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推荐理由1: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关于20世纪物理学家思想论战的扣人心弦的故事,更是他们敢于探索未知、追寻真理的故事。

他们的思想与人生如量子般“纠缠”在一起,勾勒出量子物理学波澜壮阔的百年探索史。

推荐理由2:

超有料、超严谨,用通俗的语言和精彩的故事,带你看尽量子物理学探索史:

爱因斯坦、费曼、玻尔、薛定谔……

众多著名量子物理奠基者与研究学者的惊人理论和思想背后的有趣故事。


【内容简介】

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世纪交锋

下一场科技产业革命的原爆点

自诞生以来,量子物理一直让大众甚至物理学家都困惑不已,“薛定谔的猫”这一思想实验曾被用来检验量子理论隐含的不确定性。可正是薛定谔的这只猫,如梦魇一般让物理学家不得安宁。于是,爱因斯坦、玻尔、薛定谔、海森堡、贝尔、玻姆、费曼、埃弗里特等闻名遐迩的物理学家一次又一次论证、实验和碰撞,拼攒出不断完善的量子物理学。

《谁找到了薛定谔的猫?》是关于这些物理学家思想论战的扣人心弦的故事,更是他们敢于探索未知、追寻真理的故事。贝克尔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这些物理学家的思想和人生如何像量子般“纠缠”在一起,勾勒出量子物理学波澜壮阔的百年探索史。

如今,新时代的科学家已经为量子理论打开一扇通往实际运用的大门,从激光、核能、晶体管到量子计算机、超导材料、量子加密通信,量子物理学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科技产业革命也将由此引爆。


【作者简介】

[美]亚当·贝克尔(Adam Becker

亚当·贝克尔先后获得康奈尔大学的哲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以及密歇根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贝克尔投身于物理学科普事业,他与英国广播公司、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纽约时报》《科学美国人》和《新科学家》等电视台、媒体和学术期刊合作,撰写大量科普文章。其中,为英国广播公司撰写的诸多文章被制作成一系列的视频,在互联网上传播。

此外贝克尔被聘任为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的开源科学内容出版人。贝克尔还是加州量子诠释网络的成员,该网络由加州地区高校联合组成,致力于推动量子物理学的发展。2021 年,贝克尔成为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科学传播和媒体关系专员,该实验室隶属于美国能源部,是美国杰出的国家实验室之一。


【媒体评论】

《自然》(Nature)

贝克尔说明了哲学的重要性,而一些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却认为学习它是在浪费时间。这本书提醒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包容心态,减少偏见。

《科学》(Science)

长期处在玻尔和爱因斯坦光环阴影之下的物理学家在贝克尔的叙述里跃然纸上。这本书为围绕量子物理诠释而展开的辩论做出了一目了然的概述。

《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

阅读这本书乐趣无穷!人们被量子物理中一些炙手可热的概念吸引而来,但放下书时却感觉被哥本哈根诠释给戏弄了。

《今日物理》(Physics Today)

《谁找到了薛定谔的猫?》在对量子理论做出通俗阐释,使人们了解持续进行的学界辩论这两方面做出了贡献。这本书确实值得认真研读,更值得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

肖恩·卡罗尔 (Sean Carroll)

《大图景》(The Big Picture)作者

知名物理学博客群“宇宙方差”的创始人

量子物理学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理论,但几十年来,物理学家一直固执地否认该理论对现实本质的实际意义。亚当·贝克尔这本精彩的书讲述了一段有关这些现实争论的丰富多彩的历史。

保罗·哈尔彭 (Paul Halpern)

《量子迷宫》(The Quantum Labyrinth)作者

古根海姆奖获得者(该奖主要授予那些有着卓越学术能力的学者或杰出创造力的艺术家,不少诺贝尔奖、普利策奖获得者都曾获得过该奖

亚当·贝克尔探索追溯了自爱玻之争以来鲜为人知的量子物理学发展历史。本书对关键人物及其贡献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为那些仍在肆虐的巨大量子争议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指导。

阿尔特·弗里德曼 (Art Friedman)

《狭义相对论与经典场论》(Special Relativity and Classical Field Theory)作者

量子物理学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但它的意义和诠释仍然是一个开放性问题,至今仍困扰着物理学家。亚当·贝克尔通过对量子物理学的科普,以及讲述人类为理解量子世界而不断探索的故事,将这个话题赋予了现实意义。

《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

贝克尔通过挖掘一些故事,揭示量子物理是如何受制于其开创者的个性的。贯穿这本书的潜台词是偏见让我们在找到真相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谁找到了薛定谔的猫?》对现代科学中重要的争议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全面探索。贝克尔带领我们了解一个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物理诠释,并将它们根植于人类的故事中。这些故事无序且充满了偶发性。他在书中提出了令人信服的例证,旨在说明把哥本哈根诠释看作量子物理的官方诠释是错误的。

