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详细介绍了北京大运河沿线四十余种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缘起、变迁与现状,并将其历史资源与现有的旅游资源加以结合论述,是一本全面呈现北京大运河文化带的文化背景、历史沿革以及传承风貌的文化随笔。


【内容简介】

全书上下两册,共分为八章。章从整体上概括了大运河对于北京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其余七章,将大运河的文化资源分为河道、闸桥、沿线庙宇、码头、粮仓、公园与博物馆、乡情民俗七个版块分别进行了介绍。本书稿从大运河沿线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摘取了四十余种进行了重点撰写,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缘起、变迁与现状,并将它们与现有的旅游资源加以结合,是一本鉴古通今的文化随笔。书稿另附图片200余张,图文并茂,排版设计精美。


【作者简介】

王卫华,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民俗学与民间文学,长期从事北京传统文化、大运河文化的研究工作。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运河流域民间文学资源的传承与区域文化建设研究”、北京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北京段大运河民间风物传说搜集与运河文脉资源挖掘运用研究”,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北京市委宣传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重点委托项目“北运河流域民俗文化普查及民俗文化志编纂”。独著及合著专著5部,发表专业学术期刊论文数十篇。


【目录】

/章/

大运河与北京文脉

大运河“锹”——邗沟

一、通邗一时,惠泽万世

二、“不尽邗沟水”

三、财富之河润一方

一脉长河开盛世——隋唐大运河

一、“应是天教开汴水”

二、运水汤汤,溯流北上

三、诗画江南,应运而生

古河道“变形记”——京杭大运河

一、截弯取直的智慧

二、“开魏博之渠,通江淮之运”

三、漕船直抵北京城

跨越“运河之脊”——重开会通河

一、引汶济运,南旺分水

二、水柜蓄洪,导泉补运

三、“济运分流惠莫穷”

从漕运之河到文化之河

一、运河之兴

二、运河之衰

三、运河之新生

王朝脉搏的跳动——北京运河生息

一、南兵北上集涿郡

二、商贩客旅资京畿

三、漕运通济多坎坷

定鼎燕京与仰仗东南——“水上漂来北京城”

一、军事建设:渔阳豪侠地

二、经济建设:浩浩荆吴船

三、宫殿建设:天下绝艺皆至京

四、交通建设:帝巡、使节过此河

凝固的历史——北京运河的遗址、遗迹

一、运河古河道与水源

二、水利工程设施

三、航运工程设施

四、仓储与文化设施

流动的京味儿——北京运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语言民俗

二、民间技艺

三、精神信仰

四、礼俗活动

/第二章/

运河水脉——河道与湖泊

千里运河源——白浮泉

一、龙山涌出甘清泉

二、郭守敬巧引白浮泉

三、多生变故遭湮废

四、精巧故道展新颜

地势险峻难通运——金口河

一、初开金口沿故道

二、再开金口历波折

三、三开金口惹祸殃

泓澄百顷伴京师——昆明湖

一、昆明湖曾名瓮山泊

二、白浮玉泉入此湖

三、亭台楼阁绕湖边

柳岸荡龙舟——南长河

一、长河见古今

二、岸旁景林立

三、登舟游京城

九缸十刹绕王府——什刹海

一、因何得名“什刹海”

二、漕运通达聚游人

三、王公府邸绕岸边

舳舻蔽水兴漕运——通惠河

一、获赐“通惠”名声显

二、维系漕运费周章

三、古闸庆丰现美景

铜帮铁底运粮河——北运河

一、“铜帮铁底”美名扬

二、漕运遗址见辉煌

三、水脉文脉两相依

水供漕运连文脉——温榆河

一、名为“温余”保平安

二、温榆漕运历千载

三、一条河流连两带

京城早人工河——萧太后河

一、得名萧后展奇缘

二、转运物资供都城

三、故道变迁说纷纭

运河古源——潮白河

一、潮、白两河会

二、潮白频改道

三、水库解洪涝

/第三章/

运河上的枢纽——闸与桥

昆明湖上桥——绣漪桥

一、“湖口东南桥”

二、“罗锅桥”的由来

三、长河行舟过绣漪

千里运河闸——广源闸

一、运河头闸

二、祭龙王爷

三、别港行宫

京西长河胜迹——高梁桥

一、西直门外高梁桥

二、“高亮赶水”的故事

三、高梁桥踏青

京城水际观山处——银锭桥

一、什刹海上的“银锭”

二、“银锭三绝”

三、“银锭观山水倒流”

中轴线上的运河桥——万宁桥

一、中轴线上桥

二、“北京城”石柱

三、闸桥畔的“市井宝地”

