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参考了很多史料,既丰富又严谨。取材主要是中学历史、语文教材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阅读后对于人物的了解更为立体化,对于事件的把握更完整清晰,可贯通课堂所学内容,补充、丰富学生的中国古代史和文言文知识,开阔中学生的视野。本书适宜亲子、师生共读,为您展开一个人才辈出却又玩火自焚的时代、一个风雅与战乱共存的时代。但听繁盛北宋的风骨之曲,且看金戈铁马的文治天下。


【内容简介】

“跟着夏昆读历史”系列是畅销书作家夏昆的十年磨剑之作,是深入浅出、可读性强的通俗历史读本。本系列一共五本,叙述了从春秋到西汉、从东汉到魏晋、煌煌大唐、赵宋王朝(北宋)、赵宋王朝(南宋)的历史故事。

本书贯穿了北宋167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代表人物。重点阐述了陈桥兵变中赵匡胤如何“黄袍加身”,金匮之盟后变得高危的太子之位,澶渊之盟的订立,盛世需要仪式感——宋真宗泰山封禅,从底层逆袭的川妹子刘娥到皇太后的进阶之路,新旧党争与王安石变法,艺术天才的皇帝宋徽宗如何葬送北宋江山……历史发展脉络清晰,历史事件细节丰富,叙事生动有趣,让人爱不释手。

本书参考了很多史料,既丰富又严谨。取材主要是中学历史、语文教材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阅读后对于人物的了解更为立体化,对于事件的把握更完整清晰,可贯通课堂所学内容,补充、丰富学生的中国古代史和文言文知识,开阔中学生的视野。本书适宜亲子、师生共读。


【作者简介】

夏昆,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教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中国而教”项目特聘培训师,中央电视台中学生频道特聘教师,《中国诗词大会》擂主。二十年来坚持为学生开设诗词鉴赏、音乐鉴赏及电影鉴赏课程,并面向社会开设“夏昆人文艺术公益讲坛”,多次接受《中国教育报》《教育家》等报刊专访。著有《历史知道答案》《在唐诗里孤独漫步》《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给孩子读唐诗》《给孩子读宋词》《中国美的语文》等。


【媒体评论】

这是一套很有画面感的历史书,夏昆老师从小处入手,描绘风起云涌的历史大波澜,揭出历史的真相,让人置身历史的洪流中,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是一套语文老师撰写的历史书,文史哲其实是相通相容的。中学生阅读此书,能够拓展视野,培养对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兴趣,贯通课堂上所学知识。父母和老师也可以与青少年共同阅读此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认识,提高个人认知水平,也可以增加与孩子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师生关系。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朱永新

这是当代一位通读了二十四史的语文老师写的史书。用文学叙说历史的故事,让历史充满文学的气息。史料确凿但不枯涩,妙趣横生却非戏说。在扣人心弦中倾听古人心跳,于跌宕起伏中回看汗青斑驳。打开这套书,你将情不自禁地从先秦走到南宋,收获的将不仅仅是历史……

——著名教育专家 李镇西

多年前我听说夏昆用心通读了二十四史,后来又听说不止读了一遍,我很敬佩他。他的文字直率而有诗意,他越来越明晰自己教育工作的价值所在,也把为儿童写作变成了自己的命业。

——著名作家、教育专家,生命化教育创始人 张文质

中国古代史著作浩如烟海,如何让青少年津津乐道于本国史迹,又不失世界胸怀、民族魂魄?——夏昆老师以其十年读破二十四史,三十年横贯文史哲艺多领域的功力与才华,为大家带来了“跟着夏昆读历史”!

