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影响力榜单

★ 入选《光明日报》“光明书榜”

★ 入选《解放日报》第26期“解放书单”

★ 入选百道网“百道好书榜”

★ 入选“全国美术出版联合书单”

★《中国传媒商报》“商报严选好书2月好书”

★ “探照灯好书”人文社科3月原创佳作

★ 入选“太原理工大学·读书日书单”

★ 入选“社科好书·联合书单”

★ 百道好书榜年榜2023年图书影响力艺术类TOP4

编辑推荐

完整梳理中国古代艺术脉络 探索中国文人艺术的根源与精神 从艺术与哲学出发,从贾湖骨笛到清代文人画,从工艺艺术到文人艺术,笔触中饱含着强烈的情感与深刻的思索,凝结着作者对艺术的追求以及作者所认为中国古代伟大艺术的标准:内心诗性、万物终逝的悲凉与对知己的渴望。看目录时本来以为是线性叙述,结果发现是树形结构;本来以为是写过去,结果发现着眼点是未来。通读全书,可以帮助读者再短的时间建立起一个可以自足中国古代艺术脉络,并对了解每一个时代的精神有所启发。

收录古代艺术作品近200件 百万粉丝大V动脉影操刀全书文物摄影 作者选取了如贾湖骨笛、贺兰山狩猎纹岩画、彩陶、人面鱼纹盆、良渚及红山玉文化、甲骨文、司母戊大方鼎、散氏盘、秦之兵马俑、汉之舞乐俑、马王堆诸文物等,一直到清古代艺术代表作品近200件加以分析解读。本书插图所配文物照片极其精美和震撼,其摄影者是微博拥有近400万关注者“动脉影”,其文物摄影曾被人民日报等中央级媒体报道。

正文、注释、插图构成三维立体阅读体系,为读者提供了多维度的阅读体验 本书对对于工艺品、艺术品以及艺术家的选择,以是否可以成为时代的象征作为原则。在唐以前,留有名字的艺术家极少,所以时代的精神是以人民集体的创作为分析对象;到唐以后,更多是选取有创新以及代表意义的文人艺术家及作品为分析样本。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注释部分篇幅大、数量多,常常需要停下思考注释是否别有深意,给人带来一种别样的阅读节奏。

★作者的理科思维和遣词造句别有新意 让阅读犹如一次“艺术漫步” 作者的学术背景和从业经历,在本书中有深刻的印记,那就是理科的思维和文字读来令人很有新鲜感。同时作者的遣词造句也让人感到很特别,词条式的写作,正如副标题所言如同在古代艺术中“漫步”,随意而诗性地展现着作者的文史哲功底。作者尝试从诗性角度理解中国艺术,寻找中华文明不同时代的精神,探索中国艺术何以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原因。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艺术与哲学血肉相连,天真是其本心,自由是其追求。本书尝试从诗性与哲学的“美的联结”这一结点对艺术作品进行解读,探索中国古代艺术及其背后时代精神与象征,以及中国艺术何以具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通读全书,可以帮助读者在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一个可以自足的中国古代艺术脉络,并对了解每一个时代的精神有所启发。书中涉及的时间跨度极大,全书共12章,上启初民时代,下至明清,选取了不同时期的工艺品、艺术品200余件,其中唐代之前多以工艺艺术为主,如贾湖骨笛、后母戊大方鼎、秦之兵马俑、汉之舞乐俑等,唐及以后多以文人艺术为主,如《韩熙载夜宴图》《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及书法,等等。注释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正文的延展,本书插图所配文物照片均由百万粉丝大V动脉影操刀拍摄,正文、注释、插图三者构成了极其立体的阅读体系,为了解中国古代艺术提供了多维度的阅读体验。


【作者简介】

翟进,1976年出生,北京大学电子与通信专业工程硕士。集成电路行业多年从业经历,曾参与国家909芯片工程、国家移动通信产品专项工程、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发展基金重点工程、航空航天专项芯片工程。目前就职于文化央企中国华录集团,曾任北方华录文化研究院首席策划师,负责博物馆等文化项目的策划设计及运营工作,现任易华录战略合作部高级总监。


【媒体评论】

艺术为人民服务,于平浅处见真性情、真学问与正能量。而这,正是赤子之心与中国文脉。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杭海

《天真与自由》这部既个性鲜明又意蕴丰厚的艺术史著作的问世,同样有助于打破专业人士为其设置的诸多壁垒或准入门槛,使艺术这一看似阳春白雪的领域,也能真正朝公众开放。

——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成纪

读翟进先生的《天真与自由》,仿佛走进了一座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从《洛神赋》到敦煌莫高窟,从《簪花仕女图》到《寒食贴》,作者用优美典雅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对我们娓娓道来,充满哲思,轻松惬意。