皇城墙下的玉河桥——东不压桥

一、“东不压桥西压桥”

二、桥头有座玉河庵

三、胡同里的水韵风光

通惠河上的老闸口——平津上闸

一、漕运古村的运河闸

二、建闸的传说

三、老闸口旁的龙王庙

京通水路咽喉——永通桥

一、“八里长桥不落桅”

二、“扒拉桥”的传说

三、运河古桥卫京师

张家湾古城名桥——通运桥

一、古桥又名“萧太后”

二、镇水石兽的传说

三、通运桥上望古城

通惠河故道古桥——广利桥

一、桥迹藏在土桥村

二、广利之名因闸而得

三、“土桥镇水兽”

/第四章/

运河畔的祈愿——庙宇

运河源头佑苍生——都龙王庙

一、龙王之中此为首

二、庙会祈雨护生民

三、重点保护展新篇

“京西小故宫”——万寿寺

一、毗邻“广源”因河盛

二、“小宁寿宫”以“寿”名

三、藏纳艺术谱新篇

长河岸边有秘境——五塔寺

一、勅建“真觉”供五塔

二、更名“正觉”显盛景

三、保护“石刻”展底蕴

镇水与治水的纪念——汇通祠

一、坐落山顶镇水关

二、鸡狮传说显神秘

三、复建祠馆念守敬

敲响时空钟鼓的铸钟娘娘庙

一、真武庙改为娘娘庙

二、铸钟传说动人心

三、大钟留存记古今

都市中心的火神庙

一、勅建庙宇保平安

二、运河之畔敬火神

三、文人雅士赞“火神”

故道古刹——玉河庵

一、庵前玉河忆岁月

二、历经波折终复建

三、“水穿街巷”现闹市

四、玉河滋润南锣鼓巷

通州地标——燃灯塔

一、“一枝塔影认通州”

二、美丽传说忆灾难

三、“运河四塔”紧相连

见证文化融合的通州清真寺

一、运河岸边的清真寺

二、寺畔有“十八个半截胡同”

三、民族团结的见证

济通南北——佑民观

一、道观坐落里二泗

二、众神齐聚佑民观

三、两位女神护漕运

/第五章/

码头与漕运遗俗

宫廷码头——黄船坞

一、运河首端御码头

二、“柳荫龙舟”通州景

三、寻访黄船坞遗址

皇家码头——皇木、金砖码头

一、大运河漂来紫禁城

二、皇木码头与皇木厂

三、金砖码头与金砖厂

石、土二坝漕运码头与开漕节

一、漕运码头:通州“二坝”

二、隆重盛大的公祭仪式

三、开漕节上的花会献艺

驿站码头——潞河驿

一、潞河水马驿

二、对外交流之要所

三、驿站标识“黄亭子”

客货码头与民间信仰

一、货运码头与客运码头

二、码头聚落的寺庙与地名

三、北运河一带的小圣信仰

高碑店码头的漕运庙会

一、漕运码头的庙宇与庙会

二、漕运庙会上的文化活动

三、高碑店村的高跷秧歌

通州运河码头的船工号子

一、响彻码头的船工号

二、北调南腔通州味儿

三、留住运河号子的人

张家湾码头与里二泗庙会

一、张家湾古镇的码头群

二、船到张家湾,舵在里二泗

三、里二泗的高跷会与小车会

漷县的码头与运河龙灯会

一、马头村与马头集

二、马头村的潞灯会

三、张庄运河龙灯会

西集的码头与摆渡口

一、和合驿码头与辛集码头

二、潮白河上的百年古渡

三、渡口码头的红色记忆

/第六章/

河运之藏——粮仓与博物馆

南粮北运飨京城——京通二仓

一、北京的“五坛八庙十三仓”

二、维系帝国运行的漕运制度

三、食为政首,粮安天下

古今融通——南新仓

一、水运漕粮来

二、粮储大规模

三、粮仓换新貌

见证历史波澜——北新仓

一、粮储仓廒中

二、法科大学校

三、胡同留“仓”名

通州储粮——大运中仓

一、万舟骈集中仓实

二、存储仓粮用途广

三、填仓奉神敬韩信

京城验粮楼——大光楼

一、万船北来到此楼

二、入京漕粮验收严

三、大光楼上览胜景

漕运记忆——通州博物馆

一、通州历史的缩影

二、“铜钟”与“密符扇”