——全国模范教师、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 樊阳


【目录】

天下归宋  / 1

点检作天子  / 1

黄袍加身  / 4

朕要夺权  / 11

南征北讨  / 20

假道灭虢,一石二鸟  / 20

十四万人齐解甲  / 23

为国尽忠,要先自宫  / 29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34

金匮之盟  / 42

太后的遗命  / 42

兄死弟及  / 44

盟约破裂  / 46

高危的太子之位  / 49

十国归一  / 54

高平之战  / 54

太原之围  / 57

为尔均贫富  / 60

能臣猛将  / 64

智勇张乖崖  / 64

半部《论语》治天下  / 70

武夫中的清流  / 77

恩怨两百年  / 84

大打折扣的统一  / 84

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 87

澶渊之盟  / 92

举国病狂  / 99

皇帝的天书  / 99

盛世需要仪式感  / 102

敢怒不敢言  / 104

垂帘听政  / 108

从底层逆袭的川妹子  / 108

吕武之才  / 114

卸下龙袍,还政仁宗  / 120

西北天狼  / 122

马背上的魅影  / 122

君不见,三川口,古来白骨无人收  / 125

好水川之战  / 130

趁火打劫  / 133

走到末路的强人政治  / 137

革新与党争  / 142

一代宗臣  / 142

我们就是朋党  / 150

先忧后乐  / 158

濮议:爸爸在哪里  / 161

儿子在哪里  / 161

爸爸在哪里  / 164

千秋功罪  / 170

一个案件背后的玄机  / 171

祖宗不可法  / 176

寂寞的独行者  / 182

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 192

旧党的崛起  / 197

女中尧舜  / 197

清算  / 204

当大才子遇到老学究  / 209

风水轮流  / 220

“高考”复读生的复仇  / 221

身世曲折的皇后  / 230

赶尽杀绝  / 235

奸臣是皇帝的救星  / 243

大厦崩塌  / 251

热爱艺术的道君皇帝  / 251

官逼民反  / 257

东北虎的崛起  / 260

自作聪明,以夷制夷  / 267

利令智昏,玩火自焚  / 274

兵临城下  / 278

流水落花,天上人间  / 284


【书摘与插画】

出征这天,天上出现了两个太阳的奇观,隐隐还有黑光在下面萦绕,据说军校苗训懂得天象,他对赵匡胤的亲信说:“看来这是天意啊。”

当天晚上,军队驻扎在陈桥驿,据说赵匡胤这天喝了点酒,早早就入睡了。而军士们则人心浮动,相聚谋划说:“皇帝幼弱,我们出死力破敌,谁又会知道呢!不如先拥立赵点检作天子,然后再北征,为时未晚。”

都押李处耘把将士们的谋划告诉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两人显然对此十分赞成。当然,他们也可能就是背后策划者。两人当即安排诸将,归拢兵马,枕戈待旦,又派人飞马回京报告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和都虞侯王审琦,这两个人都是赵匡胤的心腹,通知二人显然是让他们作内应。

第二天凌晨,将士们围住了赵匡胤的大帐,赵匡义和赵普进入帐中叫醒赵匡胤,告诉他将士们的决定。史书上说赵匡胤似乎都还没睡醒,打着哈欠起身,而将士们已经手持兵器排列在帐外,说:“诸将无主,愿册太尉为皇帝!”

赵匡胤还没来得及回答,一件黄袍已经披到他的身上,将士们全体跪拜,山呼万岁。这就是有名的陈桥兵变,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天下归宋·黄袍加身》

不得不说,如果史书记载真实的话,杜太后还是很有政治远见的。不仅是后周,还有其他很多朝代,如东汉后的灭亡,都跟皇帝即位时还是懵懂少年有关。此时宋朝刚刚建立,四周强敌环伺,稍有不慎,就有重蹈前五个短命王朝覆辙的可能,“金匮之盟”改变了中国古代嫡长子继承的惯例,效法了少数民族兄死弟及的继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孩子成为君主的事件发生,使政权稳定成熟。

但是,金匮之盟却有一个致命的漏洞,那就是杜太后怎么知道自己的儿子赵匡胤什么时候死,死时他的儿子又是多大?