—— 青少年阅读教育专家 周璐


【目录】

一、自然的观照——初民艺术 001
二、迷狂与秩序——商与周 023
三、压制与绽放——秦与汉 059
四、自我的超越——魏晋文人理想 093
五、青春祭坛——南北朝佛教艺术 125
六、无由的浪漫——初唐与盛唐 151
七、无题——晚唐的隐喻 183
八、绚烂与静美——北宋理画与素工 215
九、溪山清远——南宋之殇 257
十、生命的本质——元之纯粹 283
十一、媚雅与狂颠——明之规范 319
十二、质本洁来还洁去——清之僵化 361

跋:边界与对望 407
附表:礼以别异, 乐以和同——中国古代天人观与时代问题之解决 411


【前言】

内心诗性、万物终逝的悲凉与对知己的渴望,此三者,是我追寻艺术的方向,也是我以为中国伟大艺术的标准。

写作此书之时是我人生中艰难的一段时间。我热爱哲学与艺术,并真诚以为这是拯救人类精神苦难之路,哲学以成边界,艺术以成对望。可是属于我的路在哪里,我又能做什么于自己或者他人有意义的事情?我没有多少自信,也是因此,我的写作一直保持隐秘的状态,直至个人在迷茫的时刻,我知道一定要做些什么拯救自己,这无关个人符号或者标榜什么,只是事关真诚与真实。为此,在一次次游历与一遍遍文字修改中,我不断追问自己,对祖国山水、文人精神以及艺术的热爱是不是真诚的,我写下的每句话又是不是自己真实的看法,不得虚假。我不能理解所谓的天堂、地狱或者彼岸,我只相信中国人所追求的现世生命的饱满。我也不相信西方所谓文本的二元结构,在中国,文字与文字背后的人是一体的,只有热爱,才会让文字呈现出应有的真实,得到应有的尊重,而我的希望即在这里。

我希望这本书可以帮人们在短的时间建立起一个可以自足的中国古代艺术脉络,对了解每一个时代的精神有所启发。儒以立世,道以憩身,自由以儒,天真以道。在我艰难的时间,终慰藉我的是自然、传统文化与艺术,准确说是祖国山水、文人精神与古代艺术,并不是西方的“神明”。在真正扎根自己土地的时候,我开始理解黄土、理解黄河、理解华山,理解那些以苦难和希望雕刻的石窟……个人的境遇在一切历史和天地之间变得微不足道,我至今清晰记得在攀登华山的时候,隐藏在石壁不明显的地方,有这样一个石刻——“看看我们的河山”。看到的时候我瞬间热泪盈眶,我知道这不是简单的爱国主义或者民族自豪,而是一种对自己文明的体认,是一颗漂泊的心终于寻到它的归宿而不再慌张。

孤影文心,你我同行,已经足够一壶暖酒,一掬热泪。

跋:边界与对望(节选)

我以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问题,时代的问题带来时代的困境。人类文明的困境,根源则在于人与自然的远离(包含人自身的自然属性)。人类文明的进程,亦即人远离自然的进程(同时也是人与自身自然属性的远离)。而每一个时代人类于时代问题的解决,也就沉淀了这个时代的精神。

于是,我从时代面临的问题出发,继而去发现文明中每一个时代的两种应对 :其一是哲学应对,每一次人与自然的远离,意味着一次边界的重建,哲学作为时代的守望,要完成人与自然边界的重建以及人类多种秩序的重建 ;其二是艺术应对,边界确立之后,艺术继而“联结”起被新边界隔离的世界,这样的“联结”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一种对望,也是哲学冰冷身影背后温暖的对望。

这就是我理解的“礼以别异,乐以和同”,也是中华文明儒道互补格局之形成的初基因。

进入每一个时代,我以为首先要看这个时代的哲学文本还有艺术。从文本,我们可以了解每一个时代的自然观和人观(天道与人道);从艺术,我们可以了解“艺术家”是怎样以其卓越的艺术品建立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互望。于是,对时代精神的理解,我就会以这样的顺序进行 :首先看文明中的历史大事以及历史问题,继而寻找哲学于时代问题的解答以及艺术于时代问题的解答,之后在文本与艺术的沉淀中,构建出此一时代的天道观与人道观,而美学则是连接着这个时代的天道与人道,弥补着不断分裂的鸿沟,同时在鸿沟上构建起人类温暖的对望。

