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历史地图与文字史料紧密结合,能够直观深刻地解释和拓展历史知识。 一套书=中国简史 世界简史 中国历史地图集 世界地图集 几十张罕见的历线图、种族图、战争图!专治历史爱好者学史难题!


【内容简介】

《透过地理看历史:大航海时代》是一本以地理为视角,以将各大文明联结一体的大航海时代为切入点,解读世界历史的通俗读物。本书以15世纪中后叶至17世纪末欧洲人航海线路的开拓为行文脉络,通过地形图和航海图,对航线经由地区的地理、气候、季风、洋流作了简练介绍,对它们和航线走向及人类历史进程的关系作了得当分析。本书也梳理了大航海时代的推动者与波及者的文明形态,分析了各个文明的特性及其背后的地理因素,解读了面对外来文明冲击时,各个文明所做的不同选择,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命运。颠覆了一些习以为常的社会发展认知,为理解人类历史提供了独特视角。

《透过地理看历史》中国的史书卷帙浩繁,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要读通几千年的史书,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本书使我们认识到,不管朝代如何更迭, 风云如何变幻,地理因素的作用始终至关重要。本书以地理单元为轴心,通过纵向讲史的方式,对各个地理单元的形成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还穿插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典故。通读本书,读者可轻松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透过地理看历史:三国篇》三国是一个战争频发的年代,各路诸侯在军事谋画、战略布局的时候,无一不会把地理因素考虑进去。本书正是以地理的视角讲述三国的那些人和那些事,通过直观的地图,结合地理分析,告诉读者这些历史事件和战争到底发生在哪里,为什么偏偏发生在这个地方而不是别的地方,以及这其中的地理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作者简介】

李不白

知名作家,湖北黄冈人,现居北京。毕业于武汉大学地图学专业,后从事地图编辑工作十数年,编辑出版各类地图册近百种。从小喜欢文学,因文学而读历史,二十多年笔耕不辍。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局》《活见鬼》《归去来兮》,以及长篇系列小说《麒麟台》等。

其《透过地理看历史》系列作品,图文并茂,融地理、地图、历史、文化于一体,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媒体评论】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研究员闫志作序


