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上野千鹤子是日本女性主义理论及运动的先驱与领袖人物,近些年在东亚女性主义的传播中成为代表人物、明星学者。《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厌女》等著作在中国持续热销,其本人也获得了读者的喜爱与广泛关注。
2、本书是上野千鹤子女性主义理论的代表作与经典论著。是她围绕国家、暴力、性别等议题进行思考的总结式作品。在日本长销不衰,极具学术价值与思想价值。
3、本书以全新视角探讨女性主义。从本世纪 9·11 事件开始,追溯到上世纪的慰安妇诉讼以及之后爆发的海湾战争,阐释了“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价值,女性主义的思想是‘活下去的思想’”这一经典论断。还特别收录上野千鹤子东大退休演讲——本书同名文章《为了活下去的思想》。是了解上野千鹤子女性主义理论的之书。


【内容简介】

战争究竟有什么样的吸引力?
女性能和男性一样成为士兵吗?
女性主义所追求的平等是女性也要和男性一样参战吗?

9·11事件揭开了21世纪的帷幕,历经了史无前例的“战争与破坏的20世纪”后,我们又在新世纪目睹了如此不近情理的暴力。而在国家与暴力的新的结合之中,又增加了性别这一变量。我们不得不面对“男女共同参与暴力”这一难题。

《为了活下去的思想》是日本女性主义理论先驱上野千鹤子,围绕国家、暴力、性别等议题进行思考的总结式作品。她从本世纪的 9·11 事件开始,追溯到上世纪的慰安妇诉讼以及之后爆发的海湾战争,在这些暴力事件中,思考性别这一不确定因素在国家和暴力体系的新构成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她发出了“逃出去,活下去!”的呼号,进一步确认与阐释了“女性主义是让弱者以弱者的姿态受到尊重的思想。”

本书是上野千鹤子继《父权制与资本主义》这一名作之后又一女性主义力作。


【作者简介】

1948年出生于日本富山县。社会学者、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认证NPO法人Women’s Action Network(WAN)理事长。
日本女性主义理论及运动的领袖人物。
在专科学校、短大、大学、研究生院、社会教育等高等教育机构从事了40年教育与研究工作。
2019年以东京大学开学演讲《即使努力也无法得到回报的社会等待着你》引发强烈社会反响。
著有《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厌女》等。


【目录】

部 关于“女兵”的一系列问题
003 章 公民权与性别——公私领域的解体与重构
041 第二章 女性士兵的建构
065 第三章 对抗暴力与性别
102 第四章 “个人隐私”的瓦解——关于私领域暴力与公领域暴力的依赖共生
第二部 战争的犯罪化
113 章 战争有“吸引力”吗?
118 第二章 有关冲绳岛战役的回忆
125 第三章 女性主义视域下的广岛
150 第四章 大后方史思想
第三部 超越民族主义的思想
161 章 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
185 第二章 超越民族主义的思想
193 第三章 “民族国家”论的功与过——在后民族国家时代重读《跨越国境的方法》
第四部 祷告的替代品
209 章 为了死亡的思想·为了活下去的思想(访谈)
234 第二章 代替“祷告”——单行本《为了活下去的思想》后记
第五部 3 · 11 之后
241 章 为了活下去的思想——以演讲代替在东京大学的后一课
279 作者解题
289 初出一览
293 参考文献


