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李白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曾居庙堂之高,却总喜欢江湖之远。他出生豪门,少年时才华横溢、纵酒狂歌;他不屑权贵,中年时仕途失意、策马独行;他不同流俗,老年时漂泊四方、浪迹天涯。李白经历了百味人生,却依旧有着耀眼的光芒,如流星划破天际,让后人为之仰望、钦佩、赞叹。

在盛唐文化的熏染下,李白以天赋异禀的才华,为后人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李白被称为诗仙,绣口一吐半个盛唐,他的诗文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意境奇妙、语言轻快,诠释了大唐时代的强盛之音,凸显了空前盛世的恢弘气韵,呈现了李白独有的人生格局,表现了他辽阔的胸襟与非凡的气魄。

知晓了李白的人生,便知晓了大唐的世相变迁。李白生逢大唐盛世,却在晚年遭遇安史之乱。与李白同时代的众多历史人物,如唐玄宗、杨贵妃、高力士、贺知章、杜甫等,都影响着李白的人生轨迹。李白一生的种种经历,都成为了盛唐变迁的缩影,他笔下的诗文,亦都见证了盛唐的斗转星移。


【内容简介】

李白是置身于大唐由盛转衰时代下的伟大诗人。这部文学传记展示了诗人大气如虹、绚烂似霞、狂逸如仙的风采。书中重点记述了李白少长巴蜀、出蜀漫游、交游干谒、奉诏入京、誉称谪仙、笑傲权贵、辞京还山、寄情山水、平叛救国等传奇的经历,呈现了诗人得意与失意、大喜与大悲的人生历程,以及丰富多彩的诗歌内容、复杂多变的思想活动、衷心报国的远大理想,将一位飘逸洒脱、狂狷不羁、才华横溢的天才诗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作者简介】

葛景春,河南开封市人,1944年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河北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李白研究会原副会长等,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出版著作3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代表著作有《李白与唐代文化》《李白研究管窥》《李杜之变与唐代文化转型》《杜甫与地域文化》(合著)等,为詹锳先生主编国家重点项目《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的主要撰写成员。其著作曾获得第三届国家图书奖、2015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河南省社科优秀论著一等奖等。


