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如今,艺术家都在运用感性和逻辑并驾齐驱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被称为“艺术思维”,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者在书中讲到,印象派巨匠凡·高和日本建筑大师冈本太郎都不是全凭感觉和感性在空白的画布上作画的,他们都在用冷静和理性的思维去思考艺术的表现形式,然后才把它们以艺术品的形式呈现了出来。当个体拥有的直觉、创造力与感性和逻辑相融合,发挥出作用时,就会创造出新价值。

艺术与科学,感性与技术并非对立,甚至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在书中提到东京艺术大学设有美术解剖学课程训练观察,美国哈佛等大学医学院也设置艺术鉴赏与素描等课程提升临床诊疗技巧。艺术力可以强化感知,去理解他人并发现、面对、解决问题,不仅运用于商品设计、工业科技设计,甚至还能活络房市、地价、促进地方繁荣。

在Meta公司总部,到处都是艺术元素;IBM坐拥1500名设计师,还专门为员工提供绘画课程;乔布斯将他关于艺术的深层思考的学习经验付诸于苹果电脑设计,包揽了全球的电脑市场,为苹果创下了辉煌的商业战绩;索尼创始人井深大坚持打造不被公司看好的随身听,把个人的热情、直觉和感性带来的思路转变运用到产品设计上,改变了整个音乐界。由此可见,艺术能够带来有创造性的见解,而这些见解会通过技巧付诸实践,再经过科学的分析,进一步提高 效率。可见,艺术是一系列商业活动的发动机。

素描是美术的基本功,学会素描就是学会了通过图形把握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书中附有多种不同类型的素描课题,再现作者在日本巡回主办的“面向商务人士的素描讲座”。只要充分理解了艺术思维的意义,即使是零基础的读者也可以快速掌握素描的诀窍。多张例图和详细指导,搭配空白画框方便练习,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实际体验艺术思维在素描中的应用。


【内容简介】

在当今这个复杂、瞬息万变、高度不确定的商业环境中,单纯依赖常规知识和逻辑思维是不够的,商业得不到创新,发展仍然具有局限性。同时,在商业中,能够直观地把握整体,从独特的角度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书由诞生于日本艺术世家的增村岳史所著,书中介绍了大量运用艺术思维给商业带来创新的实例,意在为读者剖析艺术思维的重要性和其在商业中的应用。无论是苹果、Meta、IMB还是索尼、丰田,世界上的 企业都因为注重艺术思维、善于发挥艺术思维的价值而实现了伟大的突破和创新。此外,作者还指出,艺术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同样重要。日本知名建筑大师冈本太郎和印象派画家凡·高等艺术家,他们表达的不仅是感性和灵感,艺术创作的背后都有着坚实的逻辑。

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训练的逻辑思维主要是由左脑控制的。逻辑的力量固然重要,但艺术的感性力量也不可忽视。只有掌握了艺术思维的本真,我们才能在21世纪顺利生存,从容地接受新时代发出的挑战。


【作者简介】

增村岳史

艺术与逻辑有限公司(Art and Logic) 创始人,该公司主要负责研究并开发日本美术教育的原创项目,为商界人士提供艺术思维指导。

随着商业活动的深入,他发现商业创新有着诸多瓶颈,故于2015年开办面向商界人士的素描讲座,旨在帮助人们培养艺术思维,突破理性思维的局限从而实现创新,打破人与艺术的隔阂,广受商界好评。


【媒体评论】

——商业作家山口周

——剑舞师、忍者、演员多田翼

——现代艺术家新井文月


【目录】

前言 艺术与商业的联系

第1章 商业与艺术的意外关联

龙头企业擅于吸收艺术元素

形象管理时代下 CEO 的左膀右臂

技术因为与艺术的融合而变得更敏锐

素描能力是数据可视化的基础

房地产与艺术的关系

管理者为何钟情于艺术

艺术突破理性思维的极限

第2章 艺术的作用及意义

艺术的主要作用

艺术的意义

密切相关的四要素

第3章 艺术·设计·创造

艺术与设计区别在哪里

设计的思维过程

艺术的思维过程

从无到有的思维方法

市场需要可以无中生有的人才

第4章 艺术的基础是逻辑

在绘画中融合了逻辑与感性的两位大师

艺术是后天习得的能力吗

随心所欲地画是不合格的美术教育

第5章 艺术中的创新要素

什么是创新

第6章 艺术思维

突破商业局限性的思维方法

掌握艺术思维

绘画鉴赏打开新认知的大门

素描是艺术思维的空挥训练

第7章 艺术的实践!用素描提升思维能力

美术的“守破离”

