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1.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心理自助读本。书中的论述新鲜而充满活力,就像弗洛姆的思想一样,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无论是有心理学基础的高校学生,还是对心理学、弗洛姆的思想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可以轻松走进。
2.心理学研究者及爱好者可以将这本书作为系统了解弗洛姆思想的通识课本。弗洛姆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这本书对弗洛姆思想的发展脉络做了全面清晰的梳理,兼具专业性和可读性。虽是一部综合性述评之作,但语言晓畅易懂,理论基础扎实,对想要了解人本主义精神分析或弗洛姆的思想的读者来说,本书提供了一次难能可贵的全景式导览。
3.弗洛姆学说的核心是:现代人的困境与出路。由于他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热切关怀、他深邃的洞察力和热情洋溢的文风,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学术的范围。他的著作在西方社会广泛传播,在中国也拥有众多读者。弗洛姆对现代人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的研究,仍然启迪着今天的我们。
4.这本书在2001年版的基础上作者做了全面修订,纳入生活书店的“心理学名家述评”系列。


【内容简介】

埃利希·弗洛姆 1900—1980,生于德国。1934年流亡美国,后加入美国籍。他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在心理学中,他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在哲学中,他又是法兰克福学派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弗洛姆学说的核心是:现代人的困境与出路。由于他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热切关怀、他深邃的洞察力和热情洋溢的文风,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学术的范围。他的著作在西方社会广泛传播,在中国也拥有众多读者。因而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弗洛姆都是一位知名度相当高,而且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影响相当大的人物。
无论个体成长还是社会发展,总趋势都是个人独立性和力量感的增强。但这一过程还包含另一面,就是人与自然、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日益疏远。人们被无情地驱使着去为成功而努力,任何挫折对其自尊都是一种严重的威胁,因而孤独无助、自卑、不安全、无意义等消极情感也增强了。现代人如何应对这种困境?现代人的出路在哪里?弗洛姆深入分析了现代人试图通过信奉威权主义、民族主义和消费主义等策略来缓解甚至消除上述消极情感,这些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到今天甚至愈演愈烈,这让我们深感弗洛姆理论的深刻性和前瞻性。


【作者简介】

郭永玉,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格与社会心理研究所所长。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湖北省优秀教师等奖励。
学术领域: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与治疗,人本主义精神分析。


【媒体评论】

1.这本书曾先后于2000年和2001年在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简体版(被纳入20世纪西方心理学大师述评丛书),在台湾猫头鹰出版社出版繁体版。丛书2001年曾获第二届全国教育图书二等奖。一经出版,迅速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者和学习者的案头。
2.弗洛姆是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在心理学中,他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这本心理学书在十几年前已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目录】

一| 作为大学教授和心理医生的弗洛姆
1 生命历程 2
2 时代背景 17
3 思想渊源 25
4 弗洛姆:精神分析社会文化
学派的集大成者 36
5 弗洛姆心理学的
现代人主题 43
二| 两难处境中的现代人
1 人的处境 60
2 现代人的处境 72
三| 克服孤独的需要和情感
1 人的需要 116
2 人的情感 135
3 爱 138
四| 扭曲的人性:现代人的性格
1 关于性格 170
2 同化过程中的性格倾向 175
3 社会化过程中的性格倾向 202
4 退化综合征与成长综合征 227
5 两种价值取向:占有与存在 254
6 社会性格与现代人的病态性格 275
五| 人的性格:案例研究
1 对希特勒和纳粹主义的性格分析 280
2 对弗洛伊德的悲剧性格的分析 305
3 马克思:一个真正的人 326
4 墨西哥一个小村落的人的性格 330
六| 备受压抑的现代人
1 社会潜意识 334
2 从性压抑到对真实自我的压抑 342
3 象征:被现代人遗忘的语言 348
4 现代人的梦 354
5 梦的案例分析 367
七| 现代人的出路
1 心理健康的标准 396
2 社会历史的运动轨迹 399
3 健全社会的蓝图 401
4 经济改革 405
5 真正的民主 413
6 人本主义伦理学 416
7 人本主义宗教 428
8 共享:复兴仪式和集体艺术 446
9 教育改革 448
八| 弗洛姆心理学略评
1 贡献 452
2 所引起的批评 460
3 对中国社会心理学者的启示 468
参考文献 471
修订版后记 476


