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编者陈安娜老师一直致力于海外昆曲艺术的教学与推广传播,在她与昆曲艺术结缘的一生里,一直思念、感恩于两位老师:一位是张充和女士,亦师亦友;一位就是本书曲谱的手书作者汪经昌先生。安娜老师十分敬爱、感谢汪老师和充和老师两位恩师,他们把爱昆曲的种子种在学生心中,让学生们一輩子都能从热爱中国文学和传统艺术中得到心灵的温暖和滋润。汪经昌先生是陈安娜老师在大学时期的元曲教授,也是把陈安娜老师领进昆曲以及戏曲文化艺术殿堂的启蒙老师。汪先生自幼师从曲学大家吴梅先生学习戏曲,填词、打谱、唱曲、吹笛,样样皆通。之后博览群书,严谨治学,孜孜以求,致力于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这些手抄曲谱是汪老师去世后,安娜老师无意中从师母珍藏的老师遗物中发现的。
汪先生曾說:“一代有一代的音乐,一代有一代的文学。我们做研究工作的人,就是要研究、探索,尽量保存音乐和文学的真面目。”从汪先生的一笔一划中,无不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热爱。上海辞书出版社也希望通过出版一系列具有普及传播中国古典传统艺术文化的手稿,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艺术的传承尽一份微薄之力。
另外本书书名是由一直致力于研究和保护台湾昆曲艺术传习推广、继承发展的曲学专家洪惟助教授题写,他也是汪经昌老师在台湾教授过的学生之一。在台湾,洪惟助教授主持开展了影响深远的昆曲传习计划,并创办了台湾昆剧团、昆曲博物馆,编纂了昆曲辞典,并且一直不遗余力推动两岸的昆曲艺术交流活动。
本书为布面精装,全一册,限量印制。内文用80克雅质纸四色印制,封面为茶色布面,书名烫金,清雅大方,书香宜人。


【内容简介】

编者陈安娜,原美国纽约昆曲研习社社长兼秘书长。作者汪经昌,曲学专家,幼时随曲学大家吴梅先生学习戏曲,深得吴氏曲学真传,擅长律谱之学。曾任台湾师范大学、东吴大学、文化大学等校中文系教授,讲授曲学课程,是陈安娜女士大学时期的元曲教授,也是把陈安娜女士领进昆曲艺术和文化殿堂的启蒙老师。
本书为汪经昌先生亲笔手书昆曲曲谱,由其学生陈安娜女士编辑整理。收录了汪经昌先生抄录的十五出折子戏曲谱,有《琵琶记》《还魂记》《西厢记》《长生殿》《渔家乐》《孽海记》等名剧名段。另外还收录了汪经昌先生撰写的《吴梅》一文,介绍了曲学大家吴梅先生的生平及学术研究;以及为台湾昆曲社蓬瀛曲集出版的《蓬瀛曲集》作的序。陈安娜女士也写了一篇怀念恩师汪经昌教授的长文,讲述在台湾求学期间汪老师言传身教对自己昆曲唱念表演学习的深刻影响。编者陈安娜老师希望能通过这部书稿的出版,展现中国传统戏曲学术研究界前辈们孜孜以求的钻研精神及诲人不倦的传承精神,也表达自己对长期待其如亲人般的汪老师和师母的怀念之情!同时上海辞书出版社也希望通过出版一系列具有普及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手稿,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艺术的传承尽一份微薄之力。


【作者简介】

汪经昌(1913--1985),曲学专家。字守言,号薇史,湖北武昌人。上海光华大学政治系毕业。幼时曾跟随曲学大家吴梅先生学习戏曲,深得吴氏曲学真传,尤擅长律谱之学。1958年任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讲授曲学课程,兼任台湾东吴大学、文化大学教授,著有《曲学例释》《南北曲小令谱》《中原音韵讲疏》等著作。1966年任教新加坡义安书院,不久转任香港新亚书院教授。汪经昌先生任教多年,培养造就了台湾戏曲学界许多曲学人才,如李殿魁、王熙元、黄丽贞、梁冰栅、金梦华、陈安娜、赖桥本等人。在台湾师范大学任教期间,还参加了夏焕新、焦承允等人发起的蓬瀛曲集(昆曲社),教授昆曲艺术,对台湾的昆曲发展有很大贡献。

编者简介:陈安娜,原美国纽约昆曲研习社社长兼秘书长。早年就读于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系,初从汪经昌教授学唱昆曲。1967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当年9月到美国,在联合国教育机构工作。业余时间师从项馨吾、张充和习曲吹笛。1987年曾到北京向周铨庵学习《思凡》等戏。现大部分时间在家整理历年所发表的文章,包括在美国居住55年来的人与事以及纽约昆曲社30年来的教学和表演活动,并编写与昆曲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教材。


【书摘与插画】

我自小受父亲影响,爱念诗词,爱唱歌,被昆曲优美的文辞和感人的剧情深深吸引,耐心地跟着老师一句句、一遍遍地学。一学年下来,学了 《拾画》和《寄子》两个折子戏。
有一次,元曲课下课后,我到讲台前问老师问题。老师没有回答我的问题,问我:“你是不是苏州人?”我一愣,说:“不是,不是,我是云南人,我是个南蛮。”老师莞尔而笑。这是上元曲课以来,老师跟我说的句话。我上课总坐在后面,我想坐在后面的同学老师都看不清、不认识。
大四时,除了在昆曲社学曲,我和李昭、赖桥本、李化蓉、范其美、丁惠英等几个同学,每星期有一个晚上到老师家学曲。老师的唱念和笛子都很讲究,可惜我们程度太差,没有学到真功夫。我们学了《小宴》《琴挑》《游园》《思凡》,没学《惊梦》,汪老师说:“你们未出嫁的姑娘,不适合学《惊梦》”。
在老师家学曲时,师母佘之芸总是静静坐在一旁,笑眯眯地听我们唱曲。她喜欢听老师吹笛,她说老师不是吹笛,是用笛子“唱曲”。快到吃饭时间,师母就到厨房准备晚饭,做老师喜欢吃的海鲜、饭菜,招待我们一起吃饭。以后大家跟师母熟悉了,就轮流到厨房帮忙做菜和打扫。吃完饭,又继续唱曲。本来我们以为老师、师母没有孩子,后来听师母说,她和老师有两个孩子,但在抗战时期逃难的路上“都没有了”!我们跟老师、师母相处久了,觉得他们把我们当孩子一样关心爱护。老师脾气好,有无限耐心,我们唱错了,他就说“再来,再唱!”
——摘自陈安娜《惜缘惜福——怀念恩师汪经昌教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