【目录】

《透过地理看历史:大航海时代》目录

章 丝绸之路 ………………………………………… 001

第二章 为什么是欧洲 …………………………………… 011

第三章 寻找通往东方的道路 …………………………… 022

第四章 亨利王子 ………………………………………… 029

第五章 穿过佛得角的世界 ……………………………… 037

第六章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 045

第七章 黄金海岸 ………………………………………… 053

第八章 哥伦布 …………………………………………… 062

第九章 新大陆 …………………………………………… 069

第十章 信风 ……………………………………………… 076

第十一章 回到西班牙 …………………………………… 085

第十二章 达·伽马 ……………………………………… 096

第十三章 印度 …………………………………………… 105

第十四章 青藏高原 ……………………………………… 112

第十五章 印度航线 ……………………………………… 127

第十六章 阿美利加洲 …………………………………… 133

第十七章 发现巴西 ……………………………………… 140

第十八章 征服印度洋 …………………………………… 148

第十九章 马六甲 ………………………………………… 156

第二十章 西北航道 ……………………………………… 165

第二十一章 发现太平洋 ………………………………… 174

第二十二章 麦哲伦 ……………………………………… 182

第二十三章 环球航行 …………………………………… 192

第二十四章 印加帝国 …………………………………… 205

第二十五章 加拿大 ……………………………………… 212

第二十六章 东北航道 …………………………………… 219

第二十七章 加勒比海盗 ………………………………… 225

第二十八章 屯门海战 …………………………………… 231

第二十九章 日本 ………………………………………… 239

第三十章 澳门 ………………………………………… 247

第三十一章 墨卡托投影 ………………………………… 254

第三十二章 海盗德雷克 ………………………………… 263

第三十三章 英国的崛起 ………………………………… 272

第三十四章 海上马车夫 ………………………………… 277

第三十五章 哈得孙和西北航道 ………………………… 285

第三十六章 新法兰西 …………………………………… 295

II

第三十七章 澳大利亚 …………………………………… 305

第三十八章 台湾 ………………………………………… 315

第三十九章 海盗郑芝龙 ………………………………… 323

第四十章 金门海战 …………………………………… 329

第四十一章 英雄郑成功 ………………………………… 335

第四十二章 收复台湾 …………………………………… 344

第四十三章 英国三战荷兰 ……………………………… 355

第四十四章 基辅罗斯 …………………………………… 363

第四十五章 莫斯科公国 ………………………………… 373

第四十六章 俄罗斯帝国 ………………………………… 382

第四十七章 西伯利亚 …………………………………… 390

第四十八章 通古斯人 …………………………………… 400

第四十九章 黑龙江和库页岛 …………………………… 410

第五十章 尼布楚条约 ………………………………… 420

后记…………………………………………………………… 432

《透过地理看历史》目 录

章 三国古战场,荆州在哪里/001

第二章 关中大地,王者之气/020

第三章 江南富庶,衣冠南渡/041

第四章 人说山西好风光/058

第五章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077

第六章 中原逐鹿,谁主沉浮/091

第七章 巴山蜀水,天府之国/103

第八章 山东与两淮/115

第九章 西和诸戎,南征百越/126

第十章 随风直到夜郎西/137

第十一章 从南诏到大理/146

第十二章 河套/156

第十三章 河西走廊/162

第十四章 西域/168

第十五章 深入塞北,直抵辽东/180

第十六章 两次北伐/193

第十七章 抗日战争/198

【透过地理看历史:三国篇】目录

章 前情提要和黄巾起义 001

第二章 英雄也要问出身 006

第三章 十常侍之乱和董卓进京 014

第四章 诸侯伐董 020

第五章 群雄逐鹿 029

第六章 陶谦让徐州 036

第七章 官渡之战 044

第八章 平定江东 052

第九章 统一河北 061

第十章 北征乌桓 066

第十一章 隆中对 072

第十二章 赤壁之战 078

第十三章 东风从哪里来 088

第十四章 刘备借荆州 095

第十五章 马超起兵 102

第十六章 刘备入川 112

第十七章 濡须口 121

第十八章 汉中之战 126

第十九章 大意失荆州 133

第二十章 夷陵之战 139

第二十一章 平定南中 147

第二十二章 次北伐 153

第二十三章 交州,广州 162

第二十四章 石亭之战 169

第二十五章 秋风五丈原 179

第二十六章 司马弄权 186

第二十七章 姜维北伐 195

第二十八章 吴宫内斗 203

第二十九章 邓艾灭蜀 208

第三十章 三国归晋 216


【前言】

中国是个喜欢记录历史的国家,我们的文化离不开历史,要了解我们的文化, 读历史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功课。中国人常讲:“文以载道。”这个道,是治国之道,要了解治国之道不可不读史。以此而言,读书更要读史。可我们的历史书又太多, 几千年下来,积攒的历史书可谓汗牛充栋,我们读的时候常常无从下手,偶尔翻阅几本,也只是九牛之一毛,抓不住要点。单是把一个朝代的历史搞清楚就已经是件不容易的事,何况几千年朝代更迭,各种事件循环往复、似是而非,往往弄得我们云里雾里。

其实三千年也好,五千年也罢,中国的历史不管怎么朝代更迭,它都有一个内核没变,这就是地理。地理相对历史而言,它的变化极小,而中国的地形又很特殊,不管几千年的历史如何风云变幻,争斗的目标都是围绕着几个大的地理单元。这几个大的地理单元大致划分为:荆楚(荆州、荆襄)、关中、江东(江南)、山西、河北、中原、山东、两淮、巴蜀、百越、云贵、河套、河西走廊、西域、塞北

(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等。

如果仅就几个核心地区而言,它们恰好呈“井”字形分布:

河套

山西

河北

关中

中原

山东

巴蜀

荆楚

江东

“井”字格局很好地反映了它们之间的地理关系,而各个地理单元也都有各自的特点,简单来说就是:

中原:自然是各个势力争斗的焦点,历来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 关中:易守难攻,是有可能称王称霸的地方;

山东:有山而又靠海,形成很多天然的良港,有渔盐之利,经济价值巨大; 荆楚:鱼米之乡,南方政权的门户,对江东具有地理上的优势;

江东:南方政权的大本营,中国富庶的地方,能供养整个国家的中央系统; 巴蜀:天府之国,中国的粮仓,又处于长江上游,对下游的荆楚和江东具有地

理上的优势;

山西:自成一体,四面有高山阻隔,战争时期的避乱所,北部的大同盆地是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民族争夺的战场;

河北:仅次于中原的平原地区,产粮大户,北部的蓟城(今北京)是抵抗游牧民族的重镇。

河套:塞外江南,同样是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民族争夺的战场。

当然在这张简图中,有些区域弱化了。比如两淮,淮北被划到了山东,淮南被划到了江南;事实也如此,在历史上,两淮经常分属山东和江南控制。还有汉中, 可以归为巴蜀的一部分,因为汉中很容易被巴蜀的势力控制。

搞清楚了这几个地理单元的特点,我们再来看中国的历史,仿佛厚厚的典籍变薄了,历史并不复杂,它离我们也不远,仿佛就发生在我们眼前。

我试图在以下的几个章节中,以各大地理单元为核心,以中国历史上的典型事件为纵线,给大家重新疏理一下中国历史。

我希望,我的这点儿读书心得,能对各位读者有所帮助。让大家以后在看历史书籍时,不要在浩瀚的历史典籍中迷失了方向,而是在心里有一个大致的架构,任何历史事件在这个架构里,都能找到它的坐标。或者你仅仅是想了解一点历史典故,那也不妨一看。