【目录】

第 yi 章 天马来出月支窟

太白之精下人间 / 002

少长巴山蜀水间 / 006

十五观奇书 / 012

作赋凌相如 / 018

丈夫未可轻年少 / 022

峨眉邈难匹 / 025

已将书剑许明时 / 031

第二章 少年落魄楚汉间

大鹏遇希有鸟 / 036

意气相倾山可移 / 043

庐山观瀑 / 048

乌啼白门柳 / 051

桃花流水窅然去 / 062

子倾我文章 / 067

少年落魄楚汉间 / 072

西入秦海,一观国风 / 079

长揖韩荆州 / 087

第三章 青云当自致

隐隐五凤楼 / 094

欲渡黄河冰塞川 / 099

眼识郭汾阳 / 106

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 111

不知何处是他乡 / 114

会稽愚妇轻买臣 / 118

我辈岂是蓬蒿人 / 123

第四章 长安市上酒家眠

贺公呼我谪仙人 / 130

番书一笔成 / 134

长安市上酒家眠 / 141

醉使力士如使奴 / 146

举杯邀明月 / 154

同归无早晚 / 158

第五章 一生好入名山游

遇我宿心亲 / 166

携手日同行 / 171

一夜飞度镜湖月 / 182

举杯销愁愁更愁 / 190

桃花潭水深千尺 / 196

山逼画屏新 / 202

第六章 且探虎穴向沙漠

忆君迢迢隔青天 / 212

蜀琴欲奏鸳鸯弦 / 216

且探虎穴向沙漠 / 223

我纵言之将何补? / 231

明月不归沉碧海 / 234

第七章 为君谈笑静胡沙

誓欲清幽燕 / 238

斗粟不与淮南舂 / 245

南冠君子,呼天而啼 / 255

多君同蔡琰 / 260

朝辞白帝彩云间 / 265

一朝谢病游江海 / 270

第八章 垂辉映千春

将船买酒白云边 / 276

草书天下称独步 / 282

庐山秀出南斗旁 / 285

人生不朽是文章 / 291

吾家有季父 / 298

大鹏飞兮振八裔 / 302

后记 / 308

再版记 / 310

主要参考文献/ 311


【前言】

李白是我国盛唐文化所哺育出来的时代骄子,他的思想和诗歌具有典型的盛唐时代特征。即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追求自由理想的思想意识。盛唐前期,即开元时期,是唐代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盛世,整个社会洋溢着奋发向上的开拓精神,人们满怀着希望和理想,充沛着青春的活力。此时的思想也比较开放,不仅儒、释、道三教并行,而且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人们思想活跃,眼界开阔。但在盛唐社会的后期,即天宝时期,由于唐玄宗逐渐由开明走向昏聩,朝政日益腐败,国势也日益衰落。盛唐前期进取的精神、活跃的思想孕育了李白的理想主义和自由精神,而盛唐后期的腐败和堕落,则引起了李白心中现实与理想之间强烈的冲突,激起他对封建统治者强烈的批判意识。

李白从青年时代就胸怀“安社稷”、“济苍生”的崇高理想。为实现这个理想,他终生不懈地寻找报国机会,与现实中的黑暗势力进行顽强的斗争,对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丑恶现象进行大胆的揭露和抨击。盛唐时代的理想主义和进取精神,使李白胸怀大志,关心国事,热衷仕进;而盛唐时代的追求自由的精神,又鼓舞着他敢于冲决封建礼教的重重束缚,追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傲岸不屈地与王公权贵分庭抗礼,勇敢地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腐朽和黑暗。儒家的用世精神、功名思想与道家的卑弃功名、粪土王侯的超越意识、出世思想,这两种看似对立的意识,在李白身上兼收并取,得到了统一。李白广泛吸取了历史思想文化遗产,融合百家之说,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思想风貌。他的思想是复杂的多面体的,而不是单纯的。各个不同的思想倾向,都在程度不同地影响着李白。儒家的仁民爱物的思想,使李白的诗歌充满了热爱人民、关心百姓的高尚情感。儒家的大一统思想使他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和叛乱方面,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道家的批判意识和变化观,给了他揭露批判统治者的思想武器,擦亮了他的眼睛,使他透过繁盛的外表,看出了大唐盛世由盛变衰的种种迹象和隐藏的种种弊病。墨家任侠的博爱精神,使他仗义疏财,乐于助人。纵横家的胆识和博辩,使他敢于“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苏轼《李太白碑阴记》);屈原追求理想的浪漫和执着,使他展开想象的翅膀,神游八极,上天入地,苦苦求索;而兵家的机敏权变和释家的空灵超脱,则又给他的诗歌增添了纵横变幻与空灵玄远的意趣和色彩。总之,李白的兼蓄百家为我所用的自由开放思想及热烈追求光明理想、勇敢批判现实的斗争精神,使得他的诗歌既有强烈的时代精神特色,又具有他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色彩。

本书是一本李白的文学传记,意在通过传记的形式,描绘李白不同凡响却又坎坷流离的传奇般一生,表现其大喜大悲酸甜苦辣的人生况味,来阐发李白追求理想热爱光明而又疾恶如仇的思想感情。其中既有人生的哲理思考又有对盛唐文化的审美品味。当然其中也不乏对李白诗歌创作时的心理刻画及对李白诗歌诗意的阐发。希望能通过这本小书,激起读者进一步阅读李白诗歌的兴趣,通过李白诗歌的本身,更进一步地了解李白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趣。但愿此书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那就不负作者的一片良苦的用心了。


【书摘与插画】

太白之精下人间

当长庚星照耀之时,西域碎叶城中一个男孩呱呱坠地。李白五岁时, 便随父亲远行万里,从西域来到巴山蜀水间。

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在大唐安西都护府管辖的西域碎叶城(今 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中,有一户从中原贬谪至此的原来姓李的人家(此 时已隐姓埋名,改为他姓,但在西域时所改的姓名已无从所知),生了 一个儿子。传说当这个婴儿降生之时,屋顶上一片白光,他的母亲梦见 西方的长庚星,也就是太白金星从天而下,降落在她的怀中。于是他的 父亲就给儿子取名白,字太白。

