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老龄化社会来袭,在畅享长寿时代的同时,个人和家庭必须直面养老这一重大挑战。家庭养老规划离不开财务支撑,子女具备相关意识,及早与父母沟通筹划,构筑安心老去的财富基础,家庭才能在应对老龄化所引发的财务危机时更从容、更有效。
(2)全面系统,从养老经济来源到长期护理规划,从居住选择到财产遗嘱,不仅分析阐述了沟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更有切实可行的方法指引,从开场白策略到沟通的具体步骤,从注意事项到沟通原则,几乎涵盖沟通前后的各种场景和可能遇到的问题。
(3)可读性强,丰富的案例,让我们可以从成功者那里借鉴经验,从失败者处吸取教训,更容易学习掌握沟通的方法。
(4)知名老年心理学家、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韩布新教授作序,中国银行业协会原专职副会长潘光伟、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首席专家梁春晓、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王艳茹、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养老规划专家舒云翎等联袂推荐。


【内容简介】

一本指导成年子女与父母就晚年养老财务问题进行沟通的实用指南。

随着中国老龄社会程度加深及个人养老金试点范围扩大,养老问题成为时下热的话题之一,运用财务工具和金融知识做好自身养老规划也成为当代人迫切需要思考的课题。

个人和家庭是养老的责任人。养老金融工具要发挥更有效的作用,离不开家庭代际的良好沟通。在涉及养老经济来源、长期护理规划选择、财产遗嘱等方面,子女需要父母敞开心扉,如此每个家庭在应对老龄化所引发的财务危机时将更从容、更有效。

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父母一辈大多“谈钱色变”,对养老规划“讳莫如深”,而子女也往往因话题敏感而望而却步。那么,子女应该如何与父母沟通养老金问题,提高父母的老年生活质量?《爸妈,我们需要谈谈钱》一书对于这一既重要又棘手的问题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从财务欺诈到长期护理,从居住选择到遗产规划,谈什么,怎么谈?书中给出了具体的指引。十大开场白帮你克服开启对话的恐惧,八个步骤助你循序渐进完成对话。作者分享了许多与你面对同样问题的人的处理方式,更有在困难情况下,来自财务、法律、心理和老年护理等多个领域专业人士的卓有成效的建议。大量真实生动的案例几乎涵盖了沟通可能出现的各种场景。

尽早与父母开启财务对话,做父母的养老顾问,帮助爸妈为晚年生活做好财务安排,用爱的沟通,让父母更幸福,家庭更温暖,财富更安全。


【作者简介】

卡梅隆·赫德尔斯顿
美国知名记者,多次获得新闻奖,拥有20年个人金融主题写作报道经验。她的文章被《吉普林个人理财》《商业内参》《芝加哥论坛报》《财富》《赫芬顿邮报》《钱》《今日美国》等多家媒体及在线杂志刊载。她现在是GOBankingRates的“生活与金钱”专栏作家。
宋彤,北京城市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兼瞭望智库特约研究员,国际金融专业人士协会(ISOFP)专业委员,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财务规划与财富管理、金融风险与微型金融服务、环境与金融政策研究。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5部。


【媒体评论】

潘光伟 中国银行业协会原专职副会长
老有所养是百姓关心的现实问题之一。多支柱配合已成国际共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已具有相对完备的制度体系,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补充养老作用初步显现,第三支柱个人储蓄性养老工具和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稳步推进。个人与家庭是养老的责任人,养老金融工具要发挥更有效的作用,离不开家庭代际的良好沟通。在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实施之际,《爸妈,我们需要谈谈钱》这本书分享了良好沟通的国际经验,译者用心地贴近了中国国情,带来了有益的启迪。

梁春晓 老龄社会30人论坛发起人,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首席专家
钱财与生死是父母家人之间常常难以启齿、避而不谈却终究回避不掉的两大话题。在人均收入不太高就进入老龄社会的“未富先老”的中国,如何与父母家人及早沟通和筹划钱财安排,构筑安心老去的财富基础,显得尤为重要。《爸妈,我们需要谈谈钱》一书不仅有专业指导,更有具体步骤和翔实示例,手把手教我们如何酝酿、启动和完成这件大事,读来极为受益。