三、华彩展现漕运景

古镇明珠——张家湾博物馆

一、石桥再现古镇繁华

二、古船映照运河盛景

三、墓石追忆红楼一梦

乡史村语——朝阳区乡情村史馆

一、半壁店村史馆

二、高碑店村史博物馆

沧海遗珠——通州区民间文博馆

一、运河瓷画艺术馆

二、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

/第七章/

“游”在运河——公园与小镇

皇家行宫御苑——颐和园

一、牛郎织女隔湖望

二、移天缩地仿江南

三、南北园林相交融

三环以内小江南——紫竹院公园

一、水竹相伴历史悠长

二、竹荷相映风景如画

三、如意紫竹文艺乐园

长河穿行的乐园——北京动物园

一、百年建园史

二、“后的皇家行宫”

三、多彩的动物世界

都市后花园——庆丰公园

一、庆丰园里说二闸

二、神木漂来建北京

三、现代雕塑讲运河

塔影下的园林——西海子公园

一、西海子与葫芦湖

二、神奇的“塔榆”

三、先哲安眠地

长河百景连通州——北京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

一、北运明珠

二、长河百景

三、文蕴悠长

设计小镇——张家湾

一、张家湾建设规划

二、古镇:运河文化的新发展

三、古今交汇:传统工业的新生

演艺小镇——台湖

一、台湖兴衰赖运河

二、台湖演艺历百载

三、文化生态铸辉煌

四、“环球影城”谱新篇

艺术小镇——宋庄

一、两河哺育下的小城镇

二、大师云集的“宋庄模式”

三、艺术小镇的规划建设

/第八章/

“乐”在运河——手工技艺与饮食

运河边的童年玩具——通州大风车

一、“风转福到”

二、运河边的童年记忆

三、“风车梁”的创新路

从皇家到民间——掐丝珐琅

一、追溯千年的掐丝珐琅技艺

二、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景泰蓝

三、艺术创意小镇中的“熊氏珐琅”

巧手剪出一方天地——团花剪纸

一、剪纸中的团花艺术

二、源自童年的剪纸技艺

三、团花剪纸的传承发展

从市井到世界的手工艺——“空竹张”

一、家族传承“空竹张”

二、高手云集抖四方

三、书写非遗新篇章

老北京的节令物——兔儿爷

一、京城中秋敬兔神

二、兔儿爷下凡除病瘟

三、非遗文创在小镇

潮白河畔佳酿美

一、运河带来酿酒香

二、情牵牛栏山二锅头

三、顺义酒香兴运河

地理标志果蔬鲜

一、农耕生计运河边

二、农产分享新理念

三、樱桃、葡萄成标志

运河岸边家乡味

一、饮食多样到通州

二、文化名片是家宴

三、“运河之子”话榆钱

运河漂来烤鸭香

一、北京烤鸭赖运河

二、河上漂来北京鸭

三、烤鸭大牌冀宁来

“通州三宝”运河育

一、民族交融“大顺斋”

二、运河出来“烧鲇鱼”

三、南北交流“万通酱”

大运河水之旅


【前言】

“一河越千载,一河览古今”,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长的人工运河,从时间上看延伸两千多年,上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86年,即我国历史文献有确切记载的条人工运河邗沟的开凿年代;从空间上看绵延数千里,从南到北,途径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天津市、北京市,横跨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全长实测距离为1794千米,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水利工程,与万里长城一横一竖出现在中国版图上,是世界奇迹。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中国大运河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长的、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范围广的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交流,有利于领土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

中国大运河分若干段落,其中北京段涉及河道有北运河、通惠河,还有汇入北运河的温榆河、潮白河、坝河、凉水河等;大运河文化带北京段规划建设涉及北京市通州区、顺义区、朝阳区、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昌平区。运河沿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众多,而且叠加,内容极为丰富,是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大运河北京段特点:北京城位于中国大运河北端,是元、明、清三朝的首都,中国大运河上的船只、人员、货物始终沿着运河水系向着北京城流动、汇集,然后又折返各地。这是中国大运河运行显著的特点。这样的流动在古代社会被称为“漕运”,不仅使江南的米粮汇集到京城,同时还将各地人员、生活习俗、文化思想、土特产品带到北京,助力北京国家都城建设。北京自春秋以来就是北方军事重镇,辽、金时成为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元、明、清又成为全国的都城。大运河一直是各地与北京进行货物运输、商贸往来、人员交流、思想文化融合的纽带。由此,大运河不仅是中国南北经济的大动脉,还发挥着将各地文化向北京荟萃,又将经过北京都市文化的融化、酿造、提升的地方文化,沿着运河返回各地,乃至辐射海外的独特功能。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大运河文化带不仅被列入北京全国文化中心“一城三带”建设之中,同时又被列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初步建设目标分为2021年、2023年、2025年三个时间节点。2021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管理机制全面建立,北运河通州段实现全线游船通航,为全面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创造良好条件;到2023年大运河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局面基本形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任务基本完成;到2025年大运河各类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基本实现全覆盖,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显著提高,沿线区域协同发展更加深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成为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为此,北京市将推进大运河河道、水源、闸、桥梁、古遗址、古建筑等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与周边环境风貌、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打造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的典范,规划建设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保护修复八里桥,加快推进通州古城核心区、张家湾古镇等文物保护修缮,建设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 同时,北京市还将促进大运河沿线文旅融合发展,创建通州大运河国家5A旅游景区,建设台湖演艺小镇,建设大运河博物馆、城市副中心剧院和图书馆等重大公共文化设施,推动通惠河部分河段、潮白河部分河段实现游船通航功能。由北京文化艺术传承发展中心组织编写的《千年运河润京城》就是通过呈现大运河文化带所形成的各种各类文化资源,以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文物保护、文脉传承、活化利用而编辑出版的一套图书。这套图书分上、下两册,总计八章,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地叙述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北京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文兴旅,以旅彰文。这套图书改变了以往叙述大运河的惯例,采取专题形式,以讲故事的手法,将丰富多彩的大运河及北京段的历史文化遗存、知识点娓娓道来。

