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在台湾,无人不识王鼎钧。

在大陆,读者常常问:谁是王鼎钧?

王鼎钧,1925年出生于山东兰陵。抗日战争爆发,他在山东老家跟着父亲打游击。1942年,穿过日占区,到达安徽阜阳就读国立二十二中学。抗战末期,他成为国民党宪兵,历徐州、南京、上海、葫芦岛、沈阳,洞悉国民党真实面目。1949年,他在天津被解放军俘虏,穿着解放军服跋山涉水,逃到台湾,乱中景象尽收眼底。1950年代,他进入(台湾)中国广播公司做编审组长、节目制作组长、专门委员,先后主编台北扫荡报副刊,台北公论报副刊,担任《中国时报》主笔和“人间”副刊主编,幼狮公司期刊部总编辑。阅尽台湾文化界内幕和各色人物的苦辛与沉浮。

他的创作生涯长达大半个世纪,长期出入于散文、小说和戏剧之间,著作近40种,以散文产量*丰,成就*。在台湾,他是当之无愧、家喻户晓的当代华文文学大师。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

王鼎钧先生说:“对日抗战时期,我曾经在日本军队的占领区生活,也在抗战的大后方生活。内战时期,我参加国军,看见国民党的*状态,也看见共产党的全面胜利,我做过俘虏,进过解放区。抗战时期,我受国民党的战时教育,受专制思想的洗礼,后来到台湾,在时代潮流冲刷之下,我又在民主自由的思想里解构,经过大寒大热、大破大立……我的经历很完整,我想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从1992 年至2009 年,王鼎钧历时十七年陆续发表“回忆录四部曲”。这四卷书融人生经历、审美观照与深刻哲思于一体,显示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在很多饱读王鼎钧作品的读者看来,他的文字优美、文体多样、变化丰富,其次是洞悉人性,深入体味人生各阶段的不同滋味,文化意味深厚细腻;更重要的是,王鼎钧的人生历程本身就伴随着中国现当代历史的剧烈变迁,他的写作也呈现出中国现代大历史的深度、厚度和广度,细读之下令人心神激荡。

四部回忆录在台湾风靡一时,《关山夺路》获联合报读书人2005*书奖,回忆录四部曲获《中国时报》2009开卷十大好书,《文学江湖》获第三届2010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内容简介】

前后十七年,王鼎钧写就“回忆录四部曲”,显示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昨天的云》是“回忆录四部曲”的*部,写故乡、家庭和抗战初期的遭遇。作者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及种地劳作信手拈来;同时将个体的遭遇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中,以小见大,在朴素无华中显示出一种深度和力量。


【作者简介】

王鼎钧 山东省兰陵人,1925年出生于一个传统的耕读之家;1949年到台湾,服务于(台湾)中国广播公司、(台湾)中国电视公司,还曾担任过多家报社副刊主编;1979年应聘至美国的大学主编双语教材,之后定居纽约至今。

王鼎钧的创作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著作近四十种。从六十年代早期的作品到1975年《开放的人生》,再到八十年代初期《作文七巧》,其“人生四书”、“作文四书”等作品在台湾销行极广,至今不衰。

自七十年代末期起,王鼎钧开始了《碎琉璃》等独树一帜的文学创作;1988年《左心房漩涡》出版之后,更被誉为“当之无愧的散文大师”。

从1992年至2009年,王鼎钧历时十七年陆续发表“回忆录四部曲”。这四卷书融人生经历、审美观照与深刻哲思于一体,显示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媒体评论】

文学的求美、史学的求真、哲学的求解,王鼎钧先生以回忆录的形式恰如其分地呈现出来。不见煽情,不见呐喊,平心静气,却触及灵魂。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奇生

(王鼎钧回忆录)在历史叙述上展现出了几重张力,而这些张力或者说叙述困境的存在,恰恰丰富了作者的叙述层次,同时在某种意义上对读者固有的认知历史框架构成了挑战。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唐小兵

为什么王鼎钧在写了《碎琉璃》和《左心房漩涡》这样空灵的抒情诗式的散文、小说之后,会开始写由绚烂归于平淡的自述呢?应是不仅因为此时“人生已没有秘密也没有奇迹,幻想退位,激动消失”。昨天的云是实际人生,是父母呵护的童年,到战争洗礼,炮火中初识折腰大地的岁月升腾而成,其中充满了人间至深至纯的情义。

——《巨流河》作者、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齐邦媛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以在场叙事的姿态,提供了百年中国现代史*独特的个人经验、世纪尘烟在作品中沉淀后的宁明叹息、大道若简的人类智慧及在场散文的高端笔意。

——第五届在场主义散文奖授奖词


【目录】

《昨天的云》

兰陵及附近有关地图

本书中所述及的兰陵(1941年)

小序

章 吾乡

第二章 吾家

第三章 我读小学的时候

第四章 荆石老师千古

第五章 血和火的洗礼

第六章 战神指路(一)

第七章 战神指路(二)

第八章 战争的教训

第九章 折腰大地

第十章 田园喧哗

第十一章 摇到外婆桥

第十二章 热血未流

第十三章 插柳学诗

第十四章 母亲的信仰


【免费在线读】

我常想,"暮气沉沉"一语,准是为外祖母家这样的庭院创用的。青砖灰瓦盖成的高屋高楼四面围住灰色方砖铺好的天井,整天难得晒到阳光,白昼也给人黄昏的感觉。房屋的设计毫未考虑到采光,偶然得到一些明亮又被紫檀木做的家具吮吸了。建造这样的家宅好像只是为了制造一片阴影,让自己在阴影中苍白地枯萎下去。

  那时,外祖母家的房子已经很老旧了,砖墙有风化的现象,转角处线条已不甚垂直。造墙用的青砖本来颠扑不破,现在用两掌夹住一节高粱秆,像钻木取火那样往墙上钻,可以弄出一个个小圆洞来。好像这些用泥土烧成的青砖即将分解还原,好像一夜狂风就可以把这片房屋扬起,撒落在护城河里,在田塍上的牛蹄印里,在外祖母的眉毛和头发里。

  而这时,来了云雀般的二姐。

  一切马上不同了,好像这家宅凝固成坚厚的城堡。从窗外看,只要二姐站在窗里,那窗口就不再是一个黑洞,满窗亮着柔和的光。

  每一间屋子都苏醒了,都恢复了对人世的感应,都有一组复杂的神经,而神经中枢就是二姐的卧房。

  随着这神经一同悸动的,首先是风,后来是鸽子,满院鸽子从伤古悼今的凄怆中解脱出来,化为蓝天下的片片白云。

  回想起来,年轻的生命对一个家庭是何等重要。

  推而广之,对一个社团,对一座军营,对整个世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