王艳茹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社会以及个人养老金试点范围的扩大,养老问题成为时下热的话题之一,运用财务工具和金融知识做好自身养老规划也成为当代人迫切需要考虑的课题。养老金的多寡不仅与职业收入有关,也与理财绩效和家庭积累息息相关。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父母一辈大多“谈钱色变”,对养老规划“讳莫如深”。那么,子女应该如何与父母沟通养老金问题,提高父母的老年生活质量呢?《爸妈,我们需要谈谈钱》一书对于这一既重要又棘手的问题给出了智慧的建议,值得推荐。

陆杰华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
长寿时代加速度的老龄化正在改变家庭代际互动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模式。对于我们的家庭而言,尊长尽孝道无疑是所有子辈的重要责任。而在家庭生命历程中,在涉及养老经济来源、长期护理规划选择、财产遗嘱等方面,子辈们需要长辈们敞开心扉,如此每个家庭在应对老龄化所引发的财务危机时将更从容、更有效。《爸妈,我们需要谈谈钱》无疑是一本长辈和子辈进行代际养老问题有效沟通的实用工具书。

舒云翎 中信保诚业务总监,国际注册财务顾问师(RFC)、国家高级理财规划师(CHFP一级)
当理性告诉我们必须和父母做财务沟通时,感性上我们常常因话题敏感而望而却步。作为一名有近20年工作经历的保险从业者,我见到了太多的来不及,也深谙未雨绸缪的重要性。欣喜发现《爸妈,我们需要谈谈钱》这本书是这个问题的一剂“良药”,让我们找到对的方法,去做对的事情。“不管理计划,就管理危机”。翻开书页,你会找到从理性到感性如何看待、面对、解决这个问题的全部!

南希·A.利蒙德(Nancy A. Leamond) 美国退休者协会(AARP)执行副主席
《爸妈,我们需要谈谈钱》是家有年迈父母的成年子女的书。和父母谈论他们的财务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需要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赫德尔斯顿为我们提供了指南,告诉我们该谈什么、怎么谈,让我们和父母都能安心。


【目录】

推荐序
译者序
前言
01 克服恐惧,你需要和父母谈谈他们的财务状况
02 不要迟疑,尽早开始和父母谈钱
03 父母为什么不愿开口
04 不沟通,会怎么样
05 先和兄弟姐妹沟通
06 有些话,无论如何都不能说
07 选好时机,十大开场白成功开启对话
08 八步顺利实现与父母对话
09 深入了解父母的经济状况
10 聊聊遗产规划,了解父母想要什么
11 为什么年长者容易被骗,如何保护父母远离财务欺诈
12 在父母健康的时候,谈谈老后的长期护理
13 沟通父母的居住问题
14 如果次沟通被父母拒绝
15 成功与不情愿的父母沟通
16 当父母说“不”
17 让爱传递:和你的孩子谈谈你的钱
注释
后记
致谢