【前言】

代序: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郭永玉
我们生活在启蒙的时代, 但不是已经启蒙的时代。
——康德(康德, 1784/2014; 盖伊, 1995/2019, p.31)
埃利希·弗洛姆(Erich Fromm, 1900~1980)是20世纪的学者, 他始终抱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那就是:现代人的困境与出路。由于他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热切关怀、深邃的洞察力和热情洋溢的文风, 所以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学术的范围。他的著作在西方社会广泛传播, 在中国也拥有众多读者。因而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 弗洛姆都是一位知名度相当高、而且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影响相当大的人物。弗洛姆的思想背景十分庞杂, 他千方百计地把不同的思想捏在一起, 对它们进行创造性加工, 形成一种新思想。对其产生直接影响的思想家是马克思和弗洛伊德, 即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病理学。这两种学说好像互不相干, 但弗洛姆从中提炼出一些核心的元素, 它们其实是欧洲文化的基本材料(弗洛姆, 1986/1987, 王建朗, 胡晓春译, p.153, 171):理性主义、人本主义、批判精神和救世情怀。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是相伴而生的, 二者都是批判和改造现存社会文化的武器和原则, 救世主义则是目的和归宿。它们又源自犹太―基督教和启蒙运动(郭永玉, 1993)。弗洛姆与马克思和弗洛伊德都是犹太人, 都受到近代德国及欧洲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 尽管他们的思想存在巨大差异。弗洛姆用这些基本材料并借助精神分析的心理病理学进行创造性加工所得出的综合物就是人本主义的精神分析学说。
这种学说所持的价值理想就是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 他一生的事业就是用这种理想的标准来剖析他所处的社会和身边的人, 并探索实现理想的途径。这个工作很容易让人联想起17、18世纪的启蒙学者, 因为启蒙运动的核心概念正是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邓晓芒, 2003)。为什么到了20世纪, 弗洛姆还要重拾旧业?这是因为启蒙运动过去了, 但启蒙的任务并没有完成。启蒙的本意和目标, 也就是人的潜能和自由的充分实现是永无止境的。况且, 20世纪的人类世界偏离启蒙理想的事件和现象太多、危机太深重、教训太深刻了。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 我们重温弗洛姆的思想, 不仅没有感到过时, 有时反而更强烈地感到其现实针对性。以下论述是作为20世纪启蒙学者的弗洛姆的理论对于21世纪仍然重要的几个主题。
1 现代人的不安全感
弗洛姆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是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 就是说无论个体成长还是社会发展, 总趋势都是个人独立性和力量感的增强。但这一过程还包含另一面, 就是人与自然、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日益疏远, 因而越来越孤独。为了克服孤独, 人又产生了一种回归和倒退的倾向。所以人“永远摆脱不了两种相互冲突的倾向:一种是脱离子宫离开动物的存在状态而走向人的存在状态, 离开束缚走向自由; 另一种是回到子宫, 回到自然, 回到确定性和可靠性” (Fromm, 1955, p.33; 弗洛姆, 1955/1988, 欧阳谦译, p.25)。前行还是退行, 要自由还是要安全?这就是人的存在的悖论(弗洛姆, 1947/1988, 孙依依译, p.57)。人在精神上始终被这两种相反的倾向和力量折磨着。
弗洛姆认为, 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能给人带来安全感。生产工具和劳动技能主要从前辈那里继承下来, 革新和发展的过程是缓慢的, 竞争也不激烈。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确定的。个人一开始就是一个部落、一个家族、一个宗教团体的一员。这样的社会限制了个人的自由, 却给人带来安全感。其实, 这里所说的“个人”, 是从现在的眼光看的。古代人不把自己当作是一个“个人”, 也不把他人看作“个人” (弗洛姆, 1941/1987, 陈学明译, p.63)。自己和他人都是某群体的一员或一部分。
到了现代社会, 人类逐步征服了大自然, 人在统治自然的能力方面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但人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一种新的物质世界, 这一世界矗立在大自然之上, 人生活于这一世界之中而与大自然越来越疏远。人建造了高楼、开设了工厂、发明了汽车以及各种工业品。但是这些人所制造的东西却反过来主宰了人。因为这些东西不受人的意志控制, 而受经济规律控制。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成果反过来成了他的上帝(弗洛姆, 1941/1987, 陈学明译, p.159)。