这套图书与其他论述运河文化图书不同的是对大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广博收集,丰富荟萃了大运河流动的京味儿文化。在大运河五河交汇的通州区以及北京老城,不仅有码头、仓储、皇木厂、金砖场等各种类型的遗址、遗迹,还有开漕节、庙会、龙灯会、运河号子、民间民俗演出、掐丝珐琅、团花剪纸、烤鸭、贴饼子烧鲇鱼、大顺斋糖火烧、万通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书中线路提示和知识点,读者可沉浸式体验大运河文化,更深刻地感受到大运河是流动的河,有着生生不息的文化,“游”在运河,“乐”在运河。书中提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生动、具有趣味性,而且有人间烟火气,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遗产,是北京这座城市的记忆与淡淡的乡愁。这些出现在大运河文化带上的传说、地名、戏曲、传统技艺、礼俗活动等与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一同助力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这套书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百科知识式的解读,同时也为关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景式的科普体验。

李建平

北京史研究会名誉会长、研究员


【免费在线读】

泓澄百顷伴京师——昆明湖

昆明湖旧称瓮山泊、大泊湖、西湖,处于北京西北部永定河冲积扇和南口山前冲积扇之间的低洼部位,原为地下水溢出后形成的湖泊,与万寿山一并构成了皇家园林——颐和园的主体框架。纵观北京城市建设的历史,泓澄百顷的昆明湖曾分别作为调剂京城用水的蓄水库与塑造皇家宫苑的景观湖,见证了北京的发展。昆明湖名称的变化、水源的变化与湖边的亭台楼阁则是昆明湖变迁历史的缩影。

一、昆明湖曾名瓮山泊

昆明湖的名称随朝代的更迭而变化,金、元两代称作“瓮山泊”,明代称“西湖”,而清乾隆年间,此地又得到了“昆明湖”的名号。昆明湖名称的变化不仅是地方历史的见证,更承载了民众的记忆与想象。

金、元两代,昆明湖一带之所以得名“瓮山泊”,与其旁的瓮山有关。而瓮山因何得名,民间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这一名字源于湖畔的山(即万寿山)形似瓮,另有人认为这与老翁在此捡到装有财宝的小瓮有关。第二种说法还记载于《日下旧闻考》中:“瓮山,相传有老父凿得石瓮,上有华虫雕刻文,中有物数十种,悉为老父携去,置瓮于山之西。”因此山名瓮山,山下的湖便称为瓮山泊了。关于上述两种说法,民间都有与之相关的传说。《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 北京卷》中就有这样的描述:

相传,在瓮山泊还是一座不起眼的淀泊时,有一对老夫妇捡到了一个奇异的蛋。吃下蛋后,老妇人怀孕并生下了一个身具神力的孩子。这个孩子听说瓮山泊一带因妖怪作乱,渔民难以下湖捕鱼,生活窘困,便决定下水捉拿水怪。经过激烈的交战,这个孩子镇压了两只精怪,自己也身殒河畔。而正当河中精怪被制伏时,两座山峰逐渐浮出水面,其中一座形似瓮,镇压着湖底的精怪,故被称为“瓮山”,另一座则因有清泉流出而被称作“玉泉山”。

有关老翁挖出石瓮的传说亦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 北京卷》中有所记载:

据说,瓮山一带曾有座灵验的财神庙,庙中的神明时常显灵接济穷人。当地的一个地主听说此事后动了歪心思,他也到财神庙中哭穷,希望得到财神爷的保佑,然而却没有得到一点财宝。有一天,这个地主半夜做梦,梦到财神庙中有两位小神仙把一个装满金豆子的青色小瓮埋在了附近穷人的家里。梦醒后,地主顺着梦中的记忆寻找小瓮的下落,终寻到了一位卖切糕的穷人家。在与穷人交上朋友后,地主提出要跟他换房,并在二人交换房屋后立即掘地三尺寻找梦中的小瓮。尽管财主找到了青色小瓮,但瓮中却没有财宝,反而跑出来几条毒蛇将他咬死了。地主因贪心而死后,穷人又搬回了自己原本的家,而在日后穷人重修房屋时竟意外挖出了装满金豆子的小瓮。由于这个瓮是从山顶松树下挖出来的,人们也就称此山为瓮山。

尽管上述两则传说所表达的正义战胜邪恶、贪婪招致厄运等主题在民间传说中屡见不鲜,但有多则与瓮山、瓮山泊有关的传说在民间流传,也足以说明二者在北京民众心目中所占的分量了。

明代的昆明湖被称为“西湖”,因其在北京西郊而得名。明代曾在昆明湖一带种植荷花、稻谷,慢慢地人气也旺了起来,据载湖中遍植荷、蒲、菱、茭等水生植物,湖堤岸上垂柳回抱、柔枝低拂,寺院楼台相继建起,沙禽水鸟在天光云影中出没……当地秀美的风景也逐渐得到了王公贵族、文人雅客与市井民众的关注,更有好事者摹仿杭州“西湖十景”,命名了北京“西湖十景”。明代武宗、神宗都曾在此泛舟取乐,文人也在此流连忘返,吟诗作赋,说此地“宛如江南风景”,百姓则会在桃红柳绿时扶老携幼,来到此处踏青赏春,即民间所说的“耍西湖”。

清乾隆年间,此湖得名“昆明湖”并一直沿用至今。乾隆十五年(1750),清廷决定将原本的瓮山泊拓宽,并在此修建清漪园。乾隆皇帝之所以赐瓮山泊以“昆明湖”之名,是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典故,这也反映了他对汉武帝开疆拓土之功绩的仰慕。乾隆多次在昆明湖泛舟游玩,并为其题诗:“何处燕山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昆明湖之名表现了乾隆对汉武帝操练水师的赞赏,机缘巧合之下,晚清也在昆明湖西侧建造了水操学堂,慈禧太后曾在此观看水军操练。不过,据说慈禧同意在昆明湖操练水师的目的之一是以此为借口重修建颐和园,甚至为修建颐和园挪用了北洋水师的军费。慈禧太后的贪图享乐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甲午海战中国的战败。昆明湖既见证了清朝的春秋鼎盛,也见证了清朝的江河日下,“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令人感慨万千。

二、白浮玉泉入此湖

昆明湖的名称变化记录了朝代更迭的足迹,而昆明湖上游水源的变化则反映了其在北京城市发展过程中功能的变迁。昆明湖原属玉泉山水系,当元代开凿白浮泉注入昆明湖(彼时称为瓮山泊)后,当地便成了北京运河体系中的蓄水库。明代建立后,随着白浮泉引水工程被废弃,昆明湖水量逐渐减少,随着农业的发展,此地成为京城贵族、文人雅居、市井居民的游玩之地。清乾隆年间,沿香山、樱桃沟引玉泉山水注入昆明湖,此地成为修筑皇家宫苑所用的景观湖泊。

昆明湖与运河结缘,源自郭守敬主持的白浮泉引水工程。自至元二十八年(1291)起,郭守敬在白浮泉修筑引水工程以供给京城漕运所需,源自昌平的河水“西折南转”,注入了时称“瓮山泊”的昆明湖。此后,昆明湖的水面日益扩大,河流上下衔接,湖面一片烟波浩渺,形成了泓澄百顷的美景。元代的昆明湖水量不仅能满足乘船嬉游的需要,而且还能蓄水、泄洪,调节北京市市内水量。1991年初,颐和园曾开展过一次大规模的清淤工程,对湖底的文化遗存进行了调查,发现了湮废于湖底的瓮山泊西堤遗址及诸多金代文物。根据这些发现,学者认为自金代起朝廷便已经尝试以昆明湖水满足中都的用水需求了,而元代则在此地修筑了堤坝以调节大都城内的水位,这就是“西堤”的由来。

明代白浮泉引水工程湮废,昆明湖水量减少,直至清乾隆年间才重新恢复了泓澄百顷的壮观场面。为了保障昆明湖水量充足,乾隆特意命人开发了西山、香山、卧佛寺等地山泉水,完成了汇集西山诸泉水的石槽工程。根据同治六年(1867)的昆明湖水源调查的结果,昆明湖水源于玉泉山,是朝廷借助香山、樱桃沟两泉,加以疏浚、引导后将水流停蓄于此的。此后,昆明湖成为皇家御用湖泊,功能上也由北京的蓄水池转变为皇家的景观湖。