【前言】

前言 为何与父母进行财务沟通如此重要
如果你已购买了此书或正打算购买,那么,这都是一次去了解与父母沟通他们的财务问题有多重要的绝佳机会。
如果你还没有打心眼儿里认同这件事的重要性,换句话说,你觉得与父母谈他们退休后的经济来源是什么,真正需要时父母能否付得起长期护理费用,或父母有没有遗嘱等问题没那么重要,请允许我先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也许能帮你做出决定。
曾经,我并未意识到与母亲仔细沟通她的财务状况有多重要——这并非因我害怕和母亲谈论金钱方面的话题,毕竟,我是一个有超过15年工作经验的个人理财专栏作家,我对于这个主题很自信。而且我母亲并不把金钱话题视为“禁忌”,尽管她的同龄人中,有很多(包括我父亲)忌讳谈论金钱。
当母亲接近退休,我正忙于工作、生孩子,并按计划构建着自己的财务家园时,我知道,从很多方面衡量,母亲的财务状态堪称优良。母亲并不是个大手大脚的消费者,她拥有自己的房子(无负债),生活舒适。因此,我从未想过母亲退休后或渐渐老去时,会有财务危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不需要从我忙碌的日程中,专门安排时间与母亲交流她的未来生活规划,确保她拥有舒适的退休生活。
2003年我和丈夫从华盛顿特区搬回家乡居住时,我确实考虑过并建议母亲购买长期护理保险。毕竟母亲和父亲离异多年,在余生里,她如果出现老年疾病或其他情况无法自理时,难以得到来自配偶的支持。我认为一份长期护理保单,也许能在她需要时,帮助她覆盖相关的开销。
母亲接受了我的建议,并和保险公司的代理人进行联系。但是,没有任何一家长期护理保险公司愿意提供保险,因为母亲属于高风险人群,患有听神经瘤。对这种生于内耳至脑部神经的良性肿瘤,她选择放射治疗而不是外科手术摘除。
当母亲告诉我,她无法获得长期护理的风险补偿时,我本应借这个机会坐下来与母亲一起细细梳理她的全部收入来源,并帮助母亲计算,如果需要长期护理,她自己的收入能否支付得起。但是,我却错失良机。
命运弄人。母亲渐渐出现了记忆衰退的迹象。一开始,我根本不愿把事情往坏处想,觉得母亲不断地询问同样的问题并不断地重复一些话,是因为左耳有听神经瘤。直到有一天,在母亲房间里,事实非常残酷而清楚地表明,母亲听力不佳并不是问题的实质。
母亲问我,是否愿意看看她为钢琴新配的一只琴凳。我们一起走出房间,来到院中,看完了琴凳,然后一起回到房间,继续聊天。几分钟后,母亲又问我:“你愿意去看看我为钢琴新配的琴凳吗?”那时候我的心仿佛一下子沉到了大海深处。
情况已经清清楚楚地显示,母亲的短期记忆在逐渐丧失。我本应立即行动,请母亲把自己所有的金融账户列成清单,并且确认相关法律文件如遗嘱等是否需更新,并且与母亲交流如何支付长期护理费用等问题——因为长期护理已经不再是“需不需要”,而是“何时需要”了。
我本应如此。可是,我没有。
我认识到确实需要和母亲谈谈了。我不是担心去和母亲讨论财务问题,而是担心去和母亲说“我们需要谈谈,是因为您已经开始健忘了”——我真心不愿意成为那个亲口告诉母亲“您已经丧失记忆”这一残酷事实的人。
接下来,我找到母亲的主治医生,问他是否愿意在下一次问诊时,帮我母亲预约阿尔茨海默病的检测。让我特别庆幸的是,这位医生做了预约。接下来,母亲见到一位神经科医生,并做了检测。可母亲告诉我,那位神经科医生说,结果并未显示她罹患阿尔茨海默病。
我不信。同时,我意识到,和母亲沟通财务问题的事情不能再拖延了。我们进行的步,就是去预约的律师事务所更新法律文件——遗嘱、生前预嘱和授权委托书。特别是后两份文件的起草至关重要。母亲在生前预嘱中指定姐姐和我作为健康代理人,这意味着赋予姐姐和我为母亲做出健康照护决策的权利。同时,姐姐和我还被指定为财务代理人,这意味着赋予我们为母亲做财务决策的权利。
你可能会想:“进展到现在,情况不坏,问题都解决了。”
