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一本以独特角度讲述长征的通俗读物】
本书以长征文物为载体,串联长征的重要阶段和节点,写法突破历史的一般呈现方式,文笔质朴感人,以讲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在鲜活而有温度的故事中传导知识,感动人,教育人。


【一本以革命文物弘扬长征精神的生动教材】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本书是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加强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中国国家博物馆权威专家讲述】
本书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编著,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红色基因库之一,中国国家博物馆一直致力于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致力于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本书是其集合馆内党史、长征史、革命文物研究等领域多位权威专家的智慧结晶。


【不遗漏任何一支参与长征的队伍】
中国国家博物馆邀请军史专家、长征研究专家,系统梳理长征历史和路线,按图索骥,对长征文物进行系统梳理,确保与长征相关的每一支部队都有文物被列入,都有历史被追忆、缅怀。


【精美文物图片,全彩图文呈现】
本书精选长征时期有代表性的珍贵文物,如红军送给黎平向导的手提风雨灯、红军强渡乌江时使用的棕绳、红军一渡赤水时遗留在战场上的手榴弹、红军发布的民族政策布告、中央红军在战斗中缴获的理发推子、高秀英过雪山穿的防滑钉鞋、陈毅亲自誊写并修改的《游击战争纪实》手稿等,并配以高清精美图片,四色全彩印刷,立体式营造历史现场感。


【“中国美的书”设计师倾心设计】
本书打破主题出版图书设计的常规做法,邀请获得“中国美的书”殊荣的一流设计师操刀打磨整体设计,为长征文物及整本书打造独特的呈现形式,封面、辑封、目录等设计均独具匠心,给人以舒朗、悦目的感觉。


【内容简介】

《红色文物中的长征》是一部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创作,以红色文物呈现长征历史的全媒体通俗读物。全书精选长征不同阶段数十件有代表性的珍贵文物,以历史叙事结合文物阐释的方式,以时间为线索,以文物为载体,一一讲述文物背后的动人故事,还原文物的历史环境和背景,通过一件件“活起来”的红色文物,以点带面,串联起惊天动地的长征壮丽史诗。值得一提的是,本书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梳理出参与长征各个部队的行军路线和重大节点,包括中央红军正式长征前北上的红七军团和西征的红六军团及留在根据地打游击的部队,并配以相应文物。本书见物、见人、见事、见史,内容真实饱满,图文生动,是一部有温度、可触摸、可收藏的长征读物。


【作者简介】

本书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创作,参与撰稿人员如下:
江琳,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从事展览策划、近现代史和近现代文物研究。参与“复兴之路”“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等30余个展览策划。著有《从“文物保护”到“文化保护”:近代中国文物保护的制度与实践研究(1840-1949)》等,编撰《穿越百年中国梦》《文物中的红色基因》《红军长征文物100个故事》等20余册图书。
王海蛟,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从事陈列展览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面的工作。参与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馆藏文物展”等20余个展览的设计工作和《红色文物中党的成长史》《红军长征文物100个故事》等10余册图书的编撰。
王希,中国国家博物馆中级馆员,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曾参与策划“月球样品001号•见证中华飞天梦”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 “无声诗里颂千秋——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主题展”等多个重大主题类展览项目。参与《文物中的红色基因》丛书编写工作。


