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

《长城画传》以“画传”的体裁为长城这位传主塑像;以兼具历史感与现代感的设计理念,通过多彩的页面、丰富的元素、精巧的图文编排为传主着彩。全书以联通千年、纵横古今、融汇人文与科技的笔墨描绘长城这座巧夺天工的建筑巨构;以长城安天下、绘河山、兴工程、战与守、连内外、古今观、新生七个章节体现中华民族坚韧刚毅、勇敢睿智的品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开拓创新的精神。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列入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专项规划。


【内容简介】

《长城画传》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面铺开的大背景下编纂出版,以广阔的大历史视野,服务于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画文相融的形式展现中国精神、中国气魄,讲述与长城相关的历史故事;精心提炼长城的历史价值,深度挖掘长城精神内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该书立足于充分展现中国人民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有利于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互鉴,增进互信;有助于长城相关文艺创作的提升,打造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文艺品牌;切实加强长城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促进长城作为中华文化传播的符号和载体,讲好中国故事;切实提高广大长城文物工作者,特别是社会大众保护长城的素质,提高文物保护的觉性。


【作者简介】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设置的专门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组织委员学习宣传党和国家文化艺术文史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就文化艺术文史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意见、建议和提案,团结和联系文化艺术文史界委员反映社情民意。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直属的文化遗产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主要开展国家文化遗产资源的调查、登录工作;承担文化遗产科学的基础研究、专项研究,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应用技术研究,推广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承担国家重要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维修及展示方案设计;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科学技术的国际合作、学术交流和教育培训工作等。

刘曙光(执行主编):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1982年1月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1986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秦汉史)。曾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目录】

绪 言  长城筑国魂

章  长城安天下

长城时代的孕育和开启 013

修建长城的政治考量和经济成本、社会成本 025

历代长城和北方民族 037

冷兵器时代的战略武器 063

长城与现代国家安全 071

长城内外是故乡 077

第二章  长城绘河山

山海关外的长城 085

收缩的华北防线 095

河套争夺 107

河西重镇 119

青海的长城 133

西域烽烟直 143

第三章  长城兴工程

因地制宜的长城建造原则 159

与水共生的长城 171

《蓟镇图》与长城规划 181

长城的工程管理智慧 189

穿越长城的百年铁路 203

当代的长城保护修缮 211

第四章  长城战与守

历代长城烽火“密码” 233

明长城的新型堡垒 247

长城武器大观 257

长城守军的边关生活 269

长城古疆场 283

血肉筑长城 295

第五章  长城连内外

皇帝的国书 307

北守长城的南方精锐 321

到长城的另一边去 327

长城内外的经贸交流 339

长城与丝绸之路 357

第六章  长城古今观

长城内外的秩序与认同 367

孟姜女的前世今生 381

信仰的长城 391

长城与大一统的华夏政治格局 403

明清朝鲜士人眼中的长城 413

西方世界看长城 423

长城的文化价值 445

长城的精神力量 457

第七章  长城的新生

再看长城遗产 469

长城保护之路 479

长城守护者 491

长城大舞台 501

长城为家 509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521

延伸阅读 534


【免费在线读】

战争是长城故事的主题之一。中国古人在长城战守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对其加以改进完善,建立起高效的烽火预警体系和设计精妙、功能强大的防御设施。一次次血雨腥风之后,除了胜败记录,更有兵法战阵和精良的武备传世。长城防御的关键不唯金城汤池,更在于人。长城守军不只是一个群体概念,更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他们在战场拼杀一往无前,也深入敌后,活跃在第二条战线。他们为国而战,也守护着家园和亲人,有着人的情感。长城以智慧砌就,更以意志筑成。长城的深沟高垒配合着古代中原的勇士,挡住来犯的铁蹄,发挥强大的战术效能。20世纪,长城凝聚起亿万人民,激励他们前赴后继,英勇抵抗侵略者,迸发无穷的精神力量。

历代长城烽火“密码”

烽火燃放制度起源于先秦时代,又经过历代不断改进,信号更加多样,管理日益严密,确保了警讯传递的安全、准确和高效。

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到则举烽火,诸侯悉至。

——《史记·周本纪》

昼则举烽,夜则举火。

——《墨子·号令篇》

昼日燃烽,以望火烟,夜举燧以望火光也。

——《史记正义》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镐京。

周幽王的妃子褒姒美如天仙,的缺点是从来不笑。为了让她笑,周幽王绞尽了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周朝曾建立很多烽火台,并与诸侯约定,一旦敌寇来袭便点燃烽火、敲响战鼓,诸侯见到信号就率军前来救援。

这一天,周幽王命人点燃了烽火。诸侯的勤王大军纷纷召集军队向王畿赶来。幽王带着他的妃子登上城头,只见狼烟滚滚,旌旗猎猎,战鼓声声入耳,喊杀声响彻云天。褒姒见状大笑不止。幽王见到了妃子的笑容,却失信于诸侯。终于,在周幽王十一年(前771)的一天,西北方的犬戎向周朝发起进攻。幽王赶忙命人点燃烽火,然而这一次,再也没有援军前来……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普通人都会记住这是一个现实版的“狼来了”,而对于长城研究者而言,故事里的两个元素却更加重要,它们就是烽燧和大鼓。

烽火台古称“烽燧”,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发明。

尽管考古和古文字学者通过对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的研究,认为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纯属子虚乌有,但司马迁将这个故事写入《史记》,表明用烽火传递军情在汉代已经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它能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让远在千里之外的警讯一朝一夕就能摆到君王的案前,大大减小中原步兵在对抗草原骑兵的战斗中的速度劣势,在时间即生命的疆场占得先机。

凡烽火,一昼夜须行二千里。

——〔北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唐兵部烽式》

凡遇敌马所向之处,该墎举烽,左右分传,计蓟镇边墙,延袤曲折二千余里,不过三个时辰可遍。

——〔明〕戚继光《练兵实纪·卷六》

然而对于军事行动而言,只是知道敌人来或没来,意义并不大。军事统帅还需要知道敌人的数量规模、进攻方向等信息,才能作出有针对性的部署。要准确传递如此复杂的信息,仅仅把火点燃是不够的。古人于是巧妙地设计了一套可以表达复杂信息的烽火“密码”。我们首先来看“烽燧”二字本身的含义,烽就是烟,燧就是火。白天火光不明,就燃放浓烟,为了增加烟的浓度,古人还会在燃料中添加狼粪和硝石。这就是烽火又被称为“狼烟”的原因。

饮马长城窟行(节选)

〔唐〕李世民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除了区分昼夜的信号形式,古人还会使用其他的信号手段加以配合。比如“烽火戏诸侯”故事中的大鼓。通过鼓声节奏的变化,可以表达千百种不同的含义,掌握了这套“语言”,守长城的士兵就可以像打灯语那样进行远距离对话了。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