艺术与逻辑

结 语 艺术思维改变商业未来


【免费在线读】

艺术的思维过程

发端于印象派

在这里我想再次强调艺术和设计的区别:设计有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而艺术没有这样的既定命题,艺术家只需要将自己想表现的东西呈现出来。换言之,艺术是艺术家将自己的想法、想表达的东西和想提出的问题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介(绘画领域中称之为“支持体”)表现出来。

下面我们以印象派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截至封建主义在欧洲终结的 19 世纪中叶,大多数欧洲画师都是王室和贵族的门客。换句话说,他们不是艺术家,而是画师。随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贵族社会崩塌,画师们没了主人,无奈地失业了。失去工作的画师们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感受用画作表现出来。这就是印象派的开端。于是,用作品表现自己的现代艺术开始出现。

虽然现在印象派拥趸众多,然而在其诞生之初,“印象派”一词却遭到成名画家和评论家的鄙夷嘲讽,意为“粗糙随意、不入流”。印象派出现之前,绘画重要的技巧是写实,因为当时的画作还肩负着照片的功能,将所见之物如实地描绘出来是彼时绘画的任务和作用。然而,印象派画家却开始用画作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事实上,他们也是早开始尝试抽象画的画家。因此,当时的保守派给“粗糙随意、不入流”的年轻画家们扣上了“不能如实描绘对象”的帽子。

“粗糙随意、不入流”的印象派因为一开始风评不佳,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只能作为地下艺术存在。不过,数年之后,他们开始受到新兴中产阶级的好评,在当时属于新兴国家的美国有很多喜欢印象派画作的人,还有人出资收购印象派画作,这种行为有点像现在的风险投资人对当代艺术品的投资。

印象派画家的崛起还得益于技术的革新。皮埃尔 -奥古斯特 · 雷诺阿(Pierre-August Renoir)、阿尔弗莱德 · 西斯莱(Alfred Sisley)、莫奈等印象派画家的作品以风景画居多,这是因为工业革命带来了技术革新,管装颜料的出现让颜料变得便携。

进入 20 世纪之后,艺术家的画作不再只用画布来承载,而开始出现在各种媒介上。正如印象派画家得益于技术革新一样,20 世纪之后的技术革新再次拓宽了艺术家的表现空间。

艺术的各种门类

与设计一样,艺术也有各种各样的门类,却不存在设计需要解决的课题。艺术家每天都在探索、开发新的表现手法,所以我们无法像设计那样对艺术进行明确的分类。

近年来,光雕投影(projection mapping)获得的关注度很高,这种在建筑物上或空间中进行投影的艺术形式是传媒艺术的一种。在这里,我想详细介绍一下传媒艺术。近几年,传媒艺术大大拓展了艺术的可能性。现在的美术作品大多是在画布上完成的,但是,在没有画布的古代,古人会在岩石、墙壁或地面上作画,经过漫长的历史,才形成了在画布上作画的方式。传媒艺术以 IT 设备为画笔,再次实现了画布的更新换代。就像画家以画笔为工具来创作一样,对传媒艺术家而言,电脑屏幕就是他们的画布,键盘和计算机语言就是他们的画笔。科技的进步催生出五花八门的表现形式,新的艺术门类也层出不穷。

与设计一样,艺术也有各种各样的门类和风格,但艺术与设计的区别,在于艺术是艺术家自我意志的呈现。艺术没有设计那样事先设定的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有时会先出现某种由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划时代的表现形式,然后再出现相应的类别概念。