乾隆皇帝扩建昆明湖是为了修建清漪园(即日后的颐和园),而为了保障园中能够复现江南的秀美风景,其中一个措施便是将昆明湖向东、西两面扩展。在施工工程中,原本的“西堤”被铲平,堤东的稻田及零星水面被辟为新湖,还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在昆明湖东岸重修了一道堤坝预防水患。乾隆皇帝在东堤昆仑石碑上题诗云:“西堤此日是东堤,名象何曾定可稽。”有学者认为诗中的“西堤”指的是元代的堤坝,这首诗反映了昆明湖堤坝改造前后的沧桑变化,也有学者认为“西堤”指的是昔日畅春园中位于西侧的堤坝,当颐和园(清漪园)建成后,昔日的“西堤”便成为了昆明湖东侧的“东堤”,一座新的“西堤”则修筑在了昆明湖的西侧。

三、亭台楼阁绕湖边

颐和园昆明湖畔伫立着的亭台楼阁,展现了我国古代古代建筑之美。尽管历经了时代的洗礼,这些美轮美奂的建筑仍然吸引着游客在此驻足。

昆明湖畔的建筑可分为建筑群与单体建筑两种。将昆明湖纳入其中的颐和园本身就是中国皇家园林中颇具代表性的、融人工建筑与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建筑群,而这一大建筑群内又有多处将科学、艺术与中国古代文化相融合的小建筑群。以曾作为慈禧太后寝宫的乐寿堂为例,其建筑群包括水木自亲宫门、乐寿堂、后罩殿、东西配殿、东西跨院、游廊等。作为乐寿堂宫门的水木自亲殿紧邻昆明湖,门前有御码头,是慈禧太后从水路出入颐和园的登船处,殿两侧修建了白粉墙,墙上装有各色什锦玻璃灯窗,将相对封闭的建筑与窗外的湖光山色相结合,凸显了北方传统建筑与江南明媚风景的交融。作为建筑群的主体建筑,乐寿堂是一座前后两进,左右有跨院的大型四合院,院中依次排列着铜鹿、铜鹤、铜瓶等陈设,传达出对慈禧太后平安长寿的祝愿。乐寿堂院内还栽种了玉兰、海棠、牡丹等植物,寓意“芝兰玉树”,在表达皇家典雅、庄重气息的同时也富有生活感。民间称为“败家石”的青芝釉同样被放置在乐寿堂院中,导游以此为媒介向游客介绍颐和园与慈禧的历史传说,而游客们则在此驻足,感叹这块“败家石”所见证的兴衰更替。

除展现颐和园整体规划的建筑群外,昆明湖畔还有着数量繁多的单体建筑,几乎囊括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全部单体形式,如殿、堂、楼、阁、廊、亭、台、塔、桥等。横贯昆明湖的十七孔桥、卧在昆明湖畔的铜牛、恢弘的木结构建筑佛香阁、精致的铜建筑宝云阁、由大块石头雕刻而成的石舫都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工艺水平。以昆明湖畔的铜牛为例,这只神态自若、造型逼真的铜牛集工匠技术与古代文化于一身,被民众视为镇压水患的神物,也是后世考察昆明湖水位变化的重要参照。乾隆皇帝题写了《金牛铭》,首先回忆了“牛”与镇压水患的关系:“夏禹治河,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又表达了自己对昆明湖畔铜牛所寄予的期望:“制寓刚戊,象取厚坤。蛟龙远避,讵数鼍鼋”,要“金写神牛,用镇悠久”。碑文的后,乾隆表达了自己的理想与期望:“人称汉武,我慕唐尧,瑞应之符,逮于西海。敬兹降祥,乾隆乙亥。”希望这尊湖畔的铜牛能够为颐和园,为他所统治的大清国带来安宁与祥瑞。这尊铜牛是许多游人来到颐和园必看的景观,乾隆所题的碑文更是颐和园历史的重要见证。

昆明湖所在的颐和园历经岁月的洗礼,至今仍展示着中国古典建筑融人工建筑于自然山水之中的风韵。从清乾隆年间颐和园(清漪园)建筑布局与建筑形式基本奠定,到咸丰年间英法联军焚烧颐和园,再到光绪年间重建颐和园,昆明湖所在的皇家园林见证了中国古代王朝的辉煌与近代中国的艰难坎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颐和园受到重点保护和维护。1951年后,颐和园大批文物回归。1961年颐和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北京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多年来政府多次拨专款对颐和园进行修整,2000年后,园内大部分建筑得以重现原有的面貌,其余建筑遗址也得到良好的修缮和维护。

