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教育的本质》是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数学家怀特海的教育代表作。

★本书深刻影响西方现代教育理念,是与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相媲美的经典之作。

★本书为北大教授推荐给高中生的书,并被列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书。

★本书深入且全面地论述了“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这一教育理念,并揭示了智力发展的规律,以使家长和老师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节奏,安排课程,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内容简介】

本书是怀特海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的教育理念。怀特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反对灌输生硬的知识和没有火花的思想。他主张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技术教育与科学、文学教育有机结合发展;强调古典文化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中的重要性;揭示了智力发展的规律,以使家长和老师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节奏,安排课程,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出生于英国东南部的拉姆斯盖特,祖父和父亲曾先后任当地一所私立学校的校长,是当地颇有名望的教育家。他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主攻数学,先后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美国哈佛大学等校担任数学、哲学教授。他与罗素合著的《数学原理》奠定了现代数理逻辑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他是“过程哲学”的创始人,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教育理念,主要的著作有《科学与近代世界》《过程与实在》《观念的冒险》等。


【目录】

章 教育的目的

第二章 教育的节奏

第三章 自由和训练的节奏

第四章 技能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

第五章 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

第六章 数学课程

第七章 大学及其作用


【前言】

《教育的本质》是英国著名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阿弗雷德·诺思·怀特海的一本有关教育的文集。该书比较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观点。 作者根据亲身体验,以及作为数学家和哲学家对生活敏锐观察和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颖而独到的教育思想和育方法。本书集中反映了作者对教育的目的和本质的理解他强调智力教育,提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他反对生硬地向学灌输知识,反对任何遏制想象力的教学模式。 怀特海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对英美等西方国家乃至全世界现代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教育实践都具有积极的动和指导作用。 本书共七章。前三章主要探讨的是教育的基本理念问题第四章至第七章分别从技术教育、数学和大学的功能等几方面展开阐述。

在章“教育的目的”中,怀特海提到,一些学校在 某个时期充满创造的活力,后来却迂腐而墨守成规。原因就 在于,学校深受呆滞思想的束缚和影响。在教育制度中如何 防止这种思想上的僵化陈腐?一是“不要教授太多学科”;二 是“将教学内容讲透”。

在第二章“教育的节奏”中,怀特海认为,人的心智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任何教育者都不能忽视和否认这些规律的存在,所安排的教育的内容和采取的方法必须符合教育的 节奏性特点。而所谓教育的节奏,就是“教授适合他们的学 科,并帮助他们采用适合他们的学习模式”。

在第三章“自由和训练的节奏”中,怀特海提到“知识” 和“智慧”的相互关系。他认为,人的智慧是以知识为基础 的,一个人可以轻易获得知识,但未必能轻易获得智慧。从 “智慧”和“知识”的逻辑关系,引出了“自由”和“训练” 的逻辑关系。他认为,“在理想的教育中,训练应当来自学生 们的自由选择。而自由也应该在训练的帮助下获得更大的可能性”。

在第四章“技能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中,怀特海认为,“一个理想的行业,工作即娱乐,娱乐即生活”,这种三位一体的思想就是技术教育的理想。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劳动应该与人们的心智和精神紧密结合在相互渗透中共同发展。技术教育注重动手能力、手眼协调随机判断,而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判断能力来自对知识的自运用。

在第五章“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中,怀特海调,在对待古典文化的学习上,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图片在脑中刻下历史的印记,了解人们的服饰、房屋、技术、艺术宗教的嬗变过程,既不要把古典文化当成教育中需要大量读的专家课程,也不要让学生在毕业后对阅读古典文化变淡漠。 在第六章“数学课程”中,怀特海认为,首先,数学学要祛除晦涩深奥的教学模式,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让学生学习抽象的思维方式,懂得理论的实际应用,掌握法的恰当使用,而不是盲目罗列各种各样的数学公理,强学生死记硬背,应付各种毫无意义的考试。其次,数学教不能只是停留在学习数、量和空间关系上,而是应该上升哲学高度,让学生认识到数、量和空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在第七章“大学及其作用”中,怀特海阐释了大学的育功能,即大学是一个启迪思维、激发想象力的地方。“大存在的原因是,使年轻人和老年人在富有想象力的学习中合起来,从而在汲取知识和热爱生命之间建立联系。”而所谓 “想象”,主要在于“新”字。知识的新颖可以体现在知识自 身的更新换代上,也可以体现在知识应用的与时俱进上。 作者在以上各章中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教育的目的就是 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这一核心命题,突出地表达了“要在教育中拒绝僵死的知识和呆滞的思维”的教育理念。

