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拥有30年一线执教经验高级讲师心血之作,本书按照问题性质划分,而不是笼统地按照年龄划分,新颖的架构,带给家长全新的理念和教育方法。
★ 作者的受众范围涵盖了学生、老师和家长三大群体,不仅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行为纠正,还被众多学校聘请为特级讲师,定期对教师群体进行培训,拥有自成一派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改善方法。
★本书全面解析决断力对孩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的决断力,让孩子遇事更有主见。书中给出的方法具有很高的普适性,适用于多数家庭。
★一个擅于独立思考, 并有很多机会自己做选择的孩子, 更能感受到自我对生活的掌控, 因此他们更加坚定, 同时也拥有更强大的应变能力。


【内容简介】

决断力对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人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患得患失、优柔寡断、缺乏独立性,就要重视“决断力”的培养。
作者将自己精准的专业知识与长达30年的执教经验相结合,告诉家长如何通过日常对话、行为引导、做事方式等方面,培养孩子的决断力。把选择和决定的机会还给孩子,多倾听,多引导孩子进行反思,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理性的选择,在提升孩子决断力的同时,也能帮助孩子建立积极、自信的心理。
让孩子为自己做主,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能力去付诸实践,过上不依赖他人的、有尊严的生活。


【作者简介】

孙晶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专家。199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并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现为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特聘教师、天津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
作者拥有30年一线工作经验,在课程开发、家庭教育、心理咨询领域成果丰硕。主编出版《心理班会课是这样设计的——24 堂成长课的奇迹》等20余部心理健康教育类书籍,开发并主讲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为主题的教师教育专业修习课。


【目录】

◎ 好父母总能遇到好老师 001
◎ 强妈妈与弱妈妈 013
◎ 好爸爸与坏爸爸 026
◎ 怎样做到真正的“富有” 037
◎ 高考成绩背后的父母“功力” 047
◎ 父母资格证 063
◎ 那个典型的“坏”孩子教会了父母什么 077
◎ 过度陪伴是一种“病” 088
◎ 父母的“强心剂” 102
◎ 如何成为孩子的助攻 114
◎ 爱的世界有多大 126
◎ 如何合理地找借口 139

◎ 亲子清单
亲子清单一:父母的金银铜牌,你能得到哪一块?150
亲子清单二:你是哪种类型的妈妈 155
亲子清单三:你家有没有“宝藏”爸爸 163
亲子清单四:亲子关系的4种类型 173


【前言】

前言
父母关注子女的成长和成才,并能够从早期教育入手,其实是家教理念的一种变革和进步。
和孩子一起成长是为人父母的正确选择和真切期望,可孩子长大的脚步,父母总是难以追赶。这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同时也是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但爸爸妈妈们不要担心,教育子女其实不怕后知后觉,怕的是大人们不肯承认错误,不愿意改变自己不恰当的想法和做法,拒绝成长。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现代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习是一个人终身的事情,是不断适应社会变化,不断充实自己的行动方式。学习概念在不断扩展,因此家长必须更新自身的学习观,率先垂范,这样才能引导孩子走上积极健康的发展道路。真心希望孩子将来有所作为的父母,要仔细看清未来社会的竞争趋势,只有自己先读好社会生活这本书,才能帮助孩子切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父亲、母亲是非常重要的人生角色,如果扮演得不够好,会给父母带来很大的压力,产生挫败感甚至是心理创伤。对于父母这两个角色,父母自身、孩子及其他家庭成员,都会有不同的期待和看法。父母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够好了,比如在照顾、关心、指导、教育、陪伴、理解、沟通等方面都很尽力,但孩子还是管不好,偏偏孩子还不领情。
虽然在角色划分上只有父母和儿女这两种基本类型,但是在家庭不同的发展阶段和面对不同性质的问题时,总会出现各种问题,这就需要父母及时觉察,然后正确判断,并迅速做出调整。
与家人相处,不会因为同在一片屋檐下就变得简单容易,往往就是因为相处久了才更容易产生矛盾,甚至出现危机。想要扮演好父母角色,关键要看父母是否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持久充足的成长力。
帮助孩子们营造健康的心理世界,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完成这一使命并非易事,需要父母系统地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并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再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父母是终身职业,需要终身学习的精神和行动力。陪伴孩子长大的经历,也是父母的生命不断丰盈的过程。
本书既讨论了家庭教育中具有普适性的“道”,又给出操作性很强的、培养孩子的“术”;既有还原家庭生活场景,充满人生百味的亲子成长故事,又有帮助父母进行自我探索的亲子清单。
孩子们跑得比父母快、走得比父母远是非常好的现象。“你已经长大,我还没有变老”是非常好的亲子状态。这里的“大”与“老”,不是指的年龄,而是孩子的内心和精神世界越来越丰富,而父母也没有停止向前。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是持之以恒的学习与实践,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完整过程。