【前言】

前言
把举起的手放下

“9·11”事件揭开了21世纪的帷幕,也有人说,它改变了整个世界。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世界上存在着许多“9·11”,那都是被非法暴力肆意践踏的记忆。在已经被人们忘却的“9·11”中,为何只有这个“9·11”值得被特别铭记呢?可能有很多人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吧。
有人说,20世纪是战争的世纪,而21世纪则是公民战争的时代。没有前线战场的战争、没有宣战通告的战争、看不见的敌人,日常生活在一瞬间就会变成战场。
和平的工具变成了凶器,它们在无来由的恶意和憎恶的作用下,与压倒性、不合情理的暴力相遇了。这个“9·11”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的目标是一个叫作美国的国家。接着,这个国家对看不见的敌人,动用了世界上富有国家的国家暴力。
有人高喊“打倒他们”,有人合唱“放手去干”。能这么说,是强者的权利,是拥有强大军事力量这一危险工具的骄纵。复仇,是有能力复仇之人才有的选择。然而,这个世界上还有更多人只能在暴力面前忍气吞声。
手握暴力的人往往很难控制自己不去使用暴力。在阿富汗、以色列、智利,为了控制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人,他们非法地使用暴力。没有宣战,没有国际社会的一致同意,更不知晓谁是敌人,战争就开始了,许多人遭到了杀害。对于那些连自己为什么会被攻击都不知道的阿富汗人而言,美国对他们的袭击又何尝不是另一个“9·11”呢?在斗争之中,牺牲者总是那些只能哭泣和祈祷的人。
遭遇不合理的暴力,握紧拳头,心中积蓄着仇恨。到这里为止,每个人的经历大同小异。然后,有一个人充满愤恨地咬紧牙关,却放下了拳头。这样的经历,我们恐怕未曾有过。那些一直被丈夫殴打的妻子,她们不会争辩和反击。因为她们自身的无力早已渗透了骨髓。因为她们知道反击换来的是更加狠毒的殴打。对弱小之人来说,这种经历再熟悉不过。
如果没有力量,你也不会反击吧,因为没有用以反击的力量。之所以反击,只是因为那时你有反击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军事能力。它是一种不由分说就能狠狠给对方一击的力量,是一种能让对方跪地求饶的暴力。
那当我们没有反击之力时,又该怎么做呢?真正的问题应该从这里开始。
自杀式恐怖主义给我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令我想起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中的一位年轻女性,她抱着炸弹企图与数名法国人同归于尽。弱小之人倘若以生命为代价,可以将自己变为武器。有人甚至认为,就连女人也可以像男人一样战斗。
男人不过是一群陶醉于非日常的英雄主义的人。可是,对于那些想要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希望明天也能像今天一样活着的女人来说,英雄主义就是敌人。在过往的学生运动中,女人投掷石头的时候,心中还祈祷着不要砸到他人。经过这件事后,女人难道还没有彻底懂得这个道理吗?—女人是无法和男人一样的,和男人一样只不过是一种愚蠢的想法罢了。
然而,女人是和平主义者吗?对于这个问题,历史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日本女性曾积极热心地协助“圣战”,英美的女性也成了战争的“啦啦队”。女人不会因为身为女人而自动变为和平主义者。
女性主义难道是主张女人也有力量、女人也能参加战争的思想吗?美国的女性主义一直主张女性要像男性一样参加战斗。然而,倘若女性主义不过是主张女人像男人一样也成为强者的思想,那我只能说对这样的思想我完全没有兴趣。我所主张的女性主义是,让弱者以弱者的姿态受到尊重的思想。因此,女性主义不要求“以牙还牙,以眼还眼”。那些曾被他人强迫接受某些观点、做某些事而拼命抵抗的人,当你们用同样的方法强迫他人对你言听计从的时候,这难道不矛盾吗?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女性主义。弱者的解放绝不是“模仿压迫者”。
如果我们不能将包括战争在内的暴力称为犯罪的话,那么家庭暴力(domestic violence,丈夫、爱人实施的暴力)就很难得到解决。而且,如果我们对彻底解决家暴问题仍抱有一丝希望的话,为什么不能对国家的非暴力化也同样抱有希望呢?
早在“9·11”之前,我就已经开始构思本书的主题了。而让我动笔的直接原因则是1991年的“慰安妇”诉讼以及之后爆发的海湾战争。再往前追根溯源的话,可以追溯到1967年的学生运动。因此“9·11”的景象对我而言并不新鲜,反倒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恐怕没有人预想过,我们会以这种景象拉开21世纪的大幕。我们跨越了史无前例的“战争与破坏的世纪”—20世纪,没想到又目睹了如此不近情理的暴力。而世界上拥有多“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极度危险的“恐怖主义国家”就是美国。
不反思历史,就会遭到历史的报复。然而,历史绝非简单的重复。在国家与暴力的新的结合之中,又增加了性别这一变量。我们不得不面对“男女共同参与暴力”这一难题。
我们是选择同男性一样,朝着破坏和毁灭之路前进呢,还是在纵使无法否定男性暴力的情况下,依旧活下去呢?原“慰安妇”受害者和曾受过家暴的人被称作“幸存者”(survivor),如今我们需要反复斟酌这个词的含义。这样我们才会再次明确,女性主义是一种能让人在悲惨的世界中“活下去”的思想。
本书收录了论述国家、暴力、性别等相关主题的文章。借此机会,我的思考也像螺旋一样逐渐延展开来。为避免重复,也有若干篇文章没有收录进本书。部章的《公民权与性别》可以说是我在旧版中的思考抵达的终点,虽然被放在了书的前面,但其实这章是本书的结论。如果读者觉得这篇论文较为烦琐且太过学术,那么我建议先跳过这一章,从下一章开始阅读。读到后,请再返回这一章,这样应该就能跟上我思考的脚步了。这部新版是我在旧版结论的基础上做了更深层次的探讨所完成的修订版。
历史绝非简单的重复。一个接一个未曾解开的谜题摆在我们面前。在探索这片无人涉足的荒野的旅途中,如果你能陪我一程,那将是我莫大的荣幸。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