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在唐代,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诸体皆备的程度,同时还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白居易、韩愈、杜牧、李商隐等。唐代诗人为古典诗歌树立了后人无法超远的新典范,唐诗遂成为中国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唐诗今存大约五万首,古今唐诗的选本众多,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是清人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尽管所选皆是精华,然该书体量较小,尚不能很好地展现唐诗的风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专家们集体选注的《唐诗选》,选录130余家630多首作品,是《唐诗三百首》(77家,310首)的两倍左右,该书不仅收录了唐诗的经典篇目,还能较好地反映唐诗的发展,另外,选注者对入选的唐诗作品做了非常精彩的注释。该书1966年初版,1975年进行了修订(重定选目、增补和修改作品注释、作家小传等),出版至今已40多年,它业已成为有口皆碑的唐诗经典选本。这本书不仅是唐诗的经典选本,也是当代古典文学诗文选本写作的范本。


【作者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成立于1953年,初挂靠于北京大学,由郑振铎任所长﹐何其芳任副所长。两年后﹐改属中国科学院。19775月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该所汇聚了国内众多一流的文学研究学者,是国内古典文学研究的重镇。《唐诗选》选注工作主要由余冠英、王伯祥、钱锺书、陈友琴、乔象钟、王水照、吴庚舜等人完成,选与注都称一流,是当代有口皆碑的经典唐诗选本。


【前言】

寂寞的名山事业——纪念“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面世六十年

(作者:尚晓岚)

近,《红楼梦》的作者署名忽然成了热门话题,“无名氏续”挑战了高鹗作为续书者的“常识”。实际上,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署名早在2008年就已发生变动,此后一直延续,如今竟随着“四大名著珍藏版”的推出发酵成了“新闻”。

古典文学的研究和出版,或许就是这般“炒冷饭”的事业。年复一年,修订、再版、加印,署名也好校注也罢,即使细小变化的背后,都可能有大量研究成果甚至学术争论,但读者和媒体对此并不敏感,能像《红楼梦》署名这样传播开的,极少。正是这寂寞的事业,构筑了传统与经典的坚固大厦。

在《红楼梦》署名问题沸沸扬扬之际,人文社悄然推出了“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版辑。实际上,该社的“四大名著”,按传统亦属于这套丛书,数十年来堪称通行、读者认知度的版本。古典文学的阅读,绕不开读本丛书,而丛书的故事,要从六十年前讲起。

在那个时代,古籍整理面向普通读者

朝内大街166号,人文社所在地,破旧得令人倍感亲切。在书和资料足以把人埋起来的古典编辑室,青阅读记者看到了一份1958年9月的油印材料——《人民文学出版社五年出版规划草案(中国古典部分)》,内容是三套古典文学书系的选目和基本方针,其中就包括“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涵盖历代的诗词文曲小说等等,共五十种,还详细列出了丛书序言或后记的写作要求。

“读本丛书,是请有影响力的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编选、标点、注释。所谓‘读本’,就是以大众普及为目的,供大家阅读用的一个版本。”长期主持古典部工作的人文社副总编辑周绚隆说,“1958年,读本丛书被正式命名,它的历史还可以向前追溯。”

1951年,冯雪峰主持创建人文社,从全国招纳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古典部主任是聂绀弩,还有王利器、顾学颉、陈迩冬、舒芜、周绍良、周汝昌等等。建社初期,为满足社会上对古籍的需要,先是快速影印了一批书。“那时候国家图书馆的宋元善本很容易借出来,我们的《玉台新咏》《乐府诗集》等等都是根据宋版书影印的。”与此同时,社里开始规划和推进古籍的整理出版。

“1952年我们出版了七十一回本《水浒》,影响特别大,它实际上标志着新中国整理出版古籍的开始。”周绚隆说。在那个时代,古籍整理不是学界的自说自话,而是面向读者的,要选择优秀的底本,加新式标点,校勘注释,形成一个可供普及的版本,“供给广大人民群众阅读”。1958年是出版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不仅人文社做出了“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丛书”“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的详尽规划,中华书局的点校本“二十四史”也在这一年启动,甚至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的规划也可追溯至这一年。回望之下,不免让人油然而生敬意,在那个国家并不富裕的时代,文化和出版体现出非凡的责任和气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并不是一句空话。