赵匡胤生于927年,他的弟弟赵光义比他小12岁,两人都属猪,很巧的是,赵匡胤的次子(长子早夭)赵德昭比他二叔小12岁,也属猪。杜太后去世于961年,这一年赵匡胤35岁,赵光义23岁,赵德昭只有11岁。11岁的赵德昭做皇帝似乎的确小了点,但是35岁的赵匡胤也不是垂垂老矣,此时的赵光义也只有23岁。杜太后去世之后,赵匡胤又活了15年,等他去世的时候,皇子赵德昭已经26岁了,比杜太后去世时赵光义的年纪都还大了,不管放在哪个朝代,都不算所谓幼君。那么杜太后所谓的忧虑就根本不存在,除非这个娘咒自己儿子紧随着自己去世,或者她认为自己死后孙子就不再长岁数了。如果金匮之盟是赵匡胤参与的,他也不会不明白这一点,难道他只是为了遵守对母亲的承诺而毅然决然将皇位传给弟弟,而且在实质上判了自己儿子的死刑?这一点怎么也解释不通。

因此,神秘的金匮之盟真相到底如何,历史上一直有多种猜测,但是却没有可靠的史料作为佐证。原因很简单,宋太祖的实录在太宗时期就经过多次修订,后经太宗御览才通过,可以想象,太宗对哥哥的实录如此感兴趣,是因为其中隐藏着自己即位的秘密。他必须通过篡改历史的方式来保证自己即位的合法性,这样才能坐稳皇位,并且传给自己的子孙。

——《金匮之盟·太后的遗命》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朝廷宣布,刘德妃诞下皇子,起名赵受益。但是后宫很多人都知道,其实皇子真正的母亲是刘德妃的侍女李氏。

李氏有一次被真宗临幸,之后就有了身孕。真宗带着她登砌台,这时李氏的玉钗突然掉到了台下,真宗暗自期待:如果玉钗完好无损,李氏就会生一个儿子。结果玉钗捡回来后果然没有摔坏。但是这个皇子一生出来,刘德妃就把孩子夺了过去,作为自己名下的孩子,并且让杨淑妃代为养育。

宋真宗一共有过6个儿子,赵受益是小的一个。但是从长子到第5子全部都早夭,的也没活过10岁,只有小的这个儿子得以长大成人,并在真宗去世之后继承了皇位,改名赵祯,是为宋仁宗。

这件事后来被民间演义成了“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说的是真宗时期刘娥与太监合谋,用剥了皮的狸猫换下了李宸妃所生的婴儿,之后李宸妃被打入冷宫,刘娥还向真宗进谗言陷害李宸妃,于是真宗下旨将李宸妃处死,幸好有人相救,李宸妃逃出大内,流落到陈州。之后遇到青天包拯,包拯得知内情后将李宸妃带到京城。此时真宗已经去世,仁宗在位,包拯说出了事情真相,仁宗与李宸妃终于母子团聚,刘氏知道阴谋败露之后也自尽而死。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曾被改编成京剧以及其他地方戏,受到很多观众热捧,之后也多次被搬上荧屏和银幕,成为无人不知的宫斗故事,但是如果稍微了解下宋史就知道,这个故事完全是虚构的。

——《垂帘听政·从底层逆袭的川妹子》

1127年,金军将徽宗、钦宗押往北方,随同被掳的还有几乎所有的赵氏皇族、后宫嫔妃、宦官、艺人、工匠和奴仆,以及金人从这个十二世纪世界上繁华的都市劫掠的各种金银财宝、文物宗器。

女真人知道,宋朝虽然崩溃,但是以自己的能力还无法统治如此广大的土地,便把张邦昌立为皇帝,国号大楚,作为金朝的附庸。从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到1127年靖康之耻,北宋延续了167年,在血泪和悲哭中落下了帷幕。

在靖康之耻近150年前,降宋的南唐后主李煜日夕以泪洗面,写下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痛彻心扉的诗句,宋徽宗被押往北方经过燕山府的时候,也写下了《燕山亭》词,词中说: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这位被认为酷似李煜的道君皇帝,终于用自己的命运应验了这个预言,他被俘后不到八年,病死于五国城,不知道他在人生后这八年,是否会经常想起李煜的那些悲凉刺骨的诗句: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大厦崩塌·流水落花,天上人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