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选取民国期间由著名出版机构、社会机构或藏家影印出版的字帖,且绝大多数在一九四九年以后未有再版;原作大多佚失,民国字帖即其遗存世间的后影像。
★保留原作面貌,并延请专家撰写导言及释文。
★董其昌,明代书法大家,长于“二王”经典书风,但他也是楷书高手,从尚法的唐楷上追尚韵的魏晋楷书,使他的楷书更加灵动、率意。


【内容简介】

“书苑拾珍”系列,书法精品补遗。在目前社内外已出的名碑名帖之外,遴选民国时期曾出版,1949年后再无出版的具有影响力的书法作品和范本,这些作品原迹或原石大多不存。此次出版旨为读者提供临摹观赏佳本。《董其昌楷书四种》为其一种。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翁、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著名的文臣和书画家、画论家,谥号文敏。董其昌长于行草,卓然大成。他的楷书在法度的基础上又创造出新的变化,严整中有错落。以晋唐宋为法,博识众长,开创性地以淡为宗,是“云间书派”的领军者。董其昌是一位书法艺术集大成者,对明末清初的书画艺术影响巨大。
本书选取了四件作品,即罗振玉旧藏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贞松堂藏历代名人法书》里的大楷作品《节临〈郎官柱记〉》、中楷作品《陈于廷告身》和小楷作品《阿房宫赋》,以及风雨楼旧藏、由上海神州国光社于宣统二年(一九一〇)出版的小楷作品《董香光临曹娥碑小楷书》。为体例故,进行了适当的版式调整,尚希周知。


【作者简介】

王祎,故宫博物院碑帖组组长、研究馆员。主持“珍秘翰墨——清宫藏善本碑帖特展”、参与筹备“石渠宝笈特展”,完成“故宫博物院科研课题”——“清代宫廷碑帖的收藏”。主要论文:《明代藩府刻〈兰亭图〉卷及其变迁》《故宫博物院藏宋拓〈澄清堂帖〉》《清宫旧藏〈淳化阁帖〉考鉴》《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入宫、鉴定和著录的相关资料》等。主要著作:《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米芾书法全集》《兰亭图典》《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全集》碑帖部分的编纂等。


【前言】

董其昌(一五五五—一六三六),字玄宰,号思翁、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著名的文臣和书画家、画论家,谥号文敏。编刻有《戏鸿堂帖》,著有《容台集》《画禅室随笔》等,并有海量书画作品存世。
董其昌万历十七年(一五八九)考中进士,此后亦官亦隐,是明代后期承前启后的书画巨匠。在绘画领域,他以古为师,笔墨中和隽朗、古朴雅致,首倡山水画分“南北宗”理论,影响深远。在书法领域,他以晋唐宋为法,博识众长,开创性地以淡为宗,是“云间书派”的领军者。他是一位书法艺术集大成者,对明末清初的书画艺术影响巨大。特别由于康熙皇帝的推崇,董其昌书法艺术影响在清代达到全盛,波及民国,直至现当代。
董其昌长于行草书,以至于后世一提起董其昌书法,往往将他列入“二王”行草书风经典书家行列。此理固然。但是,作为一位各体兼长的书法家,董其昌的楷书也值得关注。如果说颜柳欧赵是楷书艺术“梯队”,那么南宋张即之、明代沈度等便是“第二梯队”,董其昌无疑是“第二梯队”中的高手。
董其昌并不是一个早慧者。他十七岁时参加会考,因书拙而被降等,从此发愤临池。“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甚至自认为超过文徵明和祝允明。参考他的其他题跋,还可知他早年主要以柳体和欧体馆阁试文。由此可见,他的楷书来路是从尚法的唐楷上追尚韵的魏晋楷书。
这也铺就了他一生的楷书底色:在法度的基础上又创造出新的变化,严整中有错落。中年以后,董主攻行草,卓然大成。这反过来作用于他的楷书,使得后者更为灵动。在用笔上,他参以行书笔法,加快了行笔的速度,显得更加率意;在结构上,单字内部不死守成法,时有高低不平处;在章法上,有格作品的字心不常居中而是稍偏左上;无格作品则深得五代杨凝式《韭花帖》字疏行宽的舒朗神意。董其昌曾讲“赵孟頫未尝梦见者”是“以奇为正,不主故常”,还强调“字须熟后生”,这些主张在楷书上的表现便是守正出奇。此外,董其昌倡导“目击道存”式的意临,主张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耳目、手足、头面,当想其举止、笑语,真精神流露处”。这一方法经常被他应用于楷书临习中。所以,他的临仿之作猛看去多不像,再细看,则越看越像。
为让大家全面欣赏董其昌的书法特别是楷书艺术,本书选取了四种作品,即罗振玉旧藏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贞松堂藏历代名人法书》里的大楷作品《节临〈郎官柱记〉》、中楷作品《陈于廷告身》和小楷作品《阿房宫赋》,以及风雨楼旧藏、由上海神州国光社于宣统二年(一九一〇)出版的小楷作品《董香光临曹娥碑小楷书》。为体例故,进行了适当的版式调整,尚希周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