选家和编辑的水平,造就了经典版本

读本丛书,除了几部长篇小说和名剧,多数是选本,不仅要点校,还要求编选精当,注释准确。所以选家的眼光和水平就很重要。对此,人文社内部有一个机制,周绚隆概括为:“,谁值得做;第二,谁能做。”就是说,先敲定经典作家作品,再据此寻找能够胜任的编选者,没有合适的人就先放下,绝不凑合。有些作品,社内编辑水平很高,自己就做了,像顾学颉的《元人杂剧选》、陈迩冬的《苏轼诗选》《苏轼词选》等;还有很多书是在全国范围内选人,皆为一时俊彦,像马茂元的《楚辞选》、王伯祥的《史记选》、萧涤非的《杜甫诗选注》、钱锺书的《宋诗选注》、夏承焘和张璋的《金元明清词选》等等,现在看都是很经典的选本。读本丛书的早期版本是很多读书人的心头挚爱,它们手工绘图、书法题签、书卷气十足的装帧设计,也备受称道。

人文社早年有一个习惯,为了维护品牌的严肃性,很多书初版都用副牌社的名义,经过读者和社会检验后才能纳入“人民文学出版社”旗下,像《红楼梦》在五十年代初就是用副牌“作家出版社”的名义印行的。读本丛书的入选标准非常严格,1958年仅有余冠英的《汉魏六朝诗选》、钱锺书的《宋诗选注》等数种列入丛书。这个规矩延续下来,直到今天,只有经过读者和市场检验的书,才能戴上“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的冠冕,之前一概先以单品种面世。

老一辈学者,怎样为了这套书殚精竭虑,学者型的编辑,怎样一字一词地校改,双方怎样反复沟通琢磨,留下许多事迹。记者在编辑部看到一册七十年代《杜甫诗选注》的校样,上面写满了编辑戴鸿森先生的随文批注,以及编选者萧涤非先生的答复,两人切磋商改,细致入微,水平极高。古典编辑室的李俊仔细研读过这份校样,他说:“细读这些批注文字,戴、萧二人商榷学术的画面仿佛映现在眼前。那时‘文革’结束不久,百废待兴,学术研究在回归正轨的道路上谨慎探索,该怎么走?能迈多大步?一切尚未可知,而这本校样正是当年留下的足迹。”

古籍出版和一般图书不同,即使出版了,工作也未结束。钱锺书的《宋诗选注》1958年面世,记者在编辑部看到一封杨绛先生的书信,是钱先生去世后,她逐条订正《宋诗选注》的排印讹误。李俊编辑则用“此恨绵绵无绝期”来形容他改校样的感受——这句诗里的“恨”,是遗憾之意。造就一个经典版本,需要不断修订打磨,改正讹误,补充新的研究成果,一本书经过几代人之手,历时数十年,并不罕见。只要有需求,严格来说就没有终结之时。古籍出版所蕴含的精神,一如那部讲述编纂辞书的日本电影《编舟记》,精益求精,琐细平淡,无论怎样施以审美的目光,终究是寂寞的。

......


【免费在线读】

王维(699—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开元九年(721)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官至尚书右丞。有《王右丞集》。

王维的名和字取自《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维摩诘是佛门弟子,却过着世俗贵族的奢华生活。王维的实际生活也跟维摩诘差不多。经常出入王公贵戚府第,写了不少应制应教的诗歌,自壮至老都是朝廷命官。自从得到宋之问的辋川别业后,更是辋川别墅的庄园主,一生都过着亦官亦隐亦居士的生活。

开元中,张九龄执掌朝政,王维写诗自陈,很有进取之心,也写过一些讥弹贵戚宦官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现实,但是数量并不多。安禄山陷两京后,王维曾受伪职,是政治上的失节,受到降官的处分。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边塞诗多能以慷慨激昂的情调,抒发将士为保卫疆土而献身的英雄气概。王维是诗人又兼画师,对自然美有锐敏的感受和细致的观察力。他的山水诗,继承了谢灵运的传统,却没有谢诗晦涩堆砌的缺点,变化多彩,具有不同的风格与情调,描写了多种多样的自然景色,达到了很高的造诣。

