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是中国之变,也是世界之变,更是时代之变!
世界经济面临多重挑战:能源供应紧张,气候变化加剧,经济增长乏力,金融风险上升,逆全球化浪潮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重压力之下,世界经济恐将衰退。
中国经济也面临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过去“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房地产、资本金融 改革开放”的“5 1”动力亟须升级,特别是在土地财政日渐乏力、房地产行业进入“黑铁时代”的今天,迫切需要向“大基建、后工业、新能源、新三农、数字化、绿色化 世界经济安全岛地位”的“6 1”新动力转变。
随着新旧动能的转换,国内国外双循环的打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也将得到修复,届时不仅中国经济将重新焕发活力,日渐失序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也有望在“中国力量”的帮助下重回正轨。


【内容简介】

《中国经济2023:基本盘与新动力》在剖析世界和中国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梳理未来经济动向与发展新亮点、新机遇。
全球经济面临衰退,中国经济也迎来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刻。福卡智库早在20世纪末便指出支撑中国经济“起飞”的“5 1”动力——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房地产、资本金融 改革开放;如今中国经济迎来新旧动能转换,“5 1”升级为“6 1”——大基建、后工业、新能源、新三农、数字化、绿色化 世界经济安全岛地位,这些将支撑中国经济再“飞”30年。
本书实证丰富,分析透彻,以风趣直白的文字向读者介绍今后支撑中国经济“再起飞”的“6 1”新动力,适合对中国经济发展感兴趣的大众读者阅读,也可供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王德培,福卡智库首席经济学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副会长。任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常年为全国各级政府、各大高校、著名EMBA学院、央企、大型集团企业开设宏观经济形势、国家地方战略布局、顶层设计规划等方面的前瞻性课程,领衔完成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央企、园区等层级的多项重大课题。
著有《中国经济2016》《中国经济2017》《中国经济2018》《中国经济2019》《中国经济2020》《中国经济2021》《中国经济2022》《金融原罪与金融文明》《第四次金融大爆炸》《人民币的未来》《再平衡——中国的优势与美国的强势》等备受关注的预测专著。

福卡智库
福卡智库(FORECAST THINKTANK)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福卡”取自英文forecast,意为“预测,预言”。凭借“经济预测、破解复杂、发展战略、可行方案”四位一体、相互促进的综合优势,成为业内的知名品牌,致力于打造中国原创智库。2020年入选上海市重点培育智库名单。


【目录】

前言2023经济动力切换

章回顾中国经济“起飞期”
1999: 福卡智库首提“5 1”动力
2003:“经济起飞”的时代基础
2003:“经济起飞”的系列“变数”
2006:“起飞期”表达式之变
2012: 经济运行“着陆与起飞并存”

第二章中国经济“再起飞”
中美经济“峰值论”之争
从“起飞期”到“再起飞”的内在逻辑
中国经济动力系统引擎切换
中国经济“护城河”

第三章大基建迭代升级
大基建: 化解衰退的根本之道
超级工程: 现代强国的表达式
大基建带动各行各业
预警大基建与大安全

第四章迈入后工业时代
全球制造业格局重塑
中美制造业真实态势
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跃迁
中国制造业战略转移趋势

第五章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由配角变主角
数字化赋能实体经济
数字化转型的“火山”与“暗礁”
“平行世界”的通吃与失衡

第六章绿色经济前景
“双碳”: 理想、现实与可行性
“双碳”倒逼产业变革底线
绿色经济,从“制造者”到引领者
破局“双碳”产业的困难与抓手

第七章新能源革命
欧洲能源危机与中国能源变革
第四次能源革命打开中国产业窗口
中国靠新能源弯道超车
如何破解能源地理格局?

第八章“新三农”空间
粮食安全的“三条红线”
农业真革命: 土地变工厂
“三农”被多重文明“格式化”
“新三农”的改造空间
附录: 世界五大农业模式

第九章中国成为经济安全岛
中国经济安全岛权重上升
中国金融安全岛正在崛起

第十章房地产进入“黑铁时代”
房价全球普跌,内在机理异同
风中凌乱的房价
“黑铁时代”与房产交易
“停贷”“断供”倒逼新模式
疫情开启物业时代

第十一章汇率“乱花渐欲迷人眼”
汇率逻辑由浅变深
汇市折转何方?
2029美元大崩盘?
全球脱钩美元,货币挂钩资源
人民币国际化“竹子定律”

第十二章商业消费大变局
消费的“平行世界”
传统商业变革重生
新商业场景: 虚拟人来到线下
商业被时尚美学“格式化”
从互联网商业到社区商业
从经营产品到经营用户

第十三章寻找产业新赛道
谁在颠覆产业: 外行杀死内行
360行,终剩下哪几行?
凭什么撑起未来产业新赛道?
产业引导基金的异化与回归

第十四章地方变局与破局
商在哪?资在哪?招在哪?
从大项目到产业生态
海外招商与综合成本
园区的底层逻辑变了
县域经济专业个性化发展
欠发达地区如何破局?

