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代科幻大师、“叙事鬼才”伊恩·M.班克斯不朽杰作!
伊恩·M.班克斯,酷爱威士忌的科幻大师,主修英语文学、心理学和哲学,与《银河系搭车客指南》作者道格拉斯·亚当斯一同扛起英国当代科幻的大旗;两获英国科幻小说协会奖,被誉为“当代狄更斯”。
赛博朋克大师威廉•吉布森盛赞其为科幻小说界“不可多得的奇才”,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高调发言“我爱班克斯!”。
《时代》周刊称班克斯为“英国同时代作家中有想象力的小说家”,《泰晤士报》将他列入1945年后英国秀的50位作家。
2.“What If”科幻,如果人类经历了一次毁灭性灾难,未来会如何改写?
在拥有六个月亮的古老大地上,人类经历了一次毁灭性的异常天象。成千上万燃烧的火岩从天而降,科技与文明毁于一旦。当一切回拨到蒙昧时代,历史的车轮将会如何转动?
关于这段众说纷纭的往事,两份遗世札记讲述了不同版本的故事,真相由你来定夺。
3.双视角叙事,打造语言的华丽迷宫!
精巧的叙事结构!小说由两份真假莫辨的札记揭示主要情节,揭开罗生门一般的人类往事。
谁是反叛者?谁是写下札记的人?你需要从文字中抽丝剥茧,解开不止一道谜题!
4.科幻领军人物姚海军、韩松、陈楸帆倾情推荐,雨果奖得主尼尔·盖曼、威廉·吉布森赞不绝口,“科技狂人”马斯克多次致敬!美国国家公共电台读者票选有史以来百佳科幻奇幻!
班克斯实乃旷世奇才,各种题材的作品皆能信手拈来。其小说才情横溢,扣人心弦,笔走偏锋,出奇制胜;科幻作品亦如鱼得水,饱含激情又不失雅致。
——威廉•吉布森
班克斯是当代科幻文坛的“叙事鬼才”,他以非比寻常的气魄和笔力将《反叛者手记》中的叙事诡计玩出了新花样,堪称一个由伪装、精微的对比和充满洞见的比较而构建出来的华丽迷宫。
——科幻编辑、评论家Nick Gevers
辛辣幽默,充满怪诞的超现实感,而且富有智慧……如果你还没有读过他的书,请务一本,然后再读一本。
——尼尔·盖曼
构思极其精巧!两份札记讲述了发生在一个无名世界里的历史往事。两条线索平行展开,以极其微妙而方式交织在一起,引我们深思“视角”的意义,以及视角上的微小差异如何改变一切。
——Goodreads读者、作家Brad
“文明”是一个人类与机器和谐共生的星际乌托邦。在这里,先进的技术可以为人们提供无比丰富的物质财富,任何需求都可以轻松得到满足。
今天,我们要翻开两本札记,揭开一段无关“文明”的遥远史诗。
在拥有六个月亮的古老大地上,人类经历了一次毁灭性的异常天象。成千上万燃烧的火岩从天而降,科技与文明毁于一旦。当一切回拨到蒙昧时代,历史的车轮将会如何转动?一位格格不入的医生,一个看似衷心的学徒,一位孤高而神秘的女人,一个患上了职业病的保镖,不起眼的小人物似乎在扑朔迷离的变乱中掀起了惊涛骇浪。关于这段众说纷纭的往事,两份遗世札记讲述了不同版本的故事,真相由你来定夺。
伊恩•M.班克斯(1954—2013),英国著名作家,威士忌爱好者,生于苏格兰,曾就读于斯特林大学,主修英语文学、哲学和心理学。他以伊恩•班克斯为笔名创作纯文学作品,以伊恩•M.班克斯为笔名创作科幻小说。
一九八四年,班克斯以处女作《捕蜂器》一举成名。一九八七年起,他涉足科幻小说领域,创作了一系列以“文明”为背景的太空乌托邦作品,好评如潮,揽获两届英国科幻小说协会奖,提名包括轨迹奖在内的近二十项科幻大奖。《卫报》称其作品为“科幻小说评判的标杆”;赛博朋克大师威廉•吉布森也盛赞其为科幻小说界的“不可多得的奇才”;《时代》周刊更是称其为“英国同时代作家中有想象力的小说家”。
二〇〇八年,《泰晤士报》将班克斯评为一九四五年后英国秀的五十位作家之一。
二〇一三年六月,班克斯罹患癌症不幸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班克斯实乃旷世奇才,各种题材的作品皆能信手拈来。其小说才情横溢,扣人心弦,笔走偏锋,出奇制胜;纯科幻作品亦如鱼得水,饱含激情又不失雅致。
——威廉•吉布森
气势恢宏的半乌托邦太空画卷,相当引人入胜!我爱班克斯。
——埃隆·马斯克
班克斯的文字辛辣幽默,充满怪诞的超现实感,而且富有智慧……如果你还没有读过他的书,请务一本,然后再读一本!