事实是,问题差一点就无法解决了。
遗产规划文件是否有效,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一项是签署该文件时,当事人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精神状态正常。当母亲签署这些文件时,她还去看过其他的神经科医师,做过多次阿尔茨海默病的检测,并终确诊。幸运的是,律师事务所认定,母亲在签署遗嘱、生前预嘱和授权委托书时,精神状态正常,文件是其本人真实意思的表示。
如果我再推迟一点点时间让母亲去律师事务所,她很有可能将丧失签署这些文件的权利。那么,我们只能通过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走法律程序获得代理权,才能登录母亲的财务账户并为她进行账务管理。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认识的一位朋友身上。我的朋友道格没有事先获得父亲的代理权,当需要取得代理权时,他父亲的阿尔茨海默病已经很严重了。结果他父亲在医院里经历外科手术、接受处理出血的胃溃疡等治疗时,道格无法通过父亲的账户支付医药费,因为没有授权委托书,银行不允许道格登录父亲的账户。
因此,我的朋友道格花了9个月、1万美元通过法律程序成为父亲的代理人。他不得不请律师,请神经精神病学家在法庭上做证,确认父亲已经丧失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为了成为代理人,道格还经历了信用调查、背景调查,并且被法庭指定的调查员面谈(详情参见第4章)。
“讽刺意味的是,当你花了上万美元,经历完所有这一切时,代理权只能保持一年的有效期。”道格说。每年,他都必须去法院登记,为父亲制作资产净值表,并且提交自己如何花费父亲的钱及每一笔详细开支的文件。
我确实是躲过了这样的麻烦。不过,由于我一直等到母亲确实需要时,才获得母亲财务的具体信息,我不得不面临很多问题。我必须从记忆有困难的母亲那里搜集信息,这类似于你从未见过全图却要完成复杂的拼图任务。
整理母亲的文件时,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母亲脑力的衰退。母亲的收据和缴税回执单等不再像过去那样井井有条。
饭桌上堆着信件,我不能确认哪些是需要支付的账单。有很多信件,成堆的信件,来自与母亲毫无关系的机构。显然,母亲为他们捐款了,因为对方感谢母亲捐款,并希望母亲捐出更多。
因为母亲不再清晰地记得她的钱都在哪里,其中一个账户从我的“监测雷达”中遗漏了。我从未找到过母亲有一笔价值5万美元的投资,直到有一天收到一份通知,说她的账户因无人认领即将被移交给财政部。这件事就发生在近些年,母亲已搬入照护机构居住了。幸运的是,我还是收回了这笔款项(因为我有代理权),并且用这笔钱支付了差不多一年的照护费用。
比分类整理母亲财务账单更有压力的事情,是做出搬往照护机构的决定。我曾经与母亲谈论过这个话题,不过谈完不久就忘了。如果在母亲丧失记忆之前,我能询问她,希望获得哪种照护方式,或者是否同意搬到一个24小时专业照护机构生活,那么当为她做出这样的决策时,我就会少些压力和负疚感。
在播客上,当我接受全球信用机构益百利(Experian)的访谈分享此事时,我并不是专门谈论我与母亲的情况。没想到,这场对话迅速上了热搜,并且持续了好一段时间。两位主持人——一位略年长于我,一位比我年轻——都希望了解如何与父母开启财务对话。访谈结束后,房间里的另外两个人同时叫住我,说他们也希望与父母开启谈话,并问我该如何开始沟通。
这让我意识到,必须去帮助其他人去做那些我没有及时为母亲做到的事。我真希望,在我母亲还没有丧失记忆之前,有人能拽住我的胳膊,拉着我去和母亲进行财务沟通。当母亲罹患阿尔茨海默病时才65岁,那时我35