2019 年9 月19 日 于北京


【免费在线读】

第二章 为什么是欧洲

大航海时代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使原本独立的各个文明连成一体,同时 也引发了欧洲人的科技革命。但在大航海时代开始时, 欧洲人在航海技术方面并不 领先,中国人、阿拉伯人的航海技术都比欧洲人强,但为什么偏偏是欧洲人打开了 新世界的大门?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来了解一下欧洲的历史。

之前提到过人类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 这都是 原生文明,其他的文明都是次生文明,或多或少地受到过原生文明的影响。欧洲 早的文明——古希腊文明,正是受到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双重影响。

希腊半岛位于巴尔干半岛南部,这里山峰林立,几乎看不到平地,所以在早期 产生不了农业文明。而巴尔干半岛的北部巴尔干山脉(也称老山山脉) 几乎将整个 巴尔干半岛与欧洲腹地隔绝, 所以生活在半岛上的人们一直很苦闷。我们在希腊神 话故事里,经常看到某某王子去放羊,就是因为这里不产粮,生活条件很艰苦。

不产粮的原因除了没有大平原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气候。巴尔干半岛地 处地中海北岸,深受地中海气候影响。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 温和多雨,是 13 种气候类型中一种雨热不同期的气候类型。我们知道中国的东 部处于季风区,季风气候的好处是雨热同期。所谓雨热同期,就是雨水和热量 同时到来。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两样东西——水和热,所以雨热同期能保证农作物 的健康生长。中国正是由此发展出了延续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而地中海气候对农作 物的生长很不友好: 夏天光照强的时候, 农作物需要大量水分, 偏偏老天不下雨;

冬天倒是有水,但光照又不行,阳光太弱不利于植物光合作用。

因此,希腊不产粮,但有两个特产——葡萄和橄榄。这两样东西都耐旱,山地 也可以种植。葡萄可以酿酒,或晒成葡萄干,橄榄树的果子可以榨油,而且葡萄酒 和橄榄油都很好保存,是很好的商品。

但希腊人不能拿葡萄酒和橄榄油当饭吃,他们还是需要粮食。好在离得不远的 埃及沿尼罗河两岸就是产粮区;如果再远一点,还可以到达两河流域,和那里的苏 美尔人交换粮食。幸运的是,每到夏季的时候,地中海风平浪静,不需要很高超的 航海技术就可以穿过。于是希腊人和埃及人、苏美尔人有了交流。

有了交流,就有了文明的传播。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文明早传到克里特岛, 然后通过爱琴海上星罗棋布的小岛, 一步步传到了伯罗奔尼撒半岛和希腊半岛, 于 是希腊人有了自己的文明。

很显然,希腊人不能照着埃及人和苏美尔人那样学习农耕技术, 因为这里层峦 叠嶂,没有大平原,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也种不出粮食来;也不能学游牧民族那

样去抢,那样风险太大,而且朝不保夕。基于世世代代出海经商为生的传统,希腊 人发展出一套自己的商业文明, 或者说海洋商业文明。今天全世界都拿橄榄代表和 平,可能源头正在这里。当年希腊人如果没有橄榄,也只能学游牧民族那样出去抢 了。不偷不抢,靠贸易换粮食,这就是和平。为什么不用酒?因为酒不是普通百姓 能消费得起的东西,远没有橄榄油那样家喻户晓。

商业文明的命根子是契约精神。这个不难理解,比如说,希腊人拿着葡萄酒到 埃及去换粮食, 一年两年都如此, 时间一长, 大家熟了, 兑换的比例也基本固定, 如果有一天希腊人突然挖空心思想以次充好,或者坐地起价,那么对不起,上当的 埃及人下回就不做你的生意了。因为粮食是必需品,葡萄酒是奢侈品,没有葡萄酒 喝的埃及人照样生活,无非就是日子寡淡了点,但没有粮食吃的希腊人会饿死。所 以,诚实守信是商业文明的根本。

另外,生意人不需要像农民那样一年忙到头,葡萄和橄榄树平常基本不需要 打理, 所以希腊人的空闲时间比较多。有了空闲, 希腊人开始思考, 于是某一天, 他们仰望星空,灵感突发,发明了哲学。其中以苏格拉底( Socrates )、柏拉图 ( Plato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 为代表,人称古希腊三贤。

特别是亚里士多德,他是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研究领域涉及伦理学、形 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 俗,以及雅典法律——总之,没有他不会的。

这时正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先贤们也在思考。所不同的是,中国的 哲学家们在思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没办法,农耕文明的人口密度大,不处理好人 和人之间的关系,会出乱子。

而希腊正好相反, 商业文明人口少, 地形复杂, 交通不方便, 平常也见不着几 个人,所以他们不需要思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他们更多地思考个人的问题:我是 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然后进一步上升到对世界的思考:宇宙的本质是什 么?事物的本质是什么?运动的本质是什么?