“春风不改旧时波”,昆明湖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北京城的发展。


【书摘与插画】

运河边的童年玩具——通州大风车

大风车是许多老北京人童年的玩具,逢年过节孩子们举起风车玩耍,传递着吉祥好运的美好愿望和天真快乐。现在,风车是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工艺品、强身健体的“运动道具”;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州大风车”代表性传承人梁俊的创新中,风车还成为向世界展示民族文化的“中国符号”。

一、“风转福到”

“大风车”常常特指源于北京的花轮带鼓风车,是北京地区风车的代表制品。大风车的构造比较复杂,风车轮用秫秸片或细竹篾、细铅丝做成;用竹签或秋秸秆做轴,再将裁剪好的彩色纸条的一端钉在轴心,另一端呈放射状糊在风车轮上。制作风车轮的彩色纸条是经过多层晕染的,静止的时候红蓝间有黄色过渡,转动起来就闪现出七彩的光晕,颜色明艳,层次丰富。大风车少则三轮、五轮,多则三四十轮,所有风轮都安在用秫秸扎成的框架上,在轴的延伸处还装有一个铁皮做的小拨片,轴下方有用线绞住的两根小鼓棒,再下方是泥的小鼓,风轮转动时拨片拨动鼓棒,小鼓就会呼呼作响。舞动起来风轮翻转,煞为壮观。风车的种类还有很多,也有一部分被作为风筝和走马灯的附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州大风车”代表性传承人梁俊的家中存放着许多他亲手制作的大风车,这里也是他的工作室。在这里,他为我们讲述了风车由来的故事。风车的出现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叫“八卦风轮”。据说在很早以前,天上有一只十头鸟,它是王母娘娘出行时的上方侍卫,因偷吃了天宫里的米,触犯了天规,被王母娘娘责令砍下一个头并罚下界,让它戴罪立功,为天下百姓效劳。但是,只剩下九个头的鸟来到人间之后,仍为非作歹,到处害人。由于被砍头的伤口不愈合,总流血,血滴到哪里,哪里的百姓就遭殃。此事惊动了周文王,便责令姜子牙除掉此妖,拯救百姓。姜太公临危受命,回禀周文王说只有用乾坤杆和八卦风轮方能奏效。于是便立刻请来工匠进行制作。乾坤杆高3丈6尺5寸,八卦风轮内有—个中心轴和12根黄色棱条按八卦组成。风轮外圆代表一年,12根条代表12个月,12根条有24个头,代表24个节气。做好后固定在支架上再安装在乾坤杆上。降妖驱魔时再在八卦风轮杆上贴上四道符,风一吹风轮就开始转动,天天不停,每时每刻都在驱魔降妖,从此当地天下太平。

后来这个故事传播开来,百姓们纷纷仿效。将乾坤杆改叫天地杆,并在杆上加上芝麻秸,挂上了红灯;把八卦风轮改叫风车,并在上面加了泥鼓,风轮上贴了红、黄、绿的三色纸条,风一吹,发出清脆的响声,更增加了喜庆和吉祥的色彩。后来也就有了“风吹风车转,车转幸福来”之说。风车转动寓意家庭幸福,人丁兴旺,四季保平安。从此,人们将丰年富足、海晏河清的美好愿望,融入这一只只精巧又轻巧的风轮之上。

二、运河边的童年记忆

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里,有许多以大风车形象为原型的五彩高大的风车雕塑。它们与北运河沿岸的美好风光相映成趣,为人们的休闲悠游时光,增添了一份童真童趣。这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景观,曾是许多老北京人的童年记忆。

风车的流行与商业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昔日卖风车的小贩多集中在庙会、天桥或者集市,悦耳的风车声在人流攒动的街头巷尾此起彼伏,清脆而富有节律,响彻整个北京城,这些场景深深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阳光照耀下的彩色晕环,迎风作响的哒哒鼓声,给老北京人留下了美妙而难忘的印象。每逢岁时节庆,北京人还会把大风车插在屋檐下,以渲染节日的欢乐气氛。

