时会相当困难。宗教改革后,北欧的中世纪基督教信仰发生了很大改变。亨利八世在英格兰的宗教改革由政治家兼律师托马斯·克伦威尔一手推行。克伦威尔想将天主教对地狱、炼狱、圣母马利亚以及其他被他称为“可憎之物”的信仰连根拔起。《神曲》对教皇和神职人员的腐败大加鞭挞,于是新教徒们就用它来证明,为什么教皇不能成为都铎王朝时期英格兰教会
的领袖。但丁将与他同时期的一名教皇,即卜尼法斯八世,描绘为一匹用虚假赦罪哄骗教众的恶狼。这名敌基督式的教皇将圣座变为了“发出血腥味和臭味的阴沟”。
宗教改革期间,但丁的教皇反对者地位被新教徒的论战确立了,后者常把罗马贬低为一名毫无虔诚之心,眼中只有钱财的娼妓。约翰·福克斯写于1563 年的《殉道者之书》(Book of Martyrs)是当时英格兰影响力的宗教书籍之一。作者在该书中称赞但丁是“一位反对教皇的意大利作家”。当然,《神曲》根本不是一部反天主教们如何根据天主教信仰生活”。《神曲》所写的属于宗教改革前的世界,那时,同情堕入地狱者被认为是对神圣正义的亵渎。但丁总是小心谨慎地将天主教和腐败的教会区分开来。
《地狱篇》中有些场景极其残酷。高利贷者、腐败的教皇,以及希腊罗马神话中命途多舛的人物纷纷从被诅咒的火焰中直接向但丁诉说他们的境况,使读者不由得瞠目结舌。处处皆是肉体苦痛的声响和迹象。许多受罚的生物诅咒上帝,另外一些则因他怒火中烧,然而没有一个抱怨自己受到的惩罚并不公正。《地狱篇》重要的主题是严酷的正义。在一首明显是基督教主题的长诗中竟然看不到宽恕,读者可能对此大为惊异。然而中世纪的世界坚信惩罚是永恒的,在某些方面,《地狱篇》好似一部巨型的审判机器,将上帝的正义证实在人类面前。
《地狱篇》在《神曲》的三部分中受欢迎,这一点儿也不令人惊讶。地狱中的折磨场景不全是但丁自己想象出来的(佛罗伦萨教堂里的湿壁画描绘了类似的情景,街头扮成魔鬼的闹剧演员也咏唱着令人毛骨悚然的诗篇),但这些场景仍然是西方文学中对来世原创性且胆的描写。《地狱篇》启发了诸多如地狱般吓人的文学作品创作,包括詹姆斯·汤姆逊著于19 世纪的史诗《恐怖夜晚之城》(The City of Dreadful Night)和马尔科姆·劳瑞的小说《火山之下》(Under the Volcano)。后者描写的额头长角的魔鬼以及其他诡异的墨西哥怪物
必定来自但丁幻想中的阴森恐怖之地。詹姆斯·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中的地狱布道也带有但丁风格,其中有位天主教神父接连高喊五次“地狱啊”,试作品。托马索·康帕内拉是一名多明我派哲学家,1599年被以异端邪说罪起诉。他赞美《神曲》的理由是该诗“用通俗的方式教导人图让恐惧感染听众。维多利亚时代,古斯塔夫·多雷给《地狱篇》的配图也同样令人心生不安,罪人们在蛇坑中颠倒着扭抱在一起,正如萨缪尔·贝克特在他1976 年但丁风格的散文作品《所有奇异远离》(All Strange Away)中说:“(他们的)泪水沾满了下身。”
相比之下,很少有读者会继续读完《炼狱篇》和《天国篇》,但是但丁的诗歌在这两篇中引人入胜。事实上,由于《神曲》的三篇是一个整体,但丁不想让他的读者在地狱中逗留过久。在《地狱篇》的末尾,撒旦以长有三张面孔、身披蓬乱长毛的怪物形象现身。这一景象既荒谬又索然无味。《地狱篇》中的罪人们已经做出了错误的抉择,因此被困在此地动弹不得,这一点就足以成为全诗不能终结于此的原因。然而,对21世纪的大部分读者来说,《地狱篇》就是但丁的精华,而《炼狱篇》和《天国篇》是三部曲伟大开篇后的狗尾续貂之作。维克多·雨果更是断言,人类的目力不适于直视但丁诗中天国的光辉:“诗歌变得幸福时,也变得无趣。”对雨果以及他之后的许多读者而言,《地狱篇》是《神曲》中真正“有趣”的部分,里面描写了禁忌的爱情、大胆的僭越以及无情的惩罚等戏剧化情节。罪与罚如同塞壬的歌声一般召唤着我们,而但丁描写的拯救与赎罪却明显缺乏这种魅力(因此,在美国电视剧《广告狂人》中,我们可以看到充满魅力但满口谎言的唐·德雷帕在夏威夷海滩上读着《地狱篇》)。


【免费在线读】

第二章 但丁称她为贝雅特丽齐
假如我们相信但丁,那他与贝雅特丽齐的邂逅就是在1274年,当时他才9岁,她则8岁。但丁在《新生》里描述了这次会面。这部作品完成于13世纪90年代中期,贝雅特丽齐去世之后。但丁初见她时,8岁的贝雅特丽齐如同“年幼的天使”,身穿“一件十分高雅的朱红色衣服”。朱红色代表了爱情与高贵,也象征着耶稣基督拯救世人的鲜血。她的肤色“几乎像珍珠一般洁白”(可但丁强调说,没有过分苍白,而是恰到好处)。她的双眼仿佛闪烁着亮光。在《炼狱篇》中,这双明眸被比喻为一对炽烈燃烧的“祖母绿”。贝雅特丽齐虔信宗教,据说,她十分崇敬圣母马利亚。她与但丁的会面使他陷于迷醉的狂喜中,这一事件将成为但丁青春岁月里决定性的一幕,只是他当时对此一无所知。