【媒体评论】

•中国国家博物馆权威专家撰写,数十件馆藏珍贵文物,讲述有血有肉的长征细节


•以文物为引,解读长征重要事件和节点,点面结合图文并茂,生动再现长征历史


•全媒体长征读物,本书配套音频、长征纪录片、长征有声剧等众多延伸资料,帮助读者全方位了解长征历史


【目录】

? 目录
根据地风云骤变
——为粉碎第五次“围剿”印发的紧急动员令 / 001
吹响抗日的号角
——《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 / 011
漫漫西征路
——红六军团途经贵州石阡县打土豪时分给群众的毯子 / 021
长征去留话别离
——何叔衡送给林伯渠的毛衣 / 031
“娃娃军”的远征
——红二十五军吴焕先送给战士的毛毯 / 041
生死存亡战湘江
——红军为抢渡湘江绘制的《灌兴全之间路线图》 / 051
翻越险峻的大山
——陆定一撰写的《老山界》 / 061
那盏带来希望的“明灯”
——红军送给黎平向导的手提风雨灯 / 069
“水马”飞渡战乌江
——红军强渡乌江时使用的棕绳 / 079
关键抉择开新局
——在遵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 / 087
赤水河畔出奇兵
——红军一渡赤水时遗留在战场上的手榴弹 / 097
而今迈步从头越
——娄山关战斗中缴获的皮背包 / 105
惜别川陕赴征程
——红四方面军长征前留下的布币 / 115
保卫湘鄂川黔根据地
——红二、六军团在陈家河战斗中缴获的勃朗宁手枪和子弹 / 123
彝海结盟民族情
——红军发布的民族政策布告 / 133
大渡河边传捷报
——红一军团出版的《战士》报 / 143
奇绝惊险夺泸定
——泸定桥上的铁索链 / 151
翻越座雪山
——黄镇绘《西行漫画》 / 161
红十军团北上抗日
——方志敏撰写的《可爱的中国》《清贫》手稿 / 171
红四方面军南下
——《绥崇丹懋天芦战役山地河川及隘路攻击之注意》手稿 / 181
为了那的红色落脚点
——刘志丹在陕北征战时使用过的马鞍和马镫 / 191
夺取天险腊子口
——中央红军在战斗中缴获的理发推子 / 199
中国革命大本营的奠基礼
——红一方面军在直罗镇战役中缴获的手枪 / 209
吹响全民族抗战的号角
——瓦窑堡会议通过的《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 / 219
红四方面军的雪山路
——高秀英过雪山穿的防滑钉鞋 / 229
游击战争“好儿郎”
——陈毅亲自誊写并修改的《游击战争纪实》手稿 / 239
红二、六军团北上
——盘县群众用桥栏杆做成的担架 / 249
艰难草地行
——红二方面军张子意写的长征日记 / 259
三军大会师
——中共中央为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发出的贺电 / 269
红星照耀中国
——***接受斯诺采访时戴过的八角帽 / 279