怀特海关于教育的目的和本质的精辟见解,闪耀着智慧 的光芒,超越时代和地域。书中对教育高屋建瓴、切中时弊 的论述和分析,对当今中国的教育、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家长等都具有现实的启发和有益的指导作用。

编 者


【书摘与插画】

教育的目的

文化素养指的是思想活动,是对美和人类情感的融会贯通。零碎的信息与文化素养无关。一个人如果只拥有广博的知识,那他就是世上无用、无聊的存在了。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让人们既拥有文化素养,也拥有某方面的专业知识。如此一来,他们便能以专业知识作为自我发展的基础,在文化素养的引领下,达到哲学的深度与艺术的高度。我们要记住,自我发展才是有价值的智力开发,而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 16 岁到 30 岁之间。要实现自我发展,重要的是母亲在孩子12岁之前对其进行的教导。

要训练孩童的思想活动,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弄清楚何为“惰性观点”—不经过运用、验证或与其他知识进行新的结合便接受的知识。

如果每门学科的老师都只教一些皮毛,那么学生就只会被动接受一些零碎的知识,无法产生思想的火花。我们应该挑选少数重要的内容教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发散思维,举一反三。学生们要将这些知识完全吸收,明白如何将它们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接受教育开始,学生们就应该体会到探索的奥妙,并且通过探索,理解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件。

我所提倡的解决办法是消除学科之间泾渭分明的分界线,以维持现代课程体系的活力。教育只有一个宗旨,那就是向学生展现生活的所有层面。但我们却将生活拆得零散。我们教授代数、几何、科学、历史,但也仅限于书本知识而已;我们还教给学生多门语言,但他们却从未掌握;无聊的是,我们教授文学,却只讲莎士比亚的戏剧,再附带一些文献注释和对剧情和人物的短评,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课程表算得上是生活吗?算得上我们亲身经历的日常吗?充其量这不过是神明在创造世界时,在脑内快速浏览造物清单而已,而那时的神明尚未决定如何将这些事物融合成一个世界。

教育的节奏

教育的节奏很好理解,就是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教授适合他们的学科,并帮助他们采用适合的学习模式。

就智力发展而言,我倾向于称这三个阶段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阶段”。

浪漫阶段

浪漫阶段指的是人们刚刚理解某项事物的阶段。此时人们对事物还拥有新鲜感。粗略地一瞥让他们得以窥见事物内部拥有无限可能的各类联系,但要想彻底将其掌握,还需要大量的材料。在这一阶段,掌握知识的步骤并非系统性的,这类系统是一点点搭建起来的。在这个阶段,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来自直接的接触,只是偶尔会对其进行系统性的分析。

当学生对某一事物的认知不只局限于表面的认识,开始对其蕴含的联系有所领悟,由此产生的激动情绪便是这一阶段所指的浪漫情感。例如,对于刚开始读《鲁滨逊漂流记》的学生们来说,鲁滨逊·克鲁索只是一个人,沙子只是沙子,脚印只是脚印,岛屿只是岛屿,欧洲也不过是一个喧嚣的世界而已。但当他们忽然意识到其中蕴藏的若隐若现的可能性,将克鲁索、沙子、脚印以及与远离欧洲的孤岛联系起来,浪漫感便产生了。这个例子虽然,但很清晰地展示了发展循环的阶段。

精确阶段

精确阶段也是知识增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脑中纷杂的知识联系开始从属于阐述的精确性。这是学习基本原理的阶段,包括语言的语法和科学的法则。学生们将一点点学会如何对事实进行分析。他们会接触新的事实,并通过分析吸纳这些事实。

没有浪漫阶段的积累,学生们在精确阶段将一无所获,因为没有对客观事实的大致了解,就无法进行分析,只能牵强地对事实进行无意义的陈述,无法使其形成进一步的关联。我再强调一遍,在这一阶段,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浪漫阶段积累的事实之中。浪漫阶段的事实揭示了具有广泛意义的思想,而在精确阶段,我们将条理化、系统化地了解客观事实,从而对浪漫阶段获得的对事物的一般性认识进行挖掘和分析。

综合阶段

后的综合阶段即黑格尔所说的“合题”,指的是在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分类并获得相关技能之后,重新回归浪漫阶段。这便是精确训练的目标,是我们所追求的终的成功我的这番分析或许枯燥无味,但为了让大家对这三个循环阶段的特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从而理解我接下来的分析,这都是必要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