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潮汕人喜爱经商、出洋,马化腾、谢国民、刘銮雄、黄光裕、蔡东青等都是成功代表。
潮汕民俗繁多,且保留着很多中原传统文化,盂兰节、中秋烧塔、新年烧龙、潮汕中秋习俗、澄海赛大猪、陇尾抢石榴和盐灶拖神、“营老爷”……
潮汕人特别团结,唐末便有商帮;在清朝,潮商与晋商、徽商并列为中国三大商帮;20世纪初被泰国国王誉为“东方犹太人”。
潮汕人特别低调,属于典型的闷声发大财:2015年有34位潮汕人登陆福布斯全球华人富豪榜,其中富有的11人坐拥6000亿元财富。
潮汕文化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潮汕族群有许多值得研究和学习的特质。


【内容简介】

潮汕文化是属于汉文化的一个地域性亚文化,它在潮汕地区(以现在的汕头、潮州、揭阳三市为中心)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并融合进发展着的汉文化中。其次,潮汕文化包含着许多文化特质,这些特质具有一定的稳固性,并组成了既与共存于同一地域中的畲族文化、客家文化不同,也与周边其他地域文化有异的一个体系。其三,潮汕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开放体系。在自成体系之后,由于潮汕人的迁徙,潮汕文化向外传播,同时也吸收了其它文化的因素,不断发展。

在这本书里,我们将向读者介绍我们对潮汕文化及其源流的初步研究成果。我们会具体地为读者阐述,潮汕文化和它所包含的文化特质,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作者简介】

黄挺,历史学研究员。1982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潮汕地区高校工作,潜心于潮汕历史文化研究。已出版学术著作有《潮汕文化源流》《潮汕金石文征(宋元卷)》《潮汕史(上册)》《潮商文化》《16世纪以来潮汕的宗族与社会》《中国与重洋:潮汕简史》等。


【目录】

上编 潮汕和潮汕人

◎章 潮汕地区的地理与文化/003

节 潮汕的地理环境/005

第二节 潮汕的自然资源及其利用/015

第三节 潮汕地区地理景观的历史变迁/026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目录/045

◎第二章 潮汕人/049

节 潮汕地区的原住民及其文化/051

第二节 潮汕历代移民与文化交流/059

第三节 潮汕民系的形成与发展/069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目录/087

下编 潮汕民俗文化

◎第三章 潮汕饮食文化/093

第二节 潮汕家常饮食/098

第三节 潮州菜/105

第四节 潮汕工夫茶/118

附录一/135

附录二/141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目录/142

◎第四章 潮汕建筑/145

节 庙祠寺院/147

第二节 潮汕民居/160

第三节 潮汕的桥梁/177

第四节 潮汕塔影/188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目录/207

◎第五章 潮汕民间艺术/209

节 潮汕民间工艺美术/210

第二节 潮州戏/246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目录/274

◎第六章 潮汕的节日:礼俗和信仰/277

节 节日的起源和潮汕人的节日/278

第二节 时年八节:潮汕人祭拜祖先的重要节日/280

第三节 立春和妈生:与生产活动有关的节日/309

第四节 上巳和重阳:与旅游习俗有关的节日/316

第五节 “营大老爷”——土神之祭/323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339


【免费在线读】

节 潮汕的地理环境

在讨论任何一种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时候,对地理环境及其变迁的考察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在某一个地域的人群,总需要努力调适自己与环境的关系。一方面,他们总是在所处地理环境的制约下,尽量利用环境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掌握有效的生产技术,选择越的生活方式,建构合理的社会组织,并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该地域的地理环境因人为而变迁,在景观上呈示着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面貌。

这一章,我们将向读者介绍潮汕的地理环境,着重讲述它在历史时期里的变迁,让读者了解这一地理区域的环境是如何影响潮汕文化的生成的。

潮汕的地理位置与自然地理

位置

潮汕位于东经115°06'~117°20',北纬22°53'~24°14',地处中国的东南隅,广东省的东端,与福建省毗邻。潮汕面对滔滔大海,南海和台湾海峡在这里交接。潮汕与台湾地区南端,只隔一衣带水。

地形地貌

潮汕总面积10 346平方千米。地形大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东北和西北多高山,东南面海,形成一个内陆比较封闭,而有很长海岸线的地理小区域。区域内部,多丘陵台地;韩江和区内的几条江河自西北向东南流入大海,沿江分布着被低丘陵隔开的河谷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平原。

山地和丘陵约占本区总面积的70%。其中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约占7%,1000米以上山峰有20余座,分布在本区北部和西北部边缘。莲花山脉横亘本区西北部,从揭阳北部开始,经过普宁、潮阳,进入惠来和陆丰沿海,是本区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山脉分派,主要有南阳山、大南山、大北山,主峰都在海拔1000米上下。北部的凤凰山区,峰峦叠叠,绵延百余里,成为本区的屏障。主峰凤凰大髻海拔1498米,是本区的山峰。丘陵台地面积占总面积的63%。其中海拔200米以上的高丘陵,有大北山的余脉小北山和桑浦山。小北山到潮阳棉城,大南山在潮阳、惠来沿海,山势渐降,成为高程在200米以下的低丘陵。韩江三角洲中的三列岛丘,也属于低丘陵地形。在丘陵与平原之间,主要在韩江三角洲北部和榕江平原南部,有海拔20~40米、覆盖着红壤的花岗岩台地。