【免费在线读】

生死存亡战湘江
——红军为抢渡湘江绘制的《灌兴全之间路线图》

引言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实行战略转移。经过艰苦转战,中央红军连续突破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准备渡过湘江,北上湘西。蒋介石调集近30万国民党军,妄图倚仗兵力和装备上的优势,将中央红军“歼灭于湘江、漓水以东地区”。中央红军视死如归、英勇无畏,与优势之敌苦战几个昼夜,以巨大牺牲撕开了敌人重兵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赢得了战略上的胜利。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之战,是决定长征前途的命运之战,为之后遵义会议的召开、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1934年11月28日,中国工农红军红星司令部为抢渡湘江,手绘了一幅《灌兴全之间路线图》。该图纵41.5厘米,横43.5厘米,由两张纸拼接而成。图右上部写有“灌兴全之间线路图”,图左侧居中位置标有“红星司令部制 十一月廿八日”。虽然发黄的纸张上已布满污迹、水渍,但细看仍可分辨出大部分标示。路线图中密密麻麻标绘出灌阳、兴安、全州三个地区以及中央红军途经的多个军事要地周边高地、水系和若干个地名,各地间以不同的线段连接以区分道路类型,并详细注明距离、海拔等军用数据,甚为复杂。
图左侧居中位置标注此图的绘制机关为“红星司令部”,这是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前为该机关确定的代号。当时,为便于随军行动,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革军委机关和直属单位被编为两个军委纵队。纵队代号为“红星”,由红军总部和干部团组成,叶剑英为司令员(入黔后由刘伯承兼任),博古、李德、周恩来、朱德等随该纵队行动;第二纵队代号为“红章”,由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中央机关、后勤部队、卫生部门、总工会、青年团等组成,罗迈(李维汉)为司令员,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随该纵队行动;而红军的各个军团都以省会名称为代号。由此可知,该路线图是由当时的军委纵队司令部绘制的。
图的右侧部分,是永安关、雷口关及周边区域,这是中革军委正式决定向湘江进军后红军主力于1934年11月26日到达的湘桂边境处的军事要地。图的中间位置,是11月27日军委纵队到达的文市、桂岩一带,周边地名、地势和相关数据为密集详尽。图的左侧部分,是11月28日红军突破灌阳、兴安、全州三地间的行军路线以及从全州至兴安段的湘江水域,主要标明了古岭头、新圩、石塘圩等重要交通枢纽。此时,蒋介石已调集重兵封锁沿江渡口,从三面收紧包围圈,全力对红军主力进行围堵。28日,红星司令部在红军生死存亡之际,临时绘制出了这幅错综复杂的路线图,以制定抢渡湘江的行军路线和部署作战方案,可见此图的重要性。
这幅路线图是原冶金工业部鄂西矿务局局长周永柏在1955年出差路过遵义时偶然得到的,后进行了裱褙修补处理。历经辗转,于1959年3月由遵义会议纪念馆拨交给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和展示。
凝视这件历经近90年岁月沧桑的湘江战役珍贵实物,我们不由得回想起那段悲壮的历史,红军血战湘江的场景似乎又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1934年10月10日,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第二纵队,分别由江西省瑞金县(今瑞金市)的田心、梅坑地区出发,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在博古、李德的指挥下,中央红军以两个军团在左、两个军团在右、军委两个纵队居中、一个军团在后的甬道式部署西进。几个主力兵团主要起保卫军委两个纵队的作用,军委纵队携带大批物资,运输队伍抬着“坛坛罐罐”,拥挤在崇山峻岭的羊肠小道上,行动十分迟缓,严重影响了红军的机动能力,极大削弱了红军的战斗力。
为阻止中央红军向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国民党军在赣南、湘粤边、湘东南、湘桂边构筑起四道封锁线,调集重兵围追堵截。中央红军经过艰苦转战,先后在安远、信丰间,汝城、城口间,郴县、宜章间连续突破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于1934年11月下旬到达湘桂边境,准备渡过湘江,北上湘西。
湘江是湖南省的水系,它与桂黄公路平行,由南向北穿越广西北部的兴安、全州两县进入湖南省境内,横在红军西进之路上。湘江的东面,是与湘南道县接连的灌阳县,兴安、全州、灌阳是今广西东北部桂林市的下辖县,三点连线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地带,湘江上游流经三县之间。
在中央红军通过第三道封锁线时,蒋介石已判明红军西进的战略意图。他从北平飞到南昌指挥,于11月12日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将原“围剿”中央苏区西路军和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薛岳、周浑元两部共16个师77个团,编为五路“追剿”军;令粤军陈济棠部4个师北进粤湘桂边进行截击,阻止红军南下;令桂军第四集团军总司令李宗仁、副总司令白崇禧以5个师控制灌阳、兴安、全州至黄沙河一线;令贵州省“剿共”总指挥王家烈派有力部队到湘黔边堵截。蒋介石以重兵在湘江以东布置了一个“铁三角”,打算自东向西收缩,逼迫中央红军在湘江东岸进行决战,妄图倚仗兵力和装备上的优势,歼灭红军于“湘漓两水以东地区”。
蒋介石总共调动了国民党军26个师近30万人的兵力围堵中央红军,但各路军阀之间矛盾重重、貌合神离。比如,桂军高级军事会议就决定:既要反共,又要防蒋;只能追击,不能堵击。如果红军过境势不可免,就将部队摆于南侧,给红军让出桂北一条路,但决不能让红军进入广西腹地。待红军通过时,可相机实施侧击和追击,既可促使红军快走,又不会遭到红军主力回头打击,还能应付蒋介石,是保存实力和地盘的妙计。各路军阀间的钩心斗角为红军突破第四道封锁线创造了有利条件。
11月22日,红一军团攻占道县时,驻守全州的桂军李宗仁部已将原在全州、兴安、灌阳布防的第十五军南撤至恭城,仅在全州保留了两个营,在兴安和灌阳各保留了一个团。至此,从全州至兴安60公里的湘江无兵防守,湘江防线完全向红军敞开。然而,由于博古、李德等人不了解敌情变化,未能利用桂军撤防的有利时机,中央红军仍背着辎重,按部就班地行进。
