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教育从每日的生活中取材,无论是对于孩子们的学术进步还是塑造品性都是个非常奇妙的办法。书中两位年轻妈妈关乎生活点点滴滴的讨论,不仅使我们看到了闪着理性之光母爱,生活中的琐事还时时让她们回忆起她们的父母曾经给予家庭的种种温情,那些记忆,满载智慧与甜蜜。这双倍的母爱是家庭教育的又一道彩虹,相信这样的合力对每个家庭成员都会产生更绵长的影响力。


【内容简介】

成功的人生需以勇气和耐性为前提,成功的家庭教育也是如此。

要得到一个懂事、自信、智慧、友善、感恩的孩子,这样美好的愿望激励着两位妈妈长达十余年的通信。这100封相隔万里的通信,讲述的是来自两个孩子成长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以及两位妈妈从中得到的启示。揭示了家庭教育的核心——如何在生活中嵌入有价值的教育。


【作者简介】

零露,原名乔剑,北京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编审,专栏作家,编剧。《北京晚报》《读者》等报刊专栏作者及签约撰稿人。著有《母爱的界限》等作品。


【目录】

001  作者的话

001  为旧书求情

004  化妆就是在脸上画画

007  一张纸巾的力量

010  眷属仍是有情人

012  “加塞儿”有理

014  安静的习俗是怎样炼成的

017  一天等于一生

019  当朋友忘记还钱

022  孩子的往事

025  为了航行的航行

028  佣奴贩妇皆冰玉

031  填不平的代沟

034  蚊子在叮他!

037  和螃蟹的战争

040  融入的难度

043  三天不许吃饭

046  讲名牌的背后

049  偷吃蛋糕的罪过

052  爸爸的“兔儿灯”

054  生命之外

057  桂花能在北京开?

060  温柔的“铁榔头”

063  奔向纽约的起跑线

066  起跑线上的友情

069  起跑线上的小老虎

072  小豌豆的命运

075  妹妹:生日快乐

078  劳动浪费时间吗?

080  心塞的秋游

082  幼稚的“鄙视链”

085  吉米的弦外之音

088  “礼貌”的拒绝

091  被民风淳朴忽悠

094  安妮的历史课

097  慎要言必称“人家”

099  在巴黎说中国话

102  唠叨就是传承

105  和鬼节较真儿

107  偷懒儿的借口

109  剑桥半日游

112  旧学的局限

115  不一样的向日葵

118  稿子消失了

121  何以解忧,试试红楼?

123  为什么要打肿脸充胖子?

126  得理且饶人

129  母爱的自私之处

132  捞出蜜罐中的孩子

134  小费的热度

137  圆周率与古诗文

140  为什么油瓶子倒了却不扶?

143  “走街串巷”的学习方法

146  从两小儿辩论说起

149  选校如同相亲

152  放学路上买只鸡

154  我们都是一伙儿的

157  千金难买此时此刻

160  何为乡愁?

163  关于安妮的“华尔街生活”

166  鸡毛掸子的“善意”

169  关于阿喀琉斯的脚后跟儿

171  湿润的海绵更易吸水

174  好文章是怎么炼成的?

177  洋人的“留白”

180  从道元走进哈佛

183  对付四个猴儿孩子

186  误入裸体浴场

189  报考四中道元班

192  在北京试验“纽约慢”

195  武术是什么?

198  为什么不喜欢交响乐?

201  制作你的“家庭树”

204  溺爱的另一种结果

207  从“sleep over”说起

210  不要忙着说出来

212  偶遇“绝代金莲”

215  儿童眼中的“刀子嘴”

218  小心成见

221  街头的大老鼠

224  奇妙的复制

227  带一本书去金陵

230  耀爷的梦

233  你的眼里能揉沙子吗?