【免费在线读】

推荐序 与老爸老妈谈钱
刚拿到出版社发来的书稿时,望文生义,以为是本讲理财的书。仔细阅读后发现,这其实是一本亲子沟通书,讲如何与晚年父母沟通财务问题。
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共发展出个人中心、社会中心、自然中心与宇宙中心四类自我。每种自我下人际沟通模式与禁忌不同。虽然亲子沟通的禁忌不多,但大家肯定都体会过儿时问父母自己如何来到这个世上,成年后跟父母谈遗嘱、钱和死亡等时候那种自觉或不自觉的尴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书可谓及时雨。浏览之下觉得,与老爸老妈谈钱,兹事体大,理由如下。
必要性
公民社会的无奈是必须与时俱进,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既有过程(需要处理细节)问题,又有原则方向(必须)问题。移动互联时代,线下、线上相关事务的处理成为日常,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避免为犯错误交学费。亲子关系中,钱现实,避不开,财产更是遗嘱的主要实质内容,因此,亲子间沟通财务问题自然很有必要。
普遍性
随着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人和高龄老人(尤其因失忆等致残)的数量与相对比例都在不断增加。对于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和大部分50 后、60 后、70 后、80 后、90 后来说,如何为养老预备资金,是严峻的现实挑战,其现实意义重大,难以回避。
重要性
中国处于从宗族社会向公民/ 家庭/ 社区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养老问题要兼顾亲情慰藉与经济赡养。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家庭赡养老人。长期照护、医药治疗、丧葬事宜、遗产处理及其他可能后果将是每个家庭不可避免的议题。与其等老爸老妈缺席时再谈,何如早谈?
困难性
当前,高龄老人的情绪问题、认知问题、意志问题(老小孩)和文化相关忌讳比较普遍,何况从娃娃时期就开始养成的不平等亲子动力学给了老爸老妈无穷的(心理优势)权力来拒绝开启此类谈话。要突破这种普遍的沟通障碍,实际上须从娃娃抓起。今天的成年子女需要克服困难,兼顾有效、无碍、信任、公平、正义,至少让沟通不至成为当下或未来的禁忌。
紧迫性
与父母沟通财务,可以防患于未然,提早规划和安排,在老爸老妈心身状态尚健康时甚至带病生存期完成好。
可行性
与父母沟通,要兼顾亲子沟通动力模式的共性与差异性,基于换位思考、现状,以及家中当事各方的关切、痛点,找到老爸老妈能接受的切入点、话题展开。
儒家传统教育默认的士农工商次序,在后现代社会西方文化主导的全球化时代出现了逆向排序。这本书虽然是作者基于西方社会文化总结的一系列个案、应对建议,但对今天的中国家庭来说也有参考借鉴价值,是有用的,因为中国现代化的方向不可逆转。然而,基于个人中心自我社会的经验应用于中国时要特别小心,因为中国人从来不是从个人角度考虑问题,乃从家庭角度考虑问题,尤其是沟通效果、有效沟通的拦阻、孝顺核心等方面跟西方文化的根基不一样。尽管在类似亲子关系里,经济议题同样不可避免。何况,中国文化重在从善、从亲情、从孝、从顺的基本出发点开展沟通,包括不可避免的经济沟通。然而,作者基于法律程序、公民权利的写作注定难以兼顾,我们就要提一提,至少我要提一提。就是把老人当老人,其他事儿其实“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现在常常是个人中心自我下的不信任、猜忌,包括自私,造成养儿不防老等现实;也是社会中心或者关系中心的中国社会弱化以后,个人中心抬头带来的必然后果。
与我们爱的长辈父母做好的告别,就是跟老爸老妈沟通财务问题,谈这些涉及财产的身后事。
是为序。
韩布新
中国心理学会原理事长
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
国家老龄委首届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二级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系岗位教授