【免费在线读】

5 弗洛姆心理学的现代人主题
弗洛姆一生的研究工作都是围绕现代工业化商品经济社会里人的处境和心态问题来展开的,他关心的不是少数心理疾病患者或自我实现者,而是大多数人的心理困境以及人生幸福的实现途径问题。从其所提出的新的范畴来看,社会性格和社会潜意识是其心理学说的两个基本范畴,它们都是为了解决他所关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
弗洛姆心理学的逻辑顺序是:从人的处境出发,探讨了人的基本需要和情感,进而提出了社会性格和社会潜意识两个新的范畴,并批判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处境、性格和潜意识,后提出了一套社会历史观和社会改革方案。当然逻辑顺序不是时间顺序,如社会历史观和社会改革的设想显然不是(在时间上)后形成的,对现代人的关切也非始于提出社会性格和社会潜意识这两个范畴之后。
为了对弗洛姆心理学的现代人主题形成一个初步而又生动的印象,我们先引用弗洛姆晚年与电台、报刊记者的几次谈话的片段,弗洛姆在这些谈话中所涉及的问题正是他一生关切和探索的问题。在本书后面的各章节中,我们还会详细介绍弗洛姆对这些问题的研究。
弗洛姆去世前,与联邦德国一家刊物《星星》杂志编辑部进行了一次谈话,以下是这次谈话的片段(赵鑫珊译,1981)。
编辑部:有越来越多的人都在设法摆脱工业社会,尤其是青年。许多人在吸毒,有的则加入了苦修行者的教派,另外一些人为了寻找宗教指导,不远万里,前往印度。请问,造成这种逃避现实运动的原因究竟何在?
弗洛姆:也许我可以加上一句:还有很多人之所以没有脱身,那只是因为救生船不够。脱身的人越来越多,为的是去探讨一个严肃的问题。
编辑部:大船要沉没,人们纷纷登上救生船。我们工业社会这条大船会沉没吗?
弗洛姆:首先是因为这个社会缺少乐趣和爱。我本人确信,人缺少乐趣、缺少爱是无法活下去的。……由于人缺少乐趣、缺少爱,人的生气竟会锐减到如此严重的程度,以至于这就是促使许许多多人走向坟墓的根源。
编辑部:您是指自杀吗?
弗洛姆:不,我主要指的是慢性病、萎靡不振和老年人缺乏活力,以及青年人缺乏一种朝气——到处都难见到这种朝气,这实在是一种心死啊。
编辑部:您曾经把这种心死称为“时代的疾病”,那么病源究竟何在呢?弗洛姆:我以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生活再也没有诱惑力、没有希望了。倘若生活一旦失去了人所追求、人所渴望,以及人所梦寐以求的那种希望,那么促使人去奋斗、去起早贪黑地干,以及为希望而活下去的动力就要全部告吹。对某种伟大的、美的和重要的东西的憧憬一旦告吹,人的生气就会像扎了一个窟窿的气球,再也打不起精神继续活下去。
编辑部: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以满足物质需要为其主要目的的工业社会,是造成人的生气锐减的祸根。
弗洛姆:是这样,我觉得一点儿也不错;而且这也是有目共睹的。我们所看到的是这样一个社会——主要是中产阶级——它饱食终日,养尊处优,像圈在牲口厩里的一群乳牛,尽管厩内是舒舒服服、干干净净的,但是却感到极度的无聊,无聊得几乎不想再活下去;因为人所追求、所渴慕,并使人的内心世界欣欣向荣的那种东西已荡然无存了。
编辑部:在过去,每当一种文明到了盛极难继的时候,它往往就要求助于战争。谢天谢地,今天要发动一场战争是会遇到不少障碍的。
弗洛姆:我想也不见得吧。
编辑部:现在普遍都蔓延着一种恐惧感。民意测验表明,联邦德国大多数居民担心80年代的局势会恶化。
弗洛姆:的确如此,我们是深怀恐惧之感的。这种恐惧恰如无聊一样,是对世界、对人、对大自然和对一切有生命的东西的一种厌弃感。面对着这种恐惧,我们束手无策,不知所措。因为我们的所作所为只能加深我们的恐惧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制造原子武器;我们所过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令我们越来越感到恐惧的生活方式。我们自己的不安全感还在与日俱增,越来越失去自我控制。
编辑部:您能对此做些解释吗?
弗洛姆:我们的消费和市场经济是建筑在这样一种思想基础上的:人们可以买到幸福,可以买到一切。如果人付不起钱去买下某种东西,那么他就会感到不幸福。然而幸福却完全是另一回事。幸福只能来自自己的努力,来自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幸福绝不是金钱可以买到的,幸福是世上“廉价的”东西……有钱的人不见得就是幸福的人。
编辑部:弗洛姆教授,很久以来您和别的一些人早就对工业社会会出现自我崩溃的趋势提出过警告。您是否经常感受到,您这是在荒漠之中孑然一身地大声疾呼、孤雁独鸣呢?
弗洛姆:不,我没有这种感觉。我经常感觉到的,倒是人身上占主导地位的东西,仍然是那种追求生命、憧憬未来的意志。不过人总是缺乏勇气去表达这种意志罢了,因为他们感到很孤独,而且又无法去打破这种孤寂的局面,这实在是很悲惨的。但是我相信,这种意志看来颇有渐渐变强、占得上风的趋势。
编辑部:您还说过有必要去进行一次精神的复兴。为此我们是不是要提出一套新的道德主张呢?
弗洛姆:是的,这的确是至关重要的一件事。不过问题就在于我们如何去制定出一套新的道德准则。我想,这只有等到有朝一日,当大多数人觉得再也不能按老样子混下去,再也不能自欺欺人的时候,才会有这种可能性。我们对于我们的所作所为,对于我们的整个生活方式是颇感不快的,就是孩子们也表示出了不满。
编辑部:您是否相信,也许通过一场原子战争,一套不威胁生命的新道德主张和一种新的意识才会产生出来呢?或者反过来说,为了让一种新的意识产生出来,经受这样一种危机是否就是避免不了的呢?
弗洛姆:不,这肯定是不对的。一场原子战争无疑会使人类倒退到原始荒野时代,会使人不成其为人。人类是否能阻止这场战争的爆发,决不能寄希望于临渴掘井的办法,而是要立足于现在……希望是有的,出路就在于人要认清自己受苦受难的根源,人的苦难是由于缺少爱所引起的。从苦难中,将会滋长出对爱的新的强烈的冲动,而这就是对生命的渴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