236  阿美的眼泪

239  宁静方可致远

241  代写“情书”

244  被拒是常态 


【前言】

作者的话

几年前,当我给远在海外的妹妹写封信的时候,我并不知道那个不经意的举动竟然会是一本书的开始。当时,妹妹一家刚刚被派出国工作,他们的女儿安妮只有十二岁,西方文化的撞击使小小的安妮面临了诸多挑战,而工作的繁忙又不允许妹妹为孩子的成长投入更多的精力。幸运的是,爸爸妈妈养育了我们姊妹两个,我们相差五岁,一起长大,有着相同的生活背景和价值观,而且深受我们家族“彼此依靠”家风的熏陶和感召,所以,我们姐妹间长达五年的、远隔重洋的交流就此拉开序幕。回首过往,当中有焦急、有惊喜、有困惑、有反省,失望中裹挟着希望,一次次受挫后的再次振作,酸甜苦辣,尽在其中。这,就是摆在您面前的这本小书背后的故事,也就是书中这些家书的来历。

如今,书中的两个小家伙琳达和安妮已经长大,个子比我们都高了很多。琳达姐姐成为了研究纳米医学的青年学者,安妮妹妹也进入了她心仪的大学继续在金融投资领域的研习。她们的朋友中,我们不认识的也越来越多,想到这些,欣喜和失落交织而来,有时想,孩子们现实中能留给父母的享受,能抓住的可能也就是对他们童年的回忆吧。一些照片、一些奖状、一把他们用过的小勺,或是不经意间从衣柜的角落里翻出的一条连脚裤……一件旧物,一段生活,也是一段情意,相信这是很多妈妈都经历过的场景。而现实中,偶然的惆怅往往会被生活的忙碌淹没,这也是我们每个人不得不接受的事实。

今天,诸位眼前的这本小书,其本源是我们家族成员间的通信,里面的角色包含了我们大家庭上上下下四代人;在空间上横跨南北半球,太平洋东西两岸;表面上说的是琳达和安妮两个孩子的故事,骨子里讲的却是人生会经历的种种相遇。读过我专栏文章的读者,无论是北京的,还是在海外的,大家和我提到多的一句话就是这些发生在我家里的琐碎小事,似乎在他们的家中也发生过,或是正在发生。而回放文章中的每一个镜头,不仅是读者,就连我们自己,有时也会感到无比惊讶,因为那些对家庭琐事所倾注的思考真真是用情至深。为了我们的孩子能真正成人,我们竟然是在举全家之力!

教育孩子虽然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如果年轻的妈妈们能把这件事做好,它更应当是一个使我们感觉快乐的过程!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给了我们生命重新来过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观念被颠覆,很多乐趣被重拾,很多误会被澄清……这是多么开心的事情。我也衷心希望我们姐妹俩远隔重洋的独特体验,能为众多中国年轻妈妈提供培养孩子们的另一个思路。

说起另一个思路,这让我想起我曾在《北京晚报》上写的一篇文章《教育莫被竞争误》,在那篇文章里,我谈到了竞争和竞争力的区别。教育,如果成了你争我夺的竞争,那简直是太糟糕的一件事情了,在我们看来教育的重心应当回归到提高孩子内在素养的竞争力上来,是个不论一时成败的慢功夫。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和一位耶鲁大学的教授聊到这个事,没想到,席间这位前辈的一句话给了我反思这个命题的机会,他说:“你的这个观点在教育资源丰富的西方国家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而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而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的国家是很难行得通的,比如我吧,如果不是靠着竞争,而是按照你培养琳达的那个‘敢于落后的’套路,今天和你聊天的可就会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农民了。”

数日过去,这位令我尊敬的长辈的话久久萦绕在我的脑子里。显然,这位教授的观点是真实而诚恳的,而我们着力于孩子们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没有错。而在两个命题都正确的条件下,我们眼下看到的却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除了数理化这些的知识要面对考试的检验之外,就连琴棋书画,这些原本是素养教育的项目,也已在真实的现实中演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应试教育,在中考、高考这些主流考场之外,考级、竞赛的分会场也热闹了起来。不能不承认,中国人口众多的现状是不可改变的现实,但是,这的确不能成为我们把孩子推向更多考场的理由。细细回想,我们让孩子们接受教育的初心是什么?难道不是让孩子在探索科学和学习艺术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未来吗?