第十五章企业穿越经济周期
企业困于“增收不增利”
企业有无“救世主”?
企业后出海时代已至
大中小企业的人才之路
穿越周期的企业铸魂术


【前言】

2023经济动力切换
“看似寻常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回顾2022年,世界经济犹如一艘航行在汪洋大海中的巨轮,在大风大浪中浮浮沉沉,世界银行在一年之中四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前所未有。对中国经济而言,2022年可以说是抗疫三年来艰难的一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国民经济顶住重重压力,全年GDP跃上120万亿元新台阶,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其中,、第二、第三产业年增长率分别为4.1%、3.8%和2.3%。这一年,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劲的韧性和稳定性,体现出“保供”“融资”和“开放”三大年度关键词。进入2023年,各地经济增速目标及重点工作任务陆续出炉,多省纷纷上调GDP增速目标,其中海南设定的GDP增长目标为9.5%,排名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GDP目标增速的加权平均值为5.64%。如果说2022年是“经济复苏年”“数据修复年”和“政策消化年”,那么2023年有望在新的增长引擎拉动下进入“经济启动年”。
2022年我国经济受外界冲击明显,但根本上还是原有经济引擎“失灵”、新经济动力不足所致,不仅传统的“三驾马车”集体失速、人口红利和房地产红利逐渐失效,而且新经济动力系统也有待弥合。外部扰动暴露出我国原有经济动力的不足,但也开辟了2023年我国经济动力切换的窗口期、机遇期,原因有两点。
,引起全球经济动荡的部分扰动因素趋于消退。疫情管控方面,持续三年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逐渐缓和,疫苗和药物相继推广,群体免疫效应有所体现,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生产和生活趋向正常化。地缘政治方面,俄乌冲突在延宕一年后,其带来的市场面冲击波开始趋小。货币政策调控方面,2023年2月2日美联储宣布年内首次加息,幅度收紧至25个基点,尽管通胀仍处于高位,但美联储超大规模加息潮正在进入尾声。全球流动性的缓解,将有利于提振人民币汇率,对我国资本市场形成较强的支撑。
第二,国家政策打出了一套刺激经济的“组合拳”。首先,针对房地产市场的“金融十六条”提出用保交楼促进购房者信心恢复、用企业债务展期 支持融资稳定市场主体、用个人购房信贷带动市场恢复。紧接着,优化疫情防控的“新十条”限度服务经济复苏,为企业出海创造好机会。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23年经济恢复定下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在2023年或将有更多支持政策出台。由此,市场对经济的信心和预期不断提高。《经济蓝皮书:202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5.1%左右,呈现明显复苏态势,经济运行将整体好转。
由此观之,从失序到有序,从修复到增长,2023年或将成为中国经济新旧动力切换的关键节点,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战略蓝图将随之出现。经济新动能通过结构性改革等新举措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来培育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随着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失效,福卡智库重新提出了未来30年中国新经济增长的“6 1”动力因子,即“大基建、后工业、数字化、新能源、绿色化、新三农”六大增长引擎,叠加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安全岛”的特殊地位。当下“6 1”动力因子已隆隆作响、开足马力。
首先,从工业赋能到科技赋能,以创新驱动引领中国经济进入跨越式发展新阶段。在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科技文明时代,信息化、智能化作为杠杆培育新动能,激发出传统产业转型的活力。工业时代实现了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而在科技时代,机器不仅进阶为可以实时监控、质量追溯的无人生产和智能生产,而且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掀起前所未有的内容生产力变革,如AI绘画和写作,更有望代替人类脑力,创造出更高的社会价值。
其次,动力因子从单打独斗到深度融合,弥合经济动力的碎片化,实现产业优势的联动。过去,动力因子往往单点爆发,而今,动力因子之间全方位渗透,多学科、多领域、多技术的融合成为科技升级突破的内在支撑。例如,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绿色化 数字化 新三农的有效融合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一方面,农产品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农产品网络零售大幅增长,巩固脱贫攻坚效果显著,2022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5313.8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比2021年提升7.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在绿色乡村的建设中,可以通过生态检测系统建立精准的数字化环境监管机制,以此打造独具魅力的生态乡村。
后,我国“世界经济安全岛”的权重持续上升,促进全球高端要素资源集聚,打通国际国内“双轮驱动”。一方面,“增持”成为肯定中国“世界经济安全岛”地位直观的表达,2023年1月,北向资金在沪深交易所累计净买入1412.9亿元人民币,净买入量超过了2022年全年规模。另一方面,在“十四五”利用外资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支持外商投资企业研发中心参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目前在华外资60%多流向高附加值服务业,30%多流入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如三星对华投资不再是生产手机、组装电视,而是生产闪存芯片。据上海市商务委的统计数据,2022年,上海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0家、外资研发中心25家,累计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91家、外资研发中心531家。外资外企的涌入将促进全球高端要素资源集聚中国市场,进而推动产业链、创新链高速发展。
进一步而言,我国在2023年启动经济动力系统切换,作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该举措也将弥合世界经济运作系统的裂痕。一方面,打通“双循环”模式的中国将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市场的流通。当逆全球化、疫情等撕裂全球经济系统,打通“双循环”模式的中国凭借工业体系齐全、经济结构多层、产业链开放,将产生强大的引力,与各经济体进行横向和纵向的“三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合作。尤其是当下,借助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的加速发展,不仅工业产品,中国大量基建项目也走出国门,也加速了技术、人才等要素在国际市场的流通。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在全球的率先调整,发展本就是一种能量释放,从中提炼的智慧、经验将解开世界经济模式死结。目前全球自由市场的弊端已显现,华尔街“钱生钱”的金融模式难以在科技经济时代提供创新的乐土,一向自诩“自由市场”的欧美如今深陷经济下行的泥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于2023年1月31日的报告指出,以G7(七国集团)为代表的发达国家2023年增长预期都不高,尤其是英国极有可能成为经济负增长的发达国家,2023年经济预计收缩0.6%。而中国从计划经济的半道拐弯到市场经济,在市场与政府的“二人转”把握上具有特殊优势。要知道,政府与市场各自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核心是在不彼此替代的前提下进一步驱动政府与市场各自发挥作用、相互融合,制度、模式也一直处于动态演变之中,为对冲自由市场提供了一定借鉴。换言之,政府通过系统性的制度安排引导信心,让市场在此框架下充分释放活力、发挥主体作用。
“后活下来的不是强大的,也不是聪明的,而是快适应环境的。”几十年前的发展模式显然无法延续百年。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动能切换并非一蹴而就,难免会经历“腾笼换鸟”的阵痛期。2023年是中国正式启动经济动能切换的元年。中国的制造业迈向高端,中国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时间的沉淀。况且,转型要成功如同脱胎换骨,是一个艰辛的过程,需要付出巨大代价。而且,旧矛盾叠加新问题,未来俄乌冲突、能源危机以及全球经济衰退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给我国的经济转型设置了重重障碍。同时,新旧动能也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需要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找到二者的平衡点,才能“涅槃重生”。发展新动能并非要摒弃旧动能,而是随着创造性力量正在颠覆和淘汰阻碍发展的不利因素,如此,经济发展将通过结构性改革实现新的动态平衡。如在新能源转型的过程中,传统化石燃料的依存度依然高达70%,一味追求新经济转型只会捉襟见肘、自顾不暇,在新旧动能中间取得发展的平衡点才能实现转型的良性过渡。