王维一生几乎都处于平静的富贵生活之中,他的诗对当时劳动人民生活没有什么反映,安史乱后更是“长斋奉佛”,脱离现实,遁入参禅悟道的空门中去了。

渭川田家〔1〕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2〕。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3〕。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4〕。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5〕。

〔1〕“渭川”,渭水。全诗主要写农村初夏的黄昏景色。

〔2〕“斜光”,指夕阳。“墟落”,村落。“穷巷”,深巷。

〔3〕“荆扉”,柴门。

〔4〕“雉雊(音够)”,野鸡鸣叫。“秀”,麦子吐华曰秀。“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如睡眠状,凡四眠即吐丝作茧。这两句写农村初夏景象。

〔5〕这两句写诗人羡慕农村生活安闲,有归耕之意。作为统治阶级一员的王维,远离劳动人民生活,他不可能理解掩盖在这样和平宁静表面现象下的劳动人民受剥削的种种痛苦;同时,他的所谓“歌式微”,也只是一种粉饰词句,他是不会真正归耕的。《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这里只用“胡不归”之意。

老将行〔1〕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2〕。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3〕?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4〕。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5〕。自从弃置便衰朽〔6〕,世事蹉跎成白首。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7〕。路傍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8〕。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九〕。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10〕。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11〕。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12〕。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13〕。愿得燕弓射天将,耻令越甲鸣吾君〔14〕。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15〕。

〔1〕本篇描写一个老将的经历:少年时勇武过人,转战疆场,后以“无功”被弃,过着闲散的生活。当边地烽火又起的时候,他壮心复起,仍想为国立功。诗中揭露了统治者对将士的冷酷无情,歌颂了老将的爱国精神。

〔2〕这两句写老将少年时机智英勇。

〔3〕“肯数”,言不让。“数”,推许。“邺下”,曹操封魏王,建都于邺(今河南临漳县西)。“黄须儿”,指曹操次子曹彰,黄须,刚勇。《三国志·魏书》本传载:曹彰曾奋勇破敌,回到邺下见曹操时,归功于诸将,“太祖(曹操)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

〔4〕“霹雳”,急雷。形容汉兵临敌神速如迅雷。“虏骑(音季)”句说敌骑遇到铁蒺藜,互相践踏,乱了阵营。“崩腾”,溃乱互相践踏。“铁蒺藜”,古代兵家制铁如蒺藜(蔓生地上的草本植物,果实有角刺)形,以阻挠敌人。

〔5〕这两句写老将命运不济,竟未立功。卫青是汉武帝时的名将。他的外甥霍去病曾远征匈奴,深入敌境,居然未遭挫败,称为“天幸”(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王维误作卫青事。“数奇(音基)”,运气不好。古代以偶为吉,奇为凶。汉武帝曾嘱卫青,李广年老“数奇”,勿令与匈奴对阵(见《史记·李将军列传》)。这里以卫青比位高名重的将帅,以李广比老将。说成功者是由于侥幸,失败者也并非由于本领不行。

〔6〕“弃置”,抛弃不用。

〔7〕这两句写这位闲散的老将身体逐渐衰老,武艺逐渐退步。“飞箭无全目”,鲍照《拟古诗三首》“惊雀无全目”,《文选》卷三十一李善注引《帝王世纪》:“帝羿有穷氏与吴贺北游,贺使羿射雀。羿曰:‘生之乎?杀之乎?’贺曰:‘射其左目。’羿引弓射之,误中右目。羿仰首而愧,终身不忘。”这里借以写老将曾有精绝的射箭本领,能射中雀之一目,使雀双目不全。与前“射杀山中白额虎”相照应。“垂杨生左肘”,指老将久不习武,胳膊上好像生了疙瘩似的不利落了。《庄子·外篇·至乐》:“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墟,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王先谦注:“瘤作柳。”杨柳是柳之别名,垂杨即垂柳。

〔8〕“故侯瓜”,《史记·萧相国世家》:“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先生柳”,晋陶潜退隐后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云:“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