《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

《谁找到了薛定谔的猫?》生动的笔触为枯燥的理论增添了生气,清晰地叙述了量子物理的历史。

《纽约书评》(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贝克尔的书是讲述量子理论如何产生的首次尝试。在哥本哈根诠释的论战中,孰赢孰输?也就是说,物理学家是如何再次踏上了探究之旅 ? 贝克尔对此做了广泛而细致的历史调研。

《华尔街时报》(Wall Street Journal)

亚当·贝克尔讲述了一个关于量子异见者的有趣而复杂的故事。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物理学研究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不少奇闻轶事。贝克尔想让我们了解哥本哈根诠释是如何在历史性偶然因素下,对物理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波士顿评论》(Boston Review)

如果你对量子理论感兴趣,或对科学有着超强的好奇心,那这本书值得你阅读。没有比这更可读的有关整个量子物理历史中奇闻轶事的书了。


【目录】

引 言 同一把钥匙为什么不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

部分

哥本哈根诠释引发的思想“纠缠”

爱因斯坦为什么极力反对哥本哈根诠释

量子物理与牛顿的经典力学有哪些不同

为什么薛定谔方程只在没有测量行为时成立?

没有量子物理,就不懂如何制造芯片

海森堡的矩阵力学给量子物理界带来希望

相对论:爱因斯坦发起的物理学革命

爱因斯坦的追问,吓到了海森堡

玻尔:“再权威的物理学家都觉得他很厉害”

与海森堡的理论争辩让薛定谔病倒

既相斥又互补的波动性与粒子性

法国公爵的理论在索尔维会议上引发轩然大波

无法观测的现象就“不科学”?

简单的局域性思想实验震惊索尔维会议全场

EPR论文挑战哥本哈根诠释

制造原子弹:“把整个美国变成一个大工厂”

曼哈顿计划:抢先纳粹德国一步造出核弹

美国物理学研究因核弹项目改变

新一代物理学家摒弃了量子物理的诠释问题

第二部分

寻求真实的量子异见者

从移民之家走上科研之路

爱因斯坦启发玻姆产生新理论

导波理论:玻姆破解双缝实验之谜

该不该寻找哥本哈根诠释之外的另一种诠释?

爱因斯坦认为导波理论很“廉价”

阿哈罗诺夫-玻姆效应

着迷于博弈论的埃弗里特

人人都有分身:荒唐的多世界诠释

埃弗里特对学术界毫无兴趣

被物理学界遗忘的宇宙波函数

“冯·诺依曼的证明不仅不成立,还很愚蠢!”

量子物理具有互文性

贝尔定理科学中深刻的发现

贝尔是如何得出这个违背常识的定理的?

物理学家为什么不肯承认非局域性?

贝尔的论文引发针对哥本哈根诠释的革命

维也纳学派宣扬逻辑实证主义的雄心

被选择性接受的“改良”版实证主义

实在主义∶真实世界都是存在的

与哲学分隔使物理学发展举步维艰

第三部分

量子物理学的兴盛时代

克劳泽执意证明量子物理有误

消相干:量子物理中暗藏的惊人秘密

用偏振纠缠的光子验证贝尔不等式

持续几十年的“消相干的黑世纪”

地下“学术”刊物——《知识论快报》

阿斯佩的实验:压垮哥本哈根诠释的后一根稻草

伯特曼的短袜与物理实在

量子信息技术突飞猛进

“不够优美”的导波理论翻盘重生

消相干登上了物理界更大的舞台

信息理论诠释:万物源自比特

无视观测,完全随机的自发坍缩理论

宇宙学的崛起凸显出哥本哈根诠释的不足

多世界诠释重回大众视野

“消相干一历史”:多世界诠释的延伸

“弦图景”和宇宙暴胀论

如何计算多重宇宙中的概率?

不可证伪就不是科学?

皙学“会搞坏你的脑子”

哥本哈根诠释就是“闭上嘴,埋头算”

科学中也存在偏见

敢于突破认知限制的想象才能解开谜题

前沿科学重塑人类自我认知

到底量子物理的哪一个诠释是正确的?

附 录 世上奇诡的实验之四种解读

参考文献


【前言】

引言:同一把钥匙为什么不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

有一件挺让人困扰的事——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是不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的。如果你把钥匙落在了外套口袋里,它就不会在门口的挂钩上等着你。这一现象再正常不过,因为这些物品本就平淡无奇,不具备什么神秘的超能力。

不过,这些稀松平常的物品背后,却暗藏了诸多不凡的现象。你的钥匙由千千万万个原子组成,而其中的每一个都来自亿万年前某颗濒死的恒星。它们沐浴过早期太阳剧烈运动带来的炽热光辉,见证了我们星球上所有生命的兴衰。原子简直是史诗!