【书摘与插画】

章回顾中国经济“起飞期”

自1999年起,在宏观经济被普遍唱“衰”看“空”之际,唯有福卡智库连续在公开媒体及学术会议上唱“多”,预测出中国经济走出谷底,拉出一条上行曲线,进入起飞期。

1999:福卡智库首提“5 1”动力
1999年,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与数据无不显示: 中国宏观经济景气度下滑。于是乎,各种言论、争论四起,很多人对中国经济起飞态势心存疑虑,其中不少专家的观点还相当悲观,认为中国经济前景堪忧,这些无疑对人们清醒、清晰地认识形势造成了相当大的障碍。尽管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调,福卡智库坚持认为,整个宏观经济的基调仍然没变,那就是中国依旧处于战略起飞期。1999年发表的《99拐点》《99点——多空对峙》等文章,从独特的视角预测,在“5 1”变量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将走出谷底,拉出一条上行曲线。
简单说,“5 1”就是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组合,“5”包括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房地产、资本金融,“1”是指改革开放。其逻辑是加入WTO、融进世界经济大局之后,中国的比较优势、资源禀赋以及竞争力得以在世界市场上全面兑现,依托市场化配置资源要素,资本化提高投资规模与效率,助推产业发展,工业化全面提升制造业能级,信息化普及并与工业化融合的过程就是社会效率与工业经济全面提升的过程,不但提高效率而且创造巨量GDP,城市化率的提高直接刺激投资高速增长、推动城市建设达到新阶段。这五大变量一起发力,就会把中国经济推得“飞起来”。此外,就是以7—8年为周期的体制改革——这也是中国特色。在“5 1”推动下,中国从“世界大工厂”稳步走到世界经济“老二”的位置。而就在当年福卡智库提出这个观点时,主流学者还在争论“入世”对中国的利弊分析,结论是弊大于利,并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结果都成了“马其诺防线”。1999年GDP增速为6.3%,2000年为10.7%,2001年为10.6%,2002年达到9.8%,2003年GDP增速竟达12.9%。事实胜于雄辩。