以上,便是我希望在书中和后面表格中传达的方法。

看中华文明,以天道而言,自古我们面对的是同一个生生不息的世界,不变的就是这个世界永远在变。因为永远在变,于是这个世界无始无终,因为无始无终,于是这个世界没有神。这就是从孔子与老子一直到如今我们文明共同的气派,以的哲学智慧面对生命以及万物终将逝去的现实,继而追求现世生命的饱满与绚烂,这是我们文明高贵的智慧。

再看人道,我们永远都在思考与体认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从来不是二元的,正是这种“不即不离”,使得人类在文明不断前进中迷失又寻找着自己,永远在重建着人与自然的边界。那么边界双方可以温暖互望的可能性是什么,我们的哲学家或许已经给出了完美的答案,如程颢之“仁”与张载之“感”,“仁”是生命力的根本,“感”则是人与人、人与天感通的方法与形式。

这本书谈古代艺术,更倾向于去谈“美的联结”。从文明初于祖先的思念与早夭灵魂的呼唤可见,那时美的联结是那么单纯与直接,那是人类初的孤独。继而,从群居到部落,到国家,更复杂的政治秩序意味着更多的分裂和更多的边界,更多的边界意味着相互理解的难度不断加深,也意味着更深的孤独。而孤独让我们渴求知己,渴求表达,渴求冰冷的边界两旁温暖的对望。

以上三者,便是序言初提到的“万物终逝的悲凉、内心的诗性以及知己的渴望”。

我不知道是否把自己想要说的都清楚表达出来了,我以为如今我们文明面对的问题不再是与西方的对话,而是实实在在地建立自己的文化主体 :建立自己可以笃行的价值判断与哲学根基 ;建立自己可以自足的艺术体系,有自己的创作者、创作动力、创作形式,有自己的评价标准。

如今,寻求被理解和被包容的时代已经过去,如果要对抗这个全球化时代价值观混乱的虚无主义,必须要有坚定的根。“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迁”,这也是自由的真正含义,我们文化中那些符合人本质的道理,对现世生命的追求还有不断于内心的观察,这是我理解的我们文化自己的“自由和人本”。这个世界即将面临巨大的人性变局时代,而我希望可以把我们文化中高贵、积极与坚定的部分进行分享,以迎战这种变局,这就是我余生所渴望的“孔颜乐处”。


【书摘与插画】

书摘

《虢国夫人游春图》

目前公认的观点是队列人为女扮男装的虢国夫人。虢国夫人是贵妃杨玉环的姐姐,得到唐玄宗宠幸,队列中紧随虢国夫人之后的是一个丫鬟和一个宦官,再往后是韩国夫人与秦国夫人,后又是一个丫鬟和一个宦官以及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不久后,在安史之乱的逃亡途中,虢国夫人无奈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也就是在画面左侧妇人怀中的孩子……

整个画面有一种很难言说的寂寞,没有任何景色的点缀,杜甫曾经在《丽人行》中描述的热烈情景似乎被刻画成一种天地之间行旅的孤寂,就像人在热闹的环境反而会更孤独。当然,这也许是宋代画家回忆盛唐时有意加入的个人兴味。

万物终逝的悲凉是中国文化中有独有的一种美学主题,在看到任何热烈的美景时,会马上想到它衰败的样子,这仿佛是一种文明的基因,而中国哲学对“时间与死亡”的问题从来没有一个超越现实理性的解答。士大夫在意更多的是现世生命的饱满,然而,普通平民却难以真正坦然面对生死,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迷茫,使得这种“万物终逝”的悲凉更加动人……这点在西方人,甚或日本人对中国诗歌的看法上,与我们有很大不同,例如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评价中国诗歌这样说:

汉末六朝的诗歌中,充斥着悲哀与绝望。这一视角,成为当时诗歌的基调,人类是渺小的,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命运……绝望胜过希望,不幸多于幸福,悲哀压倒欢喜……这种习惯直到唐朝都没有改变,唐诗并没有扬弃这种悲哀的情绪,而是使其充斥其中……他们沉迷于吟唱绝望,仿佛成了本职工作一般………

这与我们对唐诗的理解会有很多不同,从主题而言,“伤春悲秋”或者“怀古”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习惯,习惯性感叹世事变迁与美好易逝,并不是真的在吟唱"绝望"。底色的悲凉无法遮蔽天地与生命的饱满,对于生命易逝的理性认识会让我们更加在意此生于当下的意义。因此在不同文明的文化语境中,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会有很大的隔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