本区水网密布,有韩江、榕江、练江三条主要河流。韩江是广东省仅次于珠江的第二大河,也是本地区的河流。它的上游分汀江和梅江两支。汀江发源于福建省长汀县和宁化县交界的治平木马山北坡,汇众山之水,过长汀,奔上杭,出永定,迤逦南来,入广东境。梅江的上源琴江,发源于广东紫金县白山岽,北流过五华,至兴宁水口,始称梅江,转东北流,过梅州,有石窟河、松源溪来汇,至松口又折向东南,入大埔。汀、梅两江在大埔三河坝汇合,称韩江。南下直出丛山夹谷,在潮州城下,分北溪、东溪、西溪、梅溪、新津河几

道支流出海,这是韩江下游。韩江在本区流域面积约1740平方千米,大概为流域总面积的5.8%。榕江是本地区第二大河。榕江的干流南河发源于陆丰县百花园,由揭西入普宁,集合横江、龙潭、石肚、钱坑等十来道小溪水,泾流渐大,绕揭阳城南,到双溪嘴有一级支流北河汇入。北河发源于丰顺县猴子岽的南麓,东南流经县城汤坑,有石湖等水注入,过揭阳境,又有发源于蛮头山的新西河注入,绕揭阳城西,折向东北,到曲溪又折东南,合源出潮州笔架山的二级支流枫江,至双溪嘴与南河汇。南北两河汇合后,流经牛田洋,由汕头港出海。榕江在本区流域面积约3512平方千米,占流域总面积的80%左右。榕江和韩江的分水岭是桑浦山。练江发源于普宁大南山白水漈,汇大南山诸坑水,向东流入潮阳,又有众多小水来注,迂回渟滀,至龟头山拦河闸,入海门湾。练江和榕江的分水岭是小北山。此外,黄冈河发源于饶平西北部山区,由北而南,纵贯全县,汇集境内小溪水,到黄冈城分两支入海。龙江发源于峨眉嶂北麓普宁境内,流经陆丰,蜿蜒入于惠来,汇集同样发源于普宁大南山区的南洋仔溪、高埔水和崩坎水,东南流入龙江平原,从神前港出海。

流贯本区这五条江河在河谷和河口冲积成大大小小的平原,另外,还有一些小面积的海积平原分布于沿海。本区平原面积约3100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30%。面积的平原是韩江三角洲平原,平原地处韩江下游,由韩江几道支流与南海交互沉积作用而形成,面积近900平方千米,在南方仅小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榕江平原以揭阳榕城为界,西北部的榕江中游平原,展布于大北山与小北山之间,主要因河流冲积作用而成,东南部自渔湖至榕江口是海相沉积较强的下游三角洲平原。练江平原位于大南山与小北山之间,由练江搬运泥沙沉积而成,下游三角洲发育程度较低。韩江平原和榕江平原由桑浦山阻断,榕江平原和练江平原由小北山分隔,但这三个平原在两发之间仍然有接合处,一般统称它们为潮汕平原。黄冈河上游和中游分布着狭长的河谷平原,下游在黄冈分两汊出海,冲积出黄冈河三角洲平原。惠来中部龙江出海口,有龙江三角洲平原。本区海岸线长278千米,东端在饶平县东界镇上东乡,与福建省诏安县交界;西端在惠来县神泉港南海边防哨所西侧,与广东省陆丰县交界。

本区海岸线曲折蜿蜒,有众多的天然良港。沿海岛屿丛礁密布,的岛屿是南澳岛。南澳岛面积约107平方千米,岛岸线长77千米,大小滩头61处,主要港湾有前江湾、后江湾、青澳湾、深澳湾和云澳湾。

出了南澳岛,是浩瀚无际的南海林晶华摄

气候

潮汕地区位于热带与亚热带之间,北回归线恰好从本区中部穿过。许多学者把本区划归南亚热带。但是,由于北部凤凰山和西北部莲花山脉的屏障作用,本区气温比区外同纬度地区稍高,终年日平均气温高于10℃,基本无霜雪,香蕉、杧果、木瓜等热带作物广泛种植,甘薯可以安全越冬,具有热带气候的特征。而且,1987年10月,联合国环境署和瑞典皇家科学院召开“世界气候变化及其对策”国际学术讨论会时,将纬度低于24°的地区归属热带。按此标准,将本区划归热带地区更为合适。本区的气候有两大特点。

第二,降水集中雨量多,台风频数雨势猛。本区年降水量在1300毫米~2200毫米,雨量丰沛。受地形影响,区内降水量分布稍有差别,沿海少于内陆,平原少于山地。沿海的南澳、饶平、澄海年降水量1400毫米上下,潮汕平原中心的潮安、潮阳、揭阳年降水量1700毫米左右,而地处莲花山脉东南麓迎风坡的揭西、普宁年降水量接近2200毫米。暴雨是本区常见的降水形式。本区一般年份年内日雨量≥50毫米的暴雨日数,沿海6天,山地近11天。普宁市(1993年以前为县)曾经有过日降水量619毫米的强暴雨记录(1965年5月5日)。本区的降水,明显集中在夏季,4~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80%以上。其间,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在初夏的五六月,常常有久雨不晴的龙舟水;盛夏的七八月,又常常有来势猛烈的台风汛。台风在本区登陆的频率不高。根据中央气象局统计,1949~1978年这30年,在我国登陆的台风共276次,其中在广东登陆88次,平均每年2.9次;而在本区登陆的台风,根据王琳乾《潮汕自然地理》的统计,这30年中只有15次,平均每年0.5次。但是,对本区有影响的台风,每年都有3~4次,有些年份,如1961年、1971年,多达5~6次。龙舟水和台风雨给江河带来两个汛期。由于雨量年际变化比较显著,加上榕江、练江和进入本区之后的韩江,河床比降小,多雨年份,汛期容易决堤;如果遇到潮水顶托,又会造成沿海平原的涝灾。不过,伴随台风而来的暴雨,也使本区在夏天能够缓解酷暑,消除旱情。

潮汕地区北部群山绵延 沈志浩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