希腊人发明了几何学,用数学来解释世间的万事万物,一切科学的种子在这里 产生。但希腊人显然太超前,这些种子还不能落地生根,人类还处在占领土地、抢 夺粮食的时代。而希腊又受限于地理环境,都是城邦小国,也未能将这些科学的种

子传播到四方。也就是说,这个时代依然是农耕文明唱主角。

与希腊半岛隔海相望的意大利半岛却完全不同。意大利半岛北部的波河平原, 面积达 4.6 万平方公里,超过了关中的渭河平原(3.6 万平方公里),足以孕育出一 个农业帝国。波河平原的北部是欧洲著名的阿尔卑斯山脉, 也是欧洲海拔的山 脉,山顶终年积雪。前面说过,这里受地中海气候影响,夏天炎热少雨,但波河平 原并不缺水, 原因就是有阿尔卑斯山的雪山融水源源不断流向这里, 为农业发展提 供先决条件。平原的南部是一条长达1400 公里的山脉——亚平宁山脉,一直延伸到 半岛的南端,甚至包括西西里岛。按地理位置,亚平宁山脉又可划分为三段:北 亚平宁山、中亚平宁山、南亚平宁山。亚平宁山脉几乎贯穿整个意大利半岛,所以 意大利半岛又称为亚平宁半岛。在亚平宁山脉的两边,靠近地中海的沿海地带,有 一些比较小的冲积平原,这些地方受希腊文明的影响,早期也建立了一些城邦国 家,如亚平宁山脉南边中部的罗马。

罗马人要前往埃及和两河流域做生意远不如希腊人方便,他们有耕地,可以自

己种粮食。和全世界一样,农耕文明的人口增长很快,随着人口的增长,罗马人的 耕地不够了,于是向外扩张。罗马人先是占领了亚平宁山脉西部的一些平原,然后 翻过亚平宁山, 占领了亚平宁山北部的平原, 后占领了波河平原。这时的罗马, 已经不是一个城邦,而是地中海沿岸的大国。

罗马扩张到波河平原后,前方有高大的阿尔卑斯山脉阻挡,于是调转方向,把 目光放在了地中海的几个岛上:西西里岛、撒丁岛和科西嘉岛。可惜的是,这 3 个 岛已经有了主人,那就是迦太基。

当时的地中海被两大势力控制:东部是希腊人,西部是迦太基人。

希腊人在鼎盛时期,不仅控制了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区, 还把势力扩张到意大 利半岛的南部和西西里岛的东部,他们称这里为大希腊。

而迦太基是腓尼基人在北非西部(今突尼斯)建立的国家。腓尼基人原本生活 在地中海东岸(今黎巴嫩和叙利亚沿海一带),后受到亚述、巴比伦等国的挤压, 一部分迁移到北非,向生活在那里的柏柏尔人借了一块地,建立了迦太基国。

腓尼基人是出色的商人,擅长航海,地中海每一个港口都有他们的身影。据 说,腓尼基人的商船经常出没于波涛汹涌的大西洋,向北到过不列颠,向南到过好 望角。在频繁的商贸活动中,腓尼基人经常需要书写、记账,于是他们参考埃及人 的象形文字和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创造了简单而又方便书写的 22 个腓尼基字母。 这 22 个字母传到希腊,希腊人稍加改造,就成了希腊字母。后来,希腊字母传到罗 马,罗马人又稍加改造,就是罗马字母,也叫拉丁字母。可以说,腓尼基字母才是 欧洲文字之母。

腓尼基人和希腊人一样,都是商业文明,都把目光放在海上,双方为了争夺海 上霸权经常发生冲突,谁也没有留意到身后的罗马从一个部落发展成了一个大国。

后来,辉煌一时的希腊,在逐渐衰落后被北方的马其顿人征服。马其顿出了一 个亚历山大国王,在短短的13 年时间里,不仅统一了希腊, 还征服了西亚, 收服了 埃及,扫灭了波斯帝国,一直打到印度河。可惜的是,亚历山大只活了33 岁,他死 后,帝国瞬时土崩瓦解。而希腊的辉煌却一去不返。

所以,此时罗马人在地中海的对手就是迦太基。

公元前 3 世纪至前 2 世纪, 罗马与迦太基进行了三次战争, 史称布匿战争, 终

迦太基被灭国, 迦太基城化为一片灰烬。而原本留在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后来逐 步被希腊人、罗马人同化。从此,腓尼基人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至此,罗马人控制了整个地中海西部沿岸的陆地,以及海中的岛屿。

随后, 罗马人进入巴尔干半岛, 逐步消灭半岛上众多的邦国, 于是, 希腊也被 并入罗马的版图。

征服了希腊的罗马人继承了很多希腊人的文化,包括雕塑、建筑等艺术,唯独 对科学不感兴趣。人家还忙着打仗呢,哪有闲工夫研究这些!