此儿长得白白胖胖,圆脸如月,俊目似星。当他尚在襁褓时,母亲教 他胡语,当他满地跑时,已能与当地的胡儿一样用胡腔胡调满口讲胡语了。 可是父亲却教他说汉语,怕他以后淡忘了他的祖先和祖国的母语。小时 候的李白就是在这样双语甚至多语言的环境中长大的。也许是受西域文 化的影响,也许是他生性所致,他特别喜爱明月。每到月上中天的时候, 他总是缠着母亲给他讲月婆婆的故事,有时还独自在月下自言自语。和 别的孩子不同的地方是,他富有想象力:他把月亮叫作玉盘子,也常常面 对天上的浮云,从变幻的云朵中看出飞奔的骏马或在窝中孵蛋的母鸡。

转眼间到了神龙元年(705)正月,当李白五岁时,中原大地发生了 一件大事。在洛阳(今河南洛阳)的宫廷中,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张柬之, 与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羽林将军桓彦范、敬晖、李湛等人,剪除张昌 宗、张易之,拥立中宗复辟,武则天被迫传位,退居上阳宫。中宗下制, 天下大赦,去周,复国号为唐。

李白先世,本是流放西域的罪人,他的父亲也因在西域惹了麻烦, 急于离开西域,正逢唐中宗下诏大赦天下,于是便改名换姓,带领家人 和仆从离开了碎叶城。

一支驼队在大漠中缓缓地行走着。漫漫的瀚海静悄无声,唯有驼铃 有节奏的叮咚响声打破了沙漠的寂静,慰藉着寂寞的行人。斜阳拉长了 骆驼的身影,给骑在骆驼上的主人的背影染上了一抹斜晖。

这是一支有十余人的驼队,前面的三头骆驼上坐着李白的父亲和他 的家眷,后面的八九头骆驼上全部驼着行李和货物。此时的李父有三十 多岁,他回头望了望后面的驼队,他身后的骆驼上架着一顶驼轿,里面 坐着一个二十多岁的女主人,这女主人就是李白的母亲。她怀里搂着一 个不满两岁的女婴,是李白的妹妹月圆。奶娘搂着五岁左右的李白骑在 前面的骆驼上。在李白近旁的一峰骆驼上,一个仆人的怀里坐着一个和 李白年龄相仿的男孩,名叫丹砂,他是李家仆人的儿子。李白的母亲容 貌秀丽端庄,细眉星眼,颇似胡人。李白白皙的圆脸被漠风吹得红扑扑的, 一双眸子炯炯有神,专注地看着远方。突然,他用小手指着前方,向母 亲说道:“妈妈,你看,前面有城楼!”李母惊喜地叫起来:“是敦煌 到了吧?”眼前果然有座若隐若现的城池。李父刚毅的脸上,现出了疑 惑的面色:“才离伊吾不到三天,离敦煌还远着呢,怎么说到就到了呢?” 他细眯着双眼,仔细地瞧着前面忽现的城池楼阁,眼看那城池和楼阁在 气浪中渐渐地变了形状,一会儿就消失了。孩子叫道:“爹爹,大城楼 怎么不见了?”父亲说:“孩子,那不是城楼,是海市蜃楼!”孩子问道: “什么是海市蜃楼?”母亲轻轻地对儿子说:“听老一辈的人说,那是 仙人住的地方,我们凡人光能看得见,是永远也到不了的。”儿子的眼 睛闪着光亮,兴奋地说:“妈妈,我要是能当个仙人多好呀!”父亲说:“这孩子就是好胡思乱想!”