设计思维是挥洒魔法的魔杖

近年来,大家对设计思维这一说法可能都有所耳闻。接下来,我想和大家一起深入探讨一下设计思维。

所谓设计思维,简单来说,就是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并将这一想法应用到其他创造性活动中的思维。换言之,就是将设计师的想法和思维方式扩展到商业创新之中。下面我们以“日本应该如何提高外国游客的满意度”这一课题为例,一起来看看应用设计思维的具体过程。

|共情(Empathize)——感受他人的心情|

首先,项目团队的小组成员用语言互相交流感受,深化彼此之间的理解。

具体来说,项目团队的小组成员需要理解彼此对旅游的看法。有一部分小组成员可能非常喜欢旅游,而另一部分对旅游完全不感兴趣。因此,每一个小组成员用语言描述自己对旅游的看法并与其他成员交流是十分重要的。

|定义(Define)——发现商机|

实地观察用户行为,通过采访收集样本信息。比如,两人一组到游客密集的东京站出站口附近,询问游客:“有没有什么东西让你觉得有了它会更方便?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吗?”这一类问题可以帮助小组成员了解游客的需求。采访时还要注意认真观察游客的穿着打扮、游客大多会携带的东西等。

|方案(Ideate)——提出并整合想法|

根据实地收集的样本信息,与小组成员一起头脑风暴,提出一个完整的计划。在这一步中,项目团队中的每个小组成员都需根据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分别进行头脑风暴。假设经过讨论,有一个小组成员发现几乎所有游客都带了智能手机,且大多数游客觉得东京的轨道交通繁杂难懂,那么这个小组很可能会决定制作一个智能手机专用的、面向外国游客的东京线路网站,并将这个网站命名为“Tokyo Smart Station”。

|雏形(Prototype)——尝试创作|

根据上述方案,制作产品雏形。该方案的产品雏形可以是一个网站,也可以是实体

模型。比如借助网页浏览器或网页编辑器制作“Tokyo Smart Station”的测试网站,网站的界面语言可以先只使用英语。因为测试网站无法大范围公开,所以小组成员可以先在东京站站内准备一些“Tokyo Smart Station”的宣传单,以便获得用户反馈。

|试验(Test)——验收成果|

让用户体验产品,然后验收成果。发放宣传单一个月之后,网站的访问数达到了初预想的 1.5 倍。虽说只是测试网站,但效果还不错。网站上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许多游客希望网站上也提供京都和大阪的轨道交通信息。接下来,项目团队在讨论正式网站的服务时,提供关西地区轨道交通的信息就成了新的课题。

上面就是应用设计思维的具体步骤。大家觉得如何?实际体验了这种设计思维之后,我主要有以下三点感受。

|若不能付诸语言,就无法开始|

设计思维的一大特征是共情,即体谅别人的情绪,通过语言沟通,取得互相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设计思维发源于美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美国人的种族和背景十分复杂,而英语是他们可用于交流的工具。只有将个人感受说出来,达成共识,人们才能相互理解。

在这一点上,日本做得怎么样呢?日本社会侧重非语言的交流,比如具有代表性的“察言观色”“看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无声的默契”等规则。一位曾就读于日本国立大学研究生院、日语非常流利的中国台湾女性,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她以前在一家日本制造商工作,后来跳槽到一家广告代理公司。广告代理公司的上司一直要求她要学会“察言观色”。对此她曾抱怨说:“我完全不行啊。谈生意时必须把握无形的整体氛围,这实在是太困难了。”我一直以为同样地处亚洲且一衣带水的中国台湾肯定和日本一样讲究“察言观色”,听她这么一说,我才意识到这是日本特有的文化,对此我感到非常意外。

一位长年活跃于美国的平面设计师曾告诉我,在设计水平居于地位的美国盛行一种观点,那就是“不能文字化的东西是无法具体呈现出来的”。这也让我大吃一惊。之前我一直以为设计就是将所谓氛围和感觉以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我曾与数十名设计师合作,而让我为头疼的,就是不知道怎样才能用语言把自己的意思传达给那些靠感觉和感性生活的设计师,让他们理解我的意图。

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十分依赖非语言的交流,所以可能对以共情为基础的设计思维感到有些陌生。事实上,抛开“察言观色”,根据明确的事实来推进工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