在随后约 100 年的时间里,罗马人逐步占领西班牙、高卢、小亚细亚、地中海 东岸、埃及,把地中海变成了内湖,成为一个横跨亚、欧、非的超级大帝国。

罗马帝国在扩张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但始终没有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如 何统治一个面积如此之广的帝国。在同时期的东方,秦朝实行郡县制,用武力实现 了统一,但很不稳定,仅二世而亡;到了汉朝,武帝独尊儒术,从思想上解决了人 们对大一统的认可,又创立察举制,选拔专业的官员来管理国家,从而实现中央集 权。但罗马帝国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帝国内部各种势力错综复杂,各处征服的土地 也有相当的自主权,帝国随时有土崩瓦解的危险。

罗马一开始是王国,后来变成共和国,终成为一个帝国。之所以会有这种变 化,是因为罗马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后来又发觉希腊人那一套行不通。

希腊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域文化符号,这里城邦林立,其中以雅典和 斯巴达为代表。雅典实行的是民主政治;斯巴达实际是王权政治。其他的小邦多依 附于这两个城邦。也就是说,在雅典,是没有国王的;在斯巴达,虽然有国王,但 权力极为有限。比如电影《斯巴达 300 勇士》里,国王要带兵抵御波斯人,议会不 同意,国王只好带了 300 名亲兵,还告诉议会这不算军队。如果细究起来,斯巴达 的政体和雅典在本质上并没有不同, 所以这里只说雅典的民主政治, 它也是现代民 主政治的鼻祖。

雅典的民主政治是三权分立: 立法、司法、行政。公民大会是雅典权力机 关,掌握立法权;五百人议事会是行政机关,掌握行政权;民众法庭是司 法机关,掌握司法权。这种政治制度的设计出现在两千六百多年前,我们不禁对古 希腊人的智慧感到由衷敬佩。只是,和现代民主政治中的代议制不同,雅典实行的

是直接民主, 这就比较麻烦。比如雅典的公民大会, 凡是雅典的公民都有权参加。 虽然一来雅典是个城邦,人不多,二来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公民权(妇孺、奴隶没 有),三来不是所有公民都经常参会,但即使是这样,公民大会少也有几千人参 加,而经常开会的五百人议事会也有四五百人参加。可以想象一下,在公元前6 世 纪,没有麦克风,没有便宜的纸和笔传递文件,几千几百人凑在一起开会会是个什 么结果!

罗马的政体可以说是雅典和斯巴达的结合体。当罗马还是个小城邦的时候, 是 有国王的,这一时期称为罗马的王政时代。公元前 510 年,罗马人驱逐了国王卢修 斯 · 塔克文 · 苏佩布( Lucius Tarquinius Superbus),结束了罗马王政时代,建 立了共和国。罗马共和国由元老院、执政官和部族会议三权分立:掌握国家实权的 元老院由贵族组成;执政官由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举产生, 行使行政权力; 部族大会由男性平民和男性贵族构成——所以罗马共和国没有的统治者。公元 前 27 年,屋大维(Augustus)击败了安东尼(Mark Antony)和雷必达( Marcus Aemilius Lepidus),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罗马从此进入帝国时期。但即使是屋大 维,也只是比以前的执政官的权力大了一些,和中国的皇帝仍相差万里,中国的 皇帝是家天下,天下一切都是他的,所有权力集于一身,任何人都不能挑战这个权 威。在罗马帝国时期,这些执政官的权力只是比元老院的权力大一点,并不是一切 都自己说了算,元老院和部族会议也不是摆设,而且执政官职位不能世袭。其实不 管是王政时代、共和时代还是帝国时代,罗马的政体有一个内核没有变,那就是师 承希腊人的三权分立, 三个时代可以说是三种权力在博弈中此消彼长的结果。不管 怎么样,在罗马人的心中,有一个观念是不变的,那就是权力需要制衡。

权力被制衡的好处是公民相对自由,自由让希腊人创造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古 典文明,也让罗马文化影响了后续欧洲的各个民族、国家。

和中国的文化相反,欧洲人的传统意识里并没有大一统的概念, 自由和民主是 他们与生俱来的追求,这个渊源正在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影响。

因为各地都有一定的自治权,罗马帝国又没有实现中国那样的中央集权,所以 要统治这么大一片土地的难度相当大。395 年,狄奥多西一世( Theodosius I )死 后,将罗马帝国分给两个儿子,从此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巴尔干

半岛及以东为东罗马帝国,首都在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意大利半岛及以 西为西罗马帝国, 首都仍在罗马。君士坦丁堡是在希腊古城拜占庭的基础上建立起 来的,所以东罗马帝国又被后人称为拜占庭帝国。

从公元前 509 年到公元前 27 年, 罗马共和国存在了将近五百年。从公元前 27 年 到 395 年分裂,罗马帝国存续了四百多年。此时, 历史留给罗马帝国的时间不多了。 这个时候正是中国的南北朝时代,中国人常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欧洲的历 史并不是这样,它们一旦分了,基本不会再合。

我们在看中国历史的时候,常常有一个疑惑:作为汉朝的敌人,匈奴人 后去了哪里?

