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我们常常说,选择比努力还要重要。尤其在择业这件事情上,一个选择,直接影响你或你的孩子成年后20%~60%时间里的生命质量。所以,面对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你可能常常犹豫:我适合做这个职业吗?我的能力和它匹配吗?它真的像我想象的那么好吗?这个职业到底有没有前途?

这本书,就为你提供了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

书中用六个部分解决你所有的困惑

部分 行业地图

带你俯瞰教师这一职业有什么特点

第二至四部分 从新手到高手

带你预演完整的职业进阶之路

帮你看清挑战和成长分别是什么

第五部分 行业大神

带你领略教师职业的风景

第六部分 行业清单

给你梳理行业历史、术语和学习资料

让你求职能够脱颖而出

翻开《我能做教师吗》,你会看到:

教师上完课就没事儿了,一定很清闲吧?

不,除了上课,教师还要备课、处理作业、进行教学反思、

组织学生活动、参加教学培训……工作强度非常大。

教师只负责把书教好就行了?

不,除了教书,还要育人。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

教师年年教的都一样,没有挑战性?

不,面对的学生不一样,教育环境不一样,教法也天差地别。

教师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


【作者简介】

编著者:

吕志超 南京大学文学硕士,得到图书专职作者。曾任CCTV1《等着我》、CCTV10《国宝档案》、腾讯视频《一本好书》编导,优酷视频《隐秘的细节》主编。

受访教师:

闫存林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从教33 年,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报》2013 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现任北京十一学校语文学科主任、高中部语文教师。

华应龙 执教中小学数学38 年,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首批正高级教师,首批“ 首都基础教育名家 ”“, 化错教育 ”创始人。荣获首届“ 明远教育奖”。现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

叶德元 从教18 年,全国模范教师,2015“ 美教师”,成都市特级教师,成都市十佳班主任。现任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历史教师、班主任。

罗滨 在中学教学一线工作18 年,在教研部门工作12 年。正高级教师,化学特级教师。现任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前言】

序言

刘慈欣在科幻小说《乡村教师》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群拥有更高等文明的外星人入侵地球。他们发现,人类这种“低等生物”无法通过记忆遗传把知识传递给下一代。在他们看来,如果两代人之间无法通过记忆遗传的方式进行知识的积累和传递,就不可能产生文明的进化。

然而,地球上发达的人类文明却令他们吃惊不已,因为地球上有一类个体,分布于人类种群的各个角落,以声音这种比较原始的方式传递知识,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这类个体的名字叫“教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世界上古老的职业之一,它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世界上很多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孔子等,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身份——教师。他们孜孜不倦地教授学生,使伟大的思想得以延续。孔子弟子三千,他秉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使儒家思想得以流传至今;苏格拉底与其弟子柏拉图、再传弟子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他们通过广收学生、启迪智慧,使西方哲学思想得以传承。

直到今天,教师在为社会培养人才方面都起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北京十一学校曾对大量成功人士做过一项跟踪研究,结果表明,大凡“飞得高、走得远”的人,在中小学阶段必有一位影响他成长的老师。这就意味着,教师在人格和精神方面对学生的影响,远比传授具体的知识重要得多。现在,教师不应再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教书匠”,而应该定义为一个“教育者”。

以上所说的,是教师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的意义。对于个人来说,教师这个职业意味着什么呢?

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职业,你可能每天都需要花费十几个小时在工作上。

这是一个无法让你变得富有的职业,和很多行业相比,这是一个“清水衙门”,选择这个职业,意味着从此和巨额财富无缘。

这是一个与孩子打交道的职业,与涉世未深的孩子们相处,你需要有充足的耐心和责任感。

这又是一个充满幸福感的职业,这种幸福感并不是来自外在的功名利禄,而来自你看到孩子成长时发自内心的喜悦。

成为一名教师后,你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有万里挑一的天才少年,有看似冥顽不灵的“问题学生”;有勤奋好学的听话孩子,有特立独行的叛逆少年……从他们身上,你可以看到社会的未来与希望,也能够体会到自己肩负的责任。

在“前途丛书”的众多职业里,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格外感兴趣,因为我曾经就拥有过一位好老师,他帮我找到了一生热爱的东西。

2006年,我遇到了烟台二中的语文老师宋一平。当时很多语文老师都把课文当作考试中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的材料,按照考试的思路来分析课文,但宋老师更愿意给学生讲课文本身的美。讲《鸿门宴》,他要求我们读《史记》;讲《林黛玉进贾府》,他要求我们利用假期把《红楼梦》的前二十回读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感受到文学的美,下定决心大学读中文系。如今十几年过去,我依然感谢宋老师当年对我的引领。

在这次采访过程中,我又一次感受到了好老师的魅力,遇到了几位闪闪发光的老师。

闫存林老师是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在教学研究方面有着格外突出的成就。近年来,全国都在推广“深度学习”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很多教师还不太清楚如何实行这种教学模式时,闫老师已经能够把它应用得炉火纯青。你可以在本书第三章“迎接教改”中看到闫老师的精彩论述。

华应龙老师是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有着丰富的基层教学经验。在本书中,你可以看到他关于基层教学问题的解决之道。

叶德元老师是一名中学历史老师,也被称为“美教师”,他善于寓教于乐,利用各种契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本书中,你可以领略他是如何把教育化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的。