译者序
幸福的父母,家家相似。
不幸的老人,各有不同。
安享晚年,根本不只是钱的事儿,但钱也确实是个事儿。
我们父母的养老钱够吗?父母什么时候需要长期护理,谁来护理?何种情况下父母应该与我们同住?父母更适合去养老社区吗?紧急情况下谁有资格帮助父母决定医疗方案?高龄父母的养老金账号和密码是否需要交给子女保管?……各种想到的或没有想到的问题。
做子女的,原本认为自己孝心满满,为父母考虑得颇为周密,原本以为一些问题会自然而然随着时间解决……可是,并没有。养老的诸般事儿,反而随着父母年事渐高,没问题变成有问题,小问题变为大问题,小困难成为大负担。不仅如此,常常是我们自信地为父母安排,却并没有换来他们真正的舒坦和放松。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长寿时代下,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多段式人生。但现实的问题是,可能很多老年人正在被孤独、远离社会或是操心家事,甚或被慢性疾病所困扰。
亲人渐渐老去是个不可逆的过程。父母的安好至少是身体、精神、心理、亲情、财务等多个维度的安好。养老规划,也由此成为家庭理财规划中复杂、专业挑战的部分之一,具有不可重来、不确定性高、极度个性化等特点,以致业内流传着“养老无行家”的说法。
他国他人有没有些许经验可供我们参考?这里,我真诚地向你推荐这部颇受美国家庭欢迎的理财沟通书。
请注意!这本书并不是教我们如何去为父母制定养老规划的,而是要让我们尽早认识到与父母开启关于他们晚年财务问题的谈话的重要性。
你可能会想:嗯?我们与父母相处几十年,难道和父母谈话这件事还值得大书特书?!
事实上,大量实践表明,与父母就他们晚年的财务情况进行有效沟通,比想象的要困难得多。
为了提供更优质的中文译稿,我与作者赫德尔斯顿成为电子邮件往来的朋友,讨论就财务问题进行沟通的实用性方法。
赫德尔斯顿和我有很多共同之处,我们都是深爱母亲的女儿,都拥有超过20 年的理财实务经验,还一直笔耕不辍。
如果,我们就这样自然地认为,这本书是赫德尔斯顿与父母在养老财务沟通方面的成功经验总结,那就错了。
这本书的缘起,恰恰来自作者对自己的失败的反思。赫德尔斯顿因缺乏经验、心存侥幸、备感压力、知识盲区等原因,一拖再拖没有与母亲尽早进行沟通,结果是一方面给自己带来许多烦恼,另一方面让母亲也遭遇不必要的痛苦。看到作者真情实意地为之懊悔时,我的内心被深深触动。
养老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是满怀爱心的专业人士,在面对来自父母晚年的挑战时,仍然是猝不及防、顾此失彼。把这些捉襟见肘的狼狈记录下来,认真地加以分析解决,也许,才是专业人士对于面临同样困境的人们的专业贡献。
那么,上述这些只是作者赫德尔斯顿独特的个人人生体验吗?
非也。如果浏览赫德尔斯顿的个人网站,你会看到随着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地的人们遭遇同样的问题,赫德尔斯顿频繁地受邀前往各金融机构、社区分享与父母沟通养老财务问题的经验。赫德尔斯顿这样的专业人士,在帮助众多困扰满满的成年子女解决问题时,提供了某些可供参考的方法。
从社会角度看,老龄化是大多数国家都避不开的问题。美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已近70 年。整体来看,美国有更长的时间、更充裕的资源来解决老龄化问题。但是,美国居民家庭依然面临层出不穷的诸多养老困扰。
赫德尔斯顿的书一经出版,在美国社会引起很大反响。她所遭遇的问题,在很多家庭都有出现。人们开始意识到,即使有较完备的法律法规和社会服务体系,子女与父母之间尽早进行有效财务沟通,对于父母安享晚年也非常重要。而到底该如何进行沟通,成年子女如何才能更好地帮助父母安度晚年,这本书的作者给出了切合实际的、有效的策略指南。
中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多的国家,规模庞大的老龄者如何实现美“夕阳红”,是一个事关“老有所依”的重大课题,其中有很多现实的问题有待解决。
近年来,面对老龄化带来的“银发浪潮”,多地推出规划措施,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方法。不过,无论有怎样的创新方法,子女在父母安享晚年这件事上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子女需要主动开口与父母沟通养老问题。
为了使这本书能更好地服务中国读者,发挥好实用指南的作用,在翻译过程中,我尽力追求在保证养老规划的专业准确性基础上,结合中国人的家庭文化传统和语境,将作者的文字转化成中国读者所能理解和体会的表达方式。我还尝试在自己承担的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中,让在校大学生运用书中提供的方法策略,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财商元素,进行家庭日常财务沟通,成功推动大学生与爸妈“谈钱”,并参与“理财家务事”,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升其理财沟通能力,扩展他们解决养老问题的国际视野,深受家长好评。
希望他山之石能为我们带来有益的启发,期待本书能为更多中国家庭的养老亲子财务沟通提供借鉴。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子女爱父母呢?帮父母安度晚年。
愿天下父母生活幸福。
宋彤
2023 年初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