2003:“经济起飞”的时代基础
2003年,在1999年预测的基础上,福卡智库再次预言中国经济进入起飞期,并著有《中国步入经济起飞期》《中国步入战略机遇期》等相关书籍(2004年出版),对起飞期的内在逻辑与机理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剖析。从当时的情况看,1999年的预言已基本兑现: 体制释放与“新政”表现在改革的深化,即产权改革、国企改革、国资改革、金融改革的新思路与新举措,以及政府职能改革还政于市场的进步;装备工业的发展表现在“世界大工厂”概念的形成,与1999年的情况相比,2003年中国的生产能力、规模以及工业化程度排名均有所提高;消费水平步入新阶段,房地产业与汽车业已经成为支撑GDP的两大重要支柱,对GDP的贡献率接近50%,中国社会已经进入房车并举的时代,尽管当时只有少数先富起来的人享有,但这并不影响GDP的增速;以文化教育、体育全面市场化、产业化为特征的后三产时代已经在中国开花结果,其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难以估量,高校不断扩招,文化产业之繁荣前所未有,吸引外资蜂拥而至,想方设法打开中国市场。这些因素确实成为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动力,但倘若预言中国经济进入起飞期,那么它们的“功率”又略显不够,因为中国经济在发展中又出现了新的动力与变量,这些力量的组合将支撑中国经济进入起飞期。
首先是国内市场的形成。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的二次改革给中国经济带来一个新局面: 要素市场化配置;民间金融获得“准生证”释放10万亿元的巨大能量,成为传统金融改革的突破口,加速金融市场的盘活进程,金融在市场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得以确立与发挥;区域经济整合、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充分利用中国经济格局中“落差”产生的能量,从非均衡转向逐渐均衡,由此产生强大的内需,达到积极财政政策追求却无法实现的目标;在此过程中,已经升级的消费又将达到新的阶段,以手机、服饰为代表的个性化的消费模式将制造出巨大的市场空间。
其次,体制创新。中国的发展重心逐渐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以法治建设为中心。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得到巩固,意味着现有体制下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部分将被替代更新。与一次改革中凸显的“体制释放”不同,体制创新带来的能量更加强大。2003年3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农民长期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制定出避免地方官员迫使农民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开发公司或农业公司的保护措施,长远且极大地增加农民的收入。南美洲的相关经验表明,这将引发大量的经济行为,秘鲁农民在获得130万块土地所有权后,每年增加32亿美元的收入。
再次,不断增加的保持吸引力的经济概念。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一个成功经验就是拥有吸引外资的经济概念——信息产业,在全球资本过剩的情况下,经济概念是引资、发展的重要手段。显然中国在此领域优势明显。直观地看,中国有西部大开发、东部率先现代化等概念,又有世界大工厂、跨国采购与物流中心等中小概念。而战略机遇期、建设小康社会、2035年提前完成“三步走”战略,又有极强的经济吸引力。东北亚区域整合更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概念。2002年中韩贸易额突破400亿美元,中日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前景可观。此外,创新时代的概念又具丰富的想象空间。
后,在国际上兑现比较优势的时机。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国外贸并未出现此前预测的悲观局面,相反连创新高,对GDP的贡献率有增无减。民企与外企取代国企占据外贸出口的半壁江山,中国的劳动力优势终于有机会在国际市场上兑现出来。此意义非凡,因为此前国际贸易中的不对称地位束缚了我国工业企业的出口能力,无法全面兑现比较优势。从长期看,中国不可能无限期、无限制地兑现比较优势,但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与修改将确保中国企业的利益。
中国经济的起飞期与世界由工业化进入信息化带来的产业革命密切相关。中国不仅继承了工业化产业链的延展,又抓住了信息化的浪潮,充分享受到文明切换的好处,天然具备经济起飞的时代基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