罗滨老师是一名中学化学老师,她对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深刻的洞察。在本书中,你可以看到她对中国教育的深入思考。

采写此书的过程中,我感慨良多。有一次采访时,闫存林老师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对我说:“曾经有学生问我,闫老师,你的理想是什么?我对他们说,我的理想就是让你们的理想成真。”窗外是碧绿的叶子,偶尔传来几声蝉鸣,我望着闫老师,心里想: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吧。

叶德元老师形容自己的生活“像打仗一样”。为了接受采访,他把吃饭的时间、上下班通勤的时间都留给了我。从教近20年,教育已经和叶老师的生活分不开了。他家专门留了一间空卧室,学生如果和父母闹矛盾了,或者遇到其他事情,就可以到叶老师家里住几天。他的教育热情甚至感染了家人。有一次,他原本打算带学生去参观博物馆,但当天早上突然接到电话,不得不去一个地方开会,于是,他当了一辈子老师的岳母自告奋勇,决定带领学生去参观博物馆。

华应龙老师非常和蔼,他虽然身兼副校长职务,却没有一点架子。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相对简单,但华老师对所有教学内容都做了认真的探索和研究,比如学生为什么会用错量角器,为什么会算错数。有的老师有一句口头禅:“这道题我已经讲了八百遍了,你们怎么还错?”但华老师不会把错误归结到学生身上,而是将其当成一个真问题去研究,看看有没有新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他还有一句名言“错着错着就对了”,并据此研究出了“化错教育”理论。能够这么细致地下功夫,实在让人佩服。

罗滨老师参与了“深度学习”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在新的教育模式之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积极主动探索知识,学习兴趣变高了,学习能力也变强了。这种能力,可以伴随学生一生的成长。

这是一本介绍教师这个职业的小书,通过此书,你会了解好老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如果你想成为教师,这本书也为你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你可以从“行业地图”“新手上路”“迎接教改”“高手修养”几章看到如何成为一名教师、如何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如何将教改的理念融入日常教学、怎样成为名师等方面的具体内容。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提到的“教师”特指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教师,大学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其他类别的教师不在本书论述范围内。

当然,本书所讲述的是几位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和经验分享。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情况纷繁复杂,让所有老师都达到书中几位老师的水平,当然不现实,其中有环境、制度、人事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影响。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们虽不能至,起码可以心向往之。


【书摘与插画】

教师的幸福感来自哪里

·罗滨

很多人都羡慕教师这个职业,一方面觉得教师十分受人尊敬,另一方面觉得教师每年都可以享受寒暑假,这是幸福感的来源。实际上,教师的幸福感不完全来源于别人的尊敬,更不来源于每年的两个长假。而通常意义上衡量一名教师成功与否的标准——年轻老师有时候会抱怨并感觉很失落,自己明明下了很大功夫,却看不到教育成果。遇到这种情况,千万别着急。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其作用是非常缓慢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出来。

我有一年当班主任时,班里有个学生总是迟到,有一天我就特意在学校门口等他,他本想等我离开之后再溜进去,谁知我一直不走,他只能硬着头皮来到学校门口。我问他为什么经常迟到,他却觉得自己很冤枉,因为他每天都按照固定的时间从家走到学校,但有时候不迟到,有时候不知怎么的就会迟到。

为了弄明白原因,我试着早上从他家出发,亲自走了一趟他上学的路。我发现,虽然他家与学校距离不远,但这一路上有七个红绿灯,只有一路都是绿灯的时候,他才能不迟到。我告诉他:做任何事都需要提前做好规划,你得保证即使一路碰到七个红灯,依然不迟到。他听完,什么都没说。

后来高考在即,这个孩子一直忙着参加物理竞赛,其他科目的成绩明显下降。为此,我专门找他谈话,告诉他,作为一个成熟的人,不能在一段时间里只做好一件事,而是能同时做很多件事,并且都能做好。以后走上社会,工作、家庭、孩子这些方面都得兼顾,不能顾了事业忘了家庭,或者只顾孩子忘了妻子。他听完,还是什么都没说。

渐渐地,这个学生迟到的问题改掉了,各科成绩也慢慢提上来了。虽然在我批评他时,他什么都没说,看似无动于衷,但其实我说的话他都听进去了,而且他从内心深处认可我讲的道理。这一点,我是几年之后才知道的。

他上大学后,有一次,和他同届的一个学生回来看我,告诉我,他在大学里的表现特别优异。很多同学上课经常迟到,但他每次都提前十分钟到教室,特别自律。别人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说,我的高中老师告诉我,做任何事都要打提前量,把时间安排得富余一点,万一有突发事件也好应对。

他在大学里担任了很多职务,既是学生会干部,还参加了不少社团,同时要组织各种活动,但这些都没有耽误学习。别人问他怎么能同时干好这么多事,他说,我的高中老师告诉我,一个人不能只干好一件事,要能同时干好几件事。

我听了觉得特别幸福。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学生可能会觉得自尊心受挫,不愿妥协或者说出自己的想法,但他心里知道什么是对的。等到进入一个新环境,他会自觉自愿地按照之前老师教的去做,这种改变甚至会影响并伴随他的一生。看到学生的改变和成长,我真心觉得教育工作是世界上好的工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