11月25日,中央红军从道县和水口间渡过潇水。中共中央、红军总政治部发出了“关于野战军进行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战役渡过湘江的政治命令”,中革军委正式决定分四路纵队进入广西,向湘江流域进军,突破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26日,红军主力从永安关和雷口关进入广西,形成红一军团为右翼、红三军团为左翼的态势向湘江挺进。27日,红一军团前锋红二师占领从屏山渡至界首的湘江所有渡河点,遂在脚山铺一带占领阵地。红三军团前锋红四师占领界首以南的光华铺,红五师占领新圩和马渡桥。27日夜,红一、红三军团大部已渡过湘江,留核心部队在湘江东岸待渡,形成全军从永安关、雷口关直达湘江的态势。这时,军委纵队已到达文市、桂岩一带。如能下决心轻装疾进,一天即可到达渡口,可以较小的损失渡过湘江。但是,辎重压身的军委纵队行动异常迟缓。不久,国民党湘军刘建绪部四个师南下,抢先进占全州,填补桂军南撤的防御空档,红军错失绝佳的渡江良机。
蒋介石从刘建绪的报告中得知湘江无兵防守的情况后大为震怒,于11月28日电令桂、湘两军按原定计划,对红军已过河的先头部队进行夹击,对未过河部队进行堵击。与此同时,蒋介石嫡系“追剿”军也尾追红军而来。蒋、桂、湘三军正形成南北两方、一头一尾的夹击态势,全力收紧包围圈。红军如不能迅速渡江,一场恶战将不可避免。
28日,红军总司令朱德发出战斗命令:“自二十八日起至三十日止全部渡过湘水,并坚决击溃敌人各方的进攻。”红三军团红五师红十四、十五团和临时配属的军委炮兵营,奉命到新圩附近阻击桂军第四十四师,任务是“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坚持三天至四天”,以掩护军委两个纵队过江。红五师凭借有利地形,奋勇抗击。29日,桂军援军以飞机支援,战斗更加激烈。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红军战士与桂军展开白刃战,坚持奋战三昼夜,直至30日下午4时才接到军委两个纵队已渡过湘江的电报。红五师新圩阻击任务完成,但也付出巨大牺牲,包括团、营、连干部多人在内,全师伤亡2000余人。
29日,为阻击由全州、灌阳出击的敌人,保证后续部队顺利渡江,红三军团红四师红十团在界首以南的光华铺与桂军打响阻击战。光华铺距界首只有几里路,是一片宽广的开阔地,对红军防守十分不利。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把指挥部设在湘江西岸离界首渡口仅有几百米的一座祠堂里,将士们与数倍于己的敌军展开拉锯战,敌我双方都没有工事依托,完全是面对面厮杀。30日上午,军委纵队开始从界首渡江;黄昏,军委第二纵队开始过江。敌军沿湘江两岸向界首逼近,为确保军委纵队安全过江,彭德怀集中所有兵力发动反攻。经过一夜苦战,敌我双方形成对峙。至12月1日,红四师光华铺阻击任务完成,但自己也损失近半。
30日,红一军团红一、二师在脚山铺对南下的湘军三个师进行阻击战。脚山铺北距全州15余公里,南离界首25余公里,是进入渡口的咽喉要地。在脚山铺两侧的山头上,红一、二师与湘军展开争夺战。敌军攻势越来越猛,派出十余架飞机轰炸,甚至还使用了燃烧弹,一时间,脚山铺每个小山岭都燃起烈火,炮火和炸弹把红军的工事全部摧毁,米花山、美女梳头岭、尖峰岭相继失守。为避免被包围,红一军团于当晚主动退守珠兰铺、白沙至夏壁田、水头的第二道阻击线。
新圩、光华铺、脚山铺阻击战中,红一、红三军团主力以巨大代价保住了向湘江前进的通道,使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及直属机关顺利渡过湘江。12月1日,除军委两个纵队已渡江外,全军十二个师中只有四个师渡江,其余八个师均未渡江。为掩护后续部队继续渡江,红一军团在脚山铺十余公里长的第二道阻击线上与湘军进行激烈战斗;红三军团红六师红十八团在新圩红树脚、红四师在光华铺一带与桂军展开殊死战斗。当天中午,红军主力渡过湘江,向西延地区前进,而红三军团红六师红十八团和红五军团红三十四师则被阻断在湘江东岸,遭到敌人伏击、围攻,终全军覆没。
红十八团是后卫部队,其主要任务是掩护红八军团渡江。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战士们与桂军三个师进行了两昼夜的激战,完成了掩护红八军团大部渡江的任务,但在由新圩向湘江的撤退过程中,被桂军分割包围,终在陈家背一带弹尽粮绝,大部壮烈牺牲。
红三十四师是全军总后卫部队,负责掩护两个军委纵队及红军主力渡江。在红军主力渡过湘江后,红三十四师深陷重围,师长陈树湘在战斗中腹部中弹被俘。他乘敌不备,用手伸进腹部伤口处绞断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他牺牲后,敌人残忍割下他的头颅,挂在他家乡长沙县小吴门的城墙上。
湘江一战,红军将士视死如归、英勇无畏,与优势之敌苦战几个昼夜,以巨大牺牲撕开了敌人重兵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是红军在长征途中战斗为激烈、损失为惨重的战役,加上突破前三道封锁线时的减员损失,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这场战役引发了中央领导人和广大红军将士对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军事路线和军事指挥的深刻反思。血的事实逐步使大家认识到,只有改变“左”倾错误,红军才能取得主动,长征才能取得胜利。
至今,在桂北地区仍然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战场上将士们浴血奋战、英勇捐躯的景象依然浮现在眼前,他们用生命和热血铸就了历史的丰碑,他们无坚不摧的英雄气概、无比坚定的革命理想将被世世代代继承和弘扬。
2021年4月25日,正在广西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前往位于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向湘江战役红军烈士敬献花篮,并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的壮烈一战,是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红军将士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靠的是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为什么中国革命能成功?奥秘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在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这样才能不断取得奇迹般的胜利。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