在培养琳达和安妮的道路上,我们的家庭始终笃信的一个宗旨:家庭教育的本质是濡养人的涵养。“科学使人理性,艺术让人成为人”,我们两位妈妈为了保护她们对于知识的热情,对艺术的热爱,已经尽了我们的努力,但是,我们的力量和影响力终究有限,之所以今天极力地向诸位推荐这本书,本意是期望这本凝结着我们姊妹两个心血的书信集,能影响到更多的中国妈妈,使更多的同胞从我们为人母的经历中得到些许启发:人生,既是对学业和事业的追求,同时也是让孩子们保有人生见地,做人修养的百年大计!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是我们今天相聚在一起的主题。我们改变不了社会教育,可我们每一位妈妈却是家庭教育的主人。在这里,我特别想送给年轻妈妈们一句话:教育,既是对人生存技能的培养,更是对人精神素质的塑造。

零露

二○二三年新年


【免费在线读】

为旧书求情

忽然瞥见书的勒口上有我用铅笔写下的“56岁”

珮嘉:

你好!

来信说你们已经搬完家了,麻烦的是整理安妮的书柜。你说,打算趁此机会把以前的旧书处理掉。看到你这样打算,我真是好心痛呀。那一书柜的书,不是你这许多年从书店一本本精细挑选的吗?怎么说扔就扔了呢?

你每次到我家里,总嫌我那几书柜的书累赘,你说,换了你,至少一半都会扔掉。可你知道吗?在我心里,那些书已经是我的老朋友了。与此相反,每次看你淘汰你家中的书时,我在一边都会心疼不已。我很奇怪,那么多年,和这些书在一起,你怎么就会生出要抛弃它们的念头来呢?听到我为这些旧书求情,你也许又要笑话我的痴了。

不是你一个人,我的很多朋友都是这样认为的,书读过后就可以处理了。这与我的想法完全相反,也是因为这个,我是特别不喜欢别人借我的书的,倘若有人向我借书,我倒宁愿买本送他。

比起我们用过的旧物,我们曾读过的旧书,在我看来,承载的是一段记忆。如果我们老了,想寻找自己曾经的所思所想,想要知道现在的自己是什么来历,好的答案,不正藏在那些满身尘土的旧书里吗?近回妈妈那里,偶然在壁柜的夹缝里发现了爸爸上大学时的一本教科书,1950年出版的《机械原理》,书页又黄又脆,内容更是和现在的教科书不能比,但爸爸见到这书,却像与老友重逢般高兴。尤其是看到当年他在书上做的笔记时,老人家特别感慨。这种快乐,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的。

说起整理书柜,我又想起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来。今夏搬家,收拾书时,看到纪坡民先生的《产权与法》,想着自己现在关注的东西和这个话题早已不搭界,丢了也罢。可就在我想扔掉那本书的一刹那,我却鬼使神差地把它又插回了书柜。没想到,一星期后,3月27日,一件奇妙的事发生了。那天,贾宝兰女士发了一条朋友圈,她这样写道:“今天,我竟然找出了纪坡民先生《产权与法》的手稿!十六年前,这本书是我在三联书店工作时编辑的。”看到这条消息,我特吃惊——和贾老师认识十年,读纪坡民先生的这部著作已是十五年前,怎么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两件事竟然可以相交!想到这里,我马上和贾老师通了电话。贾老师说:“你怎么也看这书?挺难啃的。”我端详着书,虽然上面满是我当年画过的标记,但也很难回忆起十几年前自己的阅读体验了,忽然瞥见书的勒口上有我用铅笔写下的“56岁”,忽然想起那是自己当时看书时心生好奇,根据出版日期,加加减减,为作者推算出的年龄。把这段戏唱给贾老师听,大家甚觉有趣。现在想来,倘若那天我丢了那本书,之后的回味和乐子哪里还能寻得着呢?