汉朝人并没有将匈奴斩草除根, 他们后还有很大的势力,只是按中国史书的 记载,他们西去之后就不知所踪了。

其实只要看一看地图就会发现,匈奴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他们的去向只 有一个,就是沿着欧亚大草原一路往西,先到中亚,再到欧洲,远能到今匈牙利

一带。

欧洲早期的文明集中在沿地中海一带,从巴尔干半岛到意大利半岛,再到伊 比利亚半岛,这些终都成为罗马帝国的领地。在阿尔卑斯山脉以北,是广袤的平 原,分为西欧平原、波德平原和东欧平原。其中,在西欧平原(今法国一带)居住 着高卢人,波德平原(今波兰和德国一带)居住着日尔曼人,在东欧平原(今俄罗 斯西部和乌克兰一带)居住着斯拉夫人。高卢人属于凯尔特人的一支,凯尔特、日 尔曼、斯拉夫被当时的罗马帝国称为三大蛮族。欧洲的平原虽然多, 但纬度偏高, 阿尔卑斯在北纬 46°左右,这个纬度和我国哈尔滨的位置相当。虽然欧洲有北大西 洋暖流的影响, 同纬度的里昂不会像哈尔滨那么冷, 但欧洲三大平原绝大部分在阿 尔卑斯山脉以北,且北大西洋暖流影响的主要是西欧和北欧;所以在早期,农耕技 术还不发达的时候,欧洲平原发展不出农耕文明,只能是游牧民族的天堂。

匈奴人的到来,引起了欧洲草原上的连锁反应。当匈奴人渡过伏尔加河,进入 黑海北岸东部,击败那里的东哥特人(日尔曼人的一支)时,其他的日尔曼人(西 哥特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法兰克人等)为了躲避匈奴 人的进攻, 像潮水一样涌入罗马帝国境内。西罗马帝国在这些“蛮族”的入侵下, 终于 476 年灭亡。

日尔曼人没希腊人那么多文化,也不识字,还像以前那样烧杀抢掠,欧洲人 (这里指日尔曼人统治的西欧部分)过着地狱般的日子,从此进入黑暗的中世纪。

后来日尔曼人发现,抢劫不如收税,于是想仿效罗马人建立国家。但日尔曼人 又没这个能力,他们大多数人是文盲,知识掌握在教会手里。于是日耳曼人向教会 请教, 欧洲大地上一时涌现出众多的日尔曼国家。这其中以法兰克人建立的法兰克 王国( 481 ~ 843 年)为代表,鼎盛时期占据了欧洲西部大片的土地。法兰克王国后 来一分为三—— 西法兰克、中法兰克和东法兰克,这三个法兰克王国分别奠定了法 国、意大利和德国的雏形。

在罗马帝国衰落时期,执政者为了加强控制,曾将基督教定为国教,但教权一 直控制在政府权力之下。这次日尔曼人像学生一样向教会请教怎么建国, 教会从生 活、法律、宗教方面对日尔曼实施全方位改造, 并给各个日尔曼国王办加冕仪式, 无形之中把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国王们后来也醒悟了,不想受教会的控制,有的就起来反抗。教会毕竟是从罗 马时代混过来的老江湖,立即号召其他国王来讨伐。这样一来,那些反抗的国王也 只有老老实实听话的份了,于是罗马教皇成了权力至高无上的人。

但别忘了,东罗马帝国还在呢,从法理上来说,他们才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 现在蛮族居然要当罗马人的统治者,这当然不行。这就像南宋时期,南宋认为自己 是正统,而金人占领了华北,认为他们才是中原的皇帝一样,于是两边的矛盾就产 生了。东罗马帝国虽然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在蛮族的入侵下幸存下来, 但根本无 力收复故土。所以,他们后和日尔曼人达成了协议,不会西征,专心对付另外两 个敌人——北边的斯拉夫人和东边的波斯人。

更大的矛盾是在宗教方面,君士坦丁堡也有一个教皇,现在罗马城又冒出一个 教皇来,同一个基督教怎么能有两个教皇?为了表示正统,君士坦丁堡的教会自称 东正教(东方正统教派)。东正教后来被俄罗斯继承,所以俄罗斯一直不被欧洲人 认可,除了政治原因外,宗教也是一个原因。

但日尔曼人毕竟是蛮族出身,一直过着游牧部族的生活, 完全照搬罗马那一套 有些难度,于是他们采用了封建制。

封建制的统治者当然是教皇,教皇把土地分封给国王,国王向教皇宣誓效 忠。当然,教皇的分封主要是仪式上的,教皇并不真正掌握世俗权力,但有了这个 仪式,教皇可以在各个国王之间纵横捭阖,以达到对世俗权力的控制,更重要的是 达到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控制, 以保证教会的利益。封建制主要体现在国王和他的臣 属之间。