贝雅特丽齐的父亲是贵尔弗党银行家福尔科·波尔蒂纳里。他曾邀请但丁一家参加一场庆祝春日来临的聚会。波尔蒂纳里家族处于佛罗伦萨社会上层,他们耗费巨资用忍冬和山楂制作了花环和头冠。聚会时间定于5 月1 日,这对但丁来说是个好日子。5月是属于圣母马利亚的月份,在《新生》中,但丁在对贝雅特丽齐的描述中添加了圣母的特征,比如万物的复兴和自然的母性。从此书开篇起,诸如“奇迹般的”(meraviglia)、“奇迹”(miracolo)和“感到惊奇”(mirare)等词语就标志着贝雅特丽齐是名“神圣的受福者”,为人们带来祝福。这一头衔也与基督“我们的救主”(salus nostra)的身份相似。在但丁的著作中,基督只短暂地出现过(作为一名基督教作家,他却差不多完全忽略了耶稣),而贝雅特丽齐代替耶稣穿上了代表救世主的斗篷。
在还是孩童的但丁心中,小贝雅特丽齐头戴5月繁花编成的花环,堪称完美。可能但丁在潜意识中已经明白,贝雅特丽齐日后会将他从痛苦中拯救出来。后来,在《神曲》中,但丁把他在道德进步上的全部希望寄托在这位施行奇迹的女性身上。实际上,全诗就是围绕如六翼天使一般净化万物的贝雅特丽齐写作的。她将把普通的爱转化为基督教对世人的爱。对爱怀疑的人而言,认为贝雅特丽齐早在但丁孩提时就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说法纯属一派胡言。但丁只看了一眼她身着朱红色衣服的幻影就深陷爱河不能自拔了。显然,这种感情十分强烈,但丁的身体如患恶疾一般痉挛起来,他几乎死于爱情之手。
说真的,在那一瞬间,潜藏在我内心深处的生命精灵开始激烈地震颤,连身上小的脉管也可怕地悸动起来,它哆哆嗦嗦地说了这些话:“比我更强有力的神前来主宰我了。”(Ecce dues fortiori me,qui veniens dominabitur mihi.)
但丁用拉丁文——这种严肃的语言显示出爱神成为主宰但丁的新权威——宣布贝雅特丽齐主宰了他的心。青春期初的悸动也许是他发狂般抽搐的缘由。贝雅特丽齐一出生就导致但丁跌在地上,仿佛他“充满童稚的小小身体”被闪电击中了,但丁是这么说的,可那时他还只是一个9 个月大的婴儿,所以此事不太可信。后来,但丁声称贝雅特丽齐是他的爱人:“永远只赞美优雅的贝雅特丽齐。”这是他塑造的自我形象的一部分:他与众不同,是一位成长中的幻想诗人。
但丁在作品中多次提到贝雅特丽齐的名字(有时以缩写形式“贝齐”出现)。一开始,她是一名真实存在的女性,令但丁为爱痛苦呻吟、长叹不已。在那次春日会面之后,但丁又见过贝雅特丽齐几次,有时是碰巧致意,有时是交换眼神,多也莫过于只言片语的交流而已。直到但丁18 岁,他才和她有了较长的对话。这件事发生于1282年。当时贝雅特丽齐已经与贵族金融家西蒙奈·德·巴尔迪结婚,因此,她的社会地位要比但丁高得多,这可能使他心生妒忌。这次,贝雅特丽齐不再穿着朱红的衣衫,而穿了件天使般“雪白”的衣服。她与两位年长女子在佛罗伦萨城中散步。但丁和她交谈了几句,得到了一个微笑作为回报。受她投来这一瞥的鼓动,但丁开始创作充满感官愉悦的激情诗歌。诗歌占据了但丁的全部身心,他甚至无法感知任何危机,也就是说,爱情可能会夺走他的生机与活力。某天晚上,但丁注意到一个燃烧着火焰的身形在床边注视着他,投下灼热而令人难以忍受的影子。这个人物自称爱神,在梦境中拜访但丁。这位令人胆怯、周身燃着火焰的人物似乎将贝雅特丽齐拥在怀中,后者半身赤裸,似在梦乡。更糟的是,爱神还握着某种同样熊熊燃烧的东西,对但丁大声宣告:“看看你的心吧。”(Vide cor tuum.)贝雅特丽齐醒来,显得十分欣喜,将那颗燃烧的心吃了下去。当然,这颗心属于但丁。爱神随后抱起贝雅特丽齐,一同升上了天国。这个梦境有何含义?为什么贝雅特丽齐也是这个恐怖场景的一部分?这个梦境并没有使但丁的思维更加清晰,反而使他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不久之后更令他绝望。W. B. 叶芝阅读由罗赛蒂翻译成英语的但丁诗歌后,也受到了但丁的影响,被这个心脏燃烧的场景深深震撼,为此写了一首诗《我是你的主宰》(Ego Dominus Tuus)。诗中的贝雅特丽齐是“令男子倾心的女子中尊贵的一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