记得琳达报考四中时,有一位考官这样问她:“暑假里,你打算怎么整理你的书柜呢?”琳达很实心眼,以为老师真的要让她整理书柜,殊不知,老师是在问她将怎样规划你未来一年的读书计划。如果我是那考官,我还会期待学生告诉我:你是怎么善待曾经陪伴你长大的那些书的?

希望我的话,能得到你的共鸣。衷心祝你家的书安然无恙。

再叙!

姐姐

化妆就是在脸上画画

下一步,我想着,是不是把全家的脸都包给琳达画?

珮嘉:

你好!

从你前日的来信中得知你正为安妮沉迷于化妆的事情发愁呢。你用“不学好”这样的话定义安妮热衷化妆,我觉得你的指责未免太缺乏智慧和幽默感了。放松点,别把孩子这样的小动作当个什么大事儿来抓。你想太多了,反倒会启发孩子“胡思乱想”。

琳达前两年也曾有过喜欢摆弄我的化妆品的阶段,一逮着可以不穿校服的周末,就会涂脂抹粉,花枝招展地偷偷往外溜。虽说用“冬天穿裤衩”来比喻有点夸张,但大热天糊一脸化妆品的洋相我也是领教过的,那样子又可气又可笑。当时我心里也嘀嘀咕咕,这是读书去还是要唱戏去呀?不过,想想自己当年这个时候,不也是一样吗?浓眉大眼还不知足,非得化成熊猫眼才肯罢休,“坏”的动机也不过是吸引一下自己喜欢的男孩子的眼球而已,想想也是人之常情,这和成人化妆的目的其实区别并不很大。如果把这个结解开了,下面怎么化妆的问题就好办了。

你的忧虑无非是怕安妮把时间和精力总投在这个上面,从而耽误了学业,这里我教给你一个欲擒故纵的法子,不妨一试。

琳达本来是个樱桃小口的模样,化一点淡妆其实是恰到好处的。可有段时间的她,就偏偏觉着不把嘴搞成“血盆大口”就不叫化妆,任凭我如何挖苦讽刺,这孩子就是不听。还有,她小包里多出来的那些彩妆用品是打哪来的,也成了我心里的一块阴云。一日,我计上心来,趁她在家的时候,使出了浑身解数,把自己来了个浓墨重彩,然后在她眼前溜达了好几个来回。终于,我看到琳达睁大的眼睛:“妈,你这是要上哪儿啊?”我不动声色地边准备拉门边答:“和朋友出去吃饭,怎么了?”琳达一下子蹿过来:“千万别走,你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样子,也不怕别人把你当成扭秧歌的?”我佯装坚持出门:“我觉得挺好,化妆就得让人看出来才成,不然还叫化妆?”琳达一看我真要出门,急了:“妈,你真的不能出门,要不我给你化吧。”听到这句话,我知道自己的计策已经实现了一半,剩下的就是贡献出自己的这张脸,让琳达在上面做各种各样的实验了。在琳达给我的脸忙活的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不仅刺探出琳达是从什么途径获取化妆品的,还就自己少年时代化妆的“坏动机”和她分享了一番。这么一来,当我再提起诸如“血盆大口”“熊猫眼”这类描述她平日模样的敏感词时,琳达也就放松了对我的警惕,不像往日那么敌视我的挖苦了。一切猜疑、隔阂都在谈笑间烟消云散,我劝她化淡妆的那些忠言,她也就欣然接受了。

自从那次以后,琳达和我在化妆这件事上不再有什么冲突,原先她化妆都是把卫生间的门关得紧紧的,现在也有道门缝可以供我随时参观了。化妆品我们互通有无,也不那么掖着藏着了。不过,我还是觉得琳达在化妆上用的时间有点多,而且,那么嫩的脸,老化妆也不是什么好事,所以,下一步,我想着,是不是把全家的脸都包给琳达化,我就不信,她化不腻?

总之,还是放松点儿,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儿。化妆,其实就是“在脸上画画”,仅此而已。

再叙!

姐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