【免费在线读】

父母资格证

很多工作都需要资格证,比如医生、教师、工程师、营养师……随着有关教育问题的报道频出,很多人开始思考,父母是不是也应该通过考核,持证后才能“上岗”。不称职的父母会给孩子带来成长的困境,如果成年人经过父母职业认证之后才能生儿育女,或许可以避免很多问题。
父母要持证才能“上岗”,只是一种强调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说法。在实际生活中,父母是重要的社会角色,但不属于某种职业,只要生下孩子就自动“上岗”,想“辞职”也不行。然而,从教育孩子的实际效果看,依然需要父母具备隐形的“资格证”。

失去“资格证”的爸爸
“爸爸从来没有照顾过我,凭什么管我?”这是13岁的小米说的话。有一天父母可能会发现,要管孩子的时候,首先不是管得对不对,而是自己在孩子心中还有没有管他的“资格”。
小米是个女孩,刚升入初中不久学校就给家长发来“心理健康状况知情书”,在新生入校的心理健康普查中,老师发现她有明显的情绪问题,还有自伤行为。所以提示她的家长关注,建议父母及时带孩子看心理医生,做一下专业鉴别。
小米的妈妈非常焦虑,担心孩子身心健康的同时,自己也很痛苦,于是向心理老师求助。妈妈几乎是独自带大女儿的,因为爸爸是军人,夫妻二人常年两地分居。妈妈对孩子的要求很严格,孩子从小比较乖巧,学习和其他表现都很好,但从升入小学高年级之后逐渐开始不听话,后来越来越逆反。
小米升入初中之前爸爸转业回来了,加入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管之中,家庭矛盾逐渐尖锐,孩子身上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小米不仅嫌妈妈太唠叨,总把自己当小孩子一样,而且和爸爸之间的冲突也更加激烈,爸爸说话的时候小米根本不听,更别说执行了。
爸爸的脾气很急躁,与多年的军旅生涯密切相关,看到孩子身上有什么缺点一定要指出来,而且要求孩子立刻改正。小米的性格跟爸爸很像,激烈反抗爸爸的“暴政”,父女俩经常闹得不可开交,妈妈也毫无办法。
妈妈虽然经常数落孩子,但看到爸爸对孩子吹毛求疵,方法又简单粗暴后,心里也很不满。于是,妈妈会指责爸爸太严苛,爸爸则责怪妈妈太娇宠,没有把孩子带好。妈妈非常委屈,进而愤怒,导致夫妻之间关系也紧张。
这个家庭的互动模式以交互冲突、相互指责为主要特点,夫妻、父女、母女之间都有矛盾。父母双方和孩子的关系都不好,爸爸和妈妈有冲突的时候,孩子会和妈妈形成统一战线。对于爸爸的管教,无论对错小米都拒不接受,平日里也不理睬爸爸。混战状态的家庭生活,让表面倔强、内心脆弱的小米不堪忍受,一个人待着的时候经常哭,时不时还会自残。
小米父母的性格都偏急躁,孩子的脾气有过之而无不及。孩子在青春期初期的冲突和叛逆,遇到来自家庭的重重压力,很容易使自己因“腹背受敌”而出现心理问题,也很可能因为内心成长的矛盾和外界干扰因素相互叠加,引发严重的自我伤害行为。
小米认为爸爸没有管教自己的资格,是因为自己从小身边只有妈妈,跟单亲的孩子没什么差别,受到委屈的时候从来没有爸爸保护。妈妈认为女儿的看法有道理,爸爸早年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职责,孩子当然不愿意听他的话。但爸爸常年服役在外,无暇顾及家庭,心里也很难受,他认为母女俩都不理解他,也不尊重他。除了孩子要见心理医生,这个家庭更需要接受家庭心理治疗。
小米的问题中有一个关键点,非常值得父母思考,就是孩子坚决认为“爸爸从来没有照顾过我,凭什么管我”。爸爸说小米是给自己的浑不讲理、没出息找借口,他认为父母教育孩子是天经地义,父母这个“资格证”是天生注定的,无法更改。
“父母资格证”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很多亲子冲突严重的家庭中,孩子首先抵抗的是父母本人,而非他们讲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家庭教育是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如何才能一直持有“父母资格证”呢?结合小米的故事,可以找到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反思。

