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选取民国期间由著名出版机构、社会机构或藏家影印出版的字帖,且绝大多数在一九四九年以后未有再版;原作大多佚失,民国字帖即其遗存世间的后影像。
★保留原帖面貌,并延请专家撰写导言及释文。
★高昌砖志墨迹,是“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是古代西域文化的丰富样貌,是魏楷、唐楷、隶楷的墨迹书法,是书法史上“活”文献。


【内容简介】

“书苑拾遗”系列,书法精品补遗。在目前社内外已出的名碑名帖之外,遴选民国时期曾出版,1949年后再无出版的具有影响力的书法作品和范本,这些作品原迹或原石大多不存。此次出版旨为读者提供临摹观赏佳本。《高昌砖志墨迹》为其一种。高昌,吐鲁番古称。吐鲁番地区百年陆续出土的墓砖,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高昌砖志具有巨大的文物、历史、学术、文化和艺术价值,与同地出土的古文书,乃至敦煌石室文物一起,构建了中国古代西域文化的丰富样貌和成就。砖志中魏楷墓志的书写年代与南北朝大致相当,有助于今人更好地学习因刊刻而变形的北碑书法。
本书从一九三〇年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出版的《高昌砖集》中择要选出具有一定书法学习价值的四十六方砖志,依书写时间为序,并参照以往学术成果作了释文。为体例故,对原版图片进行了高清修复,并统一尺寸,尚希周知。


【作者简介】

王祎,故宫博物院碑帖组组长、研究馆员。主持“珍秘翰墨——清宫藏善本碑帖特展”、参与筹备“石渠宝笈特展”,完成“故宫博物院科研课题”——“清代宫廷碑帖的收藏”。主要论文:《明代藩府刻〈兰亭图〉卷及其变迁》《故宫博物院藏宋拓〈澄清堂帖〉》《清宫旧藏〈淳化阁帖〉考鉴》《懋勤殿本<淳化阁帖>入宫、鉴定和著录的相关资料》等。主要著作:《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米芾书法全集》《兰亭图典》《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全集》碑帖部分的编纂等。


【前言】

吐鲁番,古称高昌,今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过去百年陆续出土的墓砖,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这些书有墓志的墓砖也被称为“高昌砖志”。高昌砖志具有巨大的文物、历史、学术、文化和艺术价值,与同地出土的古文书,乃至敦煌石室文物一起,构建了中国古代西域文化的丰富样貌和成就。
据统计,自一九一〇年首次出土以来至一九九六年,高昌墓砖共出土三百余方,年代横跨五世纪中期的北朝至八世纪后期的唐朝约三百余年,其中又以麴氏高昌王朝和唐朝为主。这些墓砖多为三四十厘米见方,以石、木或泥坯为材质。其上撰书墓志,简略记述逝者身世,书写文字为汉字,书体包括大量魏楷、唐楷和少量隶楷,虽也有写后镌刻,但大部分是写后未刻的墨书状态。由于当地的干燥环境,这些楷书墨迹多有留存,保存了原初的书写痕迹,不但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原始遗物,而且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意义的“活”文献。
中国学者很早就开始关注高昌砖志的文字和书法价值。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沙孟海先生见到高昌国《画承及妻张氏墓表》,就其上右侧画承志文已刻而左侧夫人张氏志文朱书写后未刻之现象,曾与友人写信讨论两晋南北朝书迹的写体与刻体问题。启功先生亦在其著名的《论书绝句》第六首中,称赞“翰墨有缘吾自幸,居然妙迹见高昌”。此后几十年间,学界偶有谈及高昌砖志书法价值。及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中国敦煌吐鲁番学勃兴后,马雍、王素、张铭心、王玉池等各界学者将讨论引向纵深,惜影响力限于学术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书法热的兴起,书法取法范围逐步扩大,所谓“民间书法”进入学书视野。近年来,关于笔法“古法”的研究和实践渐成风潮,人们已不满足于只看到宋以前经典的摹拓或刻本,对原汁原味真迹的需求大增。在这些思潮的驱动下,由无名书手书写、保存墨迹的高昌砖志正在吸引书法研究者和学习者的目光。
关于高昌砖志的书法学习价值,启功先生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便已挑明。高昌砖志中魏楷墓志的书写年代与南北朝大致相当,对此,启功先生指出:“高昌墓志出土以后,屡见奇品。其结体、点画,无不与北碑相通。且多属墨迹,无刊凿之失,视为书丹未刻之北碑,殆无不可。”也就是说,高昌砖志中的墨迹有助于今人更好地学习因刊刻而变形的北碑书法。不仅如此,当直面这些砖志墨迹时,我们还会有众多新发现。比如,墨迹中魏楷的方笔虽然没有北碑那样锋棱毕现,但是也没有一般唐楷那么锋圆势转;笔法都较为质朴、简洁,绝无现代书法入门强调的所谓“起笔回锋”。当然,这些砖志的书法水平参差不齐,加之审美价值判断标准因时而变,故而择善而从至为关键。
由于种种原因,过去百年间关于高昌砖志的研究成果大多以论文、专著、图录、文献集等专业方式出版,量少价昂,不便大众接触。缘此,我们从一九三〇年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出版的《高昌砖集》中,择要选出具有一定书法学习价值的四十六方砖志,依书写时间为序,并参照以往学术成果作了释文。为体例故,对原版图片进行了高清修复,并统一尺寸,尚希周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