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该书作者是日本语言教育先驱大村滨老师,本书汇集了她从教52年的心得感悟和教学智慧,可以给新时代的教师们以感动和启示。
2.该书在日本出版26年依然畅销,是日本教育类经典畅销书,被称为“教学经典”,现在作为育儿书也深受家长喜爱。
3.该书强调了教学“专业性”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分享常见的教学场景和教学故事,解读了专业的教研态度、教学方法和与学生的相处之道,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培养专业思维、提升教学专业能力,非常适合年轻教师阅读以提升自身教学硬实力!
4.该书在强调教学“专业性”的同时,从字里行间传递了教育的温度和教学的初心。作者用一个个具体的事例说明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孩子”,以及如何在工作中保持教育者的初心,教师们可以获得明确的工作建议,并从大村老师温暖而坚定的话语中感受教育者的初心,点燃自己的教学热情!


【内容简介】

本书凝结了日本教育家大村滨老师从教50余年的感悟心得与教学智慧。在本书中,作者通过鲜活的故事和大量的细节说明了什么是真正的教学和如何做一名专业的教师,她将自己从教多年的工作经历与教学经验娓娓道来,在一个个温馨、感人的事例中阐明了专业教师应有的教研习惯、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并为教师们的日常工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书中语言平实近人但充满力量,可以为广大教师提供温暖而坚定的支持,帮助教师提升专业实力。


【作者简介】

大村滨(1906-2005),生于横滨,日本语言教育先驱,是备受日本教育界尊重的教师、学者、专家。她担任一线教师52年,退休后持续关注日本教育的发展。大村滨终其一生坚持教学实践方面的课题研究与实践,推出了“单元学习”等多种新颖独特的实践型教学模式,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大量基于实践的教学建议和技巧指导。


【媒体评论】

“读过了吗?”“做作业了吗?”这些都是以前听过的老师的口头禅。使用这些话的老师是检查官,而检查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本书“让教室充满魅力!”的呐喊,消除了学生不上学、讨厌学校的情绪,创造让人感到进步的教室。
——アメちゃん
不管是哪个学科的老师,都想读一遍。
——かちゃこう
我经常看到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推荐大村先生的《教学这件事》。其中也有一到新学期开始就一定要看一遍,以新鲜的心情来上课的热心的人。确实,在本书中,作者有着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的思想准备。新入职的教师或是在教育服务行业工作的人应该会深有感触吧。我很清楚大村先生提高了作为职业的教师的门槛,提高了教育的质量,我很感动。
——サトマン
(本书提供了)负责任的教导,让教师的傲慢情绪马上消退,永远保持谦虚。
——YS
我是在一位常给我育儿建议的朋友的推荐下了解到这本书的。初,我对这本书持半信半疑的态度,认为“当年和现在的教育状况怎么可能同日而语”。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的认识有了巨大的改变:无论在哪个年代,对于从事与孩子相关工作的人来说,对待工作的态度应该都是一样的!我要是能早点读到这本书就好了!

说实话,我对说教式教学是极其反感的。然而,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由想起了自己童年时的过往,这才惊讶地发现:我竟然正重蹈着长辈们的覆辙,在做着大人们曾经对我做过的那些令我特别讨厌的事!实在是太不应该了!这本书唤醒了我的不自知,我要向将我一棒子打醒的作者诚挚地道一声感谢。


【目录】

章 教学是什么
时刻保持状态
持续学习与教研
精进教学技巧
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负责
保持谦卑与清醒

第二章 如何成为一名专业教师
培育学生,为学生真正负责
展示专业性
提升专业技能
避免模式化教学
教学的境界

第三章 如何打造魅力课堂
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
如何更好地开展单元学习
防止错误的表达和行为