当驼队走到一片干涸的河滩时,天色暗了下来,李父让大家停下来, 让骆驼卧在一起,命仆人搭起了帐篷,在河滩旁拾了些枯胡杨树枝,点起了一堆篝火。众人围火而坐,吃着干粮,喝着皮囊中的水。这时一轮 明月升上了天空。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这轮明月好大好大,在沉睡的 沙漠上洒下了一片银辉。儿子躺在妈妈怀里,仰望着月亮问:“妈妈, 月亮为什么像个盘子,是谁把它挂在天上的?”妈妈一边轻轻地拍打着 怀中的儿子,一边说道:“那不是个盘子,是瑶台王母娘娘的镜子。她老人家怕我们黑天里寂寞,就挂在天上,在给我们照亮呢!”天空净洁 无尘,显得月亮更加晶莹透明,又圆又大。在母亲的催眠歌声里,李白 渐渐地入睡了。在睡梦中,李白攀着云彩,轻轻地爬到天上,将那面玉 镜从天上摘了下来,紧紧地抱在怀里……天上的明月陪伴着李白度过大 漠中一个个寂寞的夜晚,深深地印在李白童年的记忆里,成了他诗歌中 的一个重要的意象情结。

李家的驼队在大漠戈壁中整整走了一个多月。他们经高昌(今新疆 吐鲁番)、过伊吾(今新疆哈密)至敦煌(今甘肃敦煌),在敦煌补足 了干粮和水,休息了两天又起程。一路上又过玉门(今甘肃安西)、酒 泉(今甘肃酒泉)、张掖(今属甘肃)、武威(今属甘肃)、金城(今 甘肃兰州),来到了陇西的秦州(今甘肃天水)。看见秦州的城门,李 父高兴地说:“前面就是我们的老家,我们的祖先,汉朝的飞将军李广, 就是在这里出生的。”李白高兴地说:“好了,我们终于到老家了!” 进了城门,市内街肆百业林立,行人熙熙攘攘,市场热闹繁荣。李白简 直看花了眼,对父亲说:“爹爹,我们是不是就住在这里呀?”父亲说: “不,我们还要继续向东走,到京城长安去!”听说要到京城长安,李 白问道:“长安比这里还大吧?”父亲说:“那是当然,比这里要大几 十倍呢!”李白听此更高兴了:“那太好了,我要到京城好好玩一玩喽!”

李白一家在秦州住了好几天,准备歇息好了就上路。可是从京城传 来的消息却对他们非常不利。有的消息说长安(今陕西西安)现在一片 混乱,死了许多人。还有的消息说,大赦中并不包括他们这些远流西域 的犯人及其后裔。据李家的仆人说,近日还时有身份可疑的人在打探他 们的下落。李白的父亲觉得,不但京城长安去不成了,就连在秦州隐居 也成了问题。到哪里去呢?李白的父亲有些发愁,返回碎叶城?不成, 碎叶城现在已被突厥占据,那里的家业已经变卖,况且还有仇人要找他 的麻烦。向北走?也不行,北面就是腾格里大沙漠。向南去?蜀中山川 锦绣,地博物饶,人烟也比较稀少,既便于隐居,又便于生存和发展。 听说在龙州附近还有他们的族人。对,就到蜀中去,先在那里暂避一时 再说!主意一定,他便将骆驼变卖,顺便又抛售了一些随身带的货物,买了几匹马,带领家人踏上了南下的蜀道。 李白一家人沿着同谷(今甘肃成县)、盘堤(今甘肃武都)一路,翻过“青泥何盘盘”的泥功山(今甘肃徽县南、陕西略阳北),向“百 步九折萦岩峦”的金牛道(今陕西勉县西南)进发。一路上,李白的父 亲挈妻携子,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开始的时候,还用马匹驮着东西。 上了蜀道时,马匹上不去,干脆马也不要了,雇人背上行李,一家老小 及其仆从在艰难的蜀道上攀登。他们过利州,渡嘉陵,登上了“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的剑门关。在关上远望,只见崇山峻岭,连绵横亘,尽在脚下, 几只苍鹰在山谷里盘旋。一个背行李的蜀人,唱起了蜀道难的川腔小调: “蜀道难喽,难于上青天哟──”苍凉的歌声,在空谷里传响。幼年的 李白站在父亲身旁,也跟着学唱:“蜀道难喽,难于上青天哟──”艰 险的蜀道和豪放而略带凄凉的山歌,在李白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极深的印 象,融进了他日后诗歌的瑰玮的意象和雄壮的旋律之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