在王国之内,贵族主要分为国王、领主、骑士三个等级。首先,国王把土地分 封给领主,领主向国王宣誓效忠,包括向国王进贡和应国王征召作战;其次,领主 又把土地分封给骑士,同样,骑士向领主宣誓效忠,除了向领主进贡外,还要在领 主需要作战时应召;后,骑士拿到土地,租给农民耕种和居住,向他们收税并提 供保护。

这其中领主有大有小,也就是有爵位高低之分。国王也可以称为大领主,就是 王爵。中国人在近代翻译西方的爵位时, 发现当时影响的英国历史上的爵位恰 好大致分为五等,于是就借用了中国历史上的公、侯、伯、子、男来翻译。其实欧

洲人的爵位是层层分封的,和中国完全不同,比如公爵可以封别人为侯爵,侯爵可 以封别人为伯爵,而中国的公、侯、伯、子、男都是由周天子分封的,互相之间没 有从属关系。

和中国封建制具有本质不同的是,欧洲的领主和臣属之间是契约关系,而不是 人身依附关系。在中国的周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名 义上,天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周王的,每一个人都是周王的臣民,诸侯只不过是替 天子管理某一片土地。而欧洲不是,欧洲人说:“国王的国王不是我的国王。”关 键的是,欧洲的国王和封建领主之间也是一种契约关系,国王做不到一言九鼎,各 大领主组成一个议会,参与国家的治理,左右着国王的一举一动。一句话,欧洲的 统治者的权力是有限的,这种权力的制衡正是来自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传统。

说到封建制,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今天经常用“封建专制”来形容中国从秦到 清这一段历史时期,这实在是自相矛盾——在中文语境里,封建就是封邦建国,也 就是分封,分封就是分权,和专制是相对的,中央集权才叫专制。事实上,中国的 古代史只有一个明确的分水岭,那就是秦朝,秦以前是分封制,秦至清是中央集权 制,也可以说是帝王专制。

按照西方人的观点,罗马帝国时期属于奴隶制,中世纪属于封建制。中世纪长 约 1000 年,被欧洲人称为“黑暗的中世纪”,这是因为相比于古希腊和古罗马,中 世纪的发展几乎完全停滞, 根本原因还是教会垄断了一切思想和文化。思想和文 化是一切科学技术的源泉,在教会的掌控下,欧洲像一潭死水一样,生活极其落 后。要打破这种局面,只有解放思想、发展文化这一条路。


【书摘与插画】

章 三国古战场,荆州在哪里

有人做过统计,《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其中有七十多回提到了荆州,足见荆州在三国时期的重要性。首先可以肯定一点,三国时的荆州不是现在的荆州,现在的荆州(以前叫沙市,后来又叫荆沙,近才改叫荆州)在三国时期叫江陵,属于南郡,一直到南宋时还叫江陵府,明朝时才叫荆州府。三国时期的行政区划分为三级:州、郡、县。州的长官叫刺史或州牧,郡的长官叫太守,大县的长官叫县令,小县的长官叫县长。也就是说,三国时期,江陵是个县,是南郡的首府(古称治所),南郡又属于荆州,荆州的首府在襄阳,是这样一种隶属关系。

我们知道,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时候,改分封制为郡县制,当时全国地方行政只有郡县两级,为什么到了汉朝又在它上面出现了一个州呢?

这么说吧,皇帝一个人管着全国那么多的郡、县(开始郡县还不是隶属关系),很累,又不放心,于是就派了几个人到地方去看管这些郡县,这几个人就叫刺史,他们看管的这一片土地就叫作州。时间长了,刺史就坐镇地方不回来了,成了实际上的地方大员;本来是中央下设的监察机构,结果权力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后成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政府。后来唐朝时的道、宋朝时的路、元明清时的省,都是沿着这个规律变化的,开始是中央为了监察地方,后成了一级的地方政府。比如我们今天的省,是从元朝开始的,当时叫行省,全称是行中书省,因为中央有个中书省,行中书省就是代理中央到地方行使权力,后行省慢慢发展,就变成地方政府了。我们再看清朝时一省之长叫什么?巡抚!巡察安抚地方的意思,其本意也是中央派驻地方的御史,后却成了地方政府的首脑。

这也是为什么州后来从一个行政区划变为一个城市的原因,前朝设置的州变成了地方政府,后朝就缩小州的管辖范围,另起炉灶设道,设路,设省,目的是替代原来的州,其结果却是一样,中国的历史总是这样循环往复。

九州的称谓来自大禹,传说大禹建立夏朝时,把天下划分为九州,所以中国又称九州。大禹还让每州的州牧献出当时很金贵的青铜,铸成九鼎,象征着权力。而三国时期共有十三个州,荆州只是其中之一。