第四章 珍惜当下,不忘初心
换位思考
学会记录
向前辈取经
重视教学日志
热爱工作,热爱付出

后记


【免费在线读】

用专业思维看问题
当老师的人很难在上班和下班之间自由切换身份,下班后也总会情不自禁地去想孩子的事、教材的事。虽然上课时我们有教科书可用,但是活教材是需要老师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去寻找发现的。即便是两篇有关联的文章或作品,如果老师不能将二者合理地联系起来,它们就成不了教材。每位老师都应该带着这种意识,时刻关注与孩子有关的话题和教材。这也是一种老师的自我培训。时刻惦记着要收集题材,不停地寻找合适的教材——这不正是热衷教学的一种表现吗?热情这种东西,我们很难简单地说出它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也很难轻易地看出一个人对某件事究竟有没有热情。判断一个老师对工作是否热情,不仅要看他在课堂上的表现,还要看他课堂外是否用心。好教材必须是老师用专业的思维、通过认真的研究才能发现的。
各种数据在普通人眼里不过是单纯的数字而已,但实业家却能从中想到各种各样的策略。所谓的专业,就是能将普通人眼中稀松平常的事物与自己的工作关联起来,并从中萌生出新的创意,而这些稀松平常的事物可以是任何东西,比如广告、数字、画、杂志封面等。
从专业的角度、用专业的思维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郊游时要努力捕捉独特新颖的话题,读报时要用心寻找合适的题材,这不正是教师应有的工作热情吗?我认为这才是教师的职业精神。
不会提问的模式化老师
很多老师的教学方式都特别直白,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直接问文章的内容要点是什么?这会给人很不专业的感觉。为了教大家如何构思文章,大多数老师的做法是先给学生看一篇范文,然后围绕这篇范文进行提问,比如“你觉得这篇文章的结构怎么样?”“这篇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都写了什么?”等。
这的确不失为上课的一种方式,可如果老师总是用这一种方式上课,那就太单调了。可以说这也是模式化的一种表现。再好的方法用多了就容易故步自封。孩子是容易喜新厌旧的,他们对“再”这个词是极为反感的。
我们只要稍加留心,就会发现老师总是在重复着同样的话。像“要挺胸收腹”“别忘东西”这些基本就是老师的口头禅。如果是不得不说的话,那当然一定要说。像“要挺胸收腹”这些也就罢了,就连“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样的话,老师也总是常常挂在嘴边。问这个问题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把握文章大意,可这种提问方式特别不专业,像外行人会问的问题。把握文章大意固然重要,但如果每次都用“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提问,那和孩子妈妈又有什么区别呢?
在这种时候,我们应该根据每次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去尝试各种方法。这才是专业教师该做的事情。在讲文章结构时,我们可以拿作文作为例子来讲,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做法。但如果只用这一种方法,就容易落入俗套。在讲文章结构之前,我们首先要思考大脑究竟是如何构思文章的。大脑在构思一篇文章时,会思考文章各组成部分的时间关系,会对有关联的部分和没有关联的部分做出区分。然后,会为了让文章更好理解、更有魅力而去考虑它们的排列顺序。如果在没有范文的情况下,能够在头脑中理清文章各部分的相同和不同,以及相互间的关系,那么在构思文章时就能信手拈来,在交谈时,就能条理清晰地娓娓道来。
而我们要考虑的则是,如何才能让学生具备“能够对各部分做出区分”“懂得思考各部分的关联性”这些基本的能力。其实要想达成这些目的,作文并不是必须的,只要让大家做这方面的思维训练就行。于是就需要老师开动脑筋去思考“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我会让学生写每个单元的学习记录,写完后还会让大家给每个单元的学习记录创建一个目录。创建目录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作文构思能力。具体做法是,将学习记录全部写在一张张的小卡片上,并根据卡片上的内容和自己的初步判断给卡片分类,比如“这个和这个是自己的作品”“这个是准备材料”“这个是别人的想法”,以及“这个是这样产生的”,然后按照“因为它们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所以应该按这个顺序,这样来写”的思路来创建目录。虽然在创建目录的时候并不会去构思文章的内容,但是大脑对这个过程的思考,和构思文章是一样的,属于同一种思维模式。
在培养孩子某项能力时,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在运用这项能力时,大脑是如何运转的?其他工作是否也能让大脑如此运转?通过思考,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看似毫无关联,实则大脑运转模式一致的东西。这样就可以避免教学模式的一成不变。然而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求新求变。一味地求新求变和一味地追求有趣,二者的本质是一样的。虽然我们不必向学生解说教学活动背后的教学目标,但是作为老师,我们必须搞清楚什么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