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政治生活从来不能被孤立地看待,多元化的研究视角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今的公共生活。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媒介的影响力、传播的多样性、文化的复杂性,当然,还有“情”的力量。

政治现象学丛书由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张凤阳教授和王海洲教授领衔,率国内政治现象学领域秀的中青年学者,拿出各自深耕之作;同时,引进国外研究前沿,组成“政治现象学丛书”。关注政治生活中诸多具有复杂性内容和结构的议题,在以政治现象学为主要观察、描述和分析方法的指导下,重新反思各种议题所关切的政治社会本质和政治历史规律。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系统探讨情感与政治、公共生活的专著。作者首先讨论了公共生活研究的三个传统——哈贝马斯、阿伦特、桑内特——对情感的理解,然后以现有研究为基础,提出一种理解情感的“实践”路径并将之作为理论框架,认为情感不仅是身体的、生理的反应,也是人们参与世界的方式,能够帮助创造意义、形成社会关系和建构政治-社会秩序。借助这一框架,本书细致分析了共情、同情、愤怒、恐惧、嫉妒、怨恨、怀旧、自恋、焦虑、苦闷等在政治与公共生活中的角色和影响。对每种情感的分析都包含两个维度,即情感与现代性的关系、情感的政治和社会影响。


【作者简介】

袁光锋,政治学博士,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2016年9月—2017年9月)。研究领域为情感与公共生活。


【目录】

导言 情感:一个麻烦制造者?
一、共情与“角色承担”
二、情感的反交流性与情感缺乏的后果
三、亲密关系与公共生活
四、再现公共生活世界的情感视角

章 理解情感:基于“实践” 理论的视角
一、情感研究的革命
二、超越“二元论”
三、“情感表达”作为社会行为
四、迈向“实践”的路径

第二章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共情与公共讨论
一、审议民主为何排斥“情感”?
二、重拾“情感主义”
三、公共讨论为何需要共情?
四、脆弱的共情
五、面对“他者”:多重空间中的共情

第三章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同情的偏见与公共生活
一、同情的社会建构
二、同情的审美模式
三、同情的“偏见”
四、全球同情的空间结构

第四章 “众怒”的年代:新媒介与愤怒的政治
一、政治中的愤怒
二、新媒介与愤怒表达的情感规则
三、愤怒、正义观念与道德语法
四、愤怒表达与社会互动
五、“众怒”的年代

第五章 我们时代的“怕”:不确定性与恐惧文化
一、现代社会的“恐惧文化”
二、不确定性与恐惧
三、媒介化与“恐惧”的文化
四、“恐惧”的政治与社会后果

第六章 “羡慕嫉妒恨”:变迁社会中的情感结构
一、基调情感与感觉结构:理解变迁社会
二、羡慕:“我希望也拥有你所拥有的”
三、嫉妒:“我希望你失去你所拥有的”
四、无能感与报复欲:怨恨情感的内核

第七章 现代社会的“纳西索斯”:自恋文化与公共生活
一、“自恋”的时代
二、看到自己、展示自己:现代媒介技术与自恋
三、自恋者眼中的“他者”
四、自恋与公共生活的衰落

第八章 “过去”的力量:现代社会中的怀旧
一、怀旧:现代社会的流行情绪
二、追寻“过去”的美好
三、建构“地方”的意义
四、“今不如昔”:怀旧如何影响社会?

第九章 希望、焦虑与苦闷: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三个侧面
一、“在希望的田野上”
二、弥漫的焦虑
三、变迁社会中的苦闷

第十章 增值、转化与创造边界:数字媒介时代的情感流通
一、情感流通与情感经济
二、情感流通研究的理论前提
三、情感流通过程:聚焦、生成与扩散
四、情感的增值与转化
五、情感流通创造边界与认同

结语 再出发:情感研究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情感在公共生活中的意义日益凸显:灾难事件唤起的同情跨越了国家,塑造了人们对于难民政策的看法;愤怒日益深刻地介入国际政治和国际舆论之中,激愤的网民通过社交媒体发表言论影响公共政策;仇恨在世界各地此起彼伏,加剧了不同国家、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怀旧从日常消费领域蔓延到政治领域,推动了反全球化的浪潮;民粹主义的观念和情绪正影响着不少国家的政策制定;社交媒体上充斥着情感的表达,带来后真相的问题。情感也在影响以客观性为理念的新闻业,改变着它的风格。这个时代的人们似乎更容易被情感所左右。情感既连接了不同群体,也造成了部分群体之间的割裂。这些现象都显示出情感的重要性,以至于一些观察家认为,“当代文化的特点是越来越情绪化”,学界用诸如“后真相”“情感极化”“情感公众”等概念来描述这些新的政治和社会现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