缺席孩子的早期成长,很可能丢失“父母资格证”
我在给学生做心理辅导的时候,类似小米这种看法的孩子并不少见。孩子反抗父母的教育并非认为他们管得不对,而是父母已经失去教育自己的“资格”,因为在自己需要父母的时候,他们并不在身边。
很多人认为孩子在小的时候,只要有人照顾生活起居,确保他们安全健康就可以了;孩子那么小,什么也不懂,谁在照顾他们不会有差别。但很早以前的心理学研究告诉人们,事实并非如此,孩子在出生后的几年由父母亲自照顾,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而言非常重要。其中,关于“依恋”的研究,影响非常广泛。
有关 “依恋”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母婴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对依恋的常见定义是“婴儿和其照顾者 (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其实“依恋”这种感情不仅产生于孩子与母亲之间,在孩子与父亲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也同样存在,是亲子之间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
小米的爸爸说是妈妈影响了孩子,军人职业的原因,孩子3岁前他只回家过一次,导致女儿在小时候不认识他。但孩子小时候不记事,哪里知道这些往事,都是妈妈后来告诉小米的。孩子便以此为借口拒绝爸爸的管教。
我们要明白,孩子越小,越要通过父母的抚养和陪伴满足其安全感,这是他们基本的心理需要,也是生存需要。父母们司空见惯的“带孩子”,对于孩子而言是生命的全部。所以,一个人与抚养自己长大的人之间,会产生强大的生命联结。
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如果没有亲自抚养孩子长大,那么在孩子之后的人生道路中,能够参与其中的程度或多或少都会降低。父母因为各种原因,在孩子小时候无暇顾及他们,“父母资格证”已经缺失。等孩子长大了,父母有空闲了,再想来管教,孩子通常就会抵触,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会“听”是“父母资格证”的首要考核项目
父母责怪孩子不听话,根本原因常常是自己很少听孩子说话,倾听应该是相互的。有没有耐心听孩子讲话,对孩子来说,传递出的感情通常是“我是否在乎你”。所以,父母认真听孩子说话,尤其是听到孩子内心世界的真实声音,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爱你,所以我会认真听你说话。”
真正的倾听,是指在接纳的基础上积极地听、认真地听、关注地听,并在听的时候适度参与。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是步,倾听是这个环节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技术。实际生活中,倾听还代表着谈话双方对彼此的认可和尊重,是一种良好的情感联结方式。
父母认真听孩子讲话,能够准确了解他们的幼小心灵里到底装载着什么,并且可以让孩子真切感受到父母的关注与关爱。年纪小的孩子肯听父母讲话,是对父母的依赖,是无条件的信任。逐渐成长和成熟的孩子肯听父母教诲,既是认可与尊重,更包含亲密的情感。
孩子长大之后不听话,有时是在质疑父母的管教“资格”。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身心发展迅速,无论是认知水平还是行动力都会急剧增长。不再是“小毛头”的他们,已经有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的看法,更需要成年人的认可和尊重。
虽然孩子们的心理成熟水平迅速提升,但社会经验不足,知识广度与深度也相对有限,容易冲动。这种时候,家长的管理和教育就非常有必要。孩子慢慢长大,对父母的管教逐渐有能力做出正确判断,然而在和父母相处的过程中,反倒更容易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就是 “虽然你说的对,但是因为我觉得你不爱我,所以我不想听,更不愿意做”。
所以说,父母唯有不断积累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资本”,才能一直有效参与他们的成长过程。