比方说: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青州,在山东一带,曹操在山东起家,他手下的兵就叫青州兵。马超在凉州,今甘肃一带,是西边的一个州,所以他手下的兵叫西凉兵。董卓也是来自凉州。凉州靠近羌人聚集的地方,羌人会养马,所以骑兵很厉害。四川为益州,治所是成都,诸葛亮曾对刘备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诸葛亮一生的愿望就是,让刘备仿效他的先祖刘邦,先占有巴、蜀、汉中,然后夺取关中,从关中出函谷关平定中原,后一统天下,光复汉室。

还有陶谦让徐州,让的可不是一个城市,而是淮北一大片领土。当时刘备离开涿郡已有十年,大大小小的仗也打了无数,军功也不少。在各路诸侯纷纷抢占地盘的时候,他却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这个时候陶谦要把徐州让给刘备,你说他能不动心吗?简直就是雪中送炭!还有河北称冀州,河南称豫州,江南称扬州(也不是今天的扬州),等等。

荆州的得名,源自从襄阳到江陵的一条大道西侧的一座山,叫荆山。楚国以南蛮自居,周朝时周天子就称之为荆蛮,所以这一片土地也常称为荆楚大地。又因为治所在襄阳,故而又称荆襄之地。

所以荆州实际上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级行政区,当然比现在的省大很多,主要包括现在的湖南、湖北,还有周边一部分,特别是河南的南阳地区。南阳当时称宛城,宛城连接着中原。

三国时重要的战争“赤壁之战”就发生在荆州。可以说,在赤壁之战前,还不叫三国,曹操一家独大,东吴相对弱小,西边还有关中的马腾、汉中的张鲁、益州的刘璋,可怜的刘备连个落脚的地盘都没有;赤壁之战后,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赤壁之战之所以这么重要,是因为它改变了东汉末年整个战争的格局,也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而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荆州独特的地理位置。

荆州这块地方有多重要?可以这么说,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要想统一中国,就必先取荆州,而谁掌握了荆州,谁就拥有了夺取天下的主动权。

我们先来看看荆州这块土地的地形。整个荆州地区(主要指湖南、湖北,不含河南南阳盆地等地方)就像一个大口袋,襄阳就是这个口袋的出入口。中间是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东西两边沿长江各有一个小出口,西边是三峡,东边是沿九江一带的河谷。其他的地方,全部被大山包裹得严严实实,进出极其艰难。我们知道,平原地区产粮,有粮就可以养兵。何况荆州这个地方雨水多,水稻一年两熟,所谓“湖广熟,天下足”(清朝时的湖广包括湖南和湖北,实际就相当于荆州)。荆州既能养兵,又好防守,可谓得天独厚。从整个中国的形势上看,一旦控制了荆州,就可以越过长江天险,顺江而下控制江东,进而控制整个中国的南方地区。

而这里重要的据点,就是襄阳,襄阳不仅是荆州的关键所在,也是整个中国的腰眼。

我们再来看襄阳的地形,左边大巴山(武当山、神农架、荆山、巫山)是连绵不绝的高山深谷,右边是桐柏山和大别山。大别山像一条东西走向的长城一样,正好把中原和两淮挡在外面,一直延伸到合肥附近。为什么孙权一辈子都在打合肥?就是因为合肥是荆州与江东、两淮的连接点。所以守荆州,只需守好三个点:北部出口襄阳是重点,西部是三峡通道,比较好守,东部从合肥到九江,沿长江是条河谷,这条河谷跟三峡比起来宽多了,但也比较好守。

襄阳又是个天然的军事要冲,处于武当山和桐柏山之间,这个口子不大,只要守住了襄阳,就守住了荆州。襄阳城位于汉水边上,交通便利,隔河相望的是樊城,二城成掎角之势,互相照应。襄阳曾经有一段时间叫襄樊,就是把二者的名字合在一起了,现在又改回来了。这样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荆州的治所在襄阳而不在江陵,诸葛亮为什么在这里等着别人三顾茅庐,而不是在江陵,因为谁控制了襄阳,谁就控制了荆州的咽喉,谁就有夺取天下的希望。可惜刘表胸无大志,诸葛亮没看上眼,不然就轮不上刘备了。曹操手下人才太多,去了也排不上座,没什么意思。所以,诸葛亮在隆中(襄阳城西十千米)躬耕不是巧合,是从战略眼光出发的有意考量,如果他去江陵附近种地,三分天下就没他什么事了。在襄阳种地,他就是卧龙,随便找个地方种地,那就是真的农民了。

总之,襄阳一旦失守,江陵就难以独存,整个荆襄九郡就会全部沦陷。

曹操打下襄阳,控制了荆州,下一个目标自然是顺江而下,消灭东吴。当时刘备还没有立足之地,曹操也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但后,曹操却在赤壁之战大败,这实在是历史上的一个偶然。要问曹操是怎么死的,我看是冤死的。因为在历史上夺取荆襄,继而统一全国的事就顺理成章地发生过无数次。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