梁俊是西集镇武辛庄村人,这个小镇毗邻大运河畔,土质肥沃,物产丰富,商业发展繁盛,于是自古便以集市为名也因市集闻名。梁俊是1933年生人,他自小时就跟随爷爷和父亲学习风车制作技艺,迄今已有80多年的时间了。梁俊的爷爷是裱糊匠,兼做风筝、花灯和大风车。梁俊就是从他那里熟悉了扎制、裱糊的手艺,是风车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人。梁俊年轻时当过木匠,木匠活做得十分精巧。他还在村办铸造厂里从事模型制作,这段工作经历让他学会了机械制图和看图。他虽然从事过许多不同的职业,但始终没有离开手工制作这一行业,始终是靠手工劳作创造价值。梁俊工作之余,并没有完全放弃自己儿时的爱好,逢年过节仍要做几个大风车分送给亲友、邻居的孩子们。改革开放以后,他重拾童年的记忆,全身心地投入大风车的设计制作中。20世纪80年代时,北京个小商品市场在红桥成立,他便在那里摆了个卖风车的摊子,那时便有人专门去找他买“咱老北京小时候的大风车”。

2003年12月,由于卓越的风车制作技艺,梁俊被北京玩具协会评为“民间玩具工艺大师”。2009年3月,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北京玩具协会共同誉名他为“风车梁”。2007年,“通州大风车”被认定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梁俊一家都会做风车,现在做风车的主力是他的儿子和儿媳,孙子工作之余,还会将爷爷的风车挂在网上售卖,让更多人看到这个北京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

梁俊说,风车好学好做,从前村里有四五家都做过风车,但创新很难,目前坚持做风车的只有他一家了。这条创新之路,其实是一条让大风车在不同的时代都能精彩转动的路,是一条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既顺应社会发展又传承传统文化的路,也是一条民间手工艺者发家致富的路。几十年来,梁俊走过了曲折的风车制作之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却也享受到了创作的快乐。

三、“风车梁”的创新路

在保持北京传统大风车梁架结构和基本造型的基础上,梁俊对风车的材料、结构、应用场景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使古老的大风车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经久耐用、便于携带的新型民间工艺品。

老式大风车的骨架和风轮中心都是用粗高粱秆制作,秆粗、节大、粗糙、笨拙,拆装几次就会损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梁俊陆续尝试了许多品种的高粱,还在自家田地里亲手种植了河南的“满地红”,在多个品种中选择好的种类。他试验给高粱秆染色,达到了不褪色、不掉色、无污染的效果。他自己为这种高粱秆取名为“科技秆”,油光锃亮,非常好看。后来他还把自行车条的螺丝帽固定在风轮的中心,增强了轮轴的牢固度、耐用度和拆装简易度,且更为轻巧、美观。

梁俊还研制出了更多轮数的大风车。这不是简单地改变风车精致小巧的外形,而是要攻克风车结构的技术难题。年轻时积攒的木工基础和他常年的不懈钻研,为他改进风车组装方式,创新结构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依靠以往的技术风车多能做到10个轮,梁俊曾受委托做过一个百轮“大风车”,但在当时如何运输、舞动、组装成了难题。梁俊从整体结构考虑,将大风车的轮数定为289这个吉祥的数字,整个风车阵长3米,宽2.4米。他说,2代表你我,8是“发发”,9则是单数中的数字,289即“你发我发咱俩一直发”之意。这个大风车高5米,宽2.4米,是他制作过的风车。梁俊改进的新的拆装、运输方式顺应了新时代的购物习惯,也让通州大风车拥有了更多展示的机会。

梁俊的大风车获得过许多奖项,他的风车作品记录了许多历史发展的光辉时刻。香港回归时,梁俊曾做过风车风筝在天安门广场放飞以示庆贺,报纸上有《百米长龙迎空飞,庆香港回归》的报道;新中国成立50周年时,他特意设计了50只轮的风车以庆华诞,该风车现在被北京民俗博物馆收藏;他制作的奥运五环风车,也深受国际奥委会好评;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他设计了60只轮的风车,为祖国庆生。他还为这个作品编了句顺口溜:“手举风车六十铃,迎接国庆在北京。全国人民齐欢唱,祖国昌盛永长青。”这个60只轮的风车,参加了北京市文化局在鸟巢举办的民间工艺活动,并荣获二等奖。

梁俊的风车曾代表中国的民间工艺多次走出国门。他到过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参加比赛、展览,进行教学,还到日本参加过世界博览会。2000年,梁俊到新西兰参加亚洲艺术节,艺术节邀请了17个国家的艺术家,由中国的大风车做领队。梁俊在那里给中小学生上了12节课讲解如何做风车,课便从中国民俗文化的历史讲起。学生们在课程结束后给梁俊写了感谢信,都被他找人翻译后仔细珍藏起来。

“艺好学,精难得,创新难。”是梁俊反复挂在嘴边上的话,他将传统民间手工艺与现代生活方式结合起来,顺应时代的变迁,在传承中创新,充分体现了一位民间老艺人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