健康的亲情联结是“父母资格证”的核心部分
心理学认为,依恋是人类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形成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它不仅提高了婴儿生存的可能性,还建构了孩子终生适应的特点,健康的依恋关系可以促进孩子的生存能力与生活适应性向良好的方向发展。这种宝贵的亲子联结,不单是在孩子生命之初的几年里非常需要,还需要贯穿其整个成长过程。这一过程中,只不过是亲子之间的情感表达和感知方式在不断改变而已。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家庭所构成的是孩子重要的依恋行为系统。在与父母相处的漫长过程中,孩子需要不断确认的是:
“爸爸妈妈在我的附近吗?”
“他(她)接受我吗?”
“他(她)关注我吗?”
“他(她)对我满意吗?”
“他(她)喜欢我吗?”
如果孩子确认“是”,就会充分感到被父母所爱,并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亲子之间会形成一种健康的亲情联结,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有益。如果孩子难以确定和父母的情感联结,就会感到迷茫,然后不停地探寻答案。如果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不稳固,孩子的表现就会不稳定,有时候很听话,有时候也很逆反。
如果青春期的孩子确定父母不喜欢自己,就会体验到很多无助感,继而出现失望、担心、抑郁、焦虑,甚至愤怒等感受和情绪,要么以与父母发生冲突的方式表达,要么因为精疲力竭而选择逃避或放弃。这两种情况,都很可能引发孩子在青春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小米的爸爸和女儿之间的情感联结极为欠缺,所以爸爸在回归家庭后必须注意和孩子相处的方法。孩子刚刚入青春期,内心冲突开始变得强烈,面对爸爸简单粗暴的管教方式会更加反感,自然就会出现更加激烈的反抗。
无论与多大的孩子相处,父母都要首先满足他们内心的亲情需求。如果父母可以做到对孩子的管教态度是对事不对人,无论孩子表现如何都对他们不离不弃,就能让孩子确定亲情的可信与可靠。
父母不能单方面强调教育孩子的理由,无论这理由多么充分,只要没有满足孩子的心理成长需要,那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都会弱化,甚至在孩子心中丧失管教孩子的资格。强调“因为我是你妈妈或者我是你爸爸,所以就能管你”,不但于事无补,还会增加新的问题。

精神滋养可以补偿丢失的“父母资格证”
很多父母是因为客观原因无法陪伴孩子长大,并不是不爱孩子,也不是逃避养育责任。大人们可以理解,但孩子们不行,所以父母要尽可能想出一些补偿和补救的办法。
所谓补偿,父母要注意千万不能简单敷衍,尤其不要采用过度使用物质满足的方法。长期在外工作的父母很容易以给孩子买各种礼物来代替亏欠的陪伴,这种补偿往往补的是父母的歉疚,而对孩子而言,过多的物质满足不但不能代替父母的爱,相反还不利于良好生活习惯与品性特征的形成。
真正能够起到补偿作用的是父母带给孩子的,可以跨越空间与时间的精神上的滋养。人与人之间好的情感联结,是沟通和交流,比如定期给孩子写信、打电话、视频聊天等。这些都属于精神滋养。
很多人认同生活需要仪式感,这对于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结也是意义非凡的。父母虽然不能经常见到孩子,但是在对孩子来说重要的时刻要尽可能回到孩子身边,比如孩子过生日、参加重要演出或者比赛、他们各学段的毕业典礼等。父母对孩子的爱只要以适宜的方式表达,就能实现虽然远在“天涯”却宛若近在“咫尺”的陪伴效果。
父母中的一方甚至双方都不能陪伴孩子长大,陪伴的一方或者代为抚养的长辈,一定要帮助孩子正确地理解和接纳。比如为了生计或者职业需要,很多父母要和孩子分隔两地,父母自身也很无奈,也会痛苦。像小米的爸爸,不能照顾妻女是他的终身遗憾,只不过可能因为身为军人或者某些自身的性格特点,让他难以直接表达。
长久以来,家庭之中只有母女互动,爸爸回来之后家庭结构必然会变得复杂,没能做好相应的调整,是孩子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小米的爸爸应该做的,是向小米的妈妈充分了解孩子的喜好、性格和成长过程,尽力找到与孩子的共同话题,尽力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去,再对孩子进行管教和正确引导。小米的妈妈需要做的,是成为父女之间的桥梁,让爸爸更多地了解女儿,改变爸爸简单的教育方式,也让孩子更好地理解父亲的为国奉献,帮助父女打造正向、积极和温暖的亲子关系。
父母双方在教育和引导孩子的时候是同盟,绝非对手。家庭生活之中,情往往在理之前,唯有亲情紧密,父母的引导和教育才会得到孩子的积极回应。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权并不是无条件的,所谓的“父母资格证”,其实就是父母为孩子提供健康的家庭结构和积极的亲情联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