史诗中的英雄总要面对一些凡人没有的问题,原子也一样。我们人类循规蹈矩,在任一时间只会出现在一个地方,但原子却常常剑走偏锋。一个原子在实验室里沿着一条路径漫步时,遇到一个分叉,它可以向左或向右移动。若换作你我,就必须选择是往左还是往右,可原子在这时却会犹豫再三,无法决断。于是,在生存与毁灭之间,小小的哈姆雷特原子决定两个都选。它并不会将自己劈成两半,也不会先往左再往右,而是会在同一时间迈上两条不同的道路,以表示对常规逻辑的蔑视。原子属于另一个世界,主宰你我和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物理定律并不能主宰它——它属于迥然不同的、微观的量子世界。

量子物理探索的是属于原子、分子以及亚原子粒子等微观物质的世界,是科学界成功的理论。通过量子物理,我们能够以惊人的准确度预测出一系列神奇的自然现象,而它的影响也已经远远超出了微观的范畴,延伸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20世纪早期量子物理领域的发现直接催生了我们手机里的硅晶体管、手机屏幕里的发光二极管、空间探测器的核心技术和超市里用来扫码的激光。量子物理能够解释为什么太阳会发光,也能解释为什么我们的眼睛可以看见光。它能够完整地阐述包括元素周期表在内的整个化学学科,甚至还能解释为什么固体是固体(比如你现在坐的椅子,还有你的骨头和皮肤)。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微观物质的一系列奇特性质。

奇怪的是,量子物理好像并不适用于人类,或者任何与人类体积接近的物质。我们的世界是由人以及钥匙这类平凡的事物组成的。可是,我们这些在某一时间点只能出现在一个地方的普通人,却偏偏是由量子物理主宰的粒子组成的。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的世界与量子的世界天差地别?为什么量子物理只在微观物质的世界里成立?

这些问题的重点并不在于量子物理是一门奇怪的学科。这世界本就千奇百怪,怪事到处都是;问题在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能看见量子物理导致的种种奇观。这又是为什么呢?

或许量子物理只适用于微小的物质,一旦物体的尺寸超过了一定范围,它就会失效。若真是这样,这个范围到底是什么,又是由什么决定的?

如果并没有这样的一个范围,如果量子物理真的适用于我们,就像它适用于原子和亚原子粒子一样,那么量子物理为何与我们身边的物理现象如此不同?我们的钥匙为什么不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

薛定谔的猫

80年前,量子物理的奠基人之一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深受这些问题的困扰。他为了向同事阐述他的迷惑,设计了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薛定谔的猫。

在这个实验中,薛定谔把一只猫和一只装着氰化物的玻璃瓶放进同一个盒子里,并在玻璃瓶上方悬挂一把锤子,使其与一个用来探测核辐射的盖格计数器(Geiger Counter)相连,而计数器正对着一小块放射性金属放置。一旦金属放出射线,这个繁复的机械组合就会被激活,盖格计数器会松开锤子,将下面的玻璃瓶砸碎,从而毒死旁边的猫。当然,动物保护协会的人不用担心,薛定谔并没有要把这个思想实验付诸实践的打算。薛定谔准备把猫放进盒子后,先搁置一会儿;然后,他会打开盒子,看看它命数几何(见图0.1)。

放射性金属发出的辐射由亚原子粒子组成,它们从金属中的原子中分离出来,随后高速飞离。跟所有足够小的东西一样,这些亚原子粒子是遵循量子物理定律的。它们并不在意莎士比亚的“生还是死”,而是像 The Clash 乐队唱的《是去是留》(Should I Stay Or Should I Go)一样,无法决定自己此时该何去何从。于是,它们决定既走又留。在盒子关着的时候,这块犹豫不决的放射性金属既发出了辐射,又没有发出辐射。

由于这些粒子满怀“朋克精神”,盖格计数器既会探测到辐射,又不会探测到辐射;而这又会导致那个锤子既会砸碎装着氰化物的玻璃瓶,同时又不会砸碎;这么一来,这只猫也既会死掉,又不会死掉。薛定谔指出,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尽管一个原子可以同时走在两条不同的路径上,但猫不会同时既是死的又是活的。我们打开盒子之后会看到,这只猫要么活,要么死。因此,在打开盒子之前的一瞬,这只猫必然只能处于这两种状态中的一种。

当时的许多科学家都一致反对这一看法。有人认为:在打开盒子之前,猫都处于一种既生又死的状态之中,因为有了打开盒子往里面看的这个行为,猫才被迫在生死之间做出抉择。还有人认为:因为闭合的盒子内部无法被观测,而无法被观测的事件并不具备意义,所以在打开盒子之前讨论盒子里的事是枉然的。对于这些人来说,无法观测就无须讨论。就好比如果一棵树倒在了森林里,而旁边没有人,那么探究它当时有没有发出声音就是没有意义的。

薛定谔对他的猫的担心并没有因为这些争论而减轻。他觉得其他人都没抓住问题的关键:量子物理的理论之所以无法与现实世界完全吻合,是因为内容有所缺失。数量巨大的原子究竟是如何通过量子物理的定律组成我们身边的世界的?在基础的层面上,到底什么才是真实,这其中又有怎样的规律?然而,薛定谔的反对者赢得了胜利,薛定谔对量子世界实际发生的事情的担忧被忽视了。物理学的其他部分继续前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