——尼尔·盖曼
序幕
那位好医生说,人类的罪孽是自私。她次发表这个看法时,我还非常年轻,所以初的反应是困惑,继而为她的深刻惊叹。
后来,等我人到中年,等她早已离开了我们,我才开始怀疑事实正好相反。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自私才是真正的美德。当两者相互抵消,自私就成了纯粹中立的,毫无价值的,脱离道德背景的品质。又过了一段时间,在我的熟年,也可以说在我的晚年,我又极不情愿地开始尊重那位医生的看法,至少是初步同意了她的观点——自私确实是大多数邪恶的根源,尽管并非全然如此。
当然,我一直都理解她的意思。当我们将个人的利益优先于他人,往往会犯下错误。无论是孩子从母亲的钱包里偷走硬币,还是君王下令进行种族屠杀,背后都潜藏着一种共通的愧疚。每一个行动以及行动的间隙,我们都会说:我们的满足感比我们的行为给你们带来的痛苦及烦恼更重要。换言之,我们的欲望高于你们的苦难。
我中年时期曾对此提出异议:唯有基于欲望行动,主动寻找能满足自身的东西,才使我们有能力去创造财富、舒适、快乐,以及那位好医生用她那种模糊的、概括性的方式所称的“进步”。
但后我也暗自承认,我的异议或许正确,但不够全面,无法完全抵消医生的论断。而且,自私有时固然是一种美德,但就其本质而言,它往往是一种罪孽,或者是导致罪孽的直接原因。
我们从来不喜欢承认错误,坚决认为所谓错误不过是误解。 我们从来不愿意承认自己在犯罪,我们只是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并予以实施。天意神秘且神圣,万物为刍狗,我们希望自身的行为在它面前得到评判,我们希望祂能同意我们对自身价值、行为罪责或其他方面的评估。
我怀疑那位好医生(瞧,我这样称呼她也是一种评价)不相信天意。我从来都不确定她究竟信仰什么,但我始终确信她有信仰。也许,虽然她说了那么多关于自私的事,但她只相信自己,不信仰其他。也许她相信自己口中的“进步”,也许她凭借异邦人的奇怪心理,选择相信我们,相信与她共同生活并受到她照顾的人们,而我们却从来不那样相信自己。
她是否让我们过得更好了?不可否认,她的确让我们过上了更好的生活。她这样做是出于自私还是无私?我相信,终这一切都无关紧要,除非会影响她内心的平静。这是她教给我的另一
件事:你所做的事情定义了你。对于天意,对于进步,对于未来,对于任何其他并非源于自我良心的评判,终的依据都是我们的所作所为,而非我们心中所想。
因此,我将我们的事迹总结成这份编年史。故事中有一部分是我可以担保的,因为我当时在场。至于另一部分,我不能确定其真实性。在事情发生了多年以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发现了它的原始版本。虽然我相信它与我所参与的故事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对立,但我更多地把它当作一种艺术表现,而不是一种经过深入研究和思考的判断。不过,我相信应该把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它们结合在一起比分开更有分量。毫无疑问,那是一个关键时期。从地理上看,曾经的核心地区被分割了,毕竟当时有很多东西被分割。在那个时期,分裂是的秩序。
我尽量不对写下的东西做出评判,但必须承认,我希望读者( 一种接近天意的存在 ) 也这样做,并且不要对我们存有不好的看法。我坦率地承认,我的具体动机(特别是在修改和补充我以前所作的编年史,以及完善合作者的语言和语法方面)是试图确保读者不会对我有不好的看法,当然,这是一个自私的愿望。然而,我仍然希望这种自私会带来好处,原因很简单:如若不然,这份编年史就不会存在。
同样,读者必须自行判断那是否就是更幸运的结果。
够了。一个年轻